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21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QUOTE][b]下面引用由[u]文刀[/u]发表的内容:[/b]

    云,还是那么白;草,还是那么绿;
    水依旧,还是那么清;天依旧,还是那么很蓝。
    百花相约一起地开,四季如约纷纷地来!

    低碳广元,新年安好。健康绿道,幸福吉祥!
    白鹭成队成群地在振翼飞翔,在嘉...[/QUOTE]
    大鱼喜欢在这里育儿,去年8月份气最热的时候,我给即将干涸的小鱼送了几天水,如今这些鱼儿不知被嘉陵江水送到了哪里[em86]
    [IMGA][/IMGA]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6/01/13/062152.jpg[/imga]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18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6/01/13/062902.jpg[/imga]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6/01/13/063216.jpg[/imga]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6/01/13/063240.jpg[/imga]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6/01/13/063359.jpg[/imga]

      《小寒影梅》
      日照花千树
      霞衣万朵真
      而今冬尚早
      幻若武陵人

      巴西诗人梅裔庆联和:

              寒梅雪鏡赞如玉,
              章曲文壇称似花。

                  芊绵千里新,
                  岵岭万年春。
                  花甲联吟颂,
                  弘掦不怕辛。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1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3
        • 积分357300
        • 经验397808
        • 文章3106
        • 注册2004-12-11
        黄鸭、白鹭,成群结队,唱着这里有鱼。
        长江、黄河,现在筹划生态环境保护区。
        我为嘉陵江的水尚未污染欢呼!也不仅仅是为了钓鱼。谢谢寒章!

                                                              文刀
                                                          2016年1月13日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20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QUOTE][b]下面引用由[u]文刀[/u]发表的内容:[/b]

          黄鸭、白鹭,成群结队,唱着这里有鱼。
          长江、黄河,现在筹划生态环境保护区。
          我为嘉陵江的水尚未污染欢呼!也不仅仅是为了钓鱼。谢谢寒章!

                                     ...[/QUOTE]
          前段时间,嘉陵江水被甘肃锑矿污染,不能饮用,如今被污染的水已经流走了。
          不知鹭鸭鱼健康否?
          [em86]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21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img]../images/fileType/jpe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6/01/15/072840.jpeg[/imga]

            [img]../images/fileType/jpe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6/01/15/072911.jpeg[/imga]

            [img]../images/fileType/jpe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6/01/15/072943.jpeg[/imga]

            昨日,阳光明媚,梅花烂漫。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2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COLOR=red][ALIGN=CENTER][B]《红楼梦研究》[/B][/ALIGN][/COLOR]
                                                      杨兴让
              目录
              序………………………………………………胡文彬(1)
              自序……………………………………………………(1)
              第一章   概论…………………………………………(1)
              第二章   曹雪芹的社会思想…………………………(27)
              一、引言…………………………………………(27)
              二、曹雪芹的民族问题…………………………(29)
              1.旗籍……………………………………………(29)
              2.民族……………………………………………(31)
              三、曹寅的民族思想……………………………(35)
              四、张宜泉的社会思想…………………………(49)
              五、遗物“书箱”的曹雪芹亲笔七律…………(58)
              六、结语…………………………………………(61)
              第三章  遗物——“书箱”…………………………(63)
              一、引言…………………………………………(63)
              二、书箱概况……………………………………(65)
              三、书箱的真伪…………………………………(71)
              四、曹雪芹的婚姻问题…………………………(73)
              五、书箱箱盖正面的图案及其文字……………(78)
              六、书箱箱盖正面文字的作者…………………(85)
              七、书箱箱盖背面七言律诗及其作者…………(94)
              八、五条目录……………………………………(116)
              九、书箱的往返经过…………………………(121)
              第四章  版本问题……………………………………(125)
              一、“庚辰本”与“己卯本”的关系…………(125)
              二、“庚辰本”是原本——“庚辰本”朱笔眉批笔迹的研究…(140)
              三、“甲戌本”的成本年限……………………(157)
              四、所谓“靖本”的脂批……………………(163)
              五、“梦稿本”是稿本…………………………(174)
              第五章  脂砚斋…………………………………………(177)
              一、引言…………………………………………(177)
              二、历来研究………………………………………(179)
              三、脂砚斋畸笏叟是曹雪芹自己、兄弟、湘云、叔父、舅父或曹(兆+页)吗?……(189) 
              四、脂砚斋与畸笏叟是一是二?…………………………(192)
              五、脂砚斋是张宜泉……………………………………(222)
              1.张宜泉与曹雪芹的关系……………………………(222)
              2.“书箱”和《红梦楼》残稿的归属…………………(223)
              3.张宜泉参与了《红楼梦》的写作……………………(224)
              4.“过来人”与“严父”、“慈母”、“先姊”的重合…(225)
              5.脂砚斋批语的谐谑和张宜泉的特性…………………(231)
              6.脂批中的“狡猾之笔”和《诗稿》注释中的“狡猾
              之笔”的类同……………………………………………(232)
              7.《诗稿》中“脂砚”与“畸笏”的注脚……………(235)
              8.对曹雪芹别号“芹溪”的称谓………………………(239)
              9.《诗稿》诗之“俗”和“书箱”五言 “俗”的一致;“书箱”
              五言绝句的笔迹和“庚辰本”脂批笔迹的相同…………(241) 
              10.脂砚斋与张宜泉卒年的重合…………………………(242)  
              第六章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某些特殊框架结构组合…………(251)
              一、引言…………………………………………………………(251)
              二、年龄结构……………………………………………………(256)
              三、时间结构组合………………………………………………(261)
              1.小引……………………………………………………(261)
              2.第一回至第二回………………………………………(262)
              3.第三回至第十八回      ——“丁未”冬………………(265)
              4.第十九回至二十五回  ——“壬子”春……………(292)
              5.第二十六回至三十六回——“壬子”夏……………(298)
              6.第三十七回至四十回    ——“壬子”秋………………(309) 
              7.第四十八回至五十三回——“壬子”冬………………(321)
              8.第五十四回至六十九回  ——“癸丑”年………………(332)
              9.第七十回至八十回    ——“甲寅”年………………(356)
              10.简结………………………………………………………(374)
              四、生日结构组合…………………………………………………(377)
              1.小引…………………………………………………………(377)
              2.薛家生辰……………………………………………………(378)
              3.王熙凤生辰…………………………………………………(418)
              4.贾宝玉生辰…………………………………………………(452)
              5.贾母生辰……………………………………………………(484)
              6.简结…………………………………………………………(506) 
              五、方位结构组合………………………………………………(509)       
              第七章  《红楼梦》的写作思想……………………………………(531)
              一、引言…………………………………………………………(531)
              二、“耶律雄奴”………………………………………………(532)
              三、十首怀古诗谜底破释……………………………………(542)
              四、四个日期的重合…………………………………………(580)
              五、李纨在《红楼梦》中的特殊地位………………………(589)
              六、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特殊身份……………………(601)
              七、十二钗“副册”“又副册”………………………………(623)
              八、结束语……………………………………………………(658)
