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神 游 金 山 寺 )-----竟生

楼主
[转帖](神 游 金 山 寺 )-----竟生


神 游 金 山 寺

 

金山寺原是屹立在杨子江中心的一个小岛。万川东流,一岛中立,有江心一朵芙蓉的美称。世事沧桑,长江改道,在清朝,同治年间,金山寺的南岸,与陆地相连,到现今,金山寺一带已成为一个久付盛名的旅游景点——金山公园。

金山寺的建筑群有它的特色。依山而造,楼台殿宇,鸟革晕飞,櫞木栋梁,木天殊璀。从山麓到山顶,层层叠叠,将整个金山密密包围,形成了寺山浑成,寺观轰山的奇特风景。金山上奇花异草,绿树成阴,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显得烟冷霞沸。

散发披襟地漫游金山公园的江天祥寺,寺院是依金山的西南面而建的,江天祥寺的大雄宝殿两旁,各有一浮雕,左边画着两个和尚和两个穿着盔甲的人。传说当年岳飞接到十二道金牌回杭州,路经金山寺,得一梦,见两只狗在对话。岳飞请道月方丈解梦。道月闻梦后大惊说:“两犬对言,乃是‘狱’字,岳飞此回,必有牢狱血光之灾。”此言正验。岳飞回杭州后,被害于风波亭。后来秦侩得知道月识破天机,派人来捉拿道月,但此时,道月早已圆寂于七峰的岩石上,秦侩命人将七峰削平,自此,金山就成为平顶。

金山的慈寿塔共有七层,三十六米高。传说当时,清朝某官员进京朝见慈僖,慈僖问:“你有什么礼物敬我?”进见的官员一时回答不了,在旁的一个小孩帮腔到道:“在金山上为你建造慈寿塔,祝贺你的生辰。”自此在金山的顶处,建起了慈寿塔。慈寿塔的塔身为八面七级,内有旋式木梯而上。塔外有栏杆相依。塔外面面有景,层层风光有异。当你登上塔顶,极望八极,镇江市的江天尘市尽收眼底。

名来游寺实是寻幽的我,这次可收获不少。金山寺的慈雪阁中,有东坡玉带和一屁过江来的发人深省的故事。佛印一日入室,忽见东坡(苏轼,字眉山)至,佛印说:“此间无榻座,不及陪奉居士。”苏东坡说:“暂借和尚四大为榻。”印说:“山僧有一间居士,若道得即请坐,若道不得即输玉带。”东坡欣然说:“便请。”佛印笑着说:“居士适来道借山僧四大为榻座,只如山僧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居士向什么坐?”苏东坡不能回答,逐解玉带,大笑而出。今金山寺东坡阁,还有苏东坡之玉带真藏。

一天苏轼到江西看望佛印,未遇。在等待的时候,东坡写了一偈:“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独坐紫金莲。”苏东坡满意为自己对佛学深有体会,把偈放在佛印那里,就返回家中。佛印回来看过之后,提笔批上了四个大字“放屁!放屁!”叫人送到苏轼那里去。苏轼看后,十分恼火,经直找佛印论理。佛印从容笑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轼自觉理亏,也再不作理论了。在佛教宗门认为,一切都不是真实的。万事万物的形成和常态,一旦以任何认识形式来把握了,它就会被扭曲,所以佛祖告诉须菩提,凡是所有的一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如果你能看到各种身相,并不是真实的相状,你就见到了如来的真正体性的了。在佛教中认为,应该对于一切诸法不要执着,以平等之心,无差别之心去布施,不贪图财物,不希求回报,不应该在事物的形体上起执着之心,也不应该在事物的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意识上起执着之心,而是应该在一切事物上无所执住而生成清净之心念,如果我们形成了清净之心,那还有什么榻座和一屁过江来的故事产生的呢!

当然我并不认同佛教四大皆空的涅槃,但是鱼于水死的公案,却是发人深省。这如同日本一则故事一样,一个年青人在船上,见到了年青的渔夫,并知道渔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死在船上,他惊讶地问道:“渔夫为什么不离开船呢?”渔夫反问道:“你的祖父和父亲死在什么地方?”答:“死在床上。”渔夫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你不离开床?”我们这些凡人,生活在世上,不能为了寻求快乐而跑去“西方”。六祖惠能说的好,每一个人都有佛性,佛性是要在自身的心中寻求。活在世上,不可以“一朝风月”而味却“万古常空”,更不可以“万古常空”而不明“一朝风月”。现实中的“一朝风月”里,自然会有令人畏惧的“炎凉”,但是就在这“炎凉”之中,只要耐心去体会,必能寻找到“快乐”的时光,所以禅宗的 “日日好”和“触目成春”的人生哲学,是值得我们去借鉴。世间万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只要我们净心地去对待一切,从不执着,努力去寻找它好的一面,那么放眼看看金山寺外的大千世界,那是有何等的美丽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学习苏轼的人生取态,放开你的怀抱吧!让我们尽情地去享受这暂短的须臾!

                 
                  竟生
1楼
竟生先生的散文优美而且发人深省。连东坡居士那样深研佛学的人都可以因一屁而过江,一个有趣而有意思的故事。
2楼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
…………………………………………………………………

3楼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
…………………………………………………………………

4楼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
…………………………………………………………………

5楼
“散发披襟地漫游金山公园的江天祥寺,寺院是依金山的西南面而建的,江天祥寺的大雄宝殿两旁,各有一浮雕,左边画着两个和尚和两个穿着盔甲的人。”
是怎样地“散发披襟”漫游?应该很潇洒了。随着作者漫游,受教颇多。“四大为榻”,“一屁过江”,“鱼于水死”等等故事,都是意味很深。
“我们这些凡人,生活在世上,不能为了寻求快乐而跑去“西方”。六祖惠能说的好,每一个人都有佛性,佛性是要在自身的心中寻求。活在世上,不可以“一朝风月”而味却“万古常空”,更不可以“万古常空”而不明“一朝风月”。现实中的“一朝风月”里,自然会有令人畏惧的“炎凉”,但是就在这“炎凉”之中,只要耐心去体会,必能寻找到“快乐”的时光,所以禅宗的 “日日好”和“触目成春”的人生哲学,是值得我们去借鉴。”
我对佛、道、禅之境界,总是感到高不可攀而敬而远之,读竟生先生的文章,豁然开朗。其实人生既“一朝风月”又“万古常空”,既有“炎凉”又有“快乐”。这样解释,让人很能接受。所有的人,其实都可以悟道参禅的。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学习苏轼的人生取态,放开你的怀抱吧!让我们尽情地去享受这暂短的须臾! ”
这段话讲得真好。也让我想起了陈善壎先生不久前发的《痛饮岁月》中也提到《前赤壁赋》。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