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有关《天命》的评论

楼主
[分享]有关《天命》的评论
各位老师:
    拙著《天命》自去年8月份面世以来,承蒙读者朋友厚爱,发行量日趋上升,仅3个月时间,第一批印刷的1000册,除赠送部分师友外,全部销售一空。为了更好地与各位老师交流,我又印刷了一部分,并对在国内居住且知悉地址的老师进行了邮寄。由于大部分老师地址不清楚,或者在境外我无法邮寄(只听说要经过海关检查,没有具体操作过),只能待联系上了以后以电子稿或者纸质书的形式发送,期待老师们批评指正。
    有老师希望我把相关评论贴上,让大家有个初步了解,这个建议很好。今天是马年上班第一天,在办公室有点空闲,我就将相关评论和文集目录(绝大部分在本论坛贴出过)先贴出,供各位老师间相互交流。
    有需要书籍的老师,请把联系方式发至lydst@163.com,有方便的时候考虑以纸质书或者电子书的方式寄送。不当之处,请您海涵。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各位老师的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
                 邓世太    2-10
1楼
[ALIGN=CENTER]这颗心,在突突跃动(代序)
冷慰怀 [/ALIGN]
    编完这部书稿,一条坎坷艰辛的人生成长轨迹清晰地显现在我眼前——3岁丧父,6岁母亲改嫁,9岁相依为命的奶奶去世……经族里的当家人合议,决定让这位孤苦伶仃的孩子自己选择活命的依靠;一心要读书求知的他,忐忑地回到了母亲身边。此后,为趟过命运的激流险滩,各种磨难和考验便如过江之鲫,总要时不时地在他脚边跃出一串串惊心的浪花。
    10岁那年严冬时节,他不慎落入冰冷的井里,在彻骨的绝望中几经挣扎,终于逃过了死神的沉重一击。此后,这位胜利者每逢遇到险恶时,总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我已经是到过地狱门口、摸过阎王鼻子的人了,世界上还有什么可怕的?”
    这一信念,让他刺股悬梁发奋读书,靠着优异的成绩走出了贫穷的山乡,从偏僻的羊肠小道踏上了城市的宽阔马路,并且跻身于政府机关的要害部门。可是令他猝不及防的是,一个比阎王鼻子更可怕的意外,彻底改变了他本该“顺风顺水”的人生轨迹!
    早年我曾热衷鲁迅的著作,印象最深的文字之一,是他为介绍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穷人》所写的小引——
    “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
    在甚深的灵魂中,无所谓‘残酷’,更无所谓慈悲;但将这灵魂显示于人的,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
    《天命》一书中,审讯当今世态的弊端和恶行时,作者俨然如大义凛然的法官;而展示灵魂被鞭笞的伤痕时,作者又像是泣血陈述的囚徒。遗憾的是,在作者义正词严揭露丑恶时,亲历堂审的听众们竟大都表情木然;而作者跪伏于邪恶阶下陈述他在强大社会碾压的夹缝中,对传统道德、人性良知的珍惜和捍卫,历数他为改变生存环境、求学报国和成就个人事业的艰辛时,堂上的法官也只是眼皮微睁、瞌睡连连……
    现代医学技术,已能用微型器械进行临床造影,这种器械因小巧灵活且可深入病灶,成为医生们得力的助手。邓世太的这部书稿,相对于21世纪感染了权钱病毒的中国社会肌体,就像是一枚知难而进的“探测器”,为了解其复杂的病情和制订医疗方案提供着可靠的数据。
    想当年鲁迅弃医从文,看今日邓世太辞政从教,虽相隔近一个世纪,却共有欲圆报国梦的异曲同工之处。尽管我把邓世太和鲁迅相提并论,似乎有溢美和拔高作者的嫌疑,但他们的处世本质却无多大差别——刺向旧中国的投枪匕首和检测当下社会肌体病灶的造影器械,同样无所畏惧,都是要把愚昧、贪腐、祸国殃民者们人格里的“小”字赶尽杀绝。
    大凡不愿虚度光阴的人,有生之年都想在事业和家庭两方面有所建树。事业是多数男人的首选,因为立志报国乃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而家庭则是一般女性心仪的目标,做贤妻良母绿叶衬红花,当男人背后的无名英雄。
    本书作者苦苦奋斗了半生,从小泥腿子到大学高材生,再到政府核心部门的一名小官员,窃以为报国之门已经朝自己徐徐开启。不料虽经过15年兢兢业业的职场拼搏,某日仔细定神一瞧,竟然仍站在这扇紧闭的大门之外。慨叹已毕,遂转身折往“曲线救志”的小径,回到昔日就读的校园,将夭折的事业焚成了培育桃李的追肥。