              第八章  《红楼梦》中的两大疑案…………………………………(671)
              一、“白首双星”………………………………………………(671)
              1.历来评论……………………………………………………(671)
              2.“金麒麟”与“伏白首双星”牵涉到的诸问题  …………(680)
              二、“钗黛合一”说——兼论《红楼梦》原著究竟写了多少回…(705)
              1.《红楼梦》原著究竟写了多少回…………………………(705)
              2.“钗黛合一”说……………………………………………(716)
              第九章  后四十回及其作者…………………………………………(727)
              一、高鹗补作的否定…………………………………………(727)
              二、后四十回中的一些框架结构问题………………………(740)
              1.时间问题……………………………………………………(741)
              2.生日问题……………………………………………………(756)
              3.方位问题……………………………………………………(763)
              4.简结…………………………………………………………(765) 
              三、后四十回的作者………………………………………………(768)
              1.后四十回中的几处特殊文字………………………………(769)
              2.后四十回的作者是张宜泉…………………………………(776) 
              四、后四十回中的某些写作内容……………………………………(778)
              1.宝玉“出家为僧”…………………………………………(780)
              2.宝玉“中举”………………………………………………(780)
              3.甄宝玉与李绮、也即与李纨、贾兰的奇特组合  …………(782)
              4“兰桂齐芳,家道夏初”、香菱结局及其它………………(789) 
              附:曹雪芹的卒年……………………………………………………(795)
              后记……………………………………………………………………(803)
              自序
              我本来没有想写这一本书,也可以说,连写一篇有关《红楼梦》的论文也没有想。这倒不是别的什么原因,而是深感自己的文才不足。 也可能我亦如同某些红学家一样,由于出于对《红楼梦》“真事隐”与“假语村言”的好奇,也为了追究《红楼梦》的本来面目,而不自觉地涉足于红学界了。所不同的是,我不曾是因为“闲且惫矣”:因为我并无文人的“闲暇”,自然也无无所事事的“疲惫”,而我是一个干活的。
              前数年,我深感一些红学家的立论是对《红楼梦》写作思想的歪曲,自然也有些对曹雪芹的褒贬不实;于是我曾将自己的看法写信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负责人,希望能更正一些错误的东西。但社科院的回信却说,某领导正忙于其它事务,要我将自己的看法写成论文投递给一些刊物。
              到此,我才不得已试笔撰文而涉足于红学界了。
              也可能我的文章不成文章,所以每每见弃而退回。
              当然我的一些文章除投递一些刊物和报刊外,还几曾经历一些《红楼梦》专刊。比如说我的《曹雪芹卒年》一文曾两次投递《红楼梦学刊》。还有,我曾为此篇文章两次到过其编辑部。
              在投递论文和我亲自赴京的过程中,我深感奇怪的是,不是编辑部的一些负责人指出我文章的弊端,或者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在谈论一些学术问题,而却是给我一些感到茫然的答复。我记得八四年第一次进《学刊》编辑部时,其编辑室主任曾这样回答我:“这些问题再有二百年也说不清楚”。九一年再到其编辑部时,其中一位编辑,即在曹雪芹卒年问题上持“甲申说”的孙玉明先生在看了我的拙作后,曾坦率地放弃了他的“甲申说”观点,同意了我的论证过程和结论;然而其编辑室主任兼副主编却用了“说不清”三个字含糊其辞地回答了我。 第一次《学刊》以“我们目前不研究这类问题”而退还了我的稿件;第二次因我的稿件存放于编辑部,我连给《学刊》编辑部去了几封挂号信去询问稿件情况,并寄去了退稿费,希望编辑部如若不用我的稿件,请将稿件退回,但《学刊》编辑部既不选用,也不退稿,干脆就不回信。
              由于我的论文每每见弃而不用,所以在胡文彬先生的劝告下,我才执笔著此书了。
              我记得1991年5月3日在胡文彬先生家中同他的谈话,当时他并没有接受我的观点。不过他说:“你的观点,我现在接受不了,也可能我以后会接受;也可能我们这一代人都接受不了,等到下一代人才可能接受。不过你把你的东西全部写出来,写成一本书,不要一点一点地写,不要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地写,这样谁也看不懂你的意思。”从与他的谈话过程中,我感到他的坦诚,也得到他的启迪,但确实也感到有些茫然:这牵涉出书的经费问题;还有一个是我的写作能力。没有办法,在论文每每见弃的情况下,我不得不“铤而走险”执笔著述了。
              此书是从1991年7月份开始动笔的。
              对于著此一书的前身,即写论文,开始仅是一般的设想与推测而已,也就是说,仅凭着一部一般的《红楼梦》这本通俗读物而已;后来又买到了周汝昌先生的《曹雪芹小传》和其它一些刊物的一些人的零散文章,这些便是我研究《红楼梦》与曹雪芹的最早资料。
              我第一次回家探亲,我表弟王运峰从他任教的中学为我借来了一部《红楼梦》“庚辰本”的复印本和俞平伯辑录的《脂砚斋红楼梦辑评》,还有后来胡文彬先生陆续给我寄来的《春柳堂诗稿》和一些《红楼梦》“梦稿本”的复印件,这些原始资料才为我研究《红楼梦》和研究曹雪芹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这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从别人文章所汲取的“资料”大多不过是一些人的断章取义而已。
              我就凭着后来得到的这些原始资料,沿着我原来的思路展开了对《红楼梦》和曹雪芹系统地研究。
              此书共分九章一附,其中除了《曹雪芹卒年》一章不是属于探讨《红楼梦研究》这一范畴外,其它各章节均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而进行的。
              也就是说,我的这本书纯属于揭开《红楼梦》奥秘和曹雪芹的社会思想而作的,此书可以说并没有从文学艺术入手。
              关于此书的内容,胡文彬先生的序言里已作了介绍,此处不作重复。
              这便是此书作的大略始末。
              在此序言的最后,我想说一下,如果我这一本书的研究有什么成果的话,我想借此向为我提供资料并每每关心我此书写作的胡文彬先生和王运峰先生致以感谢!自然也借此向其它一些关心过此书并与此书有关的一些人一并致以谢意!
              我也想借此替一直难于瞑目于九泉之下的曹雪芹和张宜泉的亡灵说一声:“谢谢胡文彬先生和其它一些为此书出版而作出贡献的人们!”
              安息吧,一芹一脂!
              安息吧,一曹一张!
                                                                              杨 兴 让
                                                              一九九三年四月十二日晚补写于成都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6/01/15/084930.jpg[/imga]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2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ALIGN=CENTER][B]薛宝琴十首怀古诗谜底破释之一[/B][/ALIGN]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五十一回中,借薛宝琴在各省阅历的古迹和《西厢记》、《牡丹亭》为资料,借题发挥,编成“十首怀古诗”。这十首怀古诗是以“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见1180页)。然而奇怪的是曹雪芹却以“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冬日天短,不觉又是前头吃晚饭之时,一齐前来吃饭”(见1189至1190页)为由突然煞车,作了结束。这十首怀古诗的谜底一直未得到解释,就是脂砚斋的批语也未曾透露任何情况,大有“禁区”之忌,敬而远之。
                   曹雪芹创作了《十首怀古诗》,这十首“怀古诗”表现了他的艺术才华,也表现了他对十个人物的评价;但是,这与“十首怀古诗”所隐的谜底相比较,重心则在谜底一边,而不是在“十首怀古诗”诗句对各个人物的评价本身。即诗句中的人物评价本身和谜底相比较,前者是微不足道的。
                   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人们确实在探讨着曹雪芹的社会思想,也在探讨着《红楼梦》一书的写作思想,但有关这些问题的一个核心问题——《红楼梦》“十首怀古诗”的谜底的重要性却被人们忽视了。虽然有些读者对“十首怀古诗”的谜底出于好奇,并企图作一些解释,但没有一个人把它当作《红楼梦》一书内容和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
                   我们不妨来看看几个红学家下的结论。
                   《红楼梦诗词评注》一书的责任编辑王敬文有这么一段话:“实际上,有无谜底,是否揭晓,无关重要,重要的是,每首怀古诗的形象和寓意。”“如果胡乱猜测,强求谜底,实在徒劳无益,而且容易误入歧途”。何其芳也认为十首怀古诗的谜底“无关重要”,“不是《红楼梦》中的重大问题”。其他红学家也有类同的观点。
                   这些红学家的话未免说得过于自信,曹雪芹并没有“施放烟幕,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开去索解谜底”;而且恰恰相反,正要求人们去索解谜底。一方面,作为谜语本身来说,作谜语固然要照顾故事情节,但更重要的是照顾谜底。如若诗文不照顾谜底,诗文作的再好,也同样失去谜语的价值。另一方面,曹雪芹避而不谈谜底,正说明“十首怀古诗”的要害在谜底之中。如果认为曹雪芹的思想表现在故事情节中,而不是表现在谜底之中,那么,曹雪芹的“用心良苦”的结论又是从何而来呢?
                   可以说,不能正确地解释“十首怀古诗”的谜底,就不能正确地说明《红楼梦》;也不能理解曹雪芹。
                   对于《十首怀古诗》的谜底,大某山民倒有一个明智的见解,他在他的《总评》中就有这么一句话:“怀古诗谜,人有猜之者矣,予未敢深信?”(见“合评本”23页)。我们不管大某山民的其它观点正确与否,但大某山民的“予不敢深信”一语,就表现了他的非同一般的见识,也足见“十首怀古诗”谜底的重要性了。
                   这十首怀古诗谜底,先后经周春、徐仪凤、护花主人王希廉,太平闲人张新之,以及陈毓罴等人作了注释,但却都不理想。可以说,除护花主人王希廉关于第五首《广陵怀古》的谜底猜为“柳絮”猜对了之外,其它各首每个人都全部猜错了,可以说根本就不贴边。
                   在《十首怀古诗》的谜底解释中,要算第五首《广陵怀古诗》的谜底最好解释。也可能因为如此,所以,总还算被一个人护花主人猜中了。假若最好猜的谜底不是这一首而是第六、第七、第八首;假若护花主人猜中的不是这一首,而是第六、第七、第八三首中的某一首的谜底,人们、包括护花主人在内,将会为猜到的谜底大吃一惊,那可能在旧评点派年代就为探索十首怀古诗的谜底而挖空心思,《红楼梦》的内容披露可能就不是在今天,而是在一百多年以前了。
                   尽管如此,就护花主人解释对了的第五首谜底也被今人所推翻。由此我们看到我们的某些研究不是在前进,而是在倒退。尽管是一首小小的第五首怀古诗的谜底。
                   在谈到此问题时,当然我绝没有说陈毓罴是有意的,也可能仅仅由于看法不同罢了。他在对十首怀古诗谜底的解释要远远比故意视“贾化”为“假话”而不见,将贾化歪曲为一般贪官污吏来研究还是要认真得多。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十首怀古诗》谜底。
                   在解释谜底之前,我先说明几个问题:
