[原创]活在五九年

楼主
[原创]活在五九年
活在五九年
“光山县,两头尖,中间住着马龙山。马龙山,大坏蛋,饿死百姓千千万。”----光山民谣

    诚实正直、性格敦厚的李焕亮,50岁升格为岳父。
    大年初二,在地质队工作的女婿前来拜年,李焕亮只能用搪瓷缸烧水招待他。
    刚刚过去的1958年,为了响应毛主席超英赶美的号召,全民大炼钢铁,稻谷烂在田里没人收。为了炼钢,家里做饭的锅、炒菜的锅铲、烧火的火钳、门上的铁鼻、村头庙里的钟,只要沾铁味,都被集中起来送进小高炉。面对家无寸铁的窘状,一家之主只有苦笑。好在女婿很知趣,把话题引向自己的工作:找矿的艰辛、矿脉确认后的欣喜、逮住野兔烤着吃的香味,说得津津有味。
    因为家里没炊具,新女婿只好和岳父一起去吃食堂,标准是每人一个小馒头,还有一碗能照进人影的稀饭。有人端起饭碗不满地嘟哝起来:大过年的也不让吃饱,这顿饭撒泡尿不就完事了吗?支书两眼一瞪,站在场地中央说:大家别嫌弃,别的村1斤米可以煮出25斤干饭,村干部抬去向县委报喜,咱村1斤米才煮出200碗稀饭,有啥可说的?再说了,咱过的是革命化春节,大家一定要听毛主席号召,过几年紧日子,关键时期,一定要警惕“右派”搞破坏!说完,自己带头呼噜噜地喝了起来。
    村民一听“右派”这个词,都不敢吭声,村里最有学问的先生不就因为“右派”被送到农场改造了吗?那是一顶轻则坐牢重则掉脑袋的“帽子”啊,连彭德怀那样的大官都被打倒了,何况一个小小的百姓!
    就这样,年在呼噜噜喝稀饭的声音中度过了。
    李焕亮弟兄4个,除了老三早年被抓壮丁杳无音讯外,其他三弟兄都拉家带口,自己家现有3儿2女7张嘴,弟兄仨合起来,整整20口。
    食堂的饭越来越稀,人们干活的力气越来越小。为了活命,村民都把目光投向田地里生长的野菜,可人多菜少,能够吃的野菜刚一露出头,很快就进了大伙的肠子。野菜吃完了,人们就挖茅草根,摘桑树叶,刮嫩树皮……凡是能吃的,都往肚里塞。
    屋漏偏逢连阴雨。本来大家盼望麦子熟了能够接济一下,可老天爷连续一百多天不下雨,使本该颗粒饱满的小麦瘦成一片片焦黄的枯枝;本该丰盈的水田变成被灼伤的嘴唇,干涸泛起的白皮让人恐惧。
    和春荒一样难捱的,是大侄子两口为一个馒头闹离婚。事情的起因是:侄媳妇把食堂分给自己的一个馒头带回家,准备晚上让孩子用开水泡着吃,侄子说馒头应该给出力的大人吃,侄媳说大人啥没吃过,孩子是咱家的希望,坚持留给孩子吃。两人为此吵得天翻地覆,女人说你连孩子都不顾,万一有三长两短还能想到我吗?男人说我不下地干活,你和孩子吃什么?俩人互不相让,最后坚决离婚。在民风淳朴的乡下,离婚是件非常丢人的事,李焕亮赶到现场,狠狠地抽了大侄子一个嘴巴:孽障!没有孩子你活着有啥意思?
    眼看食堂确实维持不下去了,支书睁只眼闭只眼,让各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
    为了填饱肚子,村邻们各显神通:张怀德家把稻种翻出来磨着吃,不怕别人骂他好吃不留种;王志仁家把麸子和槐花放在一起蒸,味道还不错;赵家儿媳妇把老鼠剥皮炒了吃,感觉挺香的……李焕亮3岁的小儿子,确实忍受不了饥饿的煎熬,整日哭着要吃的。眼瞅着大人们也一天天地瘦下去,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李焕亮想起已经出嫁的大女儿,靠着女婿的工资,她应该能吃饱饭,怎么就不想办法接济一下父母呢?
    万般无奈,李焕亮和老伴商量,找媒人让两个闺女早点出嫁,一来为她们找条活路,二来减轻一点家庭负担,三是希望她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接济一下自己。老伴想不出来别的办法,只好答应,虽然她从内心深处极不愿意:这不是拿女儿卖钱吗?可不这样做,一家人怎么活呢?
    还没等到李焕亮把女儿嫁出去,村里就不断有人饿得走不动路、浮肿直到卧床不起的消息传出。李焕亮不知道当时的实际情况:不是一个村子的人吃不饱,是全乡、全县、全地区的人都一样挨饿;不是有男孩的人家不想讨媳妇,是他们自身性命难保,哪里还能顾得上操办婚事?别说找媒人,就是想找到能够正常行走三五里路的人都很困难,谁还能顾上娶媳妇?!