    官员贪腐是百姓的灾难,道德堕落是民族的耻辱,感情淡薄是人性的沙化,学术造假是良心的僵死!已届天命之年的邓世太,用他不曾流失的全部血性,锻打了一柄并不锋利却很结实的“钝刀”。数十年来,他始终单枪匹马在一个被灾难、耻辱、沙化和僵死联成的妖阵中左右拼杀;只是,尽管他已竭尽全力却一直在节节败退。但他并不气馁,相反,那把布满缺口的残刀仍紧紧地握在他手里,只在战斗间歇时,呼喊几声尚未赶到的援兵。
    亲情,友情,爱情;理想,遐想,梦想。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生命要素,被作者整编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集团军,读完此书,相信每一位读者的心上,都会留下一个个喜怒哀乐的弹坑!
    这是一部拷问录,作者在书中向自己也向世界反复拷问: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人活着究竟为什么?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中,个人利益和时代、社会、国家、民族的分量,究竟孰重孰轻?
    他在《我听见灵魂撕裂的声音》中坦诚独白:“我的心灵本来是一片纯洁的处女地,怀着爱的梦想播种下善良,可现实却强迫它开出丑恶的花朵,并且结出虚伪的果实。当一个人的理想被强行扭曲、行为被强行绑架后,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为此他又愤然慨叹:“归去来兮!心灵将芜,胡不归?!任他人享受权利的乐趣,我且归去!”恰似一首新的《归去来兮辞》,但不是辞官,而是与官场的腐朽气息决裂,回归道德和理想的园田,做一名义无反顾的耕耘者。
    他在《用什么标准为高校排名》中直言不讳:“……高等学校的精神越来越委顿、思想越来越雷同。教授已经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蜕化成娱乐江湖的商业模范,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堕落成‘教育产业链上最大路货的低端产品’,大学成了官场、商场、名利场、欢场、广场,而不是培养健全人格从而进行独立思考进而改变个人命运的圣殿,更不是造就担当起振奋民族精神、担负国家兴亡命运的时代弄潮儿的高等学府。”正因为作者身处学术腐败的没顶漩涡和切肤之痛中,才以极大的勇气呐喊出此等振聋发聩的喷血之言!
    细细浏览这部书稿,好像抚摸到他不愿示人的伤痕,也看到了他嘴角眉梢不易察觉的浅笑——坚定中微露蔑视,蔑视里藏着自豪。这20万字,是作者从满腔炽热的胸膛里呕出来的一颗突突跃动的红心,字里行间的乡情,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同窗情,无不包裹着浓浓的挚爱,散发着人类固有的原生态良知。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部纪实散文,一旦面世,就会有读者用文学的眼光进行评判。平心而论,本书的绝大多数篇章均给人情真意切的享受,刀光剑影与温情脉脉交相辉映;特别是第三辑《沐浴师恩》里写同学徐伯鸿和老师涂又光的两篇人物叙事文,处处透露出心心相印的信赖和亲密,读来令人如品甘饴。从涂又光先生与老师冯友兰之间的“衣钵传承”,和他对老师人格及学术的尊崇,到邓世太对涂又光先生14年来的“追随”“聆教”乃至“遗恨”的记述,对比之下简直就是三代人、两对不同年代师生情谊的翻版!相比之下,该辑中间几篇的结构和层次,便显得有些仓促成文了。这一点虽说“瑕不掩瑜”,却不能不引起作者的重视,因为任何一篇文章,只有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才能将作者的本意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并引起更多人的强烈共鸣。
    结识世太20余年,虽说交往不断,但系统聆听他的心灵剖白还是首次。初识世太时,他从洛阳建专毕业已留校工作,我到该校和学生们就诗歌创作进行交流,由他具体负责接待和安排。此后,我俩之间便建立了一层忘年交的情谊,他的一些坎坷境遇我也时有耳闻,每次碰到一起便会感叹人生之路的曲折艰险。前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心迹》并赠我留存,照理我完全应该予以认真阅读评价,并从中汲取我缺少的养分,但最终还是因忙碌无暇顾及。一眨眼,他的第二本散文集又将问世,恰好特邀我为编辑,于是逐句逐行一一校读不敢怠慢。