                   (一)由于陈毓罴曾为解释十首怀古诗谜底作了专门研究,所以,本文准备参照周春、徐仪凤、护花主人的谜底,并参照陈毓罴的谜底并其解释,再结合自己的看法来对《十首怀古诗》谜底进行研究。
                   (二)本文在探讨谜底的顺序时,不准备从第一首开始,而是从第五首开始。这为的是避难就易。但第五至第十首的谜底探索丝毫没有牵强附会的意思,只是借文解意,并从中寻出规律性的东西。
                   (三)我和何其芳、陈毓罴、王敬文等人的观点不同,即不注意谜语的故事含义,不注重曹雪芹对古人古事的态度问题,而只注重谜语所含的谜底本身。至于曹雪芹对古人古事的态度,包括我本人对古人古事的态度,则避而不谈。
                   (四)十首怀古诗的文字以“庚辰本”的原文为依据。
                   (五)最后需要说明的问题是:所谓组成谜语所包括的每一个字,必须不仅做到谜语中的每一个字与做线索依据的故事情节相符合;更重要的是,属于谜语故事含义的文字,必须与谜底含义的文字在语言上保持一致。如果得出的谜底不能用谜语中的文字作恰当地、全面地解释,那么得出的谜底便不能成立。这也就是说,如果忽略或误解谜语中的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字,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第五首怀古诗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首怀古诗是曹雪芹借隋炀帝沿运河南游的故事写成的谜语。
                   周春将此首谜底拟猜为“洞箫”,徐仪凤拟猜为“柳牙签”。护花主人拟猜为“柳絮”。太平闲人拟为“雪柳”。陈毓罴从徐议,亦解释为“牙签”。
                   周春、徐仪凤的解释我没有见过;护花主人仅有八个字:“《广陵怀古》似是柳絮”。太平闲人的解释是:“此是雪柳。雪则钗,柳则黛,并为丧物。北俗以细篾条沾碎白纸如柳叶,插瓶中,送丧棒以为仪”(见“合评木”八一八页)。
                   陈毓罴的解释为:“《广陵怀古》的谜底似是‘牙签’。清代何耳有《燕台竹枝词》,其中一首《树木牙签》写道:‘取材堤畔削纤纤,一束将来市肆筵。好待酒阑宾未散,和盘托出众人拈。’由此可知当时酒席上用的牙签是柳木制成的。怀古诗首句‘蝉噪鸦栖’,已点明了‘柳’,(唐代李商隐的《柳》诗有‘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之句,又《隋宫》诗有‘如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之句)。头两句大意是说秋日已尽,杨柳被人伐取,牙签之原料即取之于此。三句指此‘牙签’与古代作为藏书标志的‘牙签’(如韩愈在《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一诗里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名字完全相同,但实际毫不相干,故谓占得文彩风流之号,用一‘占字’,妙极。又俗谓柳木可以去风,与‘风流’之另一义可解作‘风流云散’,亦切。末句指出此物出入口舌之间,专备饭后剔牙之用,当日风行一时。”(引文均见《红楼梦论丛》《怀古诗试释》一文)。
                   在此首谜底的解释中,除周春的“洞箫”外,其它人的解释可谓每个人还算不很离题。即不论“柳木”“牙签”也好,“雪柳”也好,“柳絮”也好,总还没有离开一个“柳”字。这还不失为所见相近吧。周春的“洞箫”一谜底可能取源于才子佳人沿“堤”弄玉吹笙,“风流”郊游一事。亦不算太离题。太平闲人的解释是未曾先以解释谜底为第一,而是先入为主,即首先带着“雪为钗,柳为黛”的主导思想来解释谜底。这样固然没有什么不好,但颠倒了研究顺序。它不是客观地用诗语中的句子含义来解释谜底,然后再看谜底到底与什么有关,而是带着主观见解来框定谜底的范围。这就很不好。
                   陈毓罴的解释引用了古人的诗词,当然说明了某些问题,即清亦有柳木牙签,这种“牙签”与隋唐藏书标志的“牙签”有何用途不同等等。但陈毓罴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即“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二句。我们不管“牙签”在清朝为何盛行于“好待酒阑宾未散”之时,但这毕竟与“风流”一词无关。当然更与“口舌多”无有任何瓜葛。“口舌”一词指人们的语言,并不是指“口”和“舌头”。在解释此首怀古诗时,也根本不能解释为“口”一张一张,“舌”一动一动,“牙”签一剔一剔;它是指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评论抨击褒贬之类俗称。在这里,我们不妨试问“风流”与“牙签”何关?“口舌”又与“牙签”何缘?难道真如陈毓罴所说的“又俗谓柳木可以去风,与‘风流’的另一义可解作风流云散”吗?这样解释,未免太牵强了。
                   周春的谜底虽不对,并离物太远,但周春却偏重于“风流”与“口舌”一辞,这是他的独到处。太平闲人先入为主,不谈,徐仪凤和陈毓罴的解释显然忽视了“风流”一词,并曲解了“口舌”一词的含义。
                   护花主人的解释虽只有四个字,“似是柳絮”,但却说对了。此首怀古诗的谜底确实是“柳絮”。
                   此首怀古诗的意思是,在明媚的柳堤岸上,“蝉噪”而“鸦栖”,“柳絮”随风飘逸;这隋堤的“风景”,只因“柳絮”独占“风流”之“号”,“惹得”无数才子佳人、墨人诗客,借题发挥,吟诗填词,每每成为千古绝唱。
                   我们远的不说,就以《红楼梦》为例,我们不妨来看看第七十回几首《柳絮词》,就可知这首怀古诗的谜底是什么,也可看到“风流”指什么,也自然理解到“口舌”当指什么。
                   《如梦令》史湘云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南柯子》贾宝玉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唐多令》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西江月》薛宝琴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临江仙》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我们不管《红楼梦》的诸女才子们其填词时的心情如何,其词谁优谁劣,但我想薛宝琴此词中的“隋堤点缀无穷”和怀古诗中的“隋堤风景近如何”真可谓一问一答,林黛玉柳絮词中的“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才是真风流,“牙签”岂敢妄攀。还有诸红颜们柳絮词中的言辞,才算得怀古诗中的所谓真正的“口舌”。真是舍却“柳絮”,谁敢再妄“占”“风流”之“号”呢?
                   到此,我想我们该明白了第五首怀古诗的谜底是[COLOR=red]“柳絮”[/COLOR]还是“牙签”了。
                   
                [ 这个贴子最后由寒章在2016-1-18 6:35:48编辑过 ]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2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第六首怀古诗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这首怀古诗是曹雪芹借用东晋王献之之宠妾桃叶渡江的故事写成的谜语。
                     周春拟谜底为“团扇”,太平闲人拟“拨灯棍”。陈毓罴拟谜底为“油灯”。
                     陈毓罴的解释如下:
                     陈毓罴将第一句中的“衰草”解释为油灯的“灯草”;将“闲花”解释为油灯偶尔结成的“灯花”;将“浅池”解释为油灯的“灯盏”。将第二句“桃枝桃叶总分离”解释为“油灯包括灯盏和灯座两个部分,灯盏常作一花朵形,下面即是灯座类似根上开花,既无枝,也无叶。”然后又将“桃”释为“陶”的谐音字,得出“暗示油灯是粗陶器,即瓦器”。第三句“六朝梁栋多如许”,陈毓罴解释为“灯草在燃后化为青烟和灰烬,六朝梁栋的命运大都如此”。第四句“小照空悬壁上题”,陈毓罴解释为“灯盏中的灯草吐出灯火之状,白描入神”。又用谐音字的办法将“壁上题”的“题”字解释为“提”,得出“‘壁上题’者,盖谓人们多将油灯置于壁龛之中。”
                    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
                     “灯草”长期浸在灯油之中,不存在反影,就是偶然结的“灯花”,也“映”不到灯油之中,“灯草”与“灯花”不存在“映浅池”的问题。这句解释不通。第二句解释更为牵强,何况有灯盏和灯座两个部分的油灯何止陶器一种,铁油灯和铜油灯不是到处都有吗?清朝毕竟不是陶器时代。第三句好像解释得通,但实际也解释不通,何止六朝梁栋的命运大都如此,那一个人的命运不是如此?老百姓不是常有这么一句话,人的命运像油灯,油耗尽,灯就灭了。第四句更讲不通,“题”与“提”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词,何必牵强。
                     这首怀古诗的谜底是“兰草”。也即“兰花”。
                     “兰草”是一种供人欣赏的高雅植物,当然在一般“俗人”的眼里被看作“衰草闲花”了,这里作者用了反意词。这一种植物原生长于我国东部和南部的山坡林荫下。由于东南多雨水,这种植物生长在小池或小水渠旁是很自然的,所以有“映浅池”一语。
                     第二句“桃枝桃叶总分离”是说“兰草”是不会与“桃树”为邻的,处所总是分离的,不论野生和室内栽培皆然。“桃枝桃叶”指“桃树”。用不着将“桃”字释为“陶”字,本来是自然的东西何必牵强。
                     第三句“六朝梁栋多如许”是说:“兰草”是多叶的丛生植物,它繁多的叶子多如“六朝梁栋”;反过来说,就中国战乱年代在南京建都的吴、东晋、宋、齐、梁、陈的六朝诸将相们多的如丛生植物“兰草”的叶子。
                     第四句“小照空悬壁上题”,“小照”对人来说是肖象,对“兰草”来说是指将它作成画幅。“空悬壁上题”是指一些书香人家将“兰草”作成横幅画挂在墙上,供人欣赏。“题”,有如今天“写生”的“写”一样,即是作或画的意思。这种壁画就经常在一些书香人家出现过,也可能这种壁画就是今天略微富裕的一些人家都习惯于养一盆兰花的先声。
                     第一、二句是说“兰草”的境地;第三句是说“兰草”的形状;第四句是指人们对“春兰秋菊为一时之秀”的“兰草”的仰慕。
                     第七首怀古诗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渐万古羞。
                     这首怀古诗的谜语是曹雪芹借用汉代宫女王昭君和番一事写成的谜语。
                     周春将谜底释为“枇杷”。太平闲人、护花主人、徐仪凤皆释为“墨斗”。陈毓罴亦释为“墨斗”。
                     陈毓罴说,“首句写墨斗盛满了墨汁,用时细细渗出。”又说“作者用了一个‘咽’字,甚妙。”第二句“冰弦”是“隐喻墨斗之线”,“拨尽曲中愁”是“妙语双关,指弹墨线时,务必求直,一点也不能含糊。”第三句是“三句说做木器活,要有一定尺寸,一定章法,一定制度。制度问题很重要,决不能搞乱。如果像汉家制度那样陷于混乱,那么,木匠师傅只好摇头叹气了,束手无策。”第四句陈毓罴引用了《庄子》典故一段,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陈毓罴用这一典故证明樗栎与“墨斗”的无缘。
                     陈毓罴这样解释是不恰当的。
                     其一,小小墨斗之墨池,何来“茫茫”之谈。其二,墨斗之运用又何能“拨尽曲中愁”呢?其三,墨斗固有规矩之可言,又岂能涉及“制度”二字。至于第四句的解释虽然可用来解释墨斗,但前三句已站不住脚,单凭第四句,又何能作数。
                     我们首先必须立足于“茫茫”二字,“黑水”是在“茫茫”严格修饰之下的。如果不注重“茫茫”二字,“黑水”便成为脱疆野马,失去控制。
                     “墨斗”固然有墨池中的墨汁如“黑水”,但与“茫茫”二字差距甚大,最大不过十公分的墨池,岂敢狂称“茫茫”。从眼睛的角度来看,“茫茫”二字是指无边无际。它是形容词,它只形容“茫茫林海”一类东西,却无法形容“茫茫墨斗之墨池”,“墨池”只能用“小小”二字来形容,只能说“小小墨池”,二者是相差万里之遥的。
                     是不是“茫茫”总是和“大”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只能修饰“大”的东西呢?也不全是。如果“茫茫”来修饰“小”的东西,那只能是反意词。但第一句“黑水茫茫咽不流”中的“茫茫”是反义词吗?
