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有朋自近方来》——刘荒田

楼主
《随笔:有朋自近方来》——刘荒田
                         有朋自近方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夫子说的,我们均赞同。不过,孔夫子似乎没说过有朋自近方来如何。英明如丘,仅说“远方来”之友,而不“四海之内皆兄弟”地说“有朋来,不亦乐乎”,这可能归类于“君子有所不为”的“不为”。
    “自远方来”的朋友使人快乐,至少出于两个“近方来”的朋友难以比并的优势,一是因距离造成的纯情乃至崇高感,二是因少来往而积累的热情乃至饥渴感。那么,近方来的朋友如何?也许马上有人拿《增广贤文》的“远亲不如近邻”来说明,比“近邻”更亲密的“近友”何等重要,然而,区别正在这里,近邻的好在守望相助,互通有无。着眼点在“用”,用得着时才去拍门。“近友”呢,却是建立了感情乃至有了奉献承诺的重要人物。朋友间的交往,和远处的,分寸容易掌握,即使热切到“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也不可能像戴安道那般发傻,冒着大雪连夜驾船往友人家赶。对同城同村同一小区居住的好朋友来说,所谓“过从甚密”,就是每天不分时刻不问缘由的突然袭击。你在家里刚好吃过午饭,打算小睡片刻,老友摇着葵扇,趿着拖鞋,径直推门进来,在书房外干咳一声,算是通报,然后和你海聊电视刚刚直播完的足球赛,迫不及待地抨击他一直拥戴的中锋。你打几个呵欠,他也没看到。没办法,熟不拘礼,他爱怎样就怎样。
    以现代人对隐私的在乎,近友偏偏因太近,有意无意间践踏了它。近友恰如被余光中喻为“催魂鈴”,高兴什么时候响就什么时候响的电话;唐突之外,还有话题的琐碎和俗气。近友来往过分频密,互相了解得太透彻,世俗的成分与日俱增,空灵的诗情、纯洁的思念,可能随着一次次碰杯而递减。朋友的交往,洋鬼子以刺猬为喻,近友之近,使互相刺痛多于安慰。至于远友,却是礼貌而典雅的信笺,你可择时开拆,可从容回复。信上所写,不会是“昨夜被叫春的猫吵醒”这般的鸡毛蒜皮,而是哲学、诗和人生理想。近友因拥有太多地利,分享靓汤好茶美酒和联手骂人之余,不知不觉地侵犯了对方的私密空间。
    看来,距离不但产生美感,也产生可歌可泣的高山流水式友情。而零距离的近友,则难以“不亦乐乎”概而论之了。不过,即使远友,也有分寸的讲究。洋谚云:“朋友和鱼,放在家里超过三天便发臭。”这语录是电冰箱发明之前发明的,但并未过时,在别人家里待到第四天的远友,该当心了。
1楼
荒田的文章已自成一体,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风格,短小精悍自不必说,叙述中有议论,描写时有对话,而抒情常常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可以说集散文杂文随笔游记为一体,这是什么文体?荒田文体。
2楼
哈哈,砂石,我也回敬你:砂石的小说以“冷幽默”见长,凡是板着脸说笑话,自己绝对不笑的,可称作“砂石脸”。
3楼
休得羞我。不知道您老在此。两人帖子撞车,必有一人让路。
4楼
距离不但产生美感,也产生可歌可泣的高山流水式友情。而零距离的近友,则难以“不亦乐乎”概而论之了。不过,即使远友,也有分寸的讲究。洋谚云:“朋友和鱼,放在家里超过三天便发臭。”这语录是电冰箱发明之前发明的,但并未过时,在别人家里待到第四天的远友,该当心了。

人和人的交往,有些距离比较合适,距离就如无形的篱笆,保护了彼此的私人领地,不至于在不合时宜间被人闯入。学习荒田兄大作,感受作家内心。有益!
5楼
此文还有现实意义:好朋友不一定天天见面,距离产生美。在我们美华论坛,虽然大家相距遥远,甚至远隔重洋,但因为共同的爱好,大家心的距离很近。
聚会时,就会如孔子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094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