    老百姓盼望政府打开粮仓,帮助大家渡过暂时的困难,待来年打下粮食再还上。可县委将想法汇报给地委书记路宪文后,地委决定不仅不放粮,还要在全区加紧征粮。县委书记马龙山提出“大旱大丰收”,要求全县粮食产量超过因大炼钢铁导致丰产不丰收的1958年。县委副书记张福洪知道全县能够征集上来的粮食只有1.7亿斤,无法完成马龙山提出的5.5亿斤任务,被马龙山指挥手下活活打死在会议室。消息传开,各乡镇、生产队都想尽一切办法来完成征购任务,看到谁家冒烟就往谁家扑,把农民家里能吃的东西搜刮殆尽。
    家里一点充饥的东西都没有了,李焕亮便把眼睛盯上了稻草。他琢磨着:牛吃了这东西长个子,还能出大力,人也可以试一试。便用铡刀把稻草铡碎,放在锅里炒焦,再在石碾上碾成碎末,然后用石磨磨,磨完再筛成面,掺上红薯干面做成窝窝头。这样一试还真有效果,大人孩子吃完能够暂时填满肚子,可第二天拉屎成了大问题。目睹老伴用织毛衣的针从儿子屁眼往外掏大便的窘况,看看那被憋得通红的小脸,听到有人因拉不出屎来而憋死的传说,李焕亮只好停止用稻草充饥。乡亲们则各显神通,野菜、花生芽、老鼠、麻雀、草根、树皮、蚌壳、观音土、棉絮,凡是能够塞进嘴里的,都成了代用食品。这些食品吃完后的直接效果是:人越来越瘦,脸越来越黄,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仿佛一阵风就能刮跑。性格要强的大侄媳妇,没能顶住饥饿的折磨,很快撒手西去,紧接着是她儿子……不断有死人的消息从各个家庭传出,支书对外只说有人得了传染病。
    如果再这样挺下去,自己的家庭马上要面临灭顶之灾。为了活命,李焕亮和老伴分头带儿女出外要饭。就在这个时候,地委下令大搞反瞒产运动,强令过缺粮、食堂停伙、人口外流“三关”。那些识文断字的人,不停地向上写信反映情况,结果所有的信件都被截留,写信的人轻者被审查、下放劳动,重者被关押起来,甚至被活活打死。周围那些稍微有点力气还能走动的青壮年,想办法往外地跑,可县里规定买车票要介绍信,与外县交界的地方都指派有人日夜把守,谁也不准外出。一位回家探亲的将军,临走前希望县委妥善解决老百姓的口粮问题,人还在回部队的路上,县委的告状电报就已提前送到部队首长的案头。
    到腊月,整个光山县出现家家有死人,村村有绝户的惨状。李焕亮3弟兄家的20口人,只剩下14口,大部分奄奄一息。
    腊月二十八,李焕亮领着三女儿和大儿子向县城方向乞讨。凛冽的北风带着尖厉的呼啸,把人刮得几乎飘起来。父子3人沿途只见薄薄的雪地里,隔不远就是一具死尸,有的死尸嘴里含着一点干枯的胡萝卜缨;有的死尸衣袋里还装着买粮充饥的救命钱,有的屁股和胸脯上的肉,被别人割去充饥……
    饥饿使李焕亮前后胸腔贴在一起,身上出的虚汗经寒风一吹,倍感衣服冰凉,腿怎么也抬不起来。他知道自己真不行了,就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从怀里掏出一块捂得热乎乎的生红薯,递给儿子。孩子们看到红薯,喉咙管里像有东西在爬,胃里冒起酸水,可谁也没有动。李焕亮缓过一点劲,断断续续地说:你俩……分着吃吧,我……这辈子,啥好吃的……都吃过,死了也值。你俩要长身体,吃了……就能够活……下来,活下来……就有希望。说完,睁大眼睛怒视阴沉的天空,嘴里便没有了一丝气息。
    50年后,李焕亮的孙辈们,根据公开出版的书籍和幸存者的回忆,还原出这段文字,作为他百年诞辰的纪念。
    《光山县志》记载:1960年与1958年相比,全县户数由116960减为100251,人口由503440减少为358956,绝户16709户,死亡144484人。

                                   
1楼
这是我参加第三届“苍生杯”全国征文比赛的原稿,编辑老师最后将标题更改为《李焕亮一家》,最后荣获二等奖,贴出来请各位老师指正。
2楼
很凄惨的光景,切实记在心里!
很凄惨的光景,切实记在心里!
3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冰云[/u]发表的内容:[/b]

很凄惨的光景,切实记在心里![/QUOTE]
往事长已已,后人长叹息。没有经历过的人只当它是编出的故事,经历过的人没有任何机构来给这种事情作出结论,这就是让人沉思的地方!
4楼
全國當時死了三千多萬人!有人拿兩次世界大戰、抗日戰爭等死亡人數作比較,結果令人唏噓!
總有一天還人間公理。
5楼
至痛之文,我们有了《1942》,这就是《1960》的先声。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