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雏鹰展翅
列车一声长啸,朝北方奔驰。 正国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部队驻地就在神往已久的首都北京。 人才的成长,需要机遇和环境。 首都北京和绿色军营,无疑为正国提供了一个展示人生风采、发挥聪明才智的博大舞台。
北京,千年古都,山川形胜。 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尽显帝王威仪,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凸现王者风范。 北海公园的琼岛白塔与中山公园的五色土交相辉映,天坛公园的祈年殿与巍峨的前门遥相呼应。 逶迤连绵的长城凝聚着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造,星如棋布的十三陵标志着帝王身后的哀荣和奢华。 颐和园的万寿山昆明湖囊括了锦绣江南的湖光山色,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折射出大清帝国曾有的繁荣。 国子监的牌楼叙述着科举制度的兴衰,恭王府的典雅华丽记录着皇族贵胄生活的轨迹。 阅古楼里的法帖石刻闪耀着书法艺术的烨烨光辉,崇文门的百工坊袒露着民间工艺的迷人魅力。 大观园的亭台楼阁使人想起怡红院潇湘馆里的金陵十二钗,前门戏院则使人们想起一代名伶梅兰芳。 卢沟晓月,琼岛春荫,西山落照,箭楼晨星,伴随着中南海的碧波,大运河的涛声,在春风秋雨下,引动人们产生绵绵不绝的遐想。
这就是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一种融古铸今、闳中肆外的文化,一种从远古走来又向遥远走去的文化,一种闪耀着历史光辉的文化,一种赋予中华民族灵与肉的文化。
新兵连的第一个休息天,正国来到心仪已久的天安门广场,仰望着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和飘扬在蓝天下的五星红旗,心灵的窗扉向四方洞开,承载着八面来风。五千年历史长河奔涌眼底,数千年悠悠往事注到心头,胸中鼓荡起千秋豪情,百代雄风。
此时的中国,蓄势待发。 1978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邓小平,这位中国革命的一代伟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亲手向世界打开了中国的窗口,给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经历了十年文革动乱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时期。
春风浩荡,大潮奔涌,中国列车驰入了快车道。 然而文革十年浩劫给中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内伤和虚脱,疯狂年月里红卫兵、造反派的无知行动为自己酿造了一坛苦酒,人们开始尝到了苦果的滋味。“读书无用论”造成的巨大文化断层,导致了各类人才的奇缺。 百业待举,百废俱兴的中国,呼唤着人才。 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军队,同样呼唤着人才。 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不是小麦水稻,一年就能收获一茬。
正国非常感谢父亲的远见,庆幸自己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三年民办教师的经历和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使他在普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战士中脱颖而出。连队领导很快发现了他的才华和潜力,让他负责全连的板报橱窗和标语口号等宣传工作。 正国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领导的重视,战友们的信任,使他心存感激。也许是因为从小练字的原因,养成了他沉默寡言的性格。他不会说那些感恩的话,但他以巨大的热情,倾情的投入,极端负责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回报领导和战友们的支持。他编写的板报、布置的橱窗,书写的宣传标语,赢得了全连官兵的赞扬,被战友们誉为战士书法家。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需要,军队兴起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热潮。各类专业技术、文化艺术训练班,在绿色军营如雨后春笋,蓬勃开展。正国根据自己的特长,报名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书法函授班。 随着学习的步步深入,他的视野不断开阔。这时他才明白,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已经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就出现了屈原这样优秀的书家,三国时期出现了钟繇,西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陆机就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平复帖》,到了东晋,书圣王羲之把汉字的实用性书写推进到注重技法、追求情趣的境界,才使书法演变为一门集书写、观赏、收藏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此后又经过智永、张旭、怀素、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王铎、傅山等历代书法大师们的传承发展,推陈出新,使书法发展成为一门熟透的艺术。
令人不无痛惜的是十年浩劫期间,书法艺术遭到空前的破坏和摧残,大批优秀的经典作品被焚之一炬。改革开放的春风,才使这朵奇葩重新焕发出异彩,飘逸出历久弥新的馨香。 但是书法艺术同样面临着青黄不接的人才危机。 一颗理想的种子埋入正国的心田,他立定志向,追随先贤的脚步,成为一个出色的书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