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的故事
(兒童文學) 梁應麟
八十年代初,在爺爺從海外回到故鄉的一段日子裡,他給我們講了很多很多的故事,他說,人生的成、冷暖、愛憎、險惡,五花八門,不勝數舉。下面是他講述的一些故事:
一,初進學堂
爺爺同我講第一個故事是:初入學堂,不知好歹。
爺爺的名字叫有富,八歲才上學堂,那時的私塾叫學堂,學堂是聯村合辦的,當時是設在鄰村的一間書房裡,五十多個學生只僱來一個教師。同村的孩子每天都得跑到鄰村的學堂上學,雖然學堂距離家中不算遠,但孩子們上學來回都得跑上里路程,當中還穿過一個小樹林。
小樹林像是一個兒童樂園,林中大小樟樹、樹,枝繁葉茂,雀鳥成群,蓮池,魚塘連片,可以令孩子們流連忘返。年幼的孩子們走過這一段路,如入夢境,玩個不停,回到學堂都感到有點懶散。加上在學堂上老師教的是,“人之初,性本善”,“子曰,學而自習之”等三字經、四書五經之類的課本,孩子們讀起來,像是十二丈金剛,摸不頭腦。正所謂,知其言而不知其所以然,就是說,上課時只知老師講課,但不知他說什麼。一但背書背不出來,手掌就要捱竹木尺鞭打,這樣一來孩子們對上學堂都覺得有點厭倦,提不起半點興趣。於是遲到的遲到,逃學的逃學。爺爺說,當時村中的孩子很多都想跟他轉的,他想干什麼,孩子們就干什麼。他初進學堂,每天都在學堂困上七、八個小時,很不習慣。於是他通常都會同孩子們在外間玩耍。有一日,他同一群逃學的孩子跑到小樹林中捉鳥雀,一位叫阿都的同學發覺一棵大樟樹的頂端有一窩鳥哥,於是他就叫來幾個同學為他騎馬仔,騎他爬上樟樹的頂端。阿都爬到樹頂,看見有許多只小鳥哥,就欣喜若狂地對孩子們說:
“噢!總共有五只小鳥哥啊!”
“快把它抓下來吧!” 孩子們連忙高興地對他說:
“不行,一下子抓不了這麼多呵!”
“一窩子端吧!” 孩子們連聲地說。
阿都雙手捧一窩子五只小鳥哥,高興得得意忘形。當他往下攀時,竟不小心踏斷了一棵樹枝,連人帶鳥一起跌到地上,一下子跌得頭破血流。由於流血過多,阿都沒法救活,死得很慘啊!
這事引起學生家長十分恐慌,有些學生家長還跑到學堂指責老師,責他管教不嚴,教導無方。老師自覺無能,也難以平息家長之憤怒,定自動辭職。學堂沒有教師,一時難以僱請,只好關門停課。學生不能上學堂,日日在村中閑游散蕩,聊事鬥非,弄得家長更為耽憂,影響農事不在講,還得滕出專人去嚴加管教他們。當時村中傳出普遍指責孩子的聲音:讀書不成三大害,一害自已,二害老師,三害家長,鬧得村中全無寧日。爺爺說,他當時聽在耳裡,痛在心裡,他在想,孩子們為甚麼如此貪玩而不很好地讀書呢?阿都的死,雖然他的家長沒有追究,但是自已還是於心不忍的,自已也要自責。所以通過這一次血的教訓,往後的日子他就安靜了下來,心要好好讀書。
二, 小小年紀就賺錢
爺爺同我講另一個故事是:他小小年紀就想要去賺錢。爺爺說,有一段時間由於學校僱不到老師而不能上學堂,在家閑就幫助家中做點小手工業。當時村中的人除了干農活,閑時還做些竹織、草織日用手工藝品,如竹帽草帽,竹藍草藍等。編織好這些日用手工藝品後,就拿到集市上去賣。家鄉的幾個小鎮都排有集市的日期,每五日一期,我們新江鎮是逢一逢六一集市,其餘的鎮有逢二七的,三八的,還有四九,五十。賣掉的日用手工藝品,賺回的錢,通常都作為維特家中的日常生活的開支。爺爺說,他為了要賺錢,在幫助家中編織日用手工藝品的過程中,自己就開動腦筋創新,編織一些兒童玩具,果然,在家人的幫助下,他編織出一些魚、、蚱蜢、蜻蜓、雀鳥來。這些玩兒編織得栩栩如生,十分可愛。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農村,是很少有兒童玩具的,他把編織好的兒童玩具拿到集市上去賣,竟然賣得不少錢。他賺來的錢一方面為父母增添點家用,二來為自已增加點零用錢,父母高興得很,就常常鼓勵他:做人只要勤奮、好學、進取,有藝不窮人啊!
