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一世祖——新移民最骄傲的标签

楼主
[转帖]一世祖——新移民最骄傲的标签
                        一世祖——新移民最骄傲的标签
                                 文/刘荒田

                         《侨报》副刊,2011年6月22日

  好些上了年纪的新移民,居美日久,“大抵心安便是家”,乡愁是渐渐消减了,但另一种病症愈演愈烈,那就是“荣誉饥渴”。
  “面子”是中国人的第二生命,但新移民是开辟草莱者,教育程度低下,英语在通过移民海关二三十年以后,仍旧半通不通或者一窍不通,从事不算十分“体面”的职业。好在够节俭,过小康日子没有问题。晚年,这些总为“成就感”焦虑的有志之士,要么拿硕士儿子、博士女儿来撑场面,要么努力抢夺唐人街于这个会那个社的头衔。可惜,元老、商董、主席的名额大大扩编,还是僧多粥少,向隅者只好长作新亭之泣。
  不过,我要对这些不知足的同胞说:你们捧着金碗讨饭呢!新移民们不都拥有完全对得起历史和列祖列宗的头衔——一世祖?我们是在美国扎根的第一代,不是吗?只要地球没被毁掉,人类还在繁衍,儿女在新大陆生下孙儿女,孙儿女生下曾孙儿女,代代绵延,第一代移民是家族的源头,理所当然地享有这一荣耀。后之视今,有如今之视古,看当下,林林总总的的同乡会逢清明和重阳两节,都去校外墓园祭祀祖先,就可以大略推测将来,后代怎样让“一世祖”享受香火和三牲。当然,不会一成不变,也许,线香改为电子香,多媒体视像代替祭台,花岗石墓碑变为网络的虚拟之物,硬件的变化难以预测,但是,慎终追远的传统,华夏子孙会一代代地传承。
  当代知名华文文学大师王鼎钧先生有一名言:“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以我的老家——广东台山水步横水一带的刘姓为例,一世祖刘世华迁到如今的田园,在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0年至1368年),600多年过去,刘世华繁衍的后代,在国内和外地各数万人。当然,我们这些“一世祖”及后人,不可能复制出同样庞大的家族分支,但乐观地前瞻,以500年来生育四位数,带中文及David 、Linda一类洋名字(或干脆只有洋名)的后代,应有可能;即使不算克隆人。
  延续种族,是动物生存的第一要义,何况人类?从这个角度看,异国的“一世祖”们,在未来的族谱上将占据最为骄傲的第一页。你从国际机场海关走出来以后,漫长的移民路,从水土不服到安居乐业,从乡愁纠结到落地生根,从形影相吊到“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虽然卑微与艰辛长存,挫折和欣慰并在,失落和满足交错,但何妨以小喻大,借以赢取自我感觉?
  你在中餐馆厨房里洗碗,洗洁精泡得双手惨白,差不多等于刘邦斩白蛇起事于阡陌间;你在车衣厂眯着老花眼打纽孔,简直就是朱元璋微时放羊的翻版。及至攒够头款,买了第一幢房子,从此告别唐人街廉价客栈的公共厨房和双层床,一家子安顿下来,难道不相当于陈桥兵变时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第一代帝王为了打下江山,要多少人头落地?我们却只付出包括乡愁在内的、微不足道的牺牲,便成为家族“开基创业第一人”。
  “一世祖”不是没有干过浑事,光是英语口音就出过不少丑,为了找回自信,不妨多多自我开解,大至当“人蛇”黑工,小至瞒税或了省钱,先去百货公司买一件晚礼服,让儿子穿上去参加毕业舞会,然后退货,把所有开销省下,都没什么大不了。人家李世民,一个玄武门之变,连兄弟也干掉呢!不过,这等比喻既俗气又无聊,说着玩罢了。
  一世祖留给后人的,如果是财产,也许逃不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新移民因先天不足,在异乡打拼而成巨富的,毕竟凤毛麟角。我们还是把眼光放开些。一世祖的精神遗产,更能感动后人。在新大陆繁衍的家族和新移民,这二者的关系,前者是书籍,后者是自序;前者是嘉果累累的树,后者是新土冒出的芽。后者是序曲;前者是大厦,后者是地基;前者是不断上升的海拔,后者是亘古不变的支撑。
  一位南宋年间和刘氏祖先一起从南雄珠玑巷南迁的诗人,叫黄峭山,他为后代写的律诗里有这样四句: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头两句是为新移民写的。百年以后,“外境”,早就成了子孙理所当然的“吾境”;“故乡”对未必听得懂中国话、对中国语言文化可能“八窍已通其七——一窍不通”的“香蕉”而言,就是这个我们穷尽毕生之力还是不能完全融入的“他乡”。至于后两句,写的是对我们,和对我们的子孙的期望
1楼
分享一篇荒田先生的关于一世祖移民的好文章。特别对于自己移民外国而不是访问交流移民的人,我想更会身同感受,他们不曾为一世祖的荣耀,不曾为宗枝奕叶追思,却当之无愧一世祖。
2楼
十分感激萧振兄转贴,你真是文字知音。
3楼
感谢萧兄转贴荒田先生美文,我读来感触倍深,这可能与自己也出自一个世代飘泊诲外的家庭有关吧。文中提到的“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这先人诗句,特别感人!
4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树立[/u]发表的内容:[/b]

感谢萧兄转贴荒田先生美文,我读来感触倍深,这可能与自己也出自一个世代飘泊诲外的家庭有关吧。文中提到的“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这先人诗句,特别感人![/QUOTE]
同感树立先生。欣赏刘荒田美文。感觉此诗句尤其可品!
5楼
寻根问祖,儒家传承。

兰陵萧氏大宗祠建起来了,欢迎萧先生兰陵寻根祭祖。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094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