    我俩的脾气和个性确有相近之处,世太说,既然你做了我第二个“孩子”的接生婆,不妨再为这个孩子看看相吧!于是,这篇推辞不掉的序,就成了我弥补《心迹》出版后一度慵懒沉默的考卷,究竟是否及格,还有待广大读者严加评阅。

                            2013年5月30日写于德园
2楼
[ALIGN=CENTER]文采飞扬真性情  巨笔如椽写苍生
朱宏卿 [/ALIGN]
    阅读即将付梓的《天命》打印稿,情感激越,心潮澎湃,几次掩卷叹息。而文集中所记述的那些不堪回首的事件,令我潸然泪下。文学的历史是精神的,故曹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话虽然有些夸大文章、文学作品的作用,但谁能否认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呢?李白、杜甫的诗作,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红楼梦》乃至鲁迅的作品,不是感动和教化了一代又一代人吗?邓世太先生的《天命》,蕴含着深厚的内容,彰显着人性的光辉,正义的霞光,呼唤着公平、正义,加上运笔自如,文采风发,说理、描写和抒情均属上乘,这怎能不让读者钦敬呢?
    我一向认为,好的文学作品,绝不是朝圣作品,绝不是歌功颂德作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写应写之事多矣。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运笔,这考验着作者的才学胆识。几十年以来,由于反右派、大跃进、破旧立新、十年浩劫,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被破坏殆尽,道德底线被突破,金钱成为惟一的价值取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知识分子的胆识和担当,豪言和壮语几乎不复存在。因此,敢于写真实,写真性情、真认知者极少极少;而娱乐化、低俗化、商品化的“文学作品”充斥文化市场。面对这一局面,作者以知识分子最可贵的良知,求真务实的文风,写出这部足以传世的佳作,让我兴奋不已,感佩之极。
    《天命》分4辑,50篇文章,涉及的生活面极广。作者的故乡是河南光山县,那是“超英赶美”大炼钢铁及大跃进搞得极为疯狂的地方之一,结果是百万人“非正常死亡”,成为著名的“信阳事件”。以唯物论、无神论而作世界观的人,居然相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虚幻言论,以“破就是立”作为行动的指南,人民如何不成这些理论和指示的牺牲品?作者出身于家徒四壁、贫困不堪的农民家庭,过着笔墨无法形容的生活,其童年少年苦难之深之重可想而知。艰苦可以玉成人,苦难可以使人成熟,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可以证明。邓世太先生在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大学,以其聪敏、好学而取得优异的成绩。以后凭自己的实力考进了政府机关,进入仕途。但因官场的潜规则太过强势,虽勤勉工作而得不到晋升,只好再回母校工作。“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的“不求闻达”,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当然,我们都不是诸葛亮,而今也不是乱世,当今中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国力强盛,科学技术远远超过百年来志士仁人的梦想。我说的“不求闻达”,要言之,是出污泥而不染,保持人格的端庄,人品的纯正,不苟苟营营,从事自己能做好并乐于做的事。邓世太先生回到母校工作,于正常业务之余,提笔为文,实在是可钦敬的。
    阅读《天命》,不能不被作者的才情所折服。作者笔到之处,风生水起,跌宕起伏;云蒸霞蔚,意蕴悠长;抒情写景或大笔勾勒,或浓笔艳抹,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真性情真挚爱融于字里行间。概而言之,世太的作品已有方家风度。细读每篇文章,是足以提升认知水平,开启思想闸门,获得审美愉悦,从而受益匪浅的!