後來他的創意逐步被人仿效了,集市上擺賣的竹編、草編兒童玩具到處都有了,但他並不恢心,他仍在不斷創新,舊的提高質量,新的又一件件地推出來,他能做到:人有不如他的好,人無他有,不斷推陳出新。爺爺說,由於他小時侯就能賺到零用錢,知道賺錢不易,所以他從小就很珍惜每一塊錢,他不會亂花錢,只是要錢生錢。所以,每年臨近農歷新年,他都趁寒假假期,把自已積累的零用錢,買些彩色紙張回來,編製各式花燈、燈籠、風車,供兒童慶新年玩樂,自已又能賺到一些錢。
農歷新年到來了,孩子們提花燈、燈籠、各式風車,走街串巷,燃點煙花炮竹,熱鬧非常。爺爺說,他當時看自已編製的玩兒,甜在心裡,樂在其中。
三,阿富賣大包
爺爺曾經去茶樓賣過大包,他說,這是他踏入社會一次最深刻的教訓。
爺爺讀書不多,十四、五歲就從渡頭村跑到附近的新江鎮同人打工,最初他是跑到一間茶樓同人打雜,不出三天時間他就鬧了個賣大飽的笑話。原先他一到茶樓就被安排在房干雜活的,一天,樓面一位賣點心的員工病倒了,於是老闆就走進房找人頂班,老闆一眼看見有富長得身壯力健,手勤快,做事精伶,就對他說:“阿富,你今天到樓面賣點心去!”有富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第一次到樓面是賣大包,他扛一籠大包到茶客中叫賣,一位茶客要買幾個,他用夾子夾了幾個放在茶客的空碟子裡;旁邊茶客看出他是個新手,不懂得叫賣的規矩,都喊要買他的大包,他同樣用夾子把大包夾到他們的空碟子;附近的茶客看見有便宜可占,就都紛紛要買他的大包,一籠子裝的幾十個大包,不到五分鐘全都賣光了。當他跑回點心部再次取飽點時,大家都感到愕然,問他怎麼個賣大包?賣得這麼快?他把他的做法說了出來,大家連忙取笑他:你這是給人送大包,而不是賣大包啊!你連樓面賣點心的規矩都不懂,怎麼跑樓面?有富自覺慚愧,連忙向大家檢討。這時一個老師傅就上前教導他。茶樓賣點心的規矩是,以碟計算收錢,你只給人包子而不給碟子,怎麼個收錢?你這叫送大包。阿富送大包這事傳到老闆耳邊,老闆就找他談話,老闆首先檢討自已,事前沒作好交代,然後就批評他,不學無術,不懂買賣,阿富自知理虧,請求老闆扣罰他,老闆看他為人謙虛,知錯能改,沒有解僱他,只是扣罰他一天的工錢,作為他交點學費,並鼓勵他今後好好工作,將功補過。這事雖然很快過去了,然而,阿富賣大包( 送 ) ,卻成了茶樓的歇後語。
四, 立志闖商場
爺爺不甘被人恥笑不學無術,心要去學做生意。於是他就辭掉了茶樓那份雜工,跑到一間雜貨鋪打工,學做買賣。爺爺說,他為人勤奮,刻苦耐勞,只是亳無經驗。來到雜貨鋪,他就從經營每一件商品學起。不久,店裡經營的每一件商品,從進貨到計價以至出售,他都能做到一目了然。店主自然很賞識他,加上他為人忠誠可靠,店主就很信任他,並把鋪子裡的經營計策與竅門逐步傳授給他。過了些日子,店主不幸患了肺病,病情日趨嚴重,無法料理自己的生意,就將全盤生意交給他去管理。鋪子名叫太和雜貨店,經營廣東各江雜貨,有北江竹木製品,西江糧油品,東江茗茶及茶具製品等。鋪子不大,零售批發,貨物齊全。爺爺當時想,這是一個自行經商的好機會,可以朝南走北,買買賣賣。再過了一段日子,他以誠信著稱,同各江批發商人建立了一套貨物供求的良好關係。所謂誠信就是忠誠可靠,講究信用。貨物輪轉,可靠賒借經營,但他始終堅守一條原則,就是: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賒期一到,貨必付。太和的生意越做越大,但爺爺覺得天天為“他人作嫁衣裳”,心裡總是有些不甘。可是他已是個成家立室之人,總是要有一份固定工作,才能賺錢養活妻兒子女,所以他仍未能想去另謀高就。病重的老闆看出了他的心思,同老闆娘商量過後,定把鋪子三分之一的股權讓給他,年終分紅才扣股金。爺爺成了正式股東,同人談及生意,就有了自權,更消除了同老闆之間的利益矛盾,於是他就一心為太和伸展拳,把太和的生意做得越做越好。
再過了一些日子,老闆病重身亡,老闆娘自認自已無能,而且是婦道人家,需要管教孩子,沒法經營生意,定全盤生意轉讓給爺爺,並可分期嘗還股本,自此爺爺就獨自做起生意來。
五,組織商人互助會
爺爺是個生意人,切身處地地知道生意人有生意人的難處,生意人常常碰到的是資金不足,當時生意人要取得資金,唯一是向高利貸者借款,月息幾乎要百分之百,經營稍為不善,商就要倒閉。為此,爺爺就在小鎮商會上提出組織一個互助會,籌集一筆資金,幫助生意人週轉。為了投合一部份富商和一些順景的生意人所好,互助會定名為大食會。大食會每商家可做一到二份,每份每天要向大食會繳納一元基本金。累積的基本金可貸給各商作週轉金,每十五天向大食會支付百分之十的利息,大食會就每半個月將收到的利息用來招待會員吃一頓美酒佳餚,每月的初一、十五聚會,這是名乎其實的大食會。
大食會誰來主持呢?每天誰去向商收取大食會的基本金呢?這都得有人去做。商會通過議論,一致推舉爺爺去擔崗。爺爺說,如果去擔當這一職務,就要滕出一點時間,這對自己的生意肯定有所影響,但組織互助會是自已提議的,為了不辜負眾商戶的祈望,爺爺還是勇於擔崗,同意任職。
大食會除了解部份商人資金週轉之不足,每次聚會還給鎮上商人帶來一番樂趣。每次聚會都延開二、三十席,席上除了美酒佳餚,令人尋味,還有吹吹打打,彈彈唱唱,任人欣賞。唯獨沒有當今的卡啦OK。
互助會通過一年的運作,一切正常。年終會務結算還向各商發還百分之八十的基本金,使各商都增添了一些儲備金,為下一年生意作好購貨的準備。商會此舉深得會員擁戴,爺爺的威望也因此而越來越高,並且很快就成了商會的主持人。
六,金蟬蛻殼避綁架
爺爺今天晚上要回鄉下探望家人,鄉下距離新江鎮約幾公里,從小鎮走回鄉下要通過一條林蔭大道,再穿過一段基魚塘,就可回到鄉下的祖屋。鄉下的祖屋靠近村邊的魚塘,塘邊有塊菜地,一年四季可享用自家種的疏菜瓜;祖屋分上下層,室內間有多間房子,家人都是習慣於幾代同堂住在一起,當時家有年邁的曾祖父母,還有奶奶和年幼的父親。爺爺同家人一起吃過晚飯後,就去上巷找他的哥哥聊聊家事,他的哥哥知道他已獨自經營生意,就要他僱用自已年滿十八歲的兒子,侄子名叫阿唯,平時有點好吃懶做,爺爺乃念他是自已的親人,只好滿口答應,並定安排他在鋪子裡打打雜,看看更。爺爺同哥哥談至深夜才回到家中就寢。
三更過後,爺爺聽到有人前來敲門,就走到大門邊答話:
“誰呀?”
