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187210
    • 经验38775
    • 文章1071
    • 注册2005-05-27
    [原创]民乐飘香(音乐随笔)
      
      民乐飘香(音乐随笔)
      齐凤池
      一、黄海怀的《赛马》一直在奔跑
      我国著名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黄海怀,离开他热爱的音乐事业和那把心爱的二胡快五十年了。虽然,他的生命仅仅行走了三十二年,但他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赛马》却一直在中国广袤的的音乐舞台上奔跑着。
      诗人艾略特说过,我不希望我的的生命走的多长,但我希望我的诗歌比我的生命走的更远。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舒伯特,三十一岁就离开了人类世界,但他创作的《小夜曲》每时每刻都在世界播放。
      我国著名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黄海怀,虽然他仅仅走了三十二年生命之路,但他谱写的二胡曲《赛马》和《江河水》一直被中国很多二胡演奏家当作经典曲目演奏。
      中国著名的女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宋飞,姜克美,马晓辉,于红梅,她们对这两首曲子爱不释手,并成为展示自己技艺才能的演奏名曲。
      《赛马》是一首描绘内蒙古大草原人民在节日中赛马情景的二胡独奏曲。它发挥了二胡清脆、厚重、柔美的特点。使用多种演奏技巧,表现赛马奔腾,蹄声“得得得”响的壮观场面。
      聆听这首曲子,我仿佛有一种置身草原观看赛马时的感觉。我的心,情不自禁的随着奔跑跳荡的节奏起伏起来。于是,我的大脑里产生了对辽阔神秘大草原的无限神往。
      在《赛马》中,作曲家黄海怀将一个整段的乐曲,用食指拨弦的技巧奏出,使乐曲的风格和旋律,达到了别开生面和独树一帜的特色。
      一首只有一分三十秒的快节奏的二胡短曲《赛马》,却在中国的音乐国度里奔跑了近五十年。这首乐曲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尽管这首曲子很多人能够哼唱,但是,人们对于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黄海怀的了解却知之甚少。
      作曲家黄海怀1935年出生在江西省萍乡市,他从小就酷爱音乐,对民族乐器二胡更是爱不释手,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1955年,黄海怀终于考入湖北艺术学院,学习胡琴演奏专业,他的演奏细腻柔润,韵味独特,尤其是他的运弓,犹如太极长拳,秀美内在,绵绵不断。
      他的二胡作品《赛马》和《江河水》在传承中国民乐演奏技巧的同时,大胆地借鉴小提琴的演奏手法,因此既体现了本民族乐器二胡优美滑润音域绵柔的特色,又使民乐二胡的音质音色音域得到了新的提升。《赛马》就是中国二胡曲中经典之作。
      五十年代末,苏联小提琴大师奥斯特拉赫访问武汉期间,聆听了黄海怀的二胡独奏。他反复的端详着黄海怀手中的琴,说“太美了,两根弦就能奏出如此动听的声音。”于是奥斯特拉赫要买黄海怀使用的这把二胡。为了中苏人民的友谊,黄海怀只好把自己心爱的二胡作为友好的礼物,送给了奥斯特拉赫。
      黄海怀在创作二胡独奏曲《赛马》时,运用了很多二胡技法,长弓、短弓、跳弓、快弓。指法包括食指拔弦,揉弦,泛音等等,几乎运用了所有的演奏技法,才使《赛马》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短短的一分多钟的二胡曲,却呈现出了欢快,明朗,奔放,激烈,紧张的赛马画面。《赛马》的音乐语境,完全再现了一场真实的赛马场景。
      乐曲开始,就是急速紧张的快板,象征着马蹄奔跑时发出的“得得得”节奏。全曲没有一节慢板,所有的音符都被快弓和跳弓激活,就连食指拨弦也是急促紧张飞快的。所有的音符都在飞奔的马蹄上跳跃。
      聆听二胡演奏家宋飞演奏《赛马》,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蒙古大草原上赛马时的壮观的场景。
      一群雄勇彪悍的蒙古族青年,潇洒的骑在马上,他们双手紧紧勒住马的缰绳,焦急的等待着比赛的令声。在护栏打开的瞬间,一匹匹英俊高大的骏马,就像离弦的剑一样,直射出去。
      马背上的小伙子,一手提缰,一手奋力挥舞着马鞭,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奔驰。忽然,落在后面的马匹追上了前面的骏马,后面的小伙子紧抽几下马的屁股,终于又追了上来。他们就这样激烈的相互追赶着,一直到达了终点。
