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9600
    • 经验2426
    • 文章876
    • 注册2012-02-21
    杂文 只 求 心 里 满 足
     只 求 心 里 满 足

        一首诗词,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是通过作者对事物情景的感受,从中得到生命的启迪,哲理的剖析。元好问“清平乐”,“江山残照,落落抒情眺,洞壑风来吼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词是写登泰山的感受,这里有描写登山的情景,在斜阳辉映下,登上了泰山,风吹进山壑,发出了吼声,此是引用庄子的典故,庄子说,风吹进了山壑,因为洞穴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就不同,风声的不同,不是风的原因,而是洞穴的原因。元好问借助庄子的话语来说山风,就是点铁成金的妙用,应用了典故,形象地说出了情景。最后,山风变成了松啸,这又是奇妙的一笔。生动活泼。
        登泰山,有什么的启迪呢。这里又是借用了庄子的典故。庄子说,孔子拜见了老子后,惊叹地说:“我就像醯鸡(醋瓮里的小虫)一样,跳出醋瓮后,才看到了广阔的天地啊!又像井底的青蛙,跳出了深井,才知道天下是这么广大啊!
    “世间多少秋毫”,这也是引用庄子的典故。庄子说,河伯看到了黄河,以为自己是多么的伟大,可是见到了辽阔的东海,才知道自己的渺小。世界上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也没有好与坏之分。泰山是高大,可比宇宙就变得渺小,泰山千里小于坡,千里之外看泰山还不如小坡的高大。孟子不是说过”登泰山而众山小”吗,从典故中,不是得出了一个道理,人和天地比起来,就显得是多么渺小啊!别以为自己是多么的伟大,和天地,人民大众比较起来,就显得渺小了,那又何必这样执着说这说那的呢,还是顺从自然规律去行事吧。虽然只是一首小词,却给人道出了深刻的哲理。
    李后主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君主,写不出什么爱国爱民的诗篇吧,但他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却能留芳千古,是因为,他能说出人们忧愁的共性。才深刻地留在人们的心里。
        苏轼在一次旅途中,没有带雨具,一场骤雨,人人都变成了“落汤鸡”了,人们都怨天尤人,抱怨天不作美,但是苏轼却不这样认为,写下了《定风波》一词:“莫怕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随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呻吟语说过,“知苦之为乐,善乐者也”世间上任何的事和物,都有两面性,一朝风月中有世态炎凉,世态炎凉有一朝风月。如果我们努力地去寻找事物好的一面,那我们的生活将是多么地宽广啊!苏轼阔达的人生观,是他有乐观的生活取态。“落汤鸡”吗,有什么关系,竹杖芒鞋就能度过一生。《艇斋诗话》中有苏轼的一句话:“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锺”。当时苏轼已经六十岁而且多病,这是他写给当时宰相的诗句,如此这话,可激怒了宰相,你苏轼,还能“春睡美”吗,于是把他再贬到海南去。苏轼被贬到南蛮地惠州时,他却能苦中取乐,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苏轼达观的人生态度,在《定风波》词中也有体验,大雨过后斜阳却在汕头上相迎,回头再看看原来的地方,已经是风平浪静了。
        菜根谭说:“不管你生活有多么高贵,如果没有给后人留下一些有用的话语,就等于白活了”。我喜欢诗词,是受“华师附中”的语文老师—刘夫子的影响,他一身鲁迅样的平头装,当时我们的语文课,是学诗经,宋词的。他从来就不带书本或讲稿,美美地讲课,从不拖堂,要知道,学生最讨厌老师拖堂的。因为受他的影响,我爱上了诗词,虽然很不成器,姑且写了千首,但是不是为了身后,是因为身后,不是你说了算,而是人家说了算。佛家一句“月满归船自狎鸥”,诗句旨在参与,不是计较鱼获的多少,所以我写诗也只是在于参与,不是为了身后。从诗词中吸取启迪,改变自己的人生观,这就已经十分足够了。
    自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406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