“我是你姑奶的遠房親戚。”
“有何事?”
“姑奶有事要跟你們說說。”
年邁的姑奶,通常有事都會托人來說說,但很少在半夜三更派人前來,或許有要事吧?!爺爺信以為真,就連忙將大門打開。個賊人不由分說地闖了進來,一個賊人還立即將一把大刀駕在爺爺的頸項,並小聲地說:“不準動!”
爺爺自知來者不善,但他也不慌張,只是沉住氣:
“有事慢慢說,請不要亂來。”
“你是不是老闆富?”賊人問。
“老闆在鋪子裏呀?”爺爺答
“他說他今天晚上會回鄉下呀!”
“哪我可不知道,我是他的工人。”
“媽的!你是他的工人怎麼會不知道他的去處?去你媽的!”爺爺給賊人打了一扇耳光。爺爺這時不覺得痛,反而松了一口氣。
“我天天只管跟他做工,怎會知道他的去處呢?你到鋪子裏找他吧!”爺爺壯膽子說。
賊人無奈,只好鬆開大刀往回走,個賊人邊走邊對罵起來:
“你怎麼不弄清楚就上門綁人?”抓大刀的賊人罵。
“是鋪子裏的人告訴我,他今天晚上准會回鄉下的,怎料……”
爺爺關上大門就跑上天面敲響銅鑼,個賊人聽到鑼聲就慌忙逃竄。不一會村中更夫也叫起捉賊來,但賊人已經逃得無影無了。
七,妙計報警捉竊賊
在一個全無月色的夜晚,個賦從鋪子的後門左邊的角下,打開一個小洞口,然後從洞口鑽進鋪子來,再把後門打開。人如入無人之境,毫無顧忌地將鋪子的貨物一箱箱地搬出去。
侄子阿唯住在鋪子的前面,上被子矇頭大睡,全然不知。爺爺住在鋪子的二樓,雖己熟睡,但仍被地下賊的搬貨聲吵醒,於是他就機警地往後座的窗向下看,在朦朦的夜色中,他清楚地看見個賊人在偷竊自已鋪中的貨物。爺爺心裏想,此刻不能打草驚蛇,自已也寡不敵眾。於是他就連忙跑到鋪子的前面窗往大街上看下去,試圖從街上找人求助,但街上一片黑沉沉,全無行人影。爺爺靈機一動,急中生計,隨即走進貨倉,找出一串炮竹,挑選幾個大的“電光炮”,燃點就往街上扔下去,一連扔了六七個,像大街上有人放槍一樣地響。巡警聞聲以為有人放槍,竟然一個個地急速地跑了過來,爺爺看見巡警,就從窗口上對巡警大叫:“有賊人從後門偷走我的貨物呀!快抓賊!”巡警聽到有人大叫捉賊,就分頭把鋪子包抄起來。爺爺為了避免竊賊走上二樓,又連忙把搭到二樓的木梯子抽起來,這時賊人無法逃脫,只是在鋪子裏亂竄。
在鋪子矇頭大睡的侄子阿唯,是被剛才放炮竹的聲音驚醒的。但當他聽到捉賊的叫聲時,顯得十分驚慌。他不敢起床,只是把被子矇得緊緊的,並在被窩裡老是打哆嗦 ,無法忍住的尿液還在褲子裏一陣陣地撒出來,他只是覺得很難受。直至巡警把竊賊捉住,他才趕快爬起床來。
爺爺看到巡警捉到竊賊,連忙上前對巡警表示感謝。第二天還給警局送去一份賀禮,表彰勇敢捉賊的巡警。
八,偷龍轉鳳換新娘
爺爺中年喪妻,家中大小無人照管,只好從速定重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社會仍然是封建社會的婚姻:婚姻由父母作主,聽從媒妁之言最為盛行,還得講究門當對。爺爺重娶己算開明,他一經媒妁介紹,覺得合符自己的心意,就要自己前去相親。當時媒妁介紹給爺爺是家住肇慶的一商人之兒女,年約二十七、八,爺爺比她約大十年。
相親那一天,爺爺就跟隨媒婆踏入肇慶商人之家,商人之家似乎經過一番擺設,廳堂設一套酸枝檯椅,並有一張書,一具書櫃,壁上還掛有幅書畫,顯出有點書香之家。商人夫妻頗為講究禮節,客人一到隨即設茶款待,招呼妥當,接大家就論及生意,談及家常,沒多久就由媒婆把“大小姐”帶出廳堂,商人對女兒介紹說:“這是新江鎮太和雜貨鋪老闆。”女兒顯得彬彬有禮地對老闆說:“歡迎老闆光臨寒舍。”
“大小姐” 有點羞羞答答,不願久留,並很快就向父母宣稱有事,要回房間趕做針線,父母連忙答允。爺爺總算看過“新娘子”一面,雖然只是一面之交,爺爺心中已有數,對這位“新娘子” 頗為滿意。但他對商人夫妻沒有即時表示允諾,臨別時大家都只是說了些今後多點交往的客套話。媒婆很善察顏觀色,她同爺爺一起離開商人家時,看見爺爺有點心花怒放,隨即“打蛇隨棍上”,大談新娘子之美德,商人家庭之優良教養。
爺爺回到家裡就將這次相親之事同父母兄弟說了,在徵得親人同意之後,就定了迎娶日期。
爺爺重娶雖說是填房,但應親家的要求,仍要名門正娶,上門迎娶要用大紅花轎,一切禮儀要做足。