    这部作品,就体裁而论,大体上可分为散文和杂文。第一辑《至爱亲情》、第四辑《叩问苍天》,我最为欣赏。《至爱亲情》记录一段真实的人生,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真实历史。众所周知,由于某种原因,当权者隐瞒历史真相、篡改历史、歪曲历史、伪造历史、尘封历史事件,已是不争的事实。大跃进、大炼钢铁所造成的灾难,非亲身经历者难以相信,认为是谎言,是“诬陷”,所以,在可能的条件下,拿出勇气写历史,是功在当代、泽及后世的大好事。《活在1959年》,写光山县农民李焕亮一家的遭遇。文章开头,引用光山民谣:“光山县,两头尖,中间住着马龙山。马龙山,大坏蛋,饿死百姓千千万。”马龙山时任光山县委书记,当时李焕亮一家生活极度困难,为了大炼钢铁,农民家所有铁器全部上交,家无一两粮,又不准生火做饭,食堂饭食少到极度,人民饿得吃草、树叶、树皮、观音土、老鼠……最后被饿死。而马龙山竟响应上级号召,搜查“隐瞒粮食”,且定数极高,副书记仅仅提出“难以完成任务”,就被他派人打死。根据《光山县志》记载:1960年与1958年相比,全县户数由116,960减为100,251,人口由503,440减少为358,956,绝户16,709户,死亡144,484人。
    这仅仅是一个光山县,信阳地区、河南省“非正常死亡”多少人?安徽、山东、四川、甘肃,整个中国大陆又死了多少人?这同被中小学教材誉为“农民起义领袖”的张献忠屠四川有何本质区别?“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公开事情真相,就不可能引起后人的警醒,所以才有而今如火如荼的城市化,也以大跃进的形式进行。大量土地被征用,高楼大厦林立,贪腐随之产生,人民同政府的关系已非鱼水深情;加上教育、医疗、食品等方方面面所出现的问题,认真思索,谁能安然、怡然和恬然呢?这篇文字的赤子情怀,让人动容乃至落泪,不是很正常的吗?
    《浴火的莲花》是一篇极为优秀的文章,可以想象,作者写此文时,一定悲痛欲绝,泪水盈眶。2000年的圣诞平安夜,洛阳东都商厦的一场大火夺走了几百条鲜活的生命。在洛阳,这是史无前例的。作者的妹妹,一位聪敏、勤奋、自强不息的妹妹,一位自幼吃尽苦头、行将披上婚纱的妹妹,竟被夺去了生命,得到的只有5万元的补偿。上苍何在?天理何在?赵匡胤曾训诫臣子:“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弱民可欺,上天难容!”如今,面对几百名死者,主政者官照样做,“尔俸尔禄”照拿,潜规则照行,弱民能如之尔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出不根治贪腐,进行大力度的改革,“文化大革命可能再次重演”、“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浴火的莲花》写得极为出色,立意高远,彰隐得体,语言凝练而富于张力,它的价值必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显现。
    《生活在简单里》,由春节而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简析,对“耐得住寂寞”、“把灵魂变成文字”的欣然,结语是:“生活,因简单而快乐!”
    “生活,因简单而快乐”,这是一种彻悟,有一种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闲适和潇洒。人世纷扰,争权夺利,到头来也是一把骨灰而已。《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好了即了了,不好即不了,结果是“眼前无路想回头”。读书、教书、写诗写文,过着简单的生活,抛却奢华,洗去浮尘,弘扬正气,坚守人生的道德底线,这是作者的追求,应该击节赞赏!
    这部著作,题材极丰富,写故乡,抒写淳朴的乡思;写父母兄弟姐妹,表达挚爱、思念和无奈;写友情,表达真诚;写师长,表达尊重、崇敬。摒弃宦海明争暗斗的阴霾,回忆苦难童年中的某种情趣,洋洋洒洒,集结成书,则蔚为壮观矣!
    我同世太相识不久,见面不多。但他给我留下极深极好的印象。我主张为人要真,要诚,“言必信,行必果”,世太这些方面都做得极好。人品和文品大体是不可分的,鲁迅如此,郭沫若亦如此。前者杂文如投枪匕首,人品亦令人钦敬;后者则随风云之变化而变化,婀娜多姿,终究写不出一个“人”字。世太之人品文品令我钦佩,故才敢冒昧写以上的话。
我希望并且相信世太会笔耕不辍,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文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只要写下去,一定会获得成功。
    这是一个年迈朋友的期待啊!