                     我们必须用视觉的角度来看“茫茫”二字,如果站在高山上,可以看几十公里,如果站在森林边上,那可能几十米的林子也可称“茫茫”了,因为超出了视觉范围,就可用“茫茫”来形容了。
                     第一句“黑水茫茫”实际上是指“林海”,但由于某些树木并非青黑色,与“黑水”无关,所以说“黑水茫茫”确切地说是指一片松树林子。“咽不流”是指在刮风时,树木被风摇曳,发出呼啸声;也即所谓“流水声”,但这“流水声”却和水不一样,它只有声音,却不流逝。
                     第二句“冰弦拨尽曲中愁”,“冰弦”原意指王昭君抱的琵琶的琴弦,在谜底中是对“松树”的褒称。“拨”,指风吹而言。“拨尽曲中愁”是指人们在愁绪时,站在森林边上,听着林子在风中的呼啸声,心旷神怡,愁绪顿消。
                     第三句“汉家制度诚堪叹”,应这么解释:“汉家制度”在谜语中指汉朝可耻的和亲政策,在谜底中指汉族的风俗习惯,即汉族在坟地里只能栽“松树”和“柏树”,其它树是不许进坟地的。当然有些小片坟地和野坟里也植有其它树种。
                     《流寇志》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记载“焚皇陵楼殿,燔松三十万株。”由此可见“松树”在坟地里的地位和声势了。
                     第四句“樗栎应渐万古羞”是说在汉族风俗制度方面,只有“松树”和“柏树”可进坟地,才享有这份特权;“樗栎”这种树,虽大而粗,是无法与“松树”“柏树”相比较的,只有羞愧而已了。
                     这首怀古诗的谜底是[COLOR=red]“松树”和“柏树”[/COLOR]。
                     第八首怀古诗
                     《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这首怀古诗的谜语是曹雪芹借唐玄宗历安禄山之乱,仓皇南逃,六军不发,逼迫杨贵妃在马嵬自杀的故事写成的。
                     此首谜底周春拟为“白芍药”,太平闲人拟为“胰皂”。陈毓罴亦拟为“香皂”。
                     陈毓罴的解释很简单,不妨全抄如下:
                     “诗的一、二句是指脂痕汗渍,用皂加以揉搓,都可用水漂去。‘柔’谐音‘揉’,‘付东洋’即‘付之东流’的意思。三、四句是说日晒风吹,衣服凉干,上面还有些香味,实指皂中加有香料。”
                    陈毓罴在解释谜底时,往往借用谐音字。《红楼梦》中的谐音字是不少,比如“甄士隐”与“贾雨村”等等,但在十首怀古诗中,却一个谐音字也没有。这可能出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场面假而又假,而十首怀古诗中的每一个字却真而又真的缘故吧。
                     就是陈毓罴将“柔”解释为“揉”的谐音,此谜底也解释不通。
                     其一,香皂并没有“脂痕”和“汗光”,人们就是用它来洗什么,它的面皮也是干净的。
                     其二,香皂里外皆香,并不是它的皮面是香的,它与“此日衣衾尚有香”对不上号。
                     其三,香皂和香袋不一样,不是妆饰品,它虽带有香味,可除汗去垢,但它并不“风流”,与“只因遗得风流迹”对不上号。
                     其四,“温柔”是相对“不温柔”而言,也即就是说与凶悍相对而言。香皂有什么“温柔”“不温柔”呢?
                     这首怀古诗的谜底是[COLOR=red]“簪子”[/COLOR]。
                     第一句“寂寞脂痕渍汗光”是说挽头发用的“簪子”“寂寞”地插在油渍的头发内,它的外皮,即第四句所说的“衣衾”上沾着“脂痕”和“渍”着“汗光”。
                     第二句“温柔一旦付东洋”是说“簪子”当有人一旦将它从头发中拔出行凶时,它原来“风流”“温柔”妆饰品的面目不见了,顿时凶相毕露,此时的所谓“温柔”便“付之东洋”了。在闺阁中,“簪子”曾一度是温柔女子的象征,如“裙钗”一词;但“簪子”又经常作为凶器在闺阁中出现。在《红楼梦》中,凤姐对他的丫环,晴雯对宝玉的小丫环坠儿,都用“簪子”作为凶器使用过(我们此处不谈凤姐与晴雯的是与非)。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因为“簪子”经常是女子簪头发用的“风流”的妆饰品,所以,每当人们拿到它时,它的“衣衾”,即“簪子”的外皮上总留有头油和脂粉的香味。
                     四首怀古诗的谜底解释完了,除了第五首谜底“柳絮”之外。这里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第六首怀古诗的谜底“兰草”与大观园“四大处”之一的李纨的“一盆兰”有关;第七首怀古诗的谜底“松树”和“柏树”与大观园“四大处”之一的林黛玉的“二株枯木”有关,也可以说与“林”字有关,与林如海有关;第八首怀古诗所隐的谜底“簪子”与大观园“四大处”之一的薛宝钗的“金簪”有关。《红楼梦》的描写是以贾府为中心的,贾府的描写又是以大观园为中心的,大观园是由“四大处”的“怡红院”、“潇湘馆”、“蘅芜院”、“稻香村”为主建造的。我们解释了四首怀古诗的谜底,就有三首的谜底与“四大处”的三大处的主人有关,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呢?
                     难道真是“实际上,有无谜底无关重要”吗?
                     难道真是“重要的是每首怀古诗的形象和寓意”吗?
                     难道真是“如果胡乱猜测,强求谜底,实在徒劳无益,而且误入歧途”吗?