新娘子歸家那一天,爺爺踢開轎門一看,立時覺得“ 貨不對版 ”,一時不知所措,他只好退縮了一陣子,在眾目睽睽的情況下,他沒話可說,只好匆匆把新娘子帶回自已的家。在這結婚的喜慶日子裡,爺爺心情顯得十分不安,他心裡想,怎麼會弄出這樣的“大頭”(沒腦)來?可是,親!是你自已去相的,喜事是你自己親自辦的,娘子是你自已親自去迎娶的,雖說是“貨不對版” ,你能退嗎?不能啊!即便是死貓你也得吞下去呀,何況他是個人。雖然她比不上先前看過的那位小姐高大,溫柔,文雅,說話文質彬彬,但人的內在美是最重要的,這還要有一段時間才能看得出來,或者在賢德方面她會比她強呢?就這樣將錯就錯吧。爺爺經過了一番思考,心情總算平靜了下來。但他不想糊里糊塗就此過去,他要把事情弄個清楚,於是他定把那個媒人婆叫來問個究竟。媒人婆雖然心裡有鬼,但她仍表現出不慌不忙。在爺爺嚴肅地追問下,她終於說出了事情的真相。她說,隨她走出廳堂與他相親那位大小姐,其實是今天的新娘子的妹妹,他父母擔心大小姐年事己高,不易嫁出去,所以決定這樣做,這完全是他的父母之過。但他的家景和新娘子之為人,她始終沒有說錯。媒人婆把自己的過錯推得一干二淨,爺爺無耐她何,況且事到如今,已“米做成了飯”。爺爺覺得不必再傷腦筋了!於是事情也就此了結了。
九,侄子賭搏猖狂 爺爺鋪子遭殃
爺爺主持小鎮商會工作以後,管理自已的生意時間就更少了,於是他就定把鋪子的大部份管理權交由阿唯去處理。雖然僱員阿文是鋪子的柱,他能把生意管理得有條不紋,而且同客交往很好,為人也忠誠可靠,但鑑於他多的時間要往外採購。
而侄子阿唯,時年已二十出頭,來到鋪子多年已有所長進,人比較精靈,但仍未定性,還有點兒懶散,不過他是鋪子自已唯一的親人,不相信他還能相信誰呢?爺爺定叫他白天幫助鋪子看看員工的操守,晚上全盤打理鋪子的進出貨。有個人管鋪子貨物進出,自已在外面忙也心中有個數,就像在家中養個貓兒,即使抓不到老鼠也可將老鼠鎮住。
阿唯初到鋪子還能循規度矩地做事,並不偷懶,尤其是在晚上,伙計都下班了,他仍在整理商品,把各類商品整理得整整齊齊。爺爺對伙計要求不高,他的看法是:能做事者,即使有時苟且偷閑一點,還可算是個好伙計,更何況他是自已的侄子。
過了些日子,阿唯的性子可改變了,晚上他喜歡同人外出逛街,跟些學業無成的人去玩耍,還踏足賭場玩牌九。俗話說:跟好人成好人,跟神婆鬼仔會跳神。久而久之,阿唯已染上了賭搏癮。有道說,十賭九輸。起初阿唯了錢就回鋪子偷些米去賣,米糧少了不易發覺,因為伙計天天要吃飯,老鼠也天天糟蹋糧食。後來阿唯越賭越猖狂,竟把鋪子的商品也押下去,輸了就在鋪子出貨,白天偷,晚上扛。爺爺請來的看家貓兒一下子變成了米缸老鼠。
伙計平時只管買賣,不管存貨數目。但後來覺得很多時侯都不能如數將貨物交給客戶,於是待老闆回來就紛紛向他反映。起初爺爺還以為問題出在採購上,後來就叫阿文回來對對數,阿文經過一番對數就大吃一驚,發覺自已親手採購的貨物,鋪子許多都沒有存貨,於是他再經過一番追查,最後查到批批貨物都有人簽收,並有收貨日期。自此,他才像是放下了心頭一塊大石,不然老闆必然會懷疑自已中途出貨。但貨物的損失,還要查個水落石出,於是他就將此情如實向老闆反映。爺爺此時才發覺鋪子事態嚴重,決定向會請假,專心回鋪子清理存貨。可是事情己經太晚了,鋪子存貨已經出現嚴重的資不抵債了。而弄成鋪子如此地步,事情全是出在自已的侄子,也出在自已帶眼不識選人,這完全是自家的丑聞!如今裡裡外外都沒法瀰補了,該怎麼辦呢?爺爺思前想後,醞釀了三天三夜,最後定,鋪子要宣佈破產,自已要另謀生計。
十,原來被人賣了豬仔
時己到了寒冬臘月,農歷新年很快就要到來。在這些日子裡,鋪子上門追債的人已越來越多,鋪子資不抵債的丑聞遲早都將暴露出去。正在這個時侯,僱員阿文從朋友那裡得知一條可以出外謀生的消息,就向老闆提出辭呈。阿文清楚知道,太和雜貨鋪很快就要關門,自已將失去工作,於是他就找到一條去外洋謀生的出路。爺爺問清阿文之去向,原來他是想跟隨一位從南洋回來招慕勞工的人去南洋謀生。爺爺當時也想打聽清楚這樁事,於是他就跟隨阿文一起去找那個人,當面問個清楚。那個人就對爺爺講了很多到南洋謀生的好處。他說,現時南洋處處都在開採礦山,種植橡膠園,以至帶動了各行各業一片興旺,處處都需要人手,各人只要能籌集到一筆車船費,就可以前去做工賺大錢。爺爺聽了也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於是立即表示自己也願意跟隨那人出洋。那人又說,勞工顧名思義是要去做工,不能帶家眷前去,但能做工的兒子可以一起帶去。爺爺經過一番考慮,決定攜同個正在讀書的兒子一起前去。