      最后,获胜的小伙子提住马的缰绳,高大的骏马迅速扬起两个前蹄,并打了个响鼻,嘎然站住了。作曲家黄海怀的《赛马》所表现意境,我想在音乐里,在每一个音符中,甚至连每一个蹄印都没有丢失,整个乐曲始终紧扣赛马时狂奔紧张激烈的主题。
      乐曲用描写奔腾激越纵横驰骋的骏马,来刻画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接着完整地引用蒙古民歌的旋律,用民歌旋律和大段落的拨弦技巧,使《赛马》产生出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的绝妙境况。随后乐曲自然地引出了华彩乐章,模仿出马头琴的演奏手法,使音乐达到顶峰和高潮。
      《赛马》诞生了将近五十年,如今,它早已成为了中国民乐的经典名曲。但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黄海怀却在文革初期含冤而死,年仅三十二岁。
      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黄海怀,虽然过早的离开了他热爱的音乐事业和一把心爱二胡,但他创作的经典之作《赛马》却一直在中国的音乐大草原上奔跑着,并一直奔跑下去,永不停步。
      二、听闵慧芬演奏《江河水》
      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我最喜欢二胡。因为二胡的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厚实,具有温婉细腻缠绵的抒情效果。我把二胡的两根弦比作,里弦是黄河,外弦是长江。一根是民族精神,一根是民族文化。二胡是弦乐中最普遍,最富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抒情圣手。
      二胡最早叫奚琴。奚琴因出自北方游牧民族奚人而得名。自明末以后,拉弦乐器的崛起,二胡也就成为音乐活动中的主奏乐器了。
      如今,二胡演奏的技巧已相当高超,展示了它特有的魅力。如弓法有快弓、跳弓、顿弓。指法有揉弦、泛音、滑音、拔弦等等。但在传统的音乐体系中,二胡的地位还是很低的,它主要用来伴奏,很少作正规的独奏。原因是我国专为二胡写的独奏曲的音乐家很少。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蒋风之,阿炳,黄海怀和女二胡演奏家闵惠芬致力于民族器乐二胡的研究、改进和创造,他们吸收了小提琴的一些技法,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把二胡提高到可供独奏的地位,并进入大雅之堂。
      我学的二胡揉弦法就是学的闵式揉弦法。闵式揉弦法和一般演奏家是不一样的。她是用腕子带动手指揉弦的,揉出的声音是滚动的,就像手里滚动着一个玻璃球。但这种揉弦法是不好学的,手指上必须要有功夫。我练习闵式揉弦法时,经常在自己的手臂上练习,这种练习方法已经成了习惯,不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只要是没事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在手臂上练习揉弦,时间久了这种揉弦法就掌握娴熟了。拉起二胡揉出的音色就特别美,听起来也特别舒服。尤其是拉《江河水》的悲调,听起来更加悲壮凄凉。学会了闵式揉弦我能揉出了《江河水》的大悲,《汉宫秋月》的凄婉,《病中吟》的内心疼痛,《空山鸟语》的幽静空灵和《二泉映月》的灵性。我的四个手指在二胡的音域三个八度之间灵动。低音区揉出浑厚扎实、沉着有力;中音区揉出明亮饱满,富有华彩。这两个音区是二胡最常用的音域,其演奏的强弱幅度大,风格性强,表情最为丰富,尤其适合于演奏优美如歌的旋律。像《赛马》曲子的欢畅,其效果极为动人。
      我是上个世纪70年代学习二胡的,当时家里没钱给我买二胡,我是借了邻居张大爷家的一把二胡练习的。我借的那把二胡音色非常优美、柔和、圆润、厚实,独奏《赛马》和《江河水》具有温婉细腻缠绵的抒情效果。那把二胡在当时的价格是50块钱。当时我父亲每月的工资才63元。我家七口人吃饭还不够,哪有钱给我买二胡呀。所以,我借了张大爷家的二胡之后就一直不想再还。再说张大爷家也没人玩,老两口就将它挂在墙上。我听张大爷说,那把二胡是他的儿子活着时候买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天津南开大学教书,后来突发心脏病死在了学校的宿舍里。老人把儿子的骨灰从天津抱回来就放在了厢房里,那把二胡就挂在骨灰盒的上面。再后来,老两口把儿子的骨灰埋在了公墓,他们也不想再看到儿子的那把二胡了。听说我喜欢二胡,家里又买不起,所以张大爷就不要了。可惜那把二胡,在唐山大地震中砸坏了。从此,我也就没有摸过二胡了。虽然几十年不拉二胡了,但我对二胡的喜爱,一直没有削弱。由于我学的是闵惠芬揉弦法,所以对闵惠芬大师有了很深的了解和认识。
