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一则——画与诗

楼主
读书笔记一则——画与诗


   日前无事阅读《陈子庄谈艺术录》,其中批评张大千时有:
  “张大千画佛光一笔完成,其圆如规,往往当众表演,众皆赞叹,称为活吴道子,记者也忙着抢镜头。其实这是技巧,不是艺术。绘画不是表演艺术,画画不是表演艺术,画画不是为了表演。要练习此项技巧费力很大,其实没有什么用处。艺术要对观赏者有艺术感染力,要有强烈的艺术语言。”
   读陈子庄此评论,使余忆及早岁学诗时的一些事来。
   早岁学诗曾惊奇于一些廻文诗、宝塔诗之有趣,于是也亦步亦趋地仿学。当时颇有走火入魔之势,法师斥余曰:诗之道在其意味情感,而不在技法奇巧。尔所作实为文字拼凑之戏,无用之功,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尔所见历朝历代所流传者,几为廻文?几为宝塔?
   余对于张大千的绘画技法自然是佩服不已,但若将技法作为资本而炫耀,本末倒置,愚亦不以为然。绘画如此,作诗亦如此。
1楼
南亭先生此文精彩!读来有味,细品尤甘。

诗词,意为先,古今如此。诗无意则无味,读无味,嚼如蜡。诗的意义也就失去了。不过,有特别的技法,可张开诗意,延放诗彩,让诗的内里更加精彩,也很重要。只是,这技法仍须在诗意的基础上方能展现。诗意是根本。

“张大千画佛光一笔完成,其圆如规,往往当众表演,众皆赞叹,称为活吴道子,记者也忙着抢镜头。其实这是技巧,不是艺术。”陈子庄此评甚有理。记得,广州医学院有个老师,在黑板上画圆,十分准确,见者皆赏。技法得人欣赏,足可欣喜。只是,见得多了,不过如此,不以为奇,便也无声。想见,技法,可得一时喜爱,终不如“意”的长久,“意”的深远。诗,意为先,技为次,不能改。

寥寥几句,聊作应和,握手南亭!

风中秋叶
01-10-2009
2楼
南亭与秋叶的高论,我十分赞同。
毕加索会张大千,问:你的画怎么看来看去都是一个样?指的就是创造性的欠缺。
文艺各门类,均有“玩艺”,可以怡情,玩玩不妨。但不能以偏概全,以为弄得回文,晓得平仄,就是大诗人。
3楼
赞同南亭与风中秋叶的看法。技巧如无法同内容配合,是不会有太大意义的。最近看到台湾一些刊物又在那里搞形式上的玩意儿如隐题诗之类。作为游戏或练笔无妨,但如果诗人们群起仿效,把它们当成正途,便有点舍本逐末浪费时间精力了。
4楼
感谢秋叶版主的认真评论!

感谢荒田先生、非马先生的赞同!向二先生问好!
5楼
南亭兄的《读书笔记一则——画与诗》
和秋叶、荒田和非马的评论,均值一读。多学有益。

                                       文刀
                                   2009年1月13日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