這一批勞工選擇出洋的時間是在年前,時間十分緊迫。爺爺在出洋之前都無法同各親友相見。出洋的當天晚上,爺爺就在鋪子門前貼出一張告示,告示上寫:太和雜貨鋪由於經營不善,以至出現資不抵債,從今天起宣佈破產,敬請諸君見諒。債權人可以前來鋪子清點一切財物,以作抵嘗。第二天一早,人們看到告示,議論紛紛,不少人都不相信這麼大的鋪子會一下子倒閉,有些人在懷疑有詐,一些精玲的債權人即及時上門清貨,把鋪子裡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搬走。
第二天爺爺已經到了香港,並將於當晚乘船前去南洋。
鋪子破產了,家人雖然一時未被波及,但家中老少仍然心驚膽顫,生怕債權人上門抄家,弄至家人流離失所。爺爺離家前已作過考量,家人日常餐,還是可以靠農耕維持,所以他走得還是放心的。
爺爺乘坐大型輪船,經過七天七夜的飄泊,終於到達了南洋,即是當今的馬來西亞。船一靠岸,自稱是辦勞務那個人,隨即僱來幾輛車子,把他們二十多人全部送到一個橡膠園,然後就向他們宣佈:從中國運送他們到這裡,每人總共開支了一千多元,每個人都要嘗還這筆債務,如果一時無法嘗還,就要在這橡膠園工作三年以作抵嘗。聽過這一宣佈,大家才然大悟,原來是被人“賣了豬仔”。這時大家紛紛指責這個拐子佬無良,拐子佬隨即扭轉身子遛之大吉。人們在迫於無耐的情況下,只好乖乖就範。
爺爺說,在這次被人“賣豬仔”的二十多人中,同他的年紀差不多的,除了阿文,還有阿福、新有、吉慶、云龍、更壽、和諸等人,其餘都是他們的親屬和兒子。這些爺們同他們的兒子,在往後的日子裡,還有很多很多的故事。
十一,膠園風波
被騙到膠園做工的爺爺,同大家天天起早摸黑地去割膠。割膠其實是一項輕工重罪的工作,因為膠樹必須在天亮之前割才能流出膠汁,老闆要每個人在天亮之前割三百棵膠樹以上,這是死任務,割不完就要扣罰工錢。割完膠樹還要去一棵棵膠樹收膠汁,把一殼殼膠汁倒到桶里,然後挑回膠場。天天如此,累到大家都喘不過氣來。可是,到了月底工人出糧時,老闆竟然分文不給他們,理由是要扣除他們來場前一切費用,這樣一來大家更覺上當受騙。他們之所以飄洋過海,背井离鄉,目的是為了賺錢糊口養家,如今做工沒有工錢怎能養家?他們對此,倍感失望。于是爺爺就同大家一起商討對策。
第二天一早,收膠以後,大家就找來管工理論。管工是個華人,四十來歲,個子高高瘦瘦。爺爺就代表大家對他說:
“管工師傅,我們工作了一個月,為什么一點工錢也沒有?”
“老闆說,你們一年的工錢己全部支付給帶你們來南洋的那個水客。”
“為什么?”
“他說你們沒給足費用他,所以要從工錢中扣取。”
“我們是受騙者,費用只是他說了算,但我們做工不能沒有一點工錢,沒有工錢我們怎能養活家中大小呢?”
“哪你們的意見怎樣?”
“請你告訴老闆,水客的費用可分三年扣除。沒工錢我們能養活妻兒嗎?失去妻兒我們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倒不如一塊死去。”
“你們的意見我可向老闆反映。”
“請告知老闆,三天內要答复我們,三天不答复,我們就不工作了。”
“你們千万不可罷工啊!罷工造成了損失,老闆是不會放過你們的。”
“師傳,我們是不得以的,我們死都不怕了,還有什么可怕呢?”
管工師傳安撫了大家幾句就表示會向老闆反映大家的意見。
三天過后,老闆不但沒有答复,還叫管工威脅大家,誰不工作就送誰去坐牢。可是大家并沒有被嚇倒,第四天一早就不再開工了,并且一起坐在場內絕食。老闆得知這一消息,就赶快前來平息。老闆原先以為這伙“豬仔”不會有這個膽量,怎料他們什么都不怕,按時罷工。老闆只好退了一步,答應每月發給大家一半工錢,其餘用作扣除費用,直至扣完為止。大家覺得基本上達到了要求,就決定繼續開工,這場風波就這樣結束了。
十二,行 規
三年膠園割膠生涯,已把爺爺弄得筋皮力盡。如今賣身契約己期滿,各人都想离開膠園到城里從事別的工作。
爺爺在膠園三年,除了從事割膠工作,平時還幫助大家理理髮,這三年還為自已造就了一項理髮技能。所以在離開膠園前,大家都笑著對爺爺說:“有富大哥,你離開膠園後,最好設法開一間理髮店,靠一把梳子走天涯,也好方便我們聚會。”
“也好方便你們理髮不用錢啦!”爺爺笑著答。
“不,富哥,我們再不會占你的便宜的,因為你也要本錢的嘛!”