      闵惠芬是江苏宜兴人,8岁就和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2岁考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直至1969年上海音乐学院毕业。闵惠芬在王乙、陆修棠等教授精心培育下,1963年获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后随中国艺术团赴美、法、加拿大等国演出,在国际乐坛上获一致好评,有“世界伟大弦乐演奏家之一”的盛誉。闵惠芬的演奏充满激情,音容兼备,对乐曲深入开掘内涵,加以细腻的艺术处理,琴声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洪湖主题随想曲》是闵惠芬创作的,她的琴声时而细如游丝,时而清亮激越,她与青年扬琴演奏家王珑女士的配合天衣无缝,出神入化地表现了二胡这一国乐精粹的无比魅力。
      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闵惠芬演奏的《江河水》评价说:“拉出了人间的悲伤,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闵惠芬就是让指挥大师小泽征尔伏案恸哭的人。当《江河水》的最后一个音符飘出琴弓时,鸦雀无声的现场突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一把二胡,把听众带进了千年前的场景,让人得到文学和音乐上的双重享受。
      《江河水》是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黄海怀根据东北民歌《江河水》改编为二胡独奏曲。它从另一个侧面演绎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新婚刚过,丈夫就被抓去做劳役,一去几年不归。可怜的女子决定去千里寻夫,可在路上遇到回来的人,得知丈夫早已死去,她悲痛欲绝,来到数里相送,与丈夫分别的河边失声痛哭……知道故事的人相对少些,但并不影响对音乐所表达情感的领会和感受。
      《江河水》凄婉的旋律与独特的节奏,生动地刻画出悲剧性的音乐形象,带给人悲剧美的情感体验。所不同的是,在一代一代后人的心灵期待中,孟姜女的故事有了一个相对满意的结局——孟姜女哭倒了长城八百里,还留下了让后人凭吊不已的望夫石。而《江河水》,则只是一个弱女子望着逝去的江河水无助而凄惨的哭泣,似乎那淘淘的江河水就是她倾泄不止的眼泪。
      《江河水》不是《高山流水》那样带有描述性的音乐,也不是《二泉映月》那样带有叙述特点的音乐,而它完全是宣泄性的。一般而言,人心里有了痛苦情绪,宣泄了、倾诉了,心情就会好些,老百姓的话说:“哭完了,心里就好受点儿。”但《江河水》的宣泄,是宣泄过后更觉凄凉无助。这是一个未经后人加工的故事,还没有赋予这弱女子的哭声以任何“回报”。孟姜女的故事,让后人一提到她,就会想到她哭倒了长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于是人们心中的某种“空虚”得到了弥补或安慰。而《江河水》中的弱女子,在失去丈夫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后,呈现给人们的只有掩抑不住的悲愤和绝望。
      《江河水》乐曲的结尾,不是女主人公哭过之后精神得到片刻的解脱,是哭累了,是泪水哭干了。乐曲结束了,故事无法完结,给人们留下的是对她以后生活的担忧。这就是《江河水》震撼人心的地方。
      1981年年末,闵惠芬不幸患了癌症。可坚强的她动完手术后,摇摇晃晃地走入民间,听城隍庙九曲桥茶楼上江南丝竹高手的演奏,从中吸取营养。她还去上海音乐学院听教授讲《现代音乐史》、《欧洲古典音乐史》。她躺在病床上,与瞿春泉一起创作了讴歌美丽生命的二胡曲《音诗──心曲》,并荣获第12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创作二等奖。那时,闵惠芬还曾在四川重庆嘉陵江畔住了半年。川江号子的声音渗进她的心里,融入她对民乐的思索之中。“我耳边每天都回旋着豪迈的川江号子,我产生了一个愿望,要把充满豪情的川江号子用二胡演奏出来。”她的心愿最终实现,与成都作曲家杨宝智合作的二胡协奏曲《川江》诞生。
      1988年闵惠芬获中国文联颁发的“德艺双馨”艺术家光荣称号,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她不仅凭借精湛的技艺打动观众,更以超群的奉献精神赢得广泛的尊重,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她在音乐会谢幕后说:“古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我虽比不上俞伯牙,却能迈开双脚去遇天下知音!”
