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喝火令---向杨门巾帼致敬》

楼主
[原创]《喝火令---向杨门巾帼致敬》
[ALIGN=CENTER]《喝火令---向杨门巾帼致敬》


战鼓惊天响,争先上戌楼。紫钗早弃换兜鍪。休小覤蛾眉怒,掠阵鬼神愁。

守土遗孤寡 胭脂代国忧。执戈谁屑为封侯?不辱君恩,不辱好吴钩。
不辱我杨家烈,  傲對雁门秋![/ALIGN]
1楼

“休小覤蛾眉怒,掠阵鬼神愁。”——掷地有声。小土豆女史好词。

试和一首:《喝火令--戏说老将垂暮》

锈蚀屠龙剑,尘封走马楼。幞头换却了兜鍪。吃顿饭三遗矢,髀肉不添愁。

虎目曾环顾,思分紫阙忧。老来翻做醉乡侯。放下章旗,放下铁枪钩,放下那将军印,筇杖赏清秋。

2楼

邓大人词工令人叹服.

小土豆原韵再和一首:

[ALIGN=CENTER]


《喝火令---将军之女劝父》

莫负横磨剑,同登镇海楼。大江东逝过千舟。银发不消豪气,千里运筹谋。

豈说廉颇老,还教赵括羞,虎须更胜少年头!莫再蹉跎,莫再咏悲秋。

莫再喟然菲薄,大纛向燕幽!

[/ALIGN]
3楼
鄧先生引喬吉的句子很有趣,小土豆斗膽狗尾續貂,見笑了。


一片世情天地間。白,也是眼,靑,也是眼。

十分常理興亡裡。堯,也是君,紂,也是君。
4楼
想不到小土豆君也在网上。今天早上起床读到大作,可惜马上要出门了,只得回来再和。

你提到乔吉的句子,我也有同感。元曲其实大都很有趣,很有生活味,可惜文人很多摇头说它俚俗。本来它是可以再发展的。

你对的下联很有意思,实在也是这样。“国君”,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国家领导人”里面,其实什么人都有。

但我觉得尧和纣这两位的形象,后人将它脸谱化了。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尧”里有“纣”,“纣”里也有“尧”。就像“曹操也有知心友,关公也有对头人”,什么叫“兴”,什么叫“亡”,我看也有不同的解读。我是一个不愿意争论的人,因为我觉得人是不会被言语说服的,最显浅的例子,就是当年的“伟大导师”一生最希望成功的事业是说服人,结果,他一辞世,一切都面目全非了,历史该怎么去走还是怎么走,半点不由人。我是一个亲历60年变迁的人,对历史有了一些领悟。

昨天的临屏和词写得匆忙,今天再读一次,略略改了几个字。谢谢鼓励!本想奉和《喝火令---将军之女劝父》一首,有点琐事,且记下。
5楼
鄧大人說得對。
可是我們詩詞屬文學的世界,𥚃面的「堯」「紂」都是意念化的堯,紂;是仁君為暴君的抽象符號。在歷史現實中是不可能如此極端的,但如一切都求一「真」,便是「跨越」到歷史考證的領域了:間中為了,如袁才子的翻案詠史詩,可;過深入就失文學之「美」了。李牧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也是文學中的周郎,浪漫化了的三國。實際上,赤壁之戰成敗,又焉會靠一時的風向?八十萬曹軍(這數字也含水份)的船隊,又豈會這容易被燒光?難道軍中連防火、救火的措施也沒有?

元曲也有它可愛之處:率真是其一。唯因率真,較少「藝術化」加工,時代一變遷,日常口語不同了,反而難以承傳,這是可惜的。個見認為學詩,填詞都較學寫曲易上手,未知鄧大人以為然否。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