                                      2013.1.24于洛阳
 
3楼
[ALIGN=CENTER]敲响生命的三个琴键
——读邓世太散文集《天命》  
胥  琰 [/ALIGN]
    新年前夕,世太特意把拟将出版的新书稿——散文集《天命》,从洛南新区、渡天津桥、过瀍河,送到我办公室的案头,并嘱咐我点校一下文字。中午小酌,对坐而谈,也许是酒酣耳热的缘故吧,世太竟然说:点校时,请不要客气,就像老师给学生批改作文一样。这句话,叫我深感世太率性真诚的同时,也觉得受宠若惊,诚惶诚恐。于是,一杯茶、一支烟,有时是一杯小酒,带着十分愉悦的心情,在办公室或者自己命名为暾照居的书房里,一页页浏览着这部散发着墨香的打印稿,我的心却不时被感动着,震撼着……完成点校任务,还觉着意犹未尽,断断续续地利用业余时间写下了这篇读后感言。
    标题《敲响生命的三个琴键》,不是我的创意,原创权是世太的,这来自于他的散文随笔《生命中那几个不能碰触的琴键》。北宋大儒张载谓读书人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陕西扶风人,因讲学于横渠镇,亦称张横渠。这四句话,被称为“横渠四句”。北宋还有一位众所周知的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却有一段不太为人知的公案。据一本佛教典籍记载:范公青年时期,曾经询问一位得道的高僧,话题是推算一下将来能不能当宰相,当得到否定回答的时候,范公又问能不能当名医?那位高僧经过问询,确知眼前的年轻人,当宰相是为了报国而当名医是为了救人之后,开眼感叹说:有如此胸怀,乃真宰相也!作为一位钟情于写作的作家、一位在高等学府任职的学人,世太这部书里,有担当,有忧患,有思索,有性情。记得台湾诗人余光中有一首诗,题目是《音乐会》,诗以钢琴的黑键和白键为意象,音乐感既强,又抒情淋漓。诗歌中的两个琴键,具有爱情的象征意义。如果作为一种比喻的话,在这部名为《天命》的散文集里,世太用自己手中的笔,敲响的是生命中三个不同的审美琴键:
    一个琴键是文化的传承精神。
    自汉字产生,一划开天,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华文明肇始,可谓鱼跃而雁鸣、惊天地而泣鬼神。纵观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的文明,或湮灭或式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唯独中华文明一枝独秀,这无疑得之于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数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自觉地担当着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才使得中华文明能够传承有序、继往开来。在今天,中华民族面临着全面复兴,文化软实力日益显现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这种精神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在这部书里,我钦佩地看到了世太在“官人”与“学人”之间的抉择中,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归去来兮!心灵将芜,胡不归?”“在新落成的市政府办公大楼下,与多年来情同手足的同事们一一道别,那一刻,我的目光,是潮湿的,但内心深处,是宁静的”(《我听见灵魂撕裂的声音》)。正是因为这次浩浩然的出官人之“世”而入学人之“世”,读者才有幸看到了下列精彩的文章:《天行有道尚正气  学界憾失涂又光》《伯劳无迹忆旧梦  鸿雁有约待来生》《首部〈光山县志〉》和《端坐在洛阳志首席的老聃》等。尤其是洋洋洒洒万余字的纪念文化学者涂又光先生的文章,从“仰慕”、“追随”、“聆教”到“遗恨”,给读者塑造出了涂又光先生一生为传承中华文化而鞠躬尽瘁的光辉形象,彰显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视“名利如浮云”的人格魅力。人生有幸得以亲近大师,世太在遵道亲师的同时,也在躬身传承着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可谓“文化传承良有以”也。