      如今,闵惠芬已经退休,可她“退而不休”。即退休之后,她用二胡独奏的一技之长,让中国民族音乐飞出国门,飞向世界。
      二胡已经伴随着闵惠芬大师走过了近七十年的岁月。她所有的快乐与悲伤,辉煌与坎坷系在了弓弦之上,在她演奏的每一首经典曲目背后,都埋藏着一段深深的往事。
      两根弦上有文化,两根弦上有灵魂。
      三、听《梁祝》我的眼前有两只蝴蝶在飞
      我听过中国很多小提琴大师演奏的《梁祝》。我感觉俞丽拿演奏的缠缠绵绵;谢楠演奏的凄凉哀婉;李传韵演奏的触摸到了音乐本质;吕思清演奏的接近爱情的内涵,盛中国演奏的更加逼真了传说的细节和片段。这些小提琴大师演奏的神韵,常常打动我的心灵,湿润我的眼帘。
      在古老文明的中国,关于“梁祝”的传说故事版本很多。古代东晋时,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游学,途中遇到会稽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红妆,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过世。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其后坟中冒出一对彩蝶,双双飞去离开了尘世。这是一种版本。
      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梁祝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这是另一种版本。
      还有一种版本,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
      关于“梁祝”的传奇故事发生在哪里并不重要,关键是“梁祝”的传奇故事,被音乐插上了翅膀,飞翔在世界音乐的天堂。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首演由我国著名女小提琴家俞丽拿担任独奏。
      陈刚与何占豪创作的《梁祝》题材是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引子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结束部分,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十八里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等画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生动再现给听众。
      “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这段情节跌宕起伏,使乐曲陷入了低沉、愤怒、抗争、发泄、绝望、无助、复杂矛盾,最后投坟的故事高峰。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
      楼台会的慢板,是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哭灵、控诉、投坟,是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结尾化蝶,首先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箜篌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小提琴的独奏,再次呈现出了爱情主题。结尾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的发展,精心构思布局,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当时何占豪陈刚在作词曲时,我想他们不会考虑这么细腻,是后来评论家根据乐曲分析历史故事发展给予的定论。
      大师的手指和心灵,在银质的长笛吹来的春风中,已经渐渐苏醒。在四条金属的小路上,翩跹起两只蝴蝶的灵魂。箜篌竖起溪流,流淌出哗哗响的音符。两只蝴蝶迅速神化为美丽灵动的身影。蝴蝶倒影在溪水里,梳洗得干干净净,它们前后追逐着、雀跃着、嬉戏着,迅速飞入花丛,去寻找前世的姻缘和人世间最真挚的爱情。
      在一扇雕花的轩窗前,两个翩翩少年,同窗沐浴美好的春光。共同吸吮汉字的骨髓和诗经里的章韵。两个芳龄青纯的浪漫天真,在深深庭院,在涓涓溪边,在弯弯的小桥上,在妩媚的鲜花前,他们追逐着、嬉戏着、编织着最原始的动人情感。美好的日子,是多么的短暂,比春天的花朵谢得还快。分别的时刻,伴着秋天的落叶,缓缓飘来。
      拉锯式的十八里相送,送了又回,回了又送。每一处景致,都镌刻下他们凄美的倩影和不舍沮丧的面颜。在水井边、小桥上、在水面上、梳妆前,一对雌雄的童话,书写延续成成岁月的经典。纯朴稚气的少年,还没有体会到一点来自异性的情感,时间的巧手,便悄悄剪开刚刚缝合了的一段凄婉的爱情和情缘。
      分别后的日子里,是一种苦思煎熬。相思的果实,溢出泪水比胆汁还苦,常常挂在稚气的眼前。相聚的日子越思越苦,每一个细节都像胆汁流在嘴边。她大胆地向封建媒妁提出挑战,于是鲜亮鲜亮的爱情,被一双黑色的大手从枝头掐断。
      语言的哀求,茶思饭想的抗争,怎能抵挡桎梏的封锁和夜晚寒气的席卷。脆弱的花朵,比生命更容易摧残,爱情脱落的花瓣,枯黄了岁月的笑脸。生命回归的时光,飞快进入花的蕊房。
      一朵花的凋谢,疼痛了一个少年和一个春天!
