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2
    • 积分168258
    • 经验8304
    • 文章768
    • 注册2004-12-15
    [诗歌、诗评]李兆阳谈诗之二十七:苦难、讽谏、批判
    李兆阳谈诗之二十七:苦难、讽谏、批判

    大家都知道,中国诗歌有讽、谏的传统。这个传统,起自屈原,也可以在《诗三百》中找到根源。笔者多次论及,中国诗歌讽谏内涵,其根源在于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非主体性、附庸性的特性(请见拙作《李兆阳谈诗之十、十一、十二》等文字)。中国文字的讽谏性特征,常常以各种道德化的形象出现,其中一种形式是将文学作为教化的工具;另一些形式则隐藏一些,比如,就在不久前,一群作协作家们诗人们,高举道德的旗号,号称要抵御21世纪集体道德崩溃。

    中国文字的讽谏性特征,并没有错,错在这种讽谏成为文字的一个尺度,更错在这个尺度,加上文人阶层非主体性、附庸性特性,加上儒家的入世传统,加上统治阶层的束缚性的需要,常常成为中国文字的唯一尺度 -- 曾几何时,“脱离现实”曾是、现在也常常还是我们的文字评说家们扼杀文人、文思多么便、宜的武器啊。当讽谏成为文字的尺度之后,我们这些无根的、附庸的文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以讽谏作为自己文字的主导、自觉不自觉地以讽谏作为自己文字的主题,如此便自觉不自觉地奴性化;再则,当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讽谏作为自己文字的主题之后,社会表象性的苦难、而非文人自身体验的生命的苦难,便成为文字的主导,所以我们有所谓的“国之不幸,文人之大幸”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这个说法成为文人普遍接受这一现象,无疑验证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文人自身的生命世界和中国文人的文字世界,是剥离的。笔者曾经论及,中国社会几千年的苦难,是中国百代文人们的“大醉杯”,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中国文字讽谏性特征和西方、日本文学的区别。就笔者阅读所及,在西方和日本文学中,苦难作为文字的主题,是文人自身所体验的、真切的苦难,因为这些文人自身的生命世界和他们的文字世界是一体的。这样的文字所体现的苦难,才真实,让人痛心彻骨。这一点,从黑则明的电影可以看得很清楚-- 虽然黑则明不以文字著称,但黑则明电影,称之为“画面小说”,当之无愧 -- 比如说“阳光灿烂的周日“。这个故事讲日本战后,一对都在工作中的情人,过周日假的故事。这对情人,他们的愿望就是要有一间两个人能在一起的一个窝,这个问题也常常是他们两人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他们去看房子:求售、求组的房舍虽然有,但与他们无缘:他们两人的收入,扣除糊口的必要开销,合起来也租不起一间那怕是最简陋、最不堪的房间;去找发达的战友:战友连面也不见;去看电影:两人口袋的钱,合起来可以买两张便宜票,但便宜偏偏就在他们将要轮到他们的时候,被黄牛买走了 -- 黄牛加价后的票价,虽然也不贵,但他们两人剩下的钱,合起来也买不起两张票 -- 电影看不成,男主人公禁不住发怒,与黄牛拳脚相向,但一拳难敌二手,几个回合下来,就被打翻在泥水地,还被打得满鼻子流血;男人面子既失,就和自己的女人斗气,差点把女人赶走,最后还是女人体谅男人的软弱,给了男人一个台阶下,两人才没有分开;重新和好的这对男女,剩下的钱,只能去喝杯咖啡,在咖啡店,被店老板多算了几元钱,男人羞怒得脱下自己的外衣,扔给店主;两人跑出咖啡店,在一个废弃的舞台落脚,男人提议给女人表演指挥某个大音乐家的某个交响乐,女人看着男人面对荒弃的舞台,面对幻想中的听众,很认真、执着地指挥一直幻想中的乐队,演奏一支幻想中的交响乐,眼泪流了下来,演奏末了,抹干眼泪,微笑着给男人鼓掌。。。月光升起,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日就这样过去了,男人把女人送到公车站,两人告别。这就是日本战后下层劳工阳光灿烂的周末,虽然贫困,也充满苦难,但日子还得过下去,明天虽然不一定更美好,但周日的太阳还会出来。

    这是真切而深切的苦难,苦难、却让人无言,较之于茅屋为秋风所破而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让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杜老夫子,要真实得不知多多少倍,也不知要真切得多不知多少倍。

    写到这里,笔者想说的是,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文人首先是文人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真实的生命体,文人的文字才能写出真实、真切的苦难,而不应该将文人自身的生命从的文字中剥离,将自己定位为社会的良心、或者定位为一个附属于统治阶层或者社会而存在的生命体,为了讽谏、批判的目的而写苦难,这样的文字不真实,这样的苦难也不真实,这样的讽谏与批判,就流于形式和说教,没有说服力,也没有感染力,如果这类文字真能说服感染什么人,这些说服力、感染力,也是虚幻的 -- 比如说《半夜鸡叫》、《刘文采》等经典的虚幻的苦难故事:笔者说苦难是中国百代文人的“大醉杯”,诚如是也。

    最后,我想说的是“国之不幸”,也是“文人之不幸”,而“文人之不幸”,乃“文字之大幸”。“文字之大幸”,是指“国之不幸”经由“文人之不幸”而结出的文字的花朵,少了中间“文人之不幸”这个环节,产生的文字必然是虚幻的、虚假的,这样的文字的感染力,最终必将破灭,如同美丽的塑料花一样,必将在阳光下退色。