“老實說,如果你們在城裡找不到工作,我會同樣幫助你們的,我會繼續為你們做義務工的。”
“噢!富哥,哪我們更加支持你開間大大的理髮鋪。”大家再次發出了一陣歡笑聲。
爺爺經過一番思考,覺得大家提的意見似乎有點道理,于是他就決定去嘗試一下。他想先找一間理髮店去打工,熟識該行業後,再籌划自已做,這也許會万無一失。
有一天,他自己上門去找工,他找到一間黃氏理髮店,一進去就問老闆僱不僱請工人,老闆的答复只僱學徒不請師傅。后來再進一步弄清楚,才知道老闆的意圖。僱學徒不用付工錢,學徒還要在店里做三年雜工才能當正式理髮工,這樣一來店里就不用僱雜工了。其實學理髮是無須三年時間的,如現在只要開個班,有師傅教導,學三個月就可畢業了,但這是當時行業的行規。事后爺爺走訪了多間理髮店,間間似乎都堅守這一規矩。爺爺無耐,最后只好放棄這一嘗試,去另謀職業。大兒子阿培已同雲龍、新有、吉慶等人到了外埠找工作做,但老二還年幼,當年只有十七歲,爺爺只好安排老二去當理髮店學徒,老二的名字叫二苟,在艱辛的日子里,二苟還是順從父親的安排。
過了多天,爺爺同阿文都在一間雜貨鋪找到一份工作,爺爺負責采購,阿文當售貨員,兩人又在同一行業工作了。
十三,因禍得福
一九四一年底,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南洋群島很快就被日本侵略者占領了。
正當日本侵略者瘋狂進犯怡保埠時,全市人民紛紛逃難,有拖男帶女逃回鄉下的,也有逃到山區暫避的,更有連人帶物搬到橡膠園的。爺爺同雜貨鋪的伙計以及他們的眷屬一起逃難到山區暫避。逃難當日,四處兵荒馬亂,人們爭相攀上各种車輛,爺爺同阿文等人好不容易爬上一輛軍用運輸車,車上載有少量軍用物資向山區駛去,十多人只能抓住車箱的護欄,顛坡的道路把汽車弄得搖搖幌幌,使人們感覺得十分難受,有的人在嘔吐,有的人感到頭暈。大家雖然感到難受,但為了逃命,只好強忍,連小孩也堅持著,不敢提出任何要求。
車走了不多遠,就被一個軍官模樣的人截往。他要司机停車搭載他以及他的家眷,司机把汽車停下來以后,他們一伙人就爬上車箱,那個軍官就喝令爺爺他們下車,爺爺用請求的語气對他說:
“長官,車箱還有很多空位置呀,可否讓我們留在這里?”
“不行!你們赶快下車。”
“長官,我們穿過前面這座大山就下車行嗎?”
“不行!”他立時掏出一支手槍指著大家惡狠狠地說“再不下車就斃了你們!”這時大家被他嚇慌了,連忙拖著老人小孩下了車。
這個軍官像是狼狽逃命,又喝令司机開快車。車開得很快,在山邊一拐灣處突然翻了個筋斗,車上的人都被拋出了車箱,個個跌得頭破血流,并大喊救命。
爺爺同大伙赶快跑上前去救護傷者,幫助傷者進行包札。那個軍官率得滿臉鮮血,爺爺幫他包札好,并用手巾幫他抹去鮮血,他低著頭連聲表示道謝。一個年青店員走近他的跟前說:“不用謝了,我們是因禍得福,大伙還要多謝你啊!”
十四,虎口逃生
爺爺為了逃避日本侵略軍進城燒剎搶掠,于當天就同大伙逃進了一處深山野林。這深山野林山高坡陡,陡峭險峻,巒石磷峋,荊棘叢生,到處都長著高大的原始森林,而且周圍都是濕碌碌的,很難找到安營札寨的地方。為了找到一處栖身的地方,他們一直找到旁晚,才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山洞。他們喜出望外地走進山洞,一直走到盡頭,有人就立即惊叫起:“哇!這里藏著五只老虎崽子呀,”
這時大家都用手電筒照著五只老虎仔,這些老虎仔長得肥肥胖胖,個個都像小狗那么大,他們都在互相擁抱、嬉戲,十分有趣。有人立即提議把這些老虎仔拿出去烤了,好讓大伙吃頓丰盛的晚餐。爺爺立即意識到這是一件危險的事,并對著大伙大聲呼叫:“不要動手,要赶快离開山洞,不然母老虎回來就會傷害我們。”大家听到爺爺的勸解,就急著向洞外跑。突然山洞外面傳來老虎發出的一陣唬聲,一個婦人被嚇得蹲下地,不能走動,并撒了一屁股尿。爺爺立即扶起她,并赶著叫來一個名叫阿歡姐的同事攙著她一起走。
大家剛走出山洞,一只花班色的大老虎就迎面走來,它對著大伙,虎視眈眈,爺爺赶快領著大伙避開老虎視線,向叢林方向跑。這只大老虎又張開大口望著大伙,也許它也怕人群,所以不敢扑過來。老虎遲疑了一陣,就朝山洞走過來,它在洞外四周張望了一會,就朝洞內躦了進去。這時大家還在拼命跑,有的躲在大石旁,有的蹲在大樹下,個個面青口唇白,上气不接下气,直至爺爺宣稱老虎再沒追過來,大伙才松了一口气。
天黑之前,爺爺又領著大伙找到一處岩石山涯,可以躲避雨淋,于是大家就在這里拾來干柴,架起爐灶,燒水煮飯。
天黑了,大家想起了虎口逃生那一幕,人人都心有余悸,大家都不敢安睡。后來爺爺提議分班看守營地,每兩至三人一班,每班看兩小時,一直輪至天亮,不是當班者可以安睡。至此,大家才安心地在山涯下過了一夜。
十五,人財兩空
爺爺同大伙在深山野岭度過了三天,但他們對城里的信息一點也不知道,而且帶來几天的糧食,已用去了一大半,連日來還叫大家在山上采摘野野菜,或去挖些茨芋之類的東西充飢。
為了取得城里的信息,爺爺提議派人回去打听打听,如果城里已平靜下來,就要拉隊回去覓食。阿文認為爺爺的提議很好,這么多人要是長期呆在深山野岭是會餓死或病死的,所以他立時響應,決定自已一個人冒險回去城里打听消息。接著阿歡姐也表示響應,她認為,為了安全,她可以同阿文一起回去,以便相互照應。經大家議論同意,阿文同阿歡姐就決定第二天一早回城。
兩人回城一天,帶回的消息非常不幸,雖然城里已基本上平靜下來,并且有人已開門做生意,但他們的老闆以及雜貨鋪的伙計們已是人財兩空。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在逃難的當天,雜貨鋪老闆關仁祥安排好家人以及伙計們离開店鋪后,為了守住自已的財產,他決定不到危急時刻他決不离開店鋪。誰料當日本侵略軍進城當天,侵略者總是虛張聲勢,炮彈先行,兩顆迫擊炮彈正好落在雜貨鋪內,鋪內即時引起大火,老闆為了保住鋪子,隨即奮力救火,但由于孤獨無援,火勢越燒越旺,以致無法控制,老闆只好奪路逃生,而火不留情,老闆的衣服也被燒著了,他只好爬在地下打滾,火被滾息了,然而老板闆也燒傷了,后來在途人的幫助下,才把他送到一間醫院治傷。但很不幸,老闆由于傷勢過重,終于不治而离開人世。老闆人財兩空,大伙留在鋪內的衣物等等,也燒成了灰燼。
爺爺听罷阿文同阿歡姐的講述城所發生的災難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气:蒼天啊,我們只是為了求生,怎么又把我們迫上了絕路呀?可惡的日本侵略者,你們天天給人們帶來了災難,你們又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啊!