      小提琴和大提琴上的两只蝴蝶,还没起飞。他们还在琴弦的深处,相互诉说爱情的甜蜜和苦难。一问一答的细语,撮心的疼痛,长号圆号的大觜,一唱一和,把两颗鲜红活泼乱跳的心灵,吹进严寒。
      首先,一枝花朵提前走进了土地的深处,另一朵在坟前摇曳呐喊。花朵微弱的声音像单簧管一样细腻,大鼓黑色的衣裙,一下掩盖了天边。
      花季少年,在雷雨中被劈割得迷茫无助,她脆弱的声音,终于叫开了土地的大门。她纵身一跃,飞入土地的心怀,裂开的土地,迅速缝合,没有一丝疤痕。土地深处有两只蛹悄悄地完美了生命和爱情。
      长笛吹来一阵纯净清新的小风,风的手指,波动了花影和水声。两只崭新的蝴蝶抖动着亮丽的翅膀,乘坐着长笛的旋律,向春天的旷野放飞精灵。
      两只蝴蝶一前一后,它们追赶着飞进画面。
      在有花、有草、有水、有风的空间定格美丽,成为画面,成为千古绝唱的爱情。
      四、《彩云追月》的音画之美
      上个世纪六七年代,只要打开收音机,就能听到那优美抒情的广东音乐《彩云追月》。当时,我对广东音乐并不了解,只是觉得音乐非常好听,就把音乐背诵了下来,而且经常用二胡演奏。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使我对广东音乐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和理解。
      我觉得,广东音乐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地方音乐元素和民族器乐来呈现音乐本质和思想内涵的。
      对于“彩云追月”空灵的意境理解,我认为,这首精美的不到三分钟的小乐曲,就像一幅中国的写意水墨画,彩,是绘画的主要元素,追,是画面中的水和韵。水在向月亮渗透,表现追月的朦胧意象和飘渺的意境。一轮明月在朗润的天空行走,一朵洁白丝绸般的云在后面袅袅的慢追。广袤的天空就像一张偌大的中国宣纸,呈现出一幅云追月的中国写意水墨画的意境。
      广东音乐的表现形式,是根据音乐的内涵,通过乐器呈现音乐本质和地方音乐特色。《彩月追月》以高胡、笛子为两件主要乐器,小三弦、琵琶、扬琴;管乐器还有箫、笙;打击乐器有鼓、板、木鱼、碰铃等为配器。
      《彩云追月》是任光和聂耳1935年创作的,词作家傅林作词。1960年,指挥家彭修文根据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的乐队编制重新配器。旋律采用中国的五声音阶写成,简单、质朴,线条流畅,优美抒情。
      在第一段由笛、箫、琵琶、二胡、中胡齐奏,弦管合鸣,悠然自得,从容不迫。秦琴、扬琴、中阮弹拨出轻盈的衬腔,节奏张弛有度,使音乐在平和中透露出不动声色的活力。间杂的木鱼、吊钹的敲击更衬托出夜的开阔旷远,平添神秘。没有明显的对比色彩,旋律分明是第一部分抒情的延展,没有冲突,有的只是和谐、圆融。乐思正像听者此时的思绪一样,自由发展,浑然天成。最富有动感的应该是第三部分,乐器间应答式的对话仿佛是云月的嬉戏,忽上忽下,忽进忽退,情态逼真、意趣盎然。
      由于《彩云追月》旋律优美,有很多人为这段乐曲填写了意境深邃的歌词。
      “站在白沙滩/翘首遥望,情思绵绵/何日你才能回还/波涛滚滚延绵无边/我的相思泪已干/亲人啊亲人你可听见/我轻声的呼唤/门前小树已成绿荫/何日相聚再相见/明月照窗前/一样的相思/一样的离愁/月缺尚能复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海相隔难相见/亲人啊亲人我在盼/盼望相见的明天/鸟儿倦飞也知还/盼望亲人乘归帆。”
      “弯弯月儿夜渐浓/月光伴清风/月色更朦胧/倒映湖中她面容/柔柔身影中/点点相思愁/月色似是旧人梦/遥问故人可知否/心中望相逢/唯有请明月/带走我问候/彩云追着月儿走。”
      “明月照海滨/万里流银/玉宇无尘/花香暗飘近/夜正迷人/梦也迷人/春宵添情韵/晚风轻轻/流水欢歌/怡人之夜真醉心。
      相舞相伴/似云追月/几多欢笑入歌韵/明月照海滨/万里流银/玉宇无尘/共挽笑亲近/欲进亦同行/欲退亦同行/穿梭转向齐步韵。爱心依依/情心耿耿/如同比翼双并飞/开拓新岁月/同步也同步/始终一对身心双印。”
      我在听演奏时,分辨出了音乐的流动和走向。音乐的开始,扬琴、阮、秦琴、二胡、箫齐奏,捧出清脆的笛子奏鸣,第一小节奏完,第二段是高胡重复主旋律,第三段还是由笛子反复奏出云追月的唯美意境,第四段高胡继续升华追月的画面,最后乐队齐奏,把追月的境界推向高潮。
      最后,追月在轻柔舒缓的弱音结束全曲了。
      《彩云追月》没有急促的快板,尽管是追月,也是轻柔缓慢的追逐。乐曲完全呈现出广东音乐唯美舒缓的音色、音质、意境、内涵的本质。
      一首简短明朗优美舒缓清新的地方音乐,在中国的音乐殿堂萦绕了几十年,它不仅深受演奏家的喜爱,而且很多优秀的歌唱家填词演唱,朱明瑛、瞿春泉、张嘉佩等根据自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填写了自己创作的歌词,其中一位叫张嘉佩的年轻歌手最出色。她把这首家喻户晓的音乐唱到2003年的春节元宵晚会上。
      一曲《彩云追月》不仅在世界传播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魅力,也让这位有着外国血液的张嘉佩走向了世界。
      至于这些歌唱家填词好坏并不重要,关键是音乐的旋律,萦绕缠绵了中国人的心灵几十年。