                     我们再继续来解释以下谜底。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2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第九首怀古诗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首怀古诗的谜底是曹雪芹借《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相爱,红娘从暗中帮忙撮成的一段故事写成的谜语。
                       此首怀古诗的谜底周春拟为“骰子”。太平闲人拟为此是“鞋拔,卑贱之用。”护花主人拟猜为“红天灯”。陈毓罴拟猜为“‘鞭炮’,即小型的炮竹,俗名‘小鞭’”。
                       周春的“骰子”可能取其“小红”一点,亦取其“私掖偷携”。太平闲人的“鞋拔”可能取其“骨践”与“私掖偷携强撮成”。护花主人的“红天灯”可能取其“身轻”与“红”字之意。
                       陈毓罴认为第一句“小红骨践最身轻”:“小红”,“是说体积甚小,颜色鲜红”;“骨践”,“是指炮壳用废纸制成,其值甚践”;“最身轻”,是说“作为小炮,分量却很轻,所以说它‘最身轻’”。此句解释尚略可通。第二句陈毓罴认为:“此句‘掖’字本有两意:一作‘扶持’解,即用手扶着别人的胳膊;一作‘藏掖’解,有夹带藏匿之意,即把东西塞在衣袋和夹缝里。曹雪芹讲红娘见义勇为时是取第一义,作灯谜是取第二意。向炮壳之中塞入火药,外有层层纸卷,且包裹甚紧,类似挟带违禁之物,最后还要压药、封口,所以说是‘私掖偷携强撮成’”。此句的解释是很勉强的。第三句陈毓罴解释为“三句写他燃放时被人用竹竿吊起。‘夫人’妙语双关,一方既可解作‘此人’(如《论语·先进》上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夫人”即作“此人”解),另一方面又暗示出用来吊起之物是竹子(盖自“竹夫人”一词而来……)。”这种解释实在就甚为不通了。“夫人”中的“夫”,固然有时当助词用,用在某一词之前头,即“此人”,但陈毓罴用在此处就错了。此处“夫人”即实在的“夫人”,虽然并非专指某些显贵的某些妇女的专称,却实在逃不出女流之辈,何至男女老少皆可称为“夫人”?第四句陈毓罴解释为“勾引彼同行”是“许多小鞭炮是用药线串在一起,引燃后,接二连三,牵五挂六,噼啪声不断直至燃尽才罢。‘勾引’二字甚妙。‘彼’为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此处相当‘他们’,曹雪芹是把成串的鞭炮加以拟人化。”当然此句并没有什么,只要前三句解释通了,第四句自然也通了。但是陈毓罴的前三句解释已很勉强,特别是第三句更是不通之至,第四句自然也就不通了。
                       在解释此谜底中,可能周春、徐仪凤、护花主人、太平闲人和陈毓罴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即“夫人”(陈毓罴强词夺理的作了解释),也就是说这几个谜底都无法说明“夫人”一词在谜底中的含义。
                       此首怀古诗的谜底是织布用的[COLOR=red]“梭子”[/COLOR]。
                       第一句中的“小红”在谜语中是指小红为张生和崔莺莺爱情而奔波撮合一事,在谜底中,乃是指织布用的“梭子”在经线纬线中穿梭奔波撮合一事,此处之“小红”乃是“梭子”的谐称,这里没有必要认为“小红”即指红颜色。在这一点上陈毓罴和护花主人都误解了,认为“小红”必为红色,这是不对。“骨践最身轻”是指“梭子”在织布时的往来穿梭,“轻”如燕舞。第二句“私掖偷携强撮成”,当然也是诙谐语,它指梭子在经线中穿来穿去“强撮合”经纬线而成布。第三句中的“夫人”并不是《西厢记》中的贵妇人,而是指一般织布妇女。在这里不存在男流之辈,自然也根本谈不上男女老少皆可的称谓。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意思是织布用的梭子即“小红”,虽然被织布的“夫人”时时的所谓“吊起”,但它已勾引经纬线相交错而成为布了。
                       我认为只有这种解释才毫无漏洞。
                       第十首怀古诗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首怀古诗是曹雪芹借《牡丹亭》的故事写成的谜语。
                       此首怀古诗的谜底,周春拟猜“牡丹”。徐仪凤拟猜为“纨扇”。太平闲人认为“此是月光马,泥塑兔儿爷”。护花主人拟猜为“纨扇”。陈毓罴拟猜为“纨扇”。
                       此诗的谜底,太平闲人拟猜为“泥塑兔儿爷”,我没有见过此玩意,对于这个解释,我不好说什么。周春的“牡丹”可能仅从时间方面而言,他可能把第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这个方位用语转化为时间用语来理解了。因为“梅”在冬天,“柳”在夏天,“团圆莫忆春香到”也自然指夏天之物了。然后又根据“个中谁拾画婵娟”一语,认为这“个中”“婵娟”即是初夏的“牡丹花”无疑。我想周春的解释不外乎这些。周春的解释虽不妥,但第二句尚不失一高着。
                       除了周春和太平闲人之外,一个例外的是徐仪凤、护花主人和陈毓罴三人的看法却尽相同。相同的原因,我想不外乎时间上的雷同见解,即此谜底为夏天之物。这当然不外乎“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二句的内在含义,再加上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即指“纨扇”中的婵娟仕女画面。
                       在这个问题上,陈毓罴作了说明。陈毓罴为了不与第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发生矛盾,陈毓罴认为“首句是说纨扇之上的花木衬景,多画杨柳,而不画梅花。因为梅花是冬景,与纨扇不大调合”。我觉得陈毓罴第一句的这种解释是别扭的。因为此句最前边的修饰词是“不在”而不是如同第二句中的“个中”。这就框定了“不在”是指怀古诗所隐的谜底这个俗物的地点位置,它只能在“柳边”而不在“梅边”。这第一句本来是很明白的句子,但经陈毓罴一解释,第一句不知变成了什么句子。如果按陈毓罴的解释第一句的方法逻辑去解释一切文章中的章句,不要说不成什么文章,恐怕全是一锅粥。
                       不过要把此首怀古诗的谜底解释为“纨扇”,我认为把第一句解释为:梅花是冬天之物,柳是夏天之物,所以“纨扇”往往会伴随着人们在“柳边”而不在“梅边”。这种解释要比陈毓罴的将“梅花”与“柳”纳入纨扇画面还要通情一点。因为第一句本身是方位用语,但也可以转化词性,而变成时间用语。
                       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一语,陈毓罴的解释固然可通,但我认为还不如周春的“牡丹”为妥。因为作为“个中谁拾画婵娟”一语来说,作为绿叶中之花来形容要比纨扇更近情理。
                       但无论怎么解释,我认为“纨扇”的解释却是解释不通的。“牡丹”也欠通。
                       此首怀古诗的俗物的恰当谜底是“马蔺花”又名“马兰”。
                       此首怀古诗的谜底“俗物”就方位而言,按第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来看,它必需在“柳边”,而不是在“梅边”。这是框定死了的东西。我们如果迈出这个含义半步,哪就与此首怀古诗的谜底无缘了。
                       我们来看看马蔺:柳树喜水,大多生长在水边;而梅花树则喜旱,生长在旱地和山坡上。“马蔺”呢?它也如同柳树一样,是喜水之物,我们只要见过柳树和马蔺的人,也可以说只要经常在柳树边行走的人,都会发现柳树边上大都生长着马蔺。这就是第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的含义。
                       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的“拾”当“拾掇”讲,而不是如陈毓罴的当“收”讲;“婵娟”指马蔺开花后结的籽。其籽不同一般花籽的圆形,它的形状呈长约四五厘米,直径一厘米多,下有一长茎。其籽在形成后,被风摇曳有婵娟婷婷玉立之状。这便是第二句的含义。第三、四句“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是说马蔺的结籽“团圆”,我们莫去“忆”春天,它虽开花在春天,它结籽成熟虽在夏天,但在秋天它仍摇曳在“西风”之中,我们要想再相见这婷婷玉立的马蔺籽,那只好去等“一别西风又一年”的第二年秋天了。
                       此首怀古诗的确切谜底应该是“马蔺”,也即[COLOR=red]“马兰”[/COLOR]。
                       第九首和第十首怀古诗的谜底解释完了。也即就是说,前几首怀古诗的谜底在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按文字含义说文解字地解释完了。前三首怀古诗的谜底隐藏着《红楼梦》三个主要人物身份,第九首第十首怀古诗的谜底又与谁相关呢?可以说,它与任何十二钗人物身份毫无关系。我们只能这么下结论。正像第五首怀古诗的谜底是“柳絮”一样——它是什么就是什么。
                       但是,这后两首的怀古诗的谜底果真是“梭子”和“马蔺”或“马兰”吗?我认为也不是。因为虽然曹雪芹明言“十首怀古诗”的谜底暗隐“俗物”十件,但曹雪芹又借薛宝钗之口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做两首为是。”这一句话本身就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史鉴古籍何其多,薛宝琴,不,应该说是曹雪芹为什么偏从史鉴之外的《传奇》中弄来两首怀古诗作谜语,这恐怕不是不无玄机。二是薛宝钗尚且云:“我们不大懂”,这仅仅是薛宝钗自谦吗?恐怕也不见得。当然在这些话之后,曹雪芹又借颇自负的林黛玉说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的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见118页。还有探春李纨一段长篇议论不录)。
                       曹雪芹真可谓借林黛玉之口信口开河了;什么三岁的孩子也知道——实实在在一个千古之谜!
                       曹雪芹为什么不披露“十首古诗”的谜底?一贯以批《红楼梦》为己务的脂砚斋为什么对此谜底绕道而走?曹雪芹在不披露谜底的情况下,而借宝钗之口说出前八首来源于史鉴,后两首来源于戏曲;而又借薛宝钗林黛玉之口、探春之口、李纨之口发表一些长篇议论,这一些到底又说明什么呢?曹雪芹在此绝不仅仅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而是在此地插了两个牌子:一个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另一个写着“此地有银三百两”:怕人知,又怕人不知。
