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5480
    • 经验29285
    • 文章1010
    • 注册2009-09-10
    [分享]王鼎钧散文小品
                         [COLOR=blue]  [B][SIZE=3]王鼎钧散文小品[/SIZE][/B][/COLOR]
           
                    
    [COLOR=blue][B]“侏儒症[/B]”
            
            
    一个小孩在十岁左右就显露出锋利的口才和飞短流长的习惯。十岁以后,他的攻讦能力与日俱进,身材却始终不再增高长大。群医束手,都查不出是什么原因。
            
    从十五岁到五十岁,由童稚到垂老,这人虽有一条可畏的舌头,却有一个可笑的身体。从十五岁到五十岁,这三十五年他在漫长的连续的令人绝望的医疗中度过,所有的名医都尽了力,可是于事无补。这个长不大的大人,这个人,因为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内心十分苦闷。他惟一的快乐,就是月旦人物,作无情的讽刺。在这三十五年间医学也不断进步,终于,在这个人五十岁生日这天,发生了一件值得纪念的大事——
            
    医生对他说:
            
    “我们现在能够知道你为什么不能魁梧高大了。这是由于你经常讥议别人的短处。你每一次道人之短,都足以使你自己缩小一分。你的生长完全被这种难以觉察的损害抵销。”
            
    病人如同听见福音一样,虔诚而热烈地说:“我再也不谈论别人的是非了!我—定痛改前非。我将来能长多高?”
            
    医生沉默片刻,小心翼翼地说:“现在,你的发育生长的顶点业已过去,时间对于你稍微嫌晚了一点……不过别悲观,我的忠告对你仍然有益,你可以努力保持现状,不再萎缩下去。”
            
            

    [B]循 环[/B]        
            
    夜间,一辆摩托车撞倒行人,疾驰而去。幸而后面又有一辆摩托车来到,骑士下车察看,立刻雇车把伤者送进医院。
            
    不料伤者在急诊室里咬定这位见义勇为的骑士就是肇事者。警方查来查去,也认为他颇有嫌疑,而他自己又完全没有办法提出证据洗刷罪嫌,最后只好负担全部的医药费用,和解了事。
            
    他频呼倒霉,见人就诉冤,一再叮咛相识的摩托车骑士不可停车救人。同情他的人很多,一传十,十传百,他竭力使这个故事流传得很广。这人从此患了“自闭症”,拒绝再帮助别人,而自闭症又似乎是可以传染的……
            
    在另一个时间、另一条马路上,他自己翻车受伤了。摩托车、汽车一辆又一辆从旁驶过,轮子上蘸了他的血。驾车的人加速马力,他们都听说过那个“不可救人”的故事……
            
    很多人努力美化家庭环境,兰花、茶花、海棠、玫瑰种了一片又一片,院子里铺满青翠的草皮,茑萝由墙里爬到墙外,但他却又努力丑化别人的心灵,使那些与他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一一失去纯洁善良,这样,他自己怎能活得宁静和谐?与人为善、教人以善固然是对别人忠厚,也是替自己减少麻烦。这比守着那几棵花浇水除虫更要紧。只知道培植十步以内的芳草,忘了增加十室之邑的忠信,终有一天会真正觉得追悔。
            
            

    [B]父与子[/B]
            
            
    父子俩牵着一头驴子赶路,路人讥笑他们说:“瞧这两个傻子,放着现成的牲口却不用它来代步!”
            
    于是父亲骑驴。行人又议论他们说:“这个老头不知道慈幼,自己骑驴子,倒让儿子赶路!”
            
    于是父亲让儿子骑驴,但又有人批评他们:“这孩子不知道敬老!”
            
    父子俩一起骑上驴背,行人又非常惊讶地说:“他们虐待动物!”
            
    父子俩下来检讨一番,做了一个新的决定,他们把驴子捆好,爷儿两个抬着走……这个小故事一度编在小学的国文课本里。学生、老师、家长看了这课文字,疑惑这一课到底寓有什么意思。
            
    如果这个小故事能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那就是做事固然要采纳别人的意见,但是也要有自己的主张。如果别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像风车一样团团转,最后可能一无是处;因为提供意见的人角度不同、动机不同、见解和修养也不同,再加上他们在提供意见之前未必经过深思熟虑,极可能是信口雌黄。我们要过滤、要选择、要考量,然后择善而从。
            


    [B]甜芋泥[/B]
            
            
    一个年轻的村妇问医生:“有什么秘方可以毒死我的婆婆?她虐待我!”
            
    医生告诉她:可以让婆婆常吃甜芋泥,百日后无病自死。
            
    百日后,村妇向医生哭诉:“婆婆待我太好了!可是她已经吃了一百天的甜芋泥,怎么办?”
            
    甜芋泥不会毒死人,它是一道可口的点心。由于媳妇经常笑容可掬地供养婆婆,不觉改善了两人的关系。当医生对村妇说“甜芋泥可以毒死婆婆”的时候,真正的语意乃是:“你先做一个好媳妇,然后你会有一个好婆婆。”他不过是改用了对方容易接受的说词而已。
            
    今天人群背景悬殊,性格复杂,人际关系的困难很多。解决之道,还没有比“甜芋泥”更好的灵丹。“所求于朋友,先施之。”“你愿人家怎样待你,先要怎样待人。”这样做固然未必有效,可是,反其道而行必然更糟。
            
            

    [B]好不好?[/B]
            
            
    有一种“好好先生”,他的口头禅是“好好好”。对别人的要求、建议、说明一律用“好好好”来答复,脱口而出,漫无节制。听起来好像是答应了,其实他对别人的说明并没有听见,对别人的建议并没有接受,对别人的要求也不能照办。结果所谓好好先生者,其实一点也不好。
            
    “好好好”的口头禅,害别人也害自己。圣贤自古教人不要轻诺;美国家庭教养子女,唯恐女儿在社交方面轻诺寡信,特地要女孩子练习说“不”,以至于男女青年有时候出现这样的对话:

    “玛丽,下星期六你愿意做我的舞伴吗?”
      