      我始终认为,再好的歌词,也就是歌词,它永远也不能属于音乐和旋律。因为音乐的本身只属于旋律。《彩云追月》就是最好的经典。
      五、听姜克美演奏《雨打芭蕉》
      我记得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词婉约凄楚的《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词中描写了金兵入侵中原,昏君赵构携带沮丧南逃流亡。词人李清照也身不由己加入了逃难的队伍之中。词人亲身体验了长途跋涉的劳累、恐惧和艰辛。李清照在词中的所描写的芭蕉,与孤独忧愁连在了一起,同时和离情别绪紧紧联系在一起。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李清照通过一首短短的十句《采桑子》,把词人李清照心中的伤感、愁闷、凄楚、哀怨淋漓尽致的全部倾吐出来。
      至于广东音乐《雨打芭蕉》,与李清照的《采桑子》有什么关联并不重要,但是《雨打芭蕉》却是中国汉族民间器乐曲中的经典名曲。传说广东音乐《雨打芭蕉》是作曲家何柳堂所作。乐曲描写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极富南国情趣。广东音乐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被国外誉为“透明音乐”,在国内外影响力远远超过中国其他民间音乐形式。
      何柳堂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广东番禺沙湾人。他自幼随祖父学习民族乐器,擅弹琵琶曲;又爱好广东音乐,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加以钻研。1920年开始创作。著名乐曲《赛龙夺锦》是他的代表作。他还创作了《七星伴月》、《垂阳三复》、《醉翁捞月》、《回文锦》、《梯云取月》等作品。他常用音乐描情写景,表现极为生动。其创作手法突破了中国传统音乐,在他的作品中常有新的音乐语境。在节奏运用方面有新颖独到品味。在广东小曲的演奏中,他大胆采用跳跃节奏、顿音及唢呐乐器等,他对广东音乐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晚年的何柳堂,回到家乡沙湾,并患上了肺病,由于生活清贫,1933年就病逝了,终年不到六十岁。
      广东音乐流行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的中国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广东音乐以轻、柔、华、细、浓的风格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特色深受中国听众喜爱和欢迎。
      当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二胡演奏家姜克美演奏广东音乐《雨打芭蕉》时,从高胡中飞出高亢唯美的音质,我没听出一个音符有《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的凄凉忧伤之痛。整个乐曲都是在悠扬秀美中流淌音符。扬琴的水质音符,琵琶清脆的金属质感,悠扬的箫声穿透岁月和时空。扬琴、琵琶和箫把高亢激昂的高胡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就像雨点敲打在碧绿的芭蕉叶上发出水质清音。
      乐曲一开始,由琵琶、扬琴和箫的引领,进入音乐的主题。随后高胡奏出清脆流畅明快的旋律,乐曲只有两分四十秒的时间,却表现出人们的欣喜之情。句幅短小、节奏顿挫、并比排列的乐句互相催递,音乐呈现出短促的断奏声,犹闻雨打芭蕉,淅沥作响,摇曳生姿,体现了广东音乐清新流畅活泼的风格和艺术魅力。。
      舞台上的姜克美用双腿紧紧夹着高胡的琴桶,纤细如酥的左手指在琴弦上上下滑动,右手舒缓的运弓,使她的身躯随着乐曲流动,时而微微前倾,时而微微晃动。仿佛她把整个身心全部融入到音乐之中。
      姜克美从小天资聪慧,能歌善舞。13岁时,她考进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板胡教育家李恒教授。她勤学苦练,除主修板胡外,还系统的学习了京胡、高胡、二胡、中胡几种胡琴。为了求师学艺,她北上南下,得到了南北胡琴名师的精心指点,并博采众长,融化贯通,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演奏技艺和风格。
      1988年她在北京音乐厅成功的举办了“姜克美胡琴独奏音乐会”,她用5种胡琴,表现不同风格的作品,因而引起了音乐界的轰动,她被音乐界誉为“成功的姜克美模式”。
      在她十几年的艺术历程中,随着民乐艺术的不断追求,她对中国民族音乐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更深厚的艺术涵养,并形成了自己独特演艺风格。她每次出场演奏时,总是从舞台右边沿着舞台前沿款步走过,稍低着头,一手提琴,一手扶起裙袂,一副优美状。她不动声色,不作张扬,自然入座。然后慢慢进入演奏状态,从每个音符,每个技法中呈现出她对乐曲的深刻理解,使乐曲演奏的达到自然而纯朴。