                       十首怀古诗“暗隐俗物十件”,是的,我们均按“俗物”来猜了。但曹雪芹又借薛宝钗之口说出前八首取源于“史鉴”,又借林黛玉之口说出后两首取源于“两本戏”的《传奇》,这后两首取源于戏曲一语本身就是向我们暗示此后两首怀古诗的谜底不仅与“俗物”有关,而且更进一步与这“俗物”相连的“戏曲”有关。
                       所以,我们不得不沿着后两首怀古诗谜底的“俗物”再进一步在一些戏曲或曲牌名上寻求答案。
                       古代有两个琴操名,一个叫“猗兰操”,又名“幽兰操”,相传为“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作“猗兰操”。另一个叫“思贤操”,又名“亚圣操”,或名“忆颜回”。“思贤操”流传于明以后,乐曲中表现了孔子对颜回的哀思。
                       明代流传的“思贤操”和“猗兰操”,这与第九首和第十首怀古诗的谜底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知道,“梭子”是织布用的,也即织丝和织线用的,织丝而为娟,织线而为布。“梭子”的功能就在于对“丝”“线”的操作。曹雪芹在此正好用了“梭子”的“丝线操”和琴曲名“思贤操”的谐音,也即用此首怀古诗的谜底“梭子”曲折的暗示第九首怀古诗的谜底为“思贤操”。第十首怀古诗的谜底原为“马蔺”,即“马兰”,曹雪芹借谜底“马兰”和“猗兰操”两处“兰”的同一含义,也即同样借谜底“马兰”来暗示第十首怀古诗的谜底为“猗兰操”。当然,这两首来源于戏曲的谜底是相当隐晦的,也是极为曲折的。
                       第九首怀古诗的谜底,粗粗一看,乃是织布用的“梭子”,但实际上乃是曲牌名“思贤操”;第十首怀古诗的谜底粗粗一看,乃是植物“马蔺”或“马兰”,但实际上,乃是另一个曲牌名“猗兰操”,这就是曹雪芹为什么在申明十首怀古诗来源于典故的同时又再一度申明第九首第十首怀古诗来源于戏曲的所在,也是曹雪芹为什么极力回避十首怀古诗谜底的所在。
                       十首怀古诗谜底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主要关节,能不能揭示其谜底将是一个绝对的关键。
                       十首怀古诗谜底第六首是“兰草”,它暗喻《红楼梦》中极关键的两个人物李纨和贾兰;第七首谜底为“松树”和“柏树”,它暗喻林黛玉;第八首的谜底为“簪子”,它暗喻薛宝钗,这些谜底都非同一般。更为甚者,第九首谜底为“思贤操”,第十首谜底为“猗兰操”。此十首怀古诗为第五十一回之作,我们再联系前边第五十回“即景诗”中写的“吟鞭指霸桥”“赐裘怜抚戍”“加絮念征徭”“埋琴稚子挑”“凭诗祝舜尧”诸句,到此我们将会明白,《红楼梦》的写作思想还是不是什么“自叙传”?还是不是它的主题仅仅是“反封建主义”等等。一切都不是,《红楼梦》的风流人物,才子佳人是假的,这都是“假话”,真正弹的乃是“思贤操”和“猗兰操”,这是一部极隐晦深奥的“璇玑图”。这才是《红楼梦》的写作思想。至于这骇人吗?不可思议吗?我认为我们在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在逻辑推理,至于其结果如何,那只好听其自然了。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2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现在我们来继续破释前四首怀古诗的谜底。在破释之前,我想说明一下,在破释第五首到第十首这后六首怀古诗的谜底时,我认为我是很自然的,即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成份,按文说义,其谜底是什么就是什么。比如说第五首的谜底是“柳絮”,我们不管“柳絮”的含义如何,是“柳絮”就是柳絮。但在破释的过程中,发现第八首的谜底是“簪子”,第六首的谜底是“兰草”时,才发现十首怀古诗的谜底蕴藏着与十二钗有关,不,恰当地说,是与《红楼梦》“大观园”“四大处”之中的两大处的主人身份有关,这时,我才感到十首怀古诗的谜底非同寻常。在此之前,我还没有大某山民的意识,并没有认为十首怀古诗的谜底特别重要,而亦不过当作一般诗词谜语而已。由于第六首谜底“兰草”和第八首谜底“簪子”以及这两首谜底与十二钗之中的李纨母子和薛宝钗有关的这个问题特别明显,一看便知,所以我才从第七首谜底的“松树”和“柏树”看到了与林黛玉的“两株枯木”有关,与林黛玉的“林”字有关。既然《红楼梦》的描写核心是以贾府为核心;贾府又是以大观园为核心;大观园又是以“四大处”为核心;在十首怀古诗谜底中发现了其中的“三大处”谜底,还有一“大处”贾宝玉的原来形质“石头”尚未见下落,说实话,我才不得要费一点心思的去在十首怀古诗的谜底中寻求其“下落”。这一点就是我在破释十首怀古诗谜底中未免要带着一种“成见”。还有,既然第五首到第十首(第五首暂且除外)每首怀古诗的谜底都非同寻常,所以在破释第一首到第四首怀古诗的谜底时,难免要带着如同太平闲人注释十首怀古诗谜底的“偏见”;但是,我不是破释这前四首时一开始便如此。即就是在破释这四首谜底时,也力图客观一点,实事求是地讨论问题。这也是研究的必然准则。这是我在破释前四首怀古诗谜底前要说明的一个问题。
                         第一首怀古诗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这首怀古诗是曹雪芹借孙权联合刘备,周瑜在赤壁火烧曹军的故事写成的谜语。此首怀古诗的谜底,周春解释为“走马灯”。徐仪凤、太平闲人、陈毓罴均解释为“法船”。
                         对于“法船”一物,一般人并不怎么理解,我亦不知其为何物。陈毓罴查录了某些关于“法船”的记载资料。现不妨全抄录陈毓罴的一段文字如下:
                         〖HT5K〗《赤壁怀古》的谜底似是“法船”。据乾隆二十三年刊印的潘荣陞《帝京岁时纪胜》,其“中元”条下载:“锦纸扎糊法船,长至七八尺者,临池焚化。”又据一九二八年旧吾著《旧京风俗志稿本》,其“中元法船”条下载:“法船系用纸糊扎而成者,船上亦扎列和尚念经之形式,船头罗列种种鬼形。至夜请真和尚放焰口,然后将此纸法船焚化。”旧时农历七月十五日(所谓“中元节”或“鬼节”),各个寺庙里设盂兰会,诵经斋醮,并在夜间焚化这种用纸扎糊而成的“法船”,用以“渡幽冥孤独之魂”(《京都风俗志》)。有一首《京都竹枝词》云:“御河桥畔看河灯,法鼓金铙施食能。烧过法船无剩鬼,月明人静水澄澄。”末两句便是描绘焚化法船。
                         陈毓罴在查阅并依据以上资料后认为:
                         “首句‘水不流’是指纸糊的法船放在地上,并非真在水中”;“次句是说法船上‘扎列和尚念经之形式’”;“三句是说在真和尚放完焰口之后,鼓钹齐鸣,将此法船焚化”;“末句系指法船上扎了许多‘鬼王、鬼判、鬼官、鬼役’(《民社北京指南》第二编“礼俗”),末了付之一炬,化为青烟和纸灰。”陈毓罴并注释了“风冷”焚化法船时是“时已入秋,且在夜间,故谓‘风冷’”;“喧阗”“乃指声音嘈杂喧闹,用来形容万人空巷、倾城出现的盛况”。说实话,恕我见识不广,我开始不知“法船”为何物。但解释此谜底,一共有四个人,就有三个人有一共同的看法。我反复思考后,也认为此首怀古诗的谜底是“法船”。特别是后三句中的“徒留名姓”“喧阗一炬”和“无限英魂”数语,看来此怀古诗的谜底确实非“法船”莫属了。
                         但是,我反来复去思考,总觉得“法船”与第一句“赤壁沉埋水不流”对不上号。也即就是说“法船”既不能用“赤壁”、即“壁立”“绝壁”来解释,也不能用“沉埋”来下注,更不能用“不流”来说明。既然如此,其谜底是“法船”能成立吗?
                         我前边早已说明过,“如果得出的谜底不能用谜语中的文字作恰当地、全面地说明,那么,得出的谜底便不能成立。”鉴于此,我认为“法船”这一俗物不是此首怀古诗的谜底。
                         赤壁,山名,位于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冈峦壁立,上刻有“赤壁”二字。此二字在作为古迹来说,当然“赤壁”仅地名而言;但赤壁一词本身也带着“其地石山高耸,如城垣”之意。在谜底中,我们也必须寻求谜底这个“俗物”也有“绝壁”的一面。法船有这一面吗?当然没有。当然在俗物中,我们也绝对不能按赤壁的“其山惟石,壁立千仞”(见《水经注·河水》)的“壁立千仞”这个意思来解释,但最小也必须有“壁立”之含义吧。这就是我们在找寻的“俗物”中必须符合“赤壁”二字含义的一面。
                         还有“沉埋”一词,必须有“深不见底”的意思了。“法船”自然没有。
                         最后是“水不流”,即谜底中的这个“俗物”必须是“清”如“水”;但它似水,又不能“流”动。并不是指法船放在临池的陆地上的“水不流”一意。
                         谜底要具有三个特性,不仅不多,可以说绝无仅有,除过“镜子”(不论是铜镜还是玻璃镜)恐怕在天下再也找不到这个“俗物”了。
                         镜子有“壁立”的一面,即“赤壁”山峦壁立的一面;也有“沉埋”即“深不见底”的一面;同时也有清澈如水,但又似水而“不流”的一面。这就是我将此首谜底猜为镜子的原因。也可以说,除了镜子,没有任何俗物可以用第一句来作解释的了。
                         下边我们再来看看“镜子”能不能与后边三句相统一的问题。
                         第二句是“徒留名姓载空舟”,“空舟”一语是对“镜子”的谐称,因为镜中本来就空无一物;“徒留名姓”是言镜子所照的每个人实不过徒留下了每个人的姓名,即镜中只有影子而已,镜中并实无其人。此句和第四句同一个意思。第四句中的“无限英魂在内游”中的“无限英魂”也即指镜中的影子,它是谐称,此处不能作鬼魂讲。所谓“无限”自然指谁也可以去照照一意。
                         至于为什么要用“喧阗一炬悲风冷”一句呢,此句在古迹典故中指刘吴火烧曹军,在谜底中有何用呢?照镜子,白天可以照,晚上可以照,难道照镜子只有点着蜡烛(即一“炬”)方可照照吗?何况还有“悲风冷”一语呢?
                         我认为第三句当作“点着蜡烛照镜子”,固然对于“俗物”“镜子”来说,没有讲不通的地方,关键是曹雪芹有在此句中下了另一种含义:“一炬”自然为晚上,也含有明“月”当空的意思,“月”加上“风冷”中的“风”,它组成了“风月”二字,这便是此一句的出处。
                         此第一首怀古诗的谜底是“镜子”,但“镜子”再加上“风月”,要说得更透彻一点,此谜底乃是[COLOR=red]“风月宝鉴”[/COLOR],即《红楼梦》一书的另一个别名。
                         有人可能说,明言“暗隐俗物十件”,“俗物”中有“风月宝鉴”这个东西吗?“风月宝鉴”,它不过曹雪芹假托而已。是的,当然没有。但我从第一句中研究时,已经说明过,此俗物非“镜子”莫属;又根据第六、第七、第八首的谜底均与《红楼梦》十二钗中的李纨、林黛玉、薛宝钗有关;第九首怀古诗谜底引伸为《思贤操》,第十首谜底引伸为《猗兰操》,我觉得,在第一首谜底俗物的“镜子”上将“风月”一语而延伸一点,引伸为“风月宝鉴”也不足为怪——须知“狡猾之笔”的曹雪芹和脂砚斋常绕道而走的道理吧!