    一个琴键是文学的审美风采。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如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靖节一样,远离泮林、鄙弃官场钩心斗角的作者,抱定“燕台遥,不屑攀;汉宫树,懒回看”的信念,倾其所有的精力执著为人为文。所以览读欣赏世太的这部散文集时,读者才会深深感受到他的真诚,就像杜甫的诗句里所说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文学审美的第一要义就是“真”,真喜真悲真性情,发乎心得之情,才有真性情,才能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打动读者。在阅读这部书稿时,笔者就时常这样被感动着。如第一辑《至爱亲情》中的《活在1959年》,作者以精准的笔墨记录了李焕亮在“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大饥荒年代的惨痛经历。其中,李焕亮临死,把“怀里掏出的一块捂得热乎乎的生红薯”留给了儿女们,也把生的希望留给下一代。这里,我不想喋喋不休地人云亦云地附和李焕亮之死的深层原因,那是不带偏见的有良心的历史学家要认真探究的,单单是从人性的角度,这样的细节也是感人至深的。这篇散文,更名为《李焕亮一家》后,参加全国第三届“苍生杯”征文大赛,荣获了二等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如果说,《活在1959年》,是引用可信的地方志史料,还原了那个时代的一个村落、一个普通农民的经历的话,尽管惨痛,在情感上还是保有一定客观距离的,而《浴火的莲花》就不同了,文中写到了同胞小妹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中的意外死亡。作者直面人生如此惨痛的经历,如同撕碎了自己的心给读者看,这又需要多大的真诚和勇气啊!一位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美丽的农家女,在事业初成,“还有二十几天就将披上美丽的婚纱,成为幸福的新娘”时,却突然命丧火海。读着这样文字,笔者不禁热泪纵横,悲从中来。像这样的真正直接叩问灵台的篇什,书中还有很多,如《渐行渐远的理想》《找一缕光明把人生照亮》《至爱无言》等等,相信读者在阅读时会有自己的解读与感动。
    一个琴键是文字的表达魅力。
    作为表音兼表意的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优美、词语构成最灵活、文化积淀最丰富、最具有表现力的文字之一。用这样的文字写诗作文,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中华学人们的一大幸事。“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子美,把汉字运用到了“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境界,在浩如沧海的文化典籍中,无数个“推敲”、炼字、炼句、炼意的文化典故和文人轶事不胜枚举。仅以现代散文语言风格而论,朱自清的典丽优美、冰心的清新隽永、郁达夫疏朗闲雅、沈从文的质朴透彻,把汉字的运用表达魅力推向了极致,可谓高山仰止了。作为上世纪80年中期就已经开始发表散文的世太,在汉语文字运用上,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如《驻扎在心灵的故乡》一文,开篇写道:“故乡是游子寻梦的出发点和灵魂的栖息地。思乡是医治游子心病的良药”,像这样精彩的炼句,正契合了作者思乡之心犹如“与花争发”的浓浓情思。临读其文,读者如同卧游一般,随着作者的文笔渐次进入了故乡如画的四季,听到了那韵美而熟悉的乡音,品尝到了那“让人感到满口生津”的美味佳肴,结识了一个个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其他像《感悟桂花》《过年》《老家的春联》《灯节》《捉鱼捞虾忆童年》等,无不以精彩生动的文字,承载了作者的深刻体验与丰富情感,因而具有动人的魅力。一个作家的成功,离不开对母语的成功运用;一个成功的作家,在精神层面上,也可以说是和自己的母语融为一体的。
    世太少年多磨难,壮年多忧患,令人欣慰的是,年届不惑之年精神却是非常强健的。这部书的出版,就是他用文学写作的实绩,自觉践行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老格言。“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我知道,世太非常喜欢王国维先生《浣溪沙》中的这两句诗,把它置放在自己博客首页的顶端。这也是我深深喜欢的。以“天眼”观照人间,方能得悲天悯人的大境界,能得悲天悯人的大境界,方能在文学艺术的领域内得到大自在、大成功。而作为“红尘”中人,能与亲人、家国、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这也是一个有良心的作家、学人的幸事。美国诗人朗费诺在《生命礼赞》一诗中说,“艺术无限,而时光飞逝”,是啊,艺无止境,向上的台阶永远摆在每一个有追求目标的仁人志士前面,就借此与世太共勉吧!

