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兴让《红楼梦研究》 作者:研石斋 2003/3/11 16:21
3月8日,听周汝昌先生红学讲座,在大观园买《红楼梦研究》一书,这是一个水泥厂的退休工人叫杨兴让的人写的。全书62万字,三秦出版社出版,48元。在我收藏和阅读红籍以来,还没有见过这样大部头的红学专著。从胡文彬序和自序看,书是1992年写成的,2002年出版。可见历经艰辛,期间是否修改过稿子,不是很清楚。粗略一翻,感觉作者作为业余爱好者水平不一般,足以与专家对话。他的路子得对,不像霍氏的书,满纸荒唐言。
至于不足之处,我初步感觉,也许是作者的研究条件十分困难,很多必备书都没有,材料多是从已有的书中转引,结论不免缺乏说服力。如他手中没有梦稿本影印本,仅凭几张复印件,却敢断言梦稿本是“稿本”。其他还有很多新论点,如用10条证据考证脂砚斋就是张宜泉,胡文彬认为颇见功力。这些都需要我慢慢消化,看是否成立。但有一个观点我看懂了,而且一下被说服了在此愿意介绍给大家。
曹雪芹去世后,好友敦诚在甲申年写诗悼念,其中云“孤儿缈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后又改为 “肠回故垅孤儿泣,泪迸荒天寡妇声”)。“孤儿”句下有一个注解“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过去所有的红学家都理解为在曹雪芹死前数月,他的爱子夭亡,雪芹悲痛万分,感伤成疾,遽尔早世。而杨兴让指出,这是对诗注的误解。什么叫“孤儿”?《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解释:(1)死去父亲的儿童,如常说 “孤儿寡母”;(2)死去父母的儿童,如:孤儿院。如果曹雪芹死于儿子之后,他的儿子怎么能叫“孤儿”呢?可见传统说法是不对的。敦诚的注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意思:“几个月前(指写诗前的几个月,非曹雪芹死前几个月),曹雪芹的儿子死去,我为此感伤成疾。” 看了杨兴让的解释,我恍然大悟,感觉对此诗的理解豁然贯通。
杨在序言中说他以此作为前提,论证曹雪芹确实死于壬午除夕,在红楼梦编辑部,当场让编辑孙玉明折服,放弃了他坚持的“甲申说”。可惜他在编辑部还是不受待见,有一个编辑竟对他说;“这种问题200年后也解决不了”、“我们目前不刊登这类稿子”,把他打发了。他的稿子既不登也不退。在胡文彬先生的鼓励下,杨兴让决心写书系统阐述自己的观点。
杨兴让确实让我感动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