                         当然这首谜底的“镜子”,要比第二十二回增补的“南面而立、北面而朝,像犹亦犹,像喜亦喜”这个“镜子”的谜语要复杂得多。
                         第二首怀古诗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此首怀古诗是借汉马援南征西讨的故事写成的谜语。
                         此诗的谜底周春、徐仪凤、护花主人、陈毓罴均拟为“喇叭”。惟有太平闲人拟猜为“洋琴”。
                         护花主人曰《交趾怀古》似是马上招军。俗名‘喇叭’。仅此而已。陈毓罴借明戚继光《新书·号令篇》注释为“军中吹器,所以传号令者也。”
                        陈毓罴解释为:“作为灯谜来看,头两句是说喇叭用铜铸成,其声高亢,音量宏大,吹奏起来,可起传达号令,整顿队伍,统一行动和鼓舞士气的作用。”“三四句因喇叭在旧时俗名‘马上招军’,骑兵集合队伍向敌人发动攻势,每以之为前奏,作者赞扬此物建功甚大,比张子房所用‘铁笛’还要好。”
                        在此我们不去计较陈毓罴的“曹雪芹拿军中吹奏乐器喇叭来别作灯谜,并且对它加以赞美,这是很有意义的。这说明他很有眼光,深知音乐的战斗作用”这一评论是否有据,是否正确?但“喇叭”这一谜底能够成立吗?
                         是的,太平闲人的“洋琴”固然不确,周春、徐仪凤、护花主人、陈毓罴四个人的看法尽管罕见一致,但也不确。其所以都在“洋琴”和“喇叭”上绕圈子,可能不外乎“铜铸金镛”的“声”“如鞞鼓”,又根据张子房的“铁笛”的有“声”,既然此谜底是有“声”之物,当然断言此谜底非“乐器”莫属了。
                         在这里,请我们必须注意一个根本的问题:请不要忘记“振纪纲”一语,此首怀古诗的谜底的“俗物”必须有“振纪纲”的作用。“洋琴”不过一乐器而已。“喇叭”虽然“传达号令整顿队伍,统一行动和鼓舞士气”,但它无论如何都无法“振纪纲”,它远远不够资格。
                         能够稳定国家,规范朝纲,甚至连君臣也不得不循规蹈矩“振纪纲”的东西是法纪政令和礼乐一类东西,岂是“喇叭”能胜任的,千壤之别了!
                         “振纪纲”一语框定了这一谜语底“俗物”的基本范围,即是什么样的“俗物”能起到“振纪纲”的作用,方可作谜底,如其不然,这个谜底就不能成立。
                         “铜铸金镛”一语,“铜铸”被陈毓罴解释为马援制成的“铜鼓”;“金镛”被破释为“铜制”的“大钟”。在此处,陈毓罴显然把“铜铸”一词当名词用了。但一般人的破释却把“铜铸”当修饰词用。比如说蔡义江在他编写的《诗词曲赋评注》里,认为“‘铜铸’句:金镛、铜铸成的大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收兵器铸金钟和铜人”(见蔡文251页)。但不管怎么破释,皆认为其在原典故里,能“振纪纲”的则是“铜铸金镛”了。
                         按照陈毓罴查对的有关“金镛”的记载:“《诗经·商颂》有《猗那》篇,赞美成汤的功业,其中说道:‘庸鼓有〓,万舞有奕’(‘庸’通‘镛’)。郑玄笺云‘此乐之美,其声钟鼓则〓〓然有次序,其干舞又闲习。’孔颖达疏云‘大钟之镛与所植之鼓,有〓然而盛;执其干戈为万舞者,有奕然而闲习,言其用乐之得宜也。’”还有蔡义江在十首怀古诗《附录》里说的“南齐则置金钟于景阳宫,令宫人闻声起来梳洗。”从陈毓罴和蔡义江查对的这些材料来看,“金镛”亦不过是礼乐之属和规范朝官一类,它是属“振纪纲”的东西。这些都说明“铜铸金镛”根本不能用“喇叭”作军号来作说明。
                         至于“声传海外播戎羌”的“声”,我认为单纯当作“军号”声音来破释就太狭窄了。
                         这里的“声”指“声望”、“声威”,并非“声音”。所以在解释谜底时,第二句中不能当“喇叭”的声音来解释,只能用“振纪纲”的礼乐之属的“声望”“声威”来说明。
                         此怀古诗:“铜铸金镛”在“程乙本”中改为“铜柱金城”。从诗句本身来讲,当然更切题一点。即切合马援的“交趾”一事。也符合马援生平的“金城”典故。历史记载东汉光武时,交趾人民反抗地方官吏暴政而举行起义。建武十八年,马援率兵镇压,事成后,马援在交趾立了两个铜柱作为标志以记汉朝边界。又汉武帝时,羌兵反,入金城(治甘肃西南、青海东部)。但从与史典和谜底有关的程度来看,我认为改此诗者恐非高鹗之流,当出于张宜泉之手(未见“梦稿本”不敢断定)。
                         不论“铜铸金镛”也好,还是“铜柱金城”也好。此处“振纪纲”的“铜铸金镛”一语的“俗物”当指一种辉煌灿烂的建筑物——“孔庙”,又称“文庙”。
                         在古代,“振纪纲”的是当推礼乐之属的“金镛”;自汉武帝以后,“振纪纲”当要算儒教的规范。它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第二句“声传海外播戎羌”,乃是指以儒教为主的封建文化对四邻、特别是指诗中所提到“戎羌”的影响了。也就是影响着边境四邻部族或国家由部落奴隶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三句“马援自是功劳大”和第四句“铁笛无烦说子房”这两句对谜底来说,它是一时间概念,它是说作为封建社会统治的特殊工具儒教的立教和传播,在时间上,它是在张良之后,马援之前。
                         西汉政治有三个变化时期;与政治相适应的学术,也有三个时期。前期为了符合与民休息的无为政策,汉统治者奉行了黄老的刑名之学。到了中期,汉武帝则实行了多欲政治,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了以儒为主,以刑为辅的《春秋公羊》学。到了西汉后期,也即马援时期,则奉行纯儒学,就是依据孔子所传在周天子统治下承认封建割据合法的原始儒学思想,其中心提倡宽柔温厚的《诗》学最为盛行。结果导致了西汉末期中央集权的削弱,四方割据。
                         西汉初到东汉初的这些儒教地位变化便是此怀古诗中“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时间概念上的应用。
                         对于这首怀古诗谜底的解释,我也感到很吃力。但我认为[COLOR=red]“文庙”[/COLOR]作为谜底要比“喇叭”作为谜底要扎实得多。尽管粗粗一看,“喇叭”一释要比“文庙”可信,也容易被人们接受,但“喇叭”却经不起第一句“振纪纲”三字的推敲。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2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第四首怀古诗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此首怀古诗是曹雪芹借韩信生平的故事写成的谜语。
                           此首怀古诗的谜底,徐仪凤拟“马桶”。太平闲人拟“打狗棒”。陈毓罴亦拟猜为“打狗棒”。
                           太平闲人释曰“此是打狗棒,诸恶业,死有余恐。北俗,人死则以饭一碗,插三秫桿,煨面为槌供之,槌名打狗棒,供亡者过恶狗村用之。”陈毓罴亦录用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的北京风土人情《土俗·丧礼》条记载的“灵前供饭一盂,集秫桔七枝,面裹其头,插盂上,曰‘打狗棒’”,之后得出此谜底为“打狗棒”。陈毓罴与太平闲人解释不同的是,一个是“三秫”,一个是“七枝”罢了。
                           对于徐仪凤的“马桶”一解,我本无法理解,幸陈毓罴作了代理说明,我才知“马桶”之解是“谓首句指拉屎须防狗,次句之‘盖棺’是指盖马桶,末句是说马桶之屎为饭所化成。”
                          我觉得徐仪凤的“马桶”,不仅不是如陈毓罴所说的“因不明清代北京的民间习俗,又不知道北方向来是很少使用马桶的”,而是徐仪凤的这种猜法本身就太离奇了。
                           对于陈毓罴和太平闲人的解释“打狗棒”,仅就一般猜谜来说,我也说不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我认为此谜底还可解释为另一种“俗物”——“陵墓”。要说更具体、更确切一点,是“武陵”。当然这绝不是地名的“武陵”,实乃“武士之陵”。
                           前两句是说再英武的“壮士”在“三齐位定”“盖棺”的时候,也得防止其尸体被狼吃狗噬。这句里的“恶犬”在谜底中指狗又兼指狼的意思,并非特指阴间“恶狗村”的“狗”。因为人在死后必须掩埋,这不仅是一种汉族殡葬仪式,也同样是为了防止其尸体被狼与狗吞噬。第二句中的“三齐位定”的“三齐”,在谜语中,指韩信的三齐王(按理说韩信死时是淮阴侯,并非什么三齐王);在谜底中“三齐”当指人的“福禄寿”三样事到了头。曹雪芹在第二句中用“三齐”一语是偏重于谜底。因为对于谜语来说,用词略微出入一点,尚不大,因为谁也明白此典故;对于谜底来说,则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字都必须有特定的内容,不然人们猜谜将无可适从。
                           第三句是说人们谁也讨厌陵墓这个“俗物”,谁也不愿钻进陵墓里去,但是谁也不要“轻鄙”这个东西。不然,将会被狼狗吞噬,就是一代“壮士”恐亦无可奈何。第四句中的“一饭之恩”当然是诙谐语了,这语来源于俗语“人吃地一世,地吃人一口”,所谓“一饭之恩”就是指埋人了。至于“死也知”当然是指谁也知道自己的这么一天,虽死也知的了。
                           尽管太平闲人与陈毓罴的“打狗棒”解释并没有多大挑剔,但我认为此谜底作为“陵墓”,确切一点说是[COLOR=red]“武陵”[/COLOR],要比“打狗棒”要更合适一点,更恰当一点。其原因就是除我以上对此谜底的分析外,还有就是依据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首谜底的独特骇异内涵:此首谜底可与第二首谜底“文庙”相对称。至于对称的原因在讨论完第三首谜底之后再说。