(壬辰年岁末小雪日于暾照居)
4楼
[ALIGN=CENTER]热血赤子心
程远河 [/ALIGN]
    一部文学史实际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优秀文化人的笔,总代表社会的良心。他对时代的关照和发问,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这个时代的侧影和回声。面对世太兄的《天命》时,我心里涌起这样最真切的感受,就想感慨一番了。
    朋友和家人一直反对我给人作序或写评,他们自有理由。你打开一本书,本来平俗不堪的文字前却有一篇洋洋高论,恨不能用尽天下形容词,引用完世上所有名人的评论观点,把原本狗屁不通的文章说得一朵莲花不少瓣,如巨著般有警示和启迪意义。这时,稍微认真点的人会觉得搞笑。如果不是评论家水准不到,就是他的文字太廉价,他又在批发“高帽”了。如果说这样的文章就承受得了这样的评论,那真正的好作品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评价?恐怕是上天入地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得求助于外星人吧!
    我当然不会溢美。从严格的文学意义上来说,《天命》里的一些篇什略显粗糙,骨子里的热血奔突,相对冲淡了作者对艺术的把握,多少损害了整体的感染力。但文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世太兄文章中吐露的家国意识和赤子情怀,已经远远超过了文本本身。这已经不是一本单纯的册子,而是作者半世纪的成长史,是一个真男儿灵魂的原生态。
    所以,在读世太兄的书稿时,我总是忘记在看文章,觉得他就坐在我的当面,我们兄弟对语,悲欢歌哭。经历如一坛绵绵的古越龙山花雕酒,岁月如一粒粒爆炒的花生米,性情斟满胸中杯,多少滋味在里头!
    世太兄的老家光山县,虽在江北,却很有江南味。他笔下的故园山水在我眼里满是清新。他写的乡土乡情、民风民歌,让人心驰神往,我也想去他的家乡唱唱美美的山歌,让自己的声音回响在田间茶园了。他虽只长我几岁,但他的经历似乎更切近生活深处。我自己写乡土,朋友们诟病说太诗意唯美,世太兄在这一点恰恰做得最好。他笔下更多的是沉重的劳动、谋生的艰难,甚至有生命的危险。在老家担水掉进井里的一幕,烛照了他一生的历程。山水间的劳作,父母的茹苦含辛,小小心灵对炎凉世态的感受,都对他人生观的奠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沉重的叹息,也有饱含柔情的架构,对儿女的舐犊之心在他的柔情散文里千回百转。《浴血的莲花》和《活在1959年》是集子里的压轴之作,尤其后者,让人想起杜甫的史诗,无论何时读来都让人触目惊心,真是时代的存照。这样的文字,行家自会深论,它们的魅力在于直击人心,不会随风而逝。
    集子中有一部分报告文学,写诗写友写亲人。这些主人公作为人的形象都熠熠生辉。其中一部分人可以说是民族脊梁。虽不声名显赫,却都铁骨铮铮。作者为他们立传,实际是借他人之口,唱自己的正气歌、大风歌。
    书中最具有思想价值和探索锐气的是杂文部分。他文字背后的精神质地和热血情怀,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良心意识,血浓于水的家国深情,挟风带雷般的追问与呼唤,都会让心底卑鄙者立刻变矮三尺。对法官和医生直逼灵魂的透视,对局长“微笑”的深层剖析,对高校不正之风路见不平大声吼的侠胆,都非那些骨子里缺钙的人所能做到。世太兄不扮雅致,不屑时尚,只在风中亮出自己的旗。文诗的贵重,总在素朴与正气。当文字的技巧退居在精神的高地之后,当倾吐只是心灵的需要而不是才能的显露,我们对这样的作者应该献上真诚的仰视,并用高歌为他壮行。他是不孤独的,即便暗夜,也有远处的夜火和他呼应,总会有人在坚守着该坚守的东西。
    生逢今世,难成英雄,横空的壮志却沦为操文字为业,沙场报国的宏愿只化为梦里的冰河铁马,真叫人想长空啸傲了。幸而风骨还在,烈性不减,世太兄胸中不可遏止的热血和拍岸而起的正气裹挟在一起,使他把一个男儿做端正了。俯仰不愧天地,进退只关良心,我期待豫南的山水精魂永远滋养他这个不忘根本的大别山人,使他不管做人还是作文,都像脚下的大地般坚定而实在。


(2013年2月)
5楼
[ALIGN=CENTER]慷慨悲歌抒民气
王炳全 [/ALIGN]