十六,自謀出路
大家回到城里,莫說工作無著,也無瓦遮頭,各人只好投親靠友。爺爺想,戰爭已給全市人民帶來很大的創傷,人們死的死,逃的逃,要恢复城市原來的穩定生活,恐怕還要等相當長的時間。然而,人們總是要生活的,人們要活著就要天天吃飯,柴、米、油、鹽、漿、醋、菜都少不了。如今雜貨鋪被燒毀了,這一買賣還能做嗎?
爺爺經過反复思考,又走訪多個知已朋友,就決定自已做點小買賣,并且還是三句不离本行賣雜貨。
爺爺本錢短少,難以進貨,只好每天到郊外購些糧油雜貨,干果蔬菜之類的人們日常生活必需品,回城販賣。干鮮果菜之類的雜貨,有時賣不了就自已吃,就算沒錢賺也可賺頓吃,爺爺就這樣捱了好一段時間。
阿歡姐原是為雜貨鋪老闆關仁祥做家務的,自從老闆人財兩空之后,家中遺下一年逾八十的老太婆,以及妻子和兩個不滿十歲的儿子,雖然大女儿已讀中學,但她仍幫不了家務,而且全家已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雜貨鋪收入,今后的生計都難以想像,所以他們的家已無能為力雇請工人了。阿歡姐對老闆一家的遭遇賦以很大的同情,為了幫助他們,她還主動為他們做了三個月的義工,為他們安頓好一切之后就离開了他們。
阿歡姐看見爺爺的小買賣做得很活,生意也不錯。爺爺為人誠實,深得阿歡姐喜愛,阿歡姐為了支持爺爺,決定拿出自已的積累同爺爺合伙開個小灘檔,繼續經營雜貨生意。爺爺喜出望外,很快就在一個街角找到一間小店鋪,經過一番籌划,鋪子開檔了,取名為有歡雜貨店。店名是把兩個人的名字:有富、阿歡合在一起取得的,兩人的合作情義深,名字令人尋味。
有歡雜貨店的經營宗旨是:誠實,薄利多銷,方便街坊。為此,雜貨店很快就取得街坊的信任,生意越做越好。
十七,同自梳女結緣
爺爺為了消解想家的愁悶,通常都在店鋪上鎖后,獨自拿來一瓶白酒自嘆自飲,以酒消愁。自從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侵略者占領了整個南洋群島,家人已音信全無,生死未卜。然而,爺爺卻酒到腸中愁更愁,有時因此而往往不能入睡。
有一日,爺爺由于工作過勞,思慮過度,以至不能入睡,終于病倒了。爺爺患的是外感風寒症,阿歡姐為了照顧他,日夜操勞,除了把守店鋪買賣,又雇醫生給爺爺看病,還要拾茶煲藥,料理爺爺起居飲食。在阿歡姐的精心照料下,爺爺的病情很快就好轉了,并且慢慢地恢复了工作。
爺爺同阿歡姐都是以店為家,為了節省開支,方便顧客,他們都住在店內。一對孤男寡女,朝夕相處,出雙入對,日久生情,兩人各自都有了歡心,但各人都難以啟齒。每當談及男歡女愛之事,兩人都有點面紅耳赤,尤其是阿歡姐,總是設法躲開。
爺爺病愈后,最大的感触是有人在身邊照顧他,而且照顧他的人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人的情義是最難能可貴的,所以他認定了阿歡姐是他最心愛的人,可以同她同撈同煲,生死与共。
有一晚,爺爺在飲酒之余,叫來阿歡姐談心。他首先感謝阿歡姐在他患病期間精心照料他,然后就向阿歡姐提出他想同她締結良緣。可是爺爺万万沒有想到,阿歡姐竟然一開口就拒絕了他。她說:“我是順德人,是個自梳女,我十八歲就梳起不嫁,并且在鄉間發過誓,今生今世都不嫁人。”
“阿歡姐,這里不是鄉間而是城市。”爺爺說。
“做人說話不可以失信,我要遵守我的誓言”
“你是一個很有情義的人,我實在是很愛你。”爺爺再一次表白。
“多謝你送給我的愛心,我能夠被人愛我感到很歡心。”
“可是,我愛你卻感到很難受,因為我得不到你對我愛的承諾。”爺爺仍感到有點為難。
“富哥,你想錯了,其實我的心天天都愛著你,關心你。”阿歡姐甜笑著說。
爺爺喝了一口酒,沉思了一會,并認真喙磨阿歡姐說的愛与關心這句話。
事實上兩個人相愛并不一定要結婚,結婚只不過是一种形式,省掉了這一形式,兩者還不是一樣相愛嗎。爺爺想通了,再沒有強調要同阿歡姐締結良緣了,兩人仍然相親相愛地生活下去。
十八,一場歡喜一場空
有歡雜貨店是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經營的,隨時都會遭到不測,有時甚至遭到搜查、搶掠,或強迫將財物奉送給侵略者。爺爺同阿歡姐經營這一小生意經常都處在提心吊膽當中,尤其是每天都要點算所賣出的貨物,換回的紙幣,能否購回貨物,一旦紙幣貶值,就要虧蝕,有時甚至血本無歸。
正是由于這樣,所以有時顧客拿一些金銀珠寶前來換取貨物,爺爺都表示歡迎;有時收的紙幣過多,一時無法進貨,爺爺也會拿些紙幣去收購些金銀珠寶。錢財不可露眼,這是提防与警戒,尤其是處在戰爭年代,兵荒馬亂,更能喚起人們的警惕。爺爺本著這一主意,就將收來的金銀珠寶放進一個瓦罐,埋藏在店內地下,以保万無一失。每隔一段時間,在三更半夜,雞犬宁靜的時侯,爺爺就將收到的金銀珠寶放進瓦罐內。