                           第三首怀古诗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按陈毓罴的解释此首怀古诗谜语是借六朝南齐周颙隐于钟山沽名吊誉,后又出任海盐令的故事写成的谜语。但历史并无周颙隐而复出并作海盐令的事实。此事取源于《六朝事迹编类》中孔稚珪的假托寓言而已。
                           此首怀古诗谜底,徐仪凤拟猜为“傀儡”。太平闲人拟猜为“耍猴”。陈毓罴猜为“土偶”的“拨不倒”。
                           这首谜底范围相当广泛,没有原则的修饰框定语言,也可以说猜什么都可以。比如说太平闲人的“耍猴”,“耍猴”二字当然不确,但猜作“被耍的猴”则可以。还有徐仪凤的“傀儡”,陈毓罴的“土偶”“拨不倒”,我认为猜作做的“草人”“拨不倒”也未尝不可。但作为谜底来说,怎么既可猜这个,也可猜那个,我认为这种作谜就不对了。
                           就以猜中“猴儿”为例,我们就假定为“耍的猴儿”,但不妨就以前第五十回的“耍的猴儿”的谜语来作对照,看一看情况如何。
                           湘云编的谜语是一首《点绛唇》,其词曰: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湘云这首谜的谜底只能猜为“耍的猴儿”。这谜底的俗物来源于“溪壑”山谷丛林之中;又被耍猴的训练后来到“红尘游戏”;“名利犹虚”乃是指在游戏中扮演的各种角色;“后事终难继”乃是诙谐的指猴儿砍去了尾巴。这首谜语每句框定谜底本身何等具体分明,然而与这首谜语相隔不过二百来字的《钟山怀古》却语意甚为含糊,怎么能认为它是“耍的猴儿”呢?同样的道理,它到底是不是“木偶”或“土泥人”的“傀儡”呢?我们也难作具体的结论。
                           但是,不管谜语本身作的对与不对,我认为此首怀古诗的谜底,既不是“被耍的猴儿”,也不是傀儡、木偶、泥人一类的东西。
                           它乃是钟山之下的[COLOR=red]“石头城”[/COLOR]。
                           其原因之一,是我无意中在十首怀古诗谜底中发现了与大观园“四大处”之中的三大处主人李纨、林黛玉、薛宝钗有关的谜底,而“四大处”之一的、也是大观园最大一处的“怡红院”的主人贾宝玉在十首怀古诗中下落不明。要说十首怀古诗中无“怡红”主人的谜语这也显然不可能。其原因之二是在《红楼梦》中,谁曾“名利”缠身,显赫一时,并大为“游戏”,也并被人们“嘲笑频”呢?我们不妨看看《红楼梦》中关于宝玉的一些文字。
                           第三回,曹雪芹在写完宝玉一段妆束后写道:
                           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半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避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见73页)
                           还有第三十八回《螃蟹咏》中的“多肉更怜卿八足”(指宝玉八大八小丫头)“横行公子却无肠”(见885页)之句。虽然某些句子出自曹雪芹假托的贾宝玉之手,但这些都是对贾宝玉的嘲弄。
                           我想,《红楼梦》中的这些贾宝玉的评论不正是《钟山怀古》中的“莫怨他人嘲笑频”之含义吗?
                           原因之三,是贾宝玉的原来形质乃是一块可大可小的“石头”,此第三首怀古诗取材于“当日地陷东南”的“金陵”,这“金陵”又正好有一个稀世之宝“石头城”。由此我认为此首怀古诗的谜底乃是贾宝玉的原形质“石头”。确切具体一点说,即是金陵城内的“石头城”。
                           虽然这样解释谜底有些荒诞离奇,这样解释在别处别的谜语中则不可取,但在十首怀古诗中,在研究《红楼梦》这种特殊谜语的情况下,我认为势在必然,而且必须这么研究,不然将一无所获。
                           到此也应该明白我为什么要将第四首认定为“武陵”而不是“打狗棒”,也就是说,第二首、第三首、第四首乃恰巧组合成“四大处”之一的最大一处“怡红院”,其原因就是第三首乃是“怡红”主人贾宝玉;第二首乃是指“一文”袭人;第四首乃是指“一武”晴雯;由这“主人”并“一文”“一武”结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怡红院”,这便是这三首谜底的全部含义。
                           《十首怀古诗》的谜底讨论完了。到此我想我们该明白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了。像我前边屡屡申述过的问题,《红楼梦》的写作是以贾府为核心的,贾府的描写又是以《大观园》为核心的,“大观园”的布局又是以“四大处”的描写为核心的,《十首怀古诗》的十首谜底中就有六首揭示了这“四大处”的问题:这就是二、三、四首揭示的“怡红院”主人及其两个左右侍从袭人、晴雯的原始形质和六、七、八首揭示的“稻香村”、“潇湘馆”、“蘅芜院”的主人李纨、林黛玉、薛宝钗的原始形质。
                           在《红楼梦》的讨论中,红学家每每注重于诸裙钗小姐们,以及一个风云人物凤姐,好像“大观园”的一个小寡妇李纨不过一个点缀而已。当然幸喜的是还没有把她当作曹雪芹的一个什么嫂夫人来索证。到此我想我们也应该清醒了李纨这一人物在《红楼梦》或在《大观园》这个花花世界朗朗乾坤中的地位了。
                           十首怀古诗的谜底“四大处”的主人们占了六首,还有四首即第一首的谜底“风月宝鉴”,第五首的“柳絮”和第九首的“思贤操”、第十首的“猗兰操”两个琴操名。
                           第一首的谜底是“风月宝鉴”,它不仅是《红楼梦》一书的又一个别名,而“风月宝鉴”的正面“红颜”风情与“风月宝鉴”反面的“忘姓氏”的“白骨”“骷髅”的正反两面正是脂批《红楼梦》正反两面皆有喻也的充分体现。曹雪芹所编第一首怀古诗的谜底为“风月宝鉴”,它不仅体现了“风月宝鉴”的独特含义,同时表现了它在《十首怀古诗》中的地位。
                           第五首怀古诗的谜底是“柳絮”。这个看起来与《红楼梦》中的任何人物情节毫不相干,曹雪芹为什么把它写进十首怀古诗中呢?这个,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红楼梦》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作品,不管人们对《红楼梦》的写作思想和写作基础怎么认识,但爱情作为《红楼梦》的一书中的主要线索并主要内容,并占了绝大部分篇幅,这却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当然我们不能把“爱情”和“风流”来等同看待,它们不是同义词,它们是两个不相同的东西;但这两者又有互相交错的一面,即爱情本身也含有某些“风流”。比如说林黛玉《柳絮词》“唐多令”中的“空缱绻,说风流”的“风流”一语,它正是指“爱情”的某一面。
                           既然《红楼梦》是以“爱情”“风流”(自然也包括某些不正当的风情韵事)为重心,既然“柳絮”又常为人们写“风流”的借用物,“柳絮”一类的填词自古至今几乎变成了人们比喻爱情或“风流”专用词;我想到此我们该明白了曹雪芹为什么把“柳絮”作为十首怀古诗之中的第五首怀古诗的谜底了。
                           爱情的描写是《红楼梦》中主要的一面,也是公开的一面,实际上也即是书中“假语村言”“假话”的一面;而另一面呢,则自然是“真事隐”即隐蔽的一面了。
                           那么“真事隐”即“隐蔽”的一面是什么呢?也即是第九首怀古诗的谜底“思贤操”和第十首的谜底“猗兰操”了。在这里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将曹雪芹的“思贤操”与“猗兰操”理解为曹雪芹是孔子的门徒,孔教的忠实信奉者。“猗兰操”的“兰”实特指《红楼梦》中的李纨的“一盆兰”和贾珠之子贾兰;“思贤操”也仅指作者是企盼有一个唐太宗李世民汉高祖刘邦一流的贤明成功君主,并非特指孔儒正教,“思贤操”“猗兰操”二操名不过借用罢了。曹雪芹的这个思想在《红楼梦》《即景联句》中的“诚忘三尺冷”“清贫怀箪瓢”“吟鞭指霸桥”“赐裘怜抚戍,加絮念征徭”(皆双关语)等句中已表现得特别突出。
                           隐蔽的即“真事隐”的一面是“思贤操”。公开的一面是诸红颜们特别是贾林薛以“假话”形式演绎的爱情的一面,它在十首怀古诗的谜底实际上被“柳絮”这个专用“风流”的一词所替代,这就是第五首怀古诗谜底“柳絮”一处的特殊含义。这也即是第五首谜底“柳絮”和第九首怀古诗谜底“思贤操”的相互转化关系——曹雪芹的《红楼梦》敷演的“柳絮”“风流”儿女情事不过是“假语村言”而已;真正的“真事隐”的东西,实乃是一部“思贤操”。
                           这才是十首怀古诗谜的玄机;这也才是曹雪芹笔下梅(墨)翰林的儿媳妇薛宝琴这个“稚子”的特殊“功绩”。
                           这才是《红楼梦》的写作思想。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28
                        • 头像
                        • 刘荒田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4
                          • 积分617361
                          • 经验313194
                          • 文章5294
                          • 注册2004-11-26
                          寒章好学深思,根底非同小可/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6719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