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了新朋友,近来在巡网之余,又点开了要写点什么的心思。
从偶读有感、给网友们留言、到重整旧日习文。今有余暇以续前日
之约,再附几笔八六造访而来的见闻。
“可爱的匆匆,可爱的朦胧,以她底可爱而皆可爱了。惟痴绝的尤
以为不足。”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俞平伯先生在他的诗集《忆》中,
记述了与夫人许宝驯最初的恋情。
一九七七年,当他们结缡六十周年之际,俞老又写下了长诗《重圆
花烛歌》,记述了他们大半生的苦与乐,仅看这题名就足以见得他
们年愈老而情愈笃。
八六造访时,俞老曾不无感叹地一再回忆届时已辞世多年的老伴。
一九八二年,是他们夫妻一起共度的第六十四个春秋,那年以许女
士病终而成永诀。俞老用一向温和的语气说:“文革时如果没有她
的那种耐力和她的支持,我很难说能经得住当时的冲击。那时我所
受的罪是比她多,但正因为有了她,我才能坚持住。”当年俞老被
强迫驱逐出北京,而他的老伴并不在遣散之列。但她,却匆匆收拾
行装,主动要求一起流放。这对老人,一路坎坷一路歌地离开北京,
在他们古稀之年流离颠沛到乡下。按照当时国内的户籍制,离开北
京,就几乎意味着永别作为久居北京人标志的户口,那是当时在中
华大地亿万民众所极目向往的户籍。可是许女士终其一生所要的只
是夫妻双双相依相携的内在情韵,而不是一分一毫需要凭借于身外
的“物”。两老终生伉俪情深,有罪当仁不让一起受,有情怀更是
不无一道同分享,哪堪那屋外严政苛罚,残墙漏屋之内却依然还有
一对品诗论文昆曲清唱把盏绘画的老情人。他们不时还对一回弈、
推敲一回难解的桥牌。是许女士把个漫长而严峻的政治寒冬,日复
一日以她的淡泊以她的温厚以她的清纯,而将一切化为平易和富有
情趣。
俞氏夫妇原是姨舅表姐弟,一九一七年缔结百年之好。是年,俞公
子正值俊才十七,许小姐芳龄二十一。一九二二年为他们结婚五周
年纪念,俞公子在他的新体诗集《忆》中描述他初恋心情,他写道:
乍听间壁又是说又是笑‘她来了吧’?
札记中尽是她了。
‘娘!我书已读熟了’。
婚后五年中,俞公子曾一度壮行赴美。春天去的,当年的夏季便匆
匆归来。大半个世纪几十个春去夏来,多少人向他们探询个中原委,
始终不得要领。倒是他们年轻的时的朋友钱昌照和叶圣陶说得最确
切:这是因为抛舍不下妻子。用当今网上的领悟之词便是:呵呵!
俞公子之匆匆离美正所谓“心去最难留”呀!晚年的许宝驯每逢有
人笑问及此,依俞老的描述,她总是淡淡地抿嘴一笑,回说:那是
因了没有足够的学资,哪里会是为了我呢?”
俞平伯先生出生于诗书之家,家道殷实,生活一向优裕。但上个世
纪五十年代以后,由于蛮政当道受半生挫折。一个被同行广泛赞誉
为才子的文人,却被迫辍笔不耕数十载。但他依然乐观,与夫人心
凝形释,乐为一对乱世之时的等闲逸民。知道他为人的朋友们无不
称道:是他的修养所致;而他本人的诗文则说,惟有许宝训的支持,
才有他一向的勇气。在他一生众多记载与夫人日常生活的篇章中,
笔者最近读的便有他晚年所写的《重圆花烛歌》。这首长达百句的
诗篇,是记述他们一生恋情的顶点。
说到俞老后半生,他所受到的挫折,当属文革为最。但在老人晚年
的诗词中,对那艰难时世,却展纸落毫得轻松洒脱:
负载相依晨夕新,
双鱼涸辙自温存。
烧柴汲水寻常事,
都付秋窗共讨论。
君言老圃秋容瘦,
我道金英宜耐久。
........
总能在俞老的诗文中体味到他的独到风骨。他一生俯仰无愧,令人
生敬。他对于生命本色的执着追求,使得他的诗文纯净兼之俊朗,
清畅进而深邃。他炉火纯青到可以令他的生命交融于他的诗文。这
位享誉中外的江南才子,以他宛转而深厚的行文,倾倒了几代人的
心。每每读到他那超迈裕如、云淡风轻又绝妙凝练的笔触时,都给
我这个文学阅读爱好者以闲云野鹤般的愉悦。
怀念他老人家!于此同时我更愿意用我的幽思,换来理解他老人家
终于魂归清明到达上苍与夫人重聚的现实。喜为他们弥合在没有喧
嚣没有荒谬的灵界而长舒一口气。也为他们灵的升华,而暂且忘却
在这混沌人世间失去一位文学泰斗的巨大遗憾。人赴九泉是有使命
的,未知这一向俞老可曾又谱新诗章?
八六造访时,俞老还提及很多有关夫人的逸事,权且留作下篇再续
谈。
上篇《槐窗梦残》链接:
http://www.meihuausa.com/meihua/bbs/lead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02&ID=232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