    “不!对不起,我是说,下星期六我有空。”
      
    这跟好好先生的作风恰是两个极端。让我们来折中调和一下:
      
    第一,当你说“好”以前,必须先要慎思之、明辨之。
      
    第二,在你未能确定“好”或“不好”之前,可以坦白地说暂时不能回答。
      
    第三,练习沉默。当然对十分尖锐的问题除外。
      
    当你说“好”(也就是可以)的时候,你是接下了责任;当你说“不好”(也就是不可以)的时候,你可能损伤友谊。在我们所有的日常语言之中,这两个词汇必须慎重使用。
      
      

    [B]恕 道[/B]  

    你必须有理想,但是不要公然鄙视那些鼠目寸光的人。你必须有操守,但是不要公然抨击那些蝇营苟且的人。你必须培养高尚的趣味,但是不要公然与那些逐臭之夫为敌。
            
    我们做好事,别勉强别人也照我们的样子去做,别责备他们为什么不做。道德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权利,道德最适合拿来约束自己,不适合拿来压制别人。道德如果成为运动,也是“自己做”运动。
            
    “恃清傲浊”比恃才傲物的后果更坏。人们之所以尊重道德,就是因为道德对他们无害。如果道德成为他们毡上的针、背上的刺,他们就要设法拔去。人们之所以提倡道德,是因为道德可以增进社会的安宁和谐,不希望引起纠纷、造成风波。否则,他们就要对不道德的分子加以安抚了。
            
    这就是以道德自命的人应该守的分寸。



    [B]炎 凉 [/B]
       

    常有人问:“社会是温暖的,还是冷酷的?”也常有人回答:“社会是温暖的”或者“社会是冷酷的”。莫衷一是的答案常令人困惑。
       
    其实所谓温暖、冷酷都是社会的一种反应,反应由刺激而起。提问题的人和作答的人,似乎都忘记了“刺激——反应”的连带关系。
       
    社会对新科状元必然是温暖的,对落地秀才必然是冷酷的。
       
    新科状元虽然受人逢迎,但是也有名士对他白眼相加,那是或然;落地秀才也可能遇见佳人在后花园赠金,那也是或然。
       
    新科状元如果做了贤臣,纵然遭遇宦海风涛,翻船落水,社会必然不会把他看成一只落水狗;落地秀才如果有才慧,肯用功,社会也必然怀着敬意估计他未来的命运。

    这样看来,社会究竟是温暖还是冷酷,操之在己的成分很大,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与其在社会里找,不如向自己找。一个有志气的人,虽然不该口出狂言,但是无妨抱定信心,不管是温暖还是冷酷,我都不怕!
                                                   
     

    [B]迷 僧[/B]        
            
    著名的寺院建筑宏伟,人员众多,组织严密,清规苛细,并非如一般人所想象的自由闲散。寺中一个年轻的和尚大不以为然,他本是为了逃避世间束缚才出家的呀!
            
    他决计摆脱羁绊,贯彻初衷。他要做一个独脚的游方僧人,如闲云野鹤,在天地间徜徉自如。他愿意看山的时候寻山,愿意看水的时候就水。生活根本不成问题:一钵在手,三餐随地募化,夜晚只要找个地方打坐就行了。
            
    沿途有庙,他也进去礼佛访僧,当家的和尚待他客客气气,他不必负担什么义务,吃一餐,住一宿,客客气气地分手。
            
    可是也有缺点。他漫游四方,跟很多僧俗交谈,人家问他属于哪个丛林,听说他没有源流也没有归宿,马上减低了敬意。整年在江湖之上,风露之中,也找不到切磋佛理的对象,更没有亲密的知己,不免寂寞。尤其是,偶然有一点病痛,谁来安慰照料呢?原来“自由”并不如他早先所想象的那样十全十美。
            
    一夜,他在一棵树底下打坐,倾盆大雨彻夜不停,他泡在水里念经。天明,山洪暴发,浊流浩荡,他爬到树上暂避。后来,树被水冲倒,他抱树逐波而下,漂流了三天三夜,在一座大庙旁边停住。庙里的和尚大批出动,正等着救人。他抬头一望,这座庙的模样好熟! ——原来就是他当初出家的地方。
            
    他恍然了。既是和尚,就该属于寺庙,虽然庙愈出名,清规愈严,可是对一个出家人的造就也愈多。
            
    我们离开家庭、步入社会,都需要有自己的“庙宇”—— 学校是教师的庙宇,工厂是工程员的庙宇,公司是售货人的庙宇。我们需要大庙——工作忙碌、要求严格、增长技能、磨炼心志的大庙,以便做环侍权威、尽窥奥义的“和尚”。
            [/COLOR]
    淡淡书香 清清陋室 静静庭院 浓浓原野 云云苍山 霭霭兰陵 茫茫大地 瀚瀚星河 漫漫人生 悠悠牧歌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3
      • 积分174740
      • 经验100920
      • 文章2962
      • 注册2008-10-06
      读王鼎钧先生的这一组寓言化的、富有趣味性的小品文,很轻松,且有益。小小的故事,讲出了深刻的哲理。就拿《循环》这个故事来说吧,一般人会同情这个人,但很少有人想到更深一层,帮助别人有了坏的回报,就去做反面的抱怨和宣传,这种态度其实是更不好的,这里有循环的因果。这个道理,是一般人想不到的。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875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