    李兆阳      2009年2月7日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67610
      • 经验22606
      • 文章932
      • 注册2008-05-20
      非常赞同兆阳的观点,文字因真而饱满,因饱满而富有感染力。

      “文人首先是文人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真实的生命体,文人的文字才能写出真实、真切的苦难”兆阳道出的也是许多尊重文学,也尊重文人本身的,不阿谀奉迎,不见风使舵,不人云亦随人云人怒而随之张弩的自爱自重自尊的文学大家的心声。

      只有进入了兆阳所道出的这种境界,文人的文字才能够对生活真实具有更准确、更深刻、更透彻的把握,才能够进入人的感觉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会繁杂纷扰表象下的内里之更深、更隐秘的层次,苦时代之痛苦,思命运之沉思,省灵魂之自省,真文字之实真,而这样的文字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必定都是强烈的,都是直达人心的!

      这种实在真切的文字,不仅仅能够更充分地令作品凝聚生命、生活、情绪、心灵、哲理的厚重醇诚,也让读者获得高层次的文学美感,富足的精神愉悦!可谓是于作家于读者都双双收益的!

      兆阳的诗就如此,是他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化、情绪化、心灵化、智理化的深度审视,他从不因写诗而写诗。认识兆阳和被兆阳的文字深深打动以来,我所体会到的是:他的创作意识形态纯朴坦荡并情真意切,是情至诗来——灵感袭来,感叹突至而落笔成诗!

      感谢兆阳![em28]
      [img]../images/fileType/gif.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9/02/07/145738.gif[/imga]
      平心静气,随遇而安。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财富4
        • 积分382750
        • 经验39447
        • 文章5772
        • 注册2007-02-18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说明]
        …………………………………………………………………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2
          • 积分168258
          • 经验8304
          • 文章768
          • 注册2004-12-15
          谢依林鼓励、也谢谢红缨枪捧场啊:元宵节快乐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积分67300
            • 经验7658
            • 文章434
            • 注册2006-11-01
            中国文人自身的生命世界和中国文人的文字世界,是剥离的。欣赏兆阳的理性觉察。学习了。
            http://blog.sina.com.cn/wq234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不能全同意.
              反观外国文学中讽刺的文章也不少. (谏, 是比较少见的).
              Suheir Hammad 不少诗歌就是为了她受苦难的同胞而写的. (她本人大部份时间住在美国),
              诗人当然可以为自己本身的经验而成诗, 可是, 为失语者立言, 亦是一些诗人的使命, 不应一笔抹杀. 何况, 中囸文人世界中就没有个人化的成份?
              社会需要多元性, 诗, 何尝不是一样?
              至于哪一种作品才能感动人, 不会单因题材而决定的. 如果说中国文人的文字世界是剥离的, 个人化的诗亦可以是无病呻吟.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积分67300
                • 经验7658
                • 文章434
                • 注册2006-11-01
                小土豆:我想兆阳阐述的是一个现象,并不是一个概括。
                http://blog.sina.com.cn/wq234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如果以黑泽明的电影为例, “阳光灿烂的周日” 写的是生活的体验, 那么, “生”又如何? “武士勤王记”中表扬的忠勇又如何?  
                  我也反对” 高举道德的旗号,号称要抵御21世纪集体道德崩溃。”这是愚不可及.
                  诗歌, 本来就是心灵的飞翔, 又岂需人为的樊篱作限? 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诗歌. 对唐代及以后的贫士而言, 杜甫的诗抚慰了他们的心灵, 有它的伟大, 即使是醉杯, 仍是一种理想的标竿.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积分67300
                    • 经验7658
                    • 文章434
                    • 注册2006-11-01
                    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诗歌. 对唐代及以后的贫士而言, 杜甫的诗抚慰了他们的心灵, 有它的伟大, 即使是醉杯, 仍是一种理想的标竿.
                    杜甫的诗正是诗人生命的外化。不过有多少杜甫?
                    http://blog.sina.com.cn/wq234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少了中间“文人之不幸”这个环节,产生的文字必然是虚幻的、虚假的,这样的文字的感染力,最终必将破灭,如同美丽的塑料花一样,必将在阳光下退色。”

                      这看来并不单是一个现象吧.
                      文人本身或不致如此不幸, 可是,一一样可以为不幸者流泪. 这是孟子所说的”: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如果说文章只是对一部份中国文人的诗, 那么, 同样的道理亦可加诸于” 文人自身所体验的、真切的苦难”, 因为只有他/她才清楚这苦难感是真、是假.

                      兆阳总版的诗, 小土豆十分欣赏. 可是, 这样说, 就太武断了.
                      杜甫的诗已经千年, 在很多人心目中仍没有” 如同美丽的塑料花一样,必将在阳光下退色。”小土豆很相信, 再过一千年, 也不会.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QUOTE][b]下面引用由[u]旺青[/u]发表的内容:[/b]

                        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诗歌. 对唐代及以后的贫士而言, 杜甫的诗抚慰了他们的心灵, 有它的伟大, 即使是醉杯, 仍是一种理想的标竿.
                        杜甫的诗正是诗人生命的外化。不过有多少杜甫?[/QUOTE]

                        也不会有许多的黑泽明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207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