      评论家赞誉姜克美不仅曲拉得美,人长得更美。她一身秀气,一手技艺,凭着几把胡琴走天下,她的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等众多国家及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和港、澳、台等地区。无论是在维也纳、慕尼黑、路德维希,还是在“法国嘎纳国际电视节”、维也纳金色大厅,还是“春节文艺晚会”上,都可看到她那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2000年春节,姜克美带着中国的胡琴乐器走进这个维也纳的金色圣殿。在这个圣殿上,她用一把高胡演奏出娟秀优美像流淌水质音符的《雨打芭蕉》。短短两分多钟音乐小品,她把雨点敲打芭蕉发出的淅淅沥沥的声响和芭蕉摇曳的姿态美,用一把高胡呈现了西方观众。给那些蓝眼睛金头发大鼻子的西方人听呆了。听到这么美妙的音乐,在场的观众情不自禁的为中国的音乐竖起大拇指,更为眼前这位美丽的中国姑娘竖起了惊叹。
      一把普通的高胡,在姜克美手指上流淌出优美的旋律和神奇的韵味,使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不仅增加了光辉,而且使中国的民族音乐彰显出厚重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六、听于红梅演奏《一枝花》
      中国二胡演奏家有很多出类拔萃的女高手。其中闵惠芬,宋飞,姜克美,于红梅,马晓辉就是当今中国乐坛大师级的高手。她们不仅具备音乐的天赋,而且都有自己弦上的绝活和拿手的曲目。她们凭着对音乐的感知感悟和娴熟的演奏技艺,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一把二胡的两根琴弦,向人类诉说,把中国的文化传到世界。
      闵惠芬是德育双馨的老一代二胡演奏家,她演奏的《江河水》和《赛马》至今还在中国的音乐殿堂萦绕。
      宋飞不仅是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她还精通胡琴、古琴、琵琶等多达13种弦乐器,她被誉为“民乐皇后”。
      姜克美,学的是板胡专业,却系统学习了京胡、板胡、二胡、高胡、中胡的演奏,1988年因举办五种胡琴演奏音乐会而名噪京城,并赢得了“五胡乐女”的美誉。
      上海的马晓辉用一把二胡不仅征服了世界,而且把中国的音乐传送给了世界。
      相貌古典俊美酷似林黛玉的于红梅,她的演奏风格真挚淳朴、细腻感人、充满激情,琴人合一。她被誉为二胡演奏家中的“一枝花”。
      于红梅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生在山东济南,八岁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苏安国。曾连续两届获山东省青少年器乐比赛一等奖。一九八三年,她在“泉城之秋”音乐会上以《一枝花》的演奏引起音乐界普遍关注。一九八四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受教于著名二胡演奏家张韶先生。一九九0年升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从师张韶教授;其间还学习了高胡、中胡、板胡等民族拉弦乐器。
      2002年2月,于红梅在美国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成为第一位在此举办独奏会的华人民族器乐演奏家。
      《一枝花》是中国文学中的散曲。《一枝花》是这样写到的:“向林泉选一答儿清幽地,闲时一曲,闷后三杯。柴门草户,茅舍疏篱。守着咱稚子山妻,伴着几个故旧相识。每日价笑吟吟谈古论今,闲遥遥游山玩水,乐陶陶下象围棋。”
      中国的词牌,最早先有曲牌,然后根据曲牌填词。如:《浣溪沙》是古代女人在小溪边洗衣时哼唱的小曲,后来,词人根据曲调填词,写出很多脍炙人口的词。
      冯延巳的《鹊踏枝》“日日花前饮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就是词中经典之作。当然,《一枝花》不仅是一首好曲,也是一首好的词。
      《一枝花》是一首山东民间乐曲,出自山东梆子的唱腔和曲牌,取材于山东梆子剧目《吵宫》中"哭妹子"、小桃红等为素材,曲调具有浓郁的鲁西南地区风味。改编后的二胡曲《一枝花》曾用于电视连续剧《武松》中,作为刻画主人公性格的主题音乐。
      乐曲吸收了唢呐及坠琴上的大滑音、滑揉等技巧,要求尽量用传统手法来演奏,以保持作品朴实的民间特色。乐曲音调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音乐色彩。高亢嘹亮.悲壮激越。
      乐曲由散板.慢板.快板三部分组成.旋律层层向上发展既有变化又高度统一。乐曲一开始由低沉的中音区滑揉略带伤感.表现了英雄"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压抑心情。
      随着散板的发展,音调提高八度突然休止,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激愤不平的情绪。散板最后落在同一个音上,采用连续不断的滑揉手法,忖托出一中伤感的心情。
      乐曲进入主题慢板部分表现出一种苍劲,悲壮的情绪,已无哀怨忧伤之感,武松他毕竟是个勇猛壮士,虽枷锁在身然豪气不减!
