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答小土豆女史

0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老尼克[/u]发表的内容:[/b]


邓治先生虚怀若谷,做的诗在平仄问题上,跟下面这首诗的作者水平差不多: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QUOTE]


感谢老先生对我的爱护和鼓励!邓治何许人也,敢与这首名诗相提并论!邓治虽不敢以“虚心”自许,但“正在学习”,是千真万确的。
远握!
1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红缨枪[/u]发表的内容:[/b]

根据阁下的逻辑,必然只能会出现下列两种情形里头的其中一种:

(1)假如阁下认定阁下所引“‘七言律诗’前列”即“登金陵凤凰台”的平仄“习惯”应该被定义为“作者水平高”,那末,紧跟着“前列”--即“...[/QUOTE]


小红,我对律诗的学习和领悟尚浅,你是很清楚的。而且我也是一个不善于辩论的人,一向如此,并非故作姿态。记得在“文化大革命”(我也躬逢其盛)中,我虽血气方刚,见到别人辩论,我总是在一边欣赏,绝无参加进去的冲动,何况现在马齿已长,对于各种形式的辩论,更是一律兴致阙如了。
但是你在帖子中既然说了“企望玉复,顺问秋褀!”我不回答也不好。所以我想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以供朋友参考,这里篇幅太短,不如另写一个贴子吧。夜深了,改天再聊。
2楼
这才是真正的"百家争鸣''~~
3楼
    
    上帖是说邓治先生这诗格律没问题,不要太拘泥了。那帖说着玩笑话,今天说说正经话。李白用过的格式,你说有什么问题?而且邓治这首诗的平仄与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前四句一模一样,你说有什么问题?都晓得所谓“绝句”就是“截句”,就是从七律、五律八句中截下四句而成的体式。如截下前四句,就是“玉楼天畔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顾况  《宫词》),就是“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陇西行》);如截下中间四句,就是“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 《征人怨》),就是“两只黄鹂鸣翠柳.....”;如截下最后四句,就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邓治这首诗在平仄上(只在平仄上)就是截下了《登金陵凤凰台》的前四句。你说平仄有什么问题?
    诗还是重意境的好,不要死抠平仄。不必一见人平仄不合格式就大惊小怪。毛泽东当时惊动朝野的《沁园春  雪》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汗”字处抠词谱该仄,毛泽东用了一个读平声的“汗”。此词发表时柳亚子、于右任等等都在,不见一人讽“润之有误”。难道我们会怀疑毛泽东不懂这“汗”是十四寒的“汗”不是十五翰的“汗”吗!那时刚发蒙的儿童读到“可汗大点兵”后面都注有“可汗”读如“克寒”。要是碰到拘泥平仄的冬烘先生,很可能会把这句写成“成吉思汗,天骄一代,只识弯弓射大雕”了。品品看,觉得味道如何?重意境,重诗意,才是为诗之正道,不必过于拘泥平仄更莫炫耀平仄的精深了。这实在是个死东西,谈不上是了不得的学问。我是主张在尽可能地遵循格律的前提下,以不伤性灵第一。我们见多了这样的现象:虽合乎平仄,却读之索然,与诗毫无关系。
4楼
尼克先生郑重地谈到我的这首小诗,真的令我汗颜。我对格律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在屏前唱酬,一时兴起,忘记细察,就更容易出状况,和前人的伟大作品根本不是一类,岂敢相提并论。

不过,我十分重视的,倒是尼克先生在这里谈及的一个诗词创作的原则。尼克先生说:“重意境,重诗意,才是为诗之正道,不必过于拘泥平仄更莫炫耀平仄的精深了。这实在是个死东西,谈不上是了不得的学问。我是主张在尽可能地遵循格律的前提下,以不伤性灵第一。我们见多了这样的现象:虽合乎平仄,却读之索然,与诗毫无关系。” 这段话说得多深刻啊,实在应该作为我们创作和评价诗词价值的准则。

深深地感谢尼克先生。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