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民富根本在于限制政府权力
尽管民富属经济问题,但经济离不开政治,它与国家的政治和体制也是紧密相连的。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一个国家只有所有的老百姓富裕起来,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作者:邓聿文
最近有消息说,中国在“十二五规划”里将过去的“国强民富”改变为“民富国强”。表面上看,这只是两个词语的搭配顺序不一样,孰先孰后似乎关系都不大,但倘若属实,我以为,它可能意味着一种执政思路的根本改变。
在民富与国强的关系上,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国”在“民”之先,并常用大河与小河的关系来喻指,把国比作大河,民比作小河,说什么“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水少小河干”。严格说来,这个比喻的逻辑关系是不对的。一条大河,从发源地到出海口,数千里下来,其水是由无数条支流即小河来补充的。所以,正确的逻辑关系应该是,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况且,即便大河的水是满的,但如果大河与小河的连接河道被淤泥堵塞了,水回流不进小河,小河也就得干了。
这个逻辑关系搞清了,我们也就明白民与国之关系了。民是国之本,民富而后才能国强。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告诉我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只有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民富”目标的提出,说明我们意识到了既往发展路径的缺陷。
民富或者民生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发展问题。要做到民富,自然要先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这是个常识。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在过去的30年里,尽管中国的经济大部分时间都在高速增长,创造了所谓的“中国奇迹”,然而,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未能同步提升。这其间的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普通百姓在这块大蛋糕中只切得一小块。这也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一方面,政府在一次分配中以税费的形式从国民创造的收入中抽走太多,但国家在支配自己所拥有的国民收入时,并没有将这笔钱主要投到社保和教育、医疗等能够保障人民未来生活与健康的领域中去,而是用在生产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还有就是被自身消费和腐败掉了;另一方面,在资本和劳动的分配中,财富也朝资本倾斜。虽然这种财富的分配和支出方式有某种历史的客观的因素,但时间一长,就会形成一种利益惯性,改起来很难。这就是内需为什么长期启而不动的根源。
尽管民富属经济问题,但经济离不开政治,它与国家的政治和体制也是紧密相连的。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人数众多的劳动力,根子就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中国一向是个强政府的国家。但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总量很少,可供政府支配的财富有限,加上劳工的地位相对较高,政府虽能够集中全社会的资源,但社会的贫富差距不大,那时更多的是普遍贫穷。改革后,随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虽然政府的权力受到某些限制,但由于政府可控的资源和渠道比过去大为增强,事实上政府的绝对权力比过去更大。而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越多,反过来又促使政府和官员更有动力和力量去追逐和控制更多财富。这样,民间财富的增长机制必然会受到压制乃至破坏,从而致使普通民众陷入贫困之中。
所以,要解决民富问题,改革分配关系非常必要,但更为本质的是改革和完善政府体制,限制政府权力,尤其要限制政府权力支配社会财富的规模和渠道,唯有如此,政府才不能控制太多社会资源和财富。在有效约束政府权利体系过度扩张的同时,建立起更加自由公平的市场和社会环境,特别是实行混合所有的企业制度和经济体制,充分释放公民创造财富的潜力和激情。 (本文来源:上海商报 )
[em29][em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