    文如其人。有幸先期阅读邓世太文友第二本散文集《天命》,首要感觉就是倍加赏识他秉笔直书人文和谐的道德精神。
    我和世太相知30年了,深知他是个“先做人,后作文”的耿直书生,不管其在学府、官场、职场如何沉浮,他似乎不染人间“酱缸”,从未“请君入瓮”,奋斗几十年依然是一介迂阔书生,真事直叙,真话直说,真想直写,真情直抒,毫不矫情粉饰,至今未脱文人习性——这也正是我偏爱他的文字的重要原因。
    品读着《天命》里通透的平民气息,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爱国将领续范亭将军的诗句:“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当年,为呼吁抗战,振奋民气,将军决死剖腹于中山陵,遇救后毅然投奔解放区,为中国民主革命立下不朽功勋。读世太直抒胸臆的文章,也颇有点“赤膊条条、于世何求”的况味,不闻廉价的颂歌,没有迎合的媚俗,不乏反腐的铿锵,彰显民气的向背,这一点应该说是本书突出的亮色。
    《天命》收录了世太近年来的文章50篇,分为4个部分,分别为“至爱亲情”、“梦里故园”、“沐浴师恩”和“叩问苍天”,以散文为主,兼顾杂文,细细读来,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作者以悲情暨呕血编织的无限震撼里。
    民气诚可贵。作者是一个极其贫困的山村孩子,长得低矮瘦小,由于缺衣少食,10岁就不得不学着操持农具,星期天和节假日跟农人一起下地干活,去挣那一天三四个工分。为了生计,他肩挑五六十斤重的西瓜,跟着父辈蹒跚于崎岖山路,嗓子眼冒火,疲于奔命。冰天雪地的严冬,他沿着羊肠小道去挑水,脚下太滑连人带水桶一起掉进井中,水井离村子里许路远叫天不应,几乎上演一回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回顾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哪一个度日艰窘的苦孩子不是眼泪包着心!读着如此锥心的文字,年逾花甲的我仍难禁热泪涟涟。
    民气不可侮。斯是真话动情怀,唯有真情最入心。读着《生命中那几个不能碰触的琴键》《找一缕光明把人生照亮》《我听到灵魂撕裂的声音》《浴火的莲花》《感悟桂花》《捉鱼捞虾忆童年》等感人的篇什,我的心犹如荡秋千似的一波波跌宕起伏,游弋在作者描述的情景和细节里大开大阖。他写道:“东都商厦那把大火,使正在工作岗位上为台商加班的亲人和数百无辜的同胞一起罹难,事情的结果是:没有一个罪犯因此获7年以上刑期,没有一位官员为此影响仕途……财大气粗的商家永远是备受政府欢迎的座上宾。”当公平和正义被金钱收买,作者追求的依然是“我固执地寻找一缕光明把人生照亮”。如此叩问灵魂的文字,这般傲岸的人格,真真教人思绪万千,意气升腾。第二辑里那些描绘信阳革命老区人民生活情趣的文字,情深深香浓似酒,意切切故园梦酣,一副副春联喜气洋溢,一场场“年戏”撩人情怀。作者以洗尽铅华的笔触,朴实无华地描述了故乡风俗民情的细枝末节,读来真实感人,抓人眼球,引起我心底强烈的共鸣。
    捧读“沐浴师恩”和“叩问苍天”的犀利文字,我既感动于世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见机求教、好学上进的治学精神,更感慨于他敢讲真话、勇触时弊、锐意反腐、为民请命的文士本色。他在杂文中列举的那些惊魂动魄的腐败案例,绝不是给我们这个社会抹黑,而是警示人们“战斗正未有穷期”,对于反腐败这个时代的重任,务必不能心慈手软,务须“苍蝇老虎一起打”,才能真正“再使风俗淳”。
    民气须弘扬。关注民气是人民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读着世太精心撰著的第二本散文集,掩卷遐思,我的总体感觉是,他的思想更深邃厚重了,他的文字更老到纯熟了,他的关注点更贴近苍生黎民了。第二本书比第一本写书得更胜一筹,这很符合他近年来孜孜以求读书写作的辩证法。
    鼓舞民气,舍我其谁?期待着这位正直的老朋友,每有佳作酬盛世。

                                       (2013年3月)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875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