在南洋群島幾年的淪陷期間,爺爺把做生意賺來的錢都購進了金銀珠寶,并且密密實實地埋在地下。爺爺想,一但抗戰胜利,這罐子滿滿的金銀珠寶就大有作為啊!可以擴大有歡雜貨店的生意;可為兒子成家立室,開枝撒葉;還可以買間大屋,同阿歡姐過過快樂的人生;要是回鄉探望親人,還可衣錦還鄉,樂處無窮。總之,有錢就可以辦大事呵!爺爺通常都想得非常歡心。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戰爭胜利了,人們到處洋溢著胜利的歡心。爺爺也沉浸在一片充滿信心与希望中。他高呼:打倒了日本侵略者,我的各种希望很快就要實現了。
過了一段時間,人們的生活已安定下來,各行各業逐步趨于正常,尤其是銀行業,已恢复了一切業務。爺爺同阿歡姐就將埋在地下那個罐子挖了出來,把那些金銀珠寶分別歸類作了一次清點,然后就拿去銀行變賣。銀行營業員把爺爺帶來的一大袋金銀珠寶,拿去逐件作了成色鑒別。最后告知爺爺:這些金銀珠寶大部份都是銅鐵制成,那些所謂金練子、金耳環、金戒指多是朱義盛(度金),只有幾件是成色很低的金銀制品。爺爺听罷,站在柜台前像木雞似的哭笑不得。
十九,大碌竹的秘密
抗戰胜利后,阿文給家里捎信,妻子第一封回信就報平安。接著阿文就赶快給家里匯款。過了一段日子,他的妻子又寄來一封信報喜。喜的是三個兒子都事業有成,大兒子家成和二兒子家就合伙開了一間磚瓦窯,在家鄉燒磚瓦賣;三兒子家貴當了木匠,同人打工賺點錢。三個兒子都已成家立室,并有孫子孫女。阿文對自已當了爺爺感到很高興,經過多天的思考,就決定要回鄉一趟。
行前阿文作過一些打算:近年來自已同人打工賺了一些錢,但回鄉不能太花費,一切都要用在刀刃上;其次是要看看兒媳婦是否個個都關照老人,以便將來落葉歸根有所准備。
起程時他只穿上一套便裝,帶些簡單行李,不過,他是特意把出洋時隨身帶的一支大碌竹(水煙筒)也帶回去。因為行李不多,所以就沒有通知家人前來接車船。
阿文回家的當天,兒孫媳婦都齊來拜訪,一家人歡聚一堂。第二天,阿文就在家里設了一席便宴,歡歡喜喜地同兒孫媳婦一起吃頓飯。團圓飯吃罷,兒媳以為爺爺從外洋回來,會有點錢銀分給大家。誰料爺爺只給三個孫兒每人派了一封利是,并且再三同大家說,爺爺在外洋不是掏金,而是捱世界,辛辛苦苦都賺不到錢,希望大家在家都要知慳識儉,艱苦過日。大兒媳阿芳立即對爺爺說:
“如今我們個個都是過著艱苦的日子的,我們兩口子天天都是起早摸黑去瓦窯,制磚燒瓦,收入僅能維持一家三口。”
“是呀,我們一家三口生活都是崩崩緊的!”二兒媳阿卿補充說。
“我回來了,你們能養活我嗎?”阿文隨即問大家。
“論理,老有所養是理所當然的,如今我們已養著婆婆了。”阿芳理直气壯地說。
“婆婆如今是為你們操持家務、照顧小孩的嘛!听說還是帶米吃水的,是嗎?”阿文漫條斯理地說。
“既然爺爺決定回鄉養老,我的家雖然日子也不好過,爺爺留在我家,有粥吃粥,有飯吃飯,我們總可以養活他。”三兒媳阿娟說得很干脆。
阿文隨即表示:“好了,我離鄉別井十多年,回來總算有餐安樂茶飯吃了,我決定留在三兒子家貴家過活。”阿芳同阿卿听了似乎都松了一口气。三個兒子都不是把家人,個個都只是聽老婆說了算。
阿文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決定叫妻子也回到阿娟處生活,他認定阿娟是個有愛心和有孝心的人,老人留在她家過日子,是完全可以信得過。他安排好家事後,就決定回南洋去。臨行前阿文將一支大碌竹交給三兒媳阿娟,并且再三交代,他走後可以破開這支大碌竹,當中就可看到他的吩咐。
阿娟待爺爺離家後,就叫來婆婆一起將大碌竹破開,大碌竹隨即瀉出一堆砂子和金子,她認真地翻了一下,總共搜出二十個金子,並有一張紙條寫著:這金子是留給兒媳阿娟的,希望阿娟照顧好婆婆。阿娟決定把金子交由婆婆保管,婆婆拒絕了,并且說爺爺也有金子交給她。
過了一段日子,婆婆患了風濕病,手腳紅腫,走起路來都有困難。阿娟為了醫治婆婆的病,決定拿幾個金子去銀行找換。後來被村中人看見了,阿娟找換金子的事很快就傳開了。阿芳同阿卿知道這事,就認定阿娟的金子是爺爺留下來的。爺爺的金子理應個個兒孫有份,怎么可以一人獨吞?于是兩人就上門找阿娟要金子。阿娟不想掩事實,只好將事情說了出來,并把金子分給她們各人,此事才算了結。事後阿娟不想搬弄妯娌的是是非非,沒將事情告知爺爺。阿文從妻子的信中得知此事后,更加确信阿娟是個好兒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