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李兆阳谈诗之二十九: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楼主
[评论]李兆阳谈诗之二十九: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李兆阳谈诗之二十九: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从前读屈原的骚体诗歌,很有共鸣,加上中学大学课本、以及诸种说文解字文字的诸多辅导,对屈平的文字愈加佩服。骚体诗中,在笔者脑子里印象最深刻的,其中就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两句,当时读来,觉得刻骨铭心,大有以屈平为知音之势。何者?少年无知,愤世嫉俗,自命不凡,这些恐怕是年轻人的通性。

年少无知,是无所谓的,愤世嫉俗,自命不凡也无所谓。没有什么好自责的。但年届中年的笔者,回过头来读屈原这些诗歌,从前的共鸣就都荡然无存了。又是什么原因呢?

黄钟者,高鸣的器物,高鸣是它的本性。如果黄钟不鸣,不仅失职,也暴孽天畛;如果瓦釜能雷鸣,我们就不得不怀疑到底谁是黄钟谁是瓦釜了:至少,我们可以说瓦釜尽了自己鸣放的职分,一生可以无憾。项羽见秦皇出游,发“大丈夫当如此”,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些都是大丈夫的雷鸣,一鸣则惊人。虽然陈胜兵败,项羽自刎乌江,这些人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让人钦佩。

文人中,我们常见西方文人作惊人之鸣。尼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自命不凡的作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同样自命不凡、但可爱的超人扎拉图斯特拉。洛特雷阿蒙《马尔多罗》之歌,为我们刻划了一位自命不凡的恶者马尔多罗:虽然是恶者甚或恶棍,但马尔多罗读来也常常让人喜爱。何者?尼采和洛特雷阿蒙都是黄钟,黄钟之鸣,虽然音质、音调可能不同,但同样让人喜爱。中国文人中,福建人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隐隐有雷鸣之意,但不彰显。绍兴人鲁迅《狂人日记》,有黄钟之哀,北京人北岛“我不相信”,有黄钟之忿,与北岛同时代、以一曲“一无所有”风靡天下、同样是北京人的崔健,有黄钟之愤,但都无黄钟之鸣。

笔者最近看了台湾电影《海角七号》。主人公阿嘉是愤青无疑,阿嘉之鸣,就是愤青的声音。戏演到后来,女主人公、日本人友子化解了阿嘉的愤意,阿嘉的歌声,就美丽了许多,阿嘉就显得可爱。由此可见愤青不美。

写到这里,联系到笔者有关个体独立性、知识分子独立性的诸文字,笔者很自然就得出这个结论:屈平”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两句是,恐怕是天下愤青文人的鼻祖。愤青文人,自命不凡,其实凡凡;顾影自怜,举目自艾,抱怨“昏君昏主”没有发现自己的“良行美性”,以致让自己这座“黄钟”被荒弃,不得雷鸣:一幅典型的附庸、软骨头的奴才像。要不得。

李兆阳      2009年5月22日
1楼
《李兆阳谈诗》议论高妙,却并非凌空蹈虚,他打中了文人的痛处。
自命清高,自鸣得意,致命的自恋,无限的自我膨胀。正是文人脱离民间的根子。
2楼
 我喜欢项羽!常为李清照的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击掌喝彩!人要自己活出自我,这样活得才潇洒才铮铮朗朗,才能胸怀清阔,映古照今,而大气淳成。
 
3楼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
…………………………………………………………………

4楼

依林,

李清照那诗是讽刺南宋君臣不思进取的, 不一定推崇项羽.
项羽不渡江, 小土豆认为不是他有”个性”, 而是觉他太爱面子, 不敢面对失败., 拚命突围, 走到乌江就不走了, 然则他突围是想去哪里? 假使有人对他说: 隔江有另一支八千子弟兵正等候他指挥, 恐怕他游泳也要过去呢. 突围的目的是尽力保存实力, 重整旗鼓, 他日一雪前耻才有意义. 身为一军主帅, 下令突围, 心中却没有重新集结点, 与其跑到乌江自刎, 不若堂堂正正引军出击, 即使兵败被杀, 也胜作丧家之犬.
项羽勇则勇矣, 然刚愎自用, 好杀, 多疑, 盲目崇拜暴力, 是自己种下了失败的种子. 可怜的是他的八千子弟兵, 跟错了”大佬”.
说果断, 他连虞姬也比不上. “虞兮, 虞兮, 若奈何?”, 译作现代语, 应是” 美,人美人啊, 我们怎打算啊?” 虞姬答得好: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说完就引剑一快, 柏杨也说得好: 死何难, 我就死给你看看. 如我是虞姬, 也不会怕死, 见到自己跟随的这个男人得势时意气风发, 穷途末路却哭哭啼啼, 不自刎也会为他羞死.
5楼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
…………………………………………………………………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094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