      二胡曲《一枝花》原名《壮烈》作品以任同祥的唢呐独奏曲《一枝花》的音乐素材为基础,精细地杂糅了鲁西南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素材,恰当地运用了现代音乐技法和西方交响音乐结构思维。乐曲依据标题可分为三大部分,其中“引子”除了乐队为营造悲壮情境而写的快速序奏部分外,其余多为自由散板的二胡独奏,乐队则只做偶尔的点缀和衬托。“吟腔”段由慢板和中板构成,“快板”则由快板和急板组成。虽然乐曲进行中偶有速度的变化,但整体速度逐渐加快,呈“散、慢、中、快、急”的速度发展布局,这种渐变的处理是中国传统音乐常见的手法,也与西方现代音乐中常用的自由曲式发展原则相似,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取向。
      全曲分散板、中板和快板三段。乐曲开始是一段散板,采用山东梆子“哭腔”音调,旋律波浪起伏,情思如泣如诉。给人以凄楚悲壮、肝肠痛断之感。恰似一个饱经风霜的民间艺人在倾诉不幸的过去。第二段是叙述性的中板段落。旋律缓慢、凄婉从容,犹如向人们诉说着过去颠沛流离,四处奔走的生活和苦楚境况,情深意切,柔美动人。第三段慢起而渐快转入一个激动而热烈的快板。旋律欢畅热情,节奏明朗活跃,气氛炽烈欢腾,与前面凄楚的音调形成强烈对比,把全曲推向高潮。使人顿觉欢欣和光明,表现了解放后民间艺人的欢乐心情。
      每当听到它,就自然地联想起这位遭人陷害身陷囹圄的打虎英雄。当这首乐曲被改编成二胡曲时.就不仅仅把它当做一首纯民间乐曲来对待.而是赋予了它特定的人物形象和意境。这能使人们在欣赏这首作品时.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和体会,使得作品获得更为理想的艺术效果。
      乐曲由散板,慢板,快板三部分组成.旋律层层向上发展既有变化又高度统一。乐曲一开始由低沉的中音区滑揉略带伤感.表现了英雄"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压抑心情。随着散板的发展音调提高八度突然休止,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激愤不平的情绪。散板最后落在同一个音上采用连续不断的滑揉手法忖托出一中伤感的心情。乐曲进入主题慢板部分表现出一种苍劲。悲壮的情绪,已无哀怨,忧伤之感,武松他毕竟是个勇猛壮士,虽枷锁在身然豪气不减。
      在慢板里也表现了武松柔的深情的一面,他想到从小将自己抚育成人被毒害致死的大哥寄托着无限的哀思和深情的悼念。
      慢板到结束前演奏出一种厚实、圆润、底气很足的音色,加上激昂有力的八度大跳,表现出武松豪爽和决不屈服的叛逆性格。乐曲进入快板部分音乐具有一种“开打场面”节奏强劲铿锵有力!在头目宋江、吴用的带领下,水泊梁山众好汉齐心协力直打得朝廷江山摇摇摇欲坠,显现出梁山好汉的英雄本质。
      乐曲最后将梁山好汉定格在最辉煌的时期结束全曲。
      听于红梅演奏《一枝花》我的眼前仿佛一幕幕地出现电视剧《武松》的画面。
      《一枝花》的音乐开始,首先,扬琴敲打出流水般的前奏,随后二胡发出清脆厚重低沉的旋律,悠悠缠绵舒缓的音乐,像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从弦上迸出来。二胡演奏家于红梅如酥的手指在两个把位之间滑动。音乐从低音区向高音区滑动,然后再从高音区滑到低音区。清脆舒缓如泣如诉的滑音,紧紧扣住音乐的主题,把《一枝花》的音乐语境淋漓尽致呈现出来。接着演奏家手指连续的打音,乐曲进入中部,是平静泪水般的诉说,乐曲开始讲述曲折的故事脉络,每个音符都是画面,每一小节,都是生动的画面,每一段落,都是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
      乐曲的最后部分,转入高潮,二胡奏出急促的快板,在高音区鸣奏。把乐曲定格在剧情的高峰。
      画面里有音乐,音乐里呈现出画面。音乐推着剧情走,剧中的人物,音乐指挥着人的行为,人的情感变化,在音乐中呈现出来。这就是《一枝花》的魅力,这就是二胡演奏出音乐的真谛。
            河北省唐山开滦荆各庄矿业公司党建部063026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812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