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小学老师到文化站长〉
没有了母亲,家里塌了半边天。过度的劳累和伤感,一个接一个的灾难和打击,使父亲迅速地苍老。 爷儿俩真正是相依为命。 转眼间高中毕业了。清智这一代人,是伴随着文革成长起来的一代,尽管荒唐的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这样那样的伤痕和缺陷,但他们依然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一代,风华正茂激扬文字的一代,满腔热诚报效祖国的一代,他们像一群等待放飞的雏鹰,搏击风雨,翱翔蓝天。清智怀着满腔热血和雄心壮志,等待放飞。可是那时还没有恢复高考,所有的大专院校虽然已经招收工农兵学员,但农村学生必须由“贫代会”推荐上大学,而大队的干部仍然和他家过不去,怎能会推荐他。命运再次给清智开了一个冷酷的玩笑,他无缘上大学,呆在了家里。 应了“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话,尽管清智不讨大队领导的喜欢,却得到了加头村小学校长的关注。清智的优秀学业和凸现的绘画才能,使校长钟爱有加,聘他到学校当了小学教师。 清智非常高兴,这不仅是因为在七十年代,那是个非常令人艳羡的差事,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眼里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职业。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塑造孩子们的理想、品格和灵魂。 清智开始了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他很敬业,每天早早地到校,认真备课;带领学生做早操、跑步。讲课的时候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运用图文并举的直观教学方法,启发孩子们的思路。讲到红旗他画红旗,讲到太阳他画太阳,讲到哪儿他画到哪儿,使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农忙的时候,他带着孩子们帮助生产队捡麦穗、捡豆子,他像一只领飞的头雁,后面跟着一群雏雁。 1973年,中国的广大农村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电视新闻里常常出现头包白羊肚毛巾、身穿对襟黑褂子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在全国各地农村检查工作的镜头,人们把这位农民出身、朴实无华的副总理尊称为“永贵大叔”。 为了配合学大寨的活动,清智在大队会议室、仓库、学校,画了一系列宣传画。一天向城公社书记来大队检查工作,看到这一系列宣传画,大为惊讶,他没有想到在这偏僻的山村还有这么一个能画画的人才。他问大队书记这是谁画的?大队书记回答是张清智。公社书记连连称赞,这样的人才应该推荐到公社去,留在队里实在是太可惜了。说话间他要去看看张清智到底是什么样子。然而心怀叵测的大队书记却说,这小子就是会画一点画,别的不行,还经常在我们背后搞小动作,很不老实,不能重用。公社书记半信半疑,停下了脚步。但是,他记住了张清智这个名字。 没过多久,苍山县要求各公社推荐宣传方面的人才,公社书记第一个就想到了张清智,把他推荐到县里。
成才,需要机遇和伯乐。 唐代诗人杨巨源有诗云: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这就是说发现人才须在人才处于萌芽状态将出未出之际,可以说这位公社书记是第一个发现清智的伯乐,正是他的推荐,使清智迈出了人生路上十分重要的一步。 在县里,清智不负众望,他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示,画了许多大幅的宣传画,得到了县里领导的表扬。 完成了任务,清智回到学校。这时公社正需要一个文化站长,又是公社书记亲自点将,并要求第二天就到公社报到。 第二天一早,清智迎着初升的太阳,迈着轻快的步伐,到公社报到,走马上任,成了向城公社最年轻的干部。 这一年,他刚满19岁!
[em39][em39][em39][em39][em39][em39][em39][em39][em39][em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