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2
    • 积分168258
    • 经验8304
    • 文章768
    • 注册2004-12-15
    [评论]李兆阳谈《红楼梦》之六: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
    李兆阳谈《红楼梦》
    之六: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

    《红楼梦》前八十回为曹雪芹原作,后四十回为高鹗、程伟元补作。前八十回、后四十回,差别巨大,大家都有自己的感受。目前,大家谈高程续作与曹雪芹原作不符处,大多从人物的结局多与判词不符这点来谈。这自然是对的。但原作与续作的区别,远大于这些。

    首先,续作与原作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写作视角的巨大差别。《红楼梦》原作,写闺阁中事,曹雪芹之所以选择这个角度把握整本书的格局,有他的深意:就是创造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彻底的“零余者”的形象,彻底的零余者,禀具彻底的反叛与自由的天性(见拙作《李兆阳谈〈红楼梦〉之一到之五》,唯其富贵、零余,贾宝玉可以成贾宝玉,林黛玉可以成林黛玉,否则,无非贾宝玉无非就是“甄宝玉”而已,而林黛玉,就根本不存在了。而续作则不然,续作的写作视角,是外头的世界,也就是男人们的世界,继而由男人们的眼睛来写荣国府中的闺阁情事。这是高程续作与原著不符的最根本的原因。

    举个例子。《红楼梦》第八十一回,也就是续作第一回,贾宝玉再入私塾,《红楼梦》一书从此乾坤翻转,贾宝玉被套上功名的枷锁,林黛玉忽然觉得外头读书的宝玉与从前不一样了,于是规劝宝玉读书,说了连宝玉听来都大觉“逆耳”的话。

    笔者不想猜测高程写作八十二回的原意。但我们可以肯定,八十二回玉黛这一幕,绝非是高程两位要贬低林黛玉,相反,高程两位借林黛玉的之口,说出让贾宝玉“逆耳”的忠言来 – 以林黛玉之冰晶玉洁,以黛玉之知宝玉,自她的口中说出功名学问之清贵,可见功名之大、之贵,不能弃。于是有贾宝玉读书,为父母考得功名,以了却自己的尘缘。种种。

    这是《红楼梦》续作违背原作的最重大、最根本的地方。从续作第一回、第二回始,高程两位就错解了《红楼梦》。

    另一个例子:第九十一回,贾宝玉不见宝钗,生出许多烦恼,由烦恼入魔,林黛玉说“人”“我”诸般情事,把贾宝玉从魔境中拉出,之后,林黛玉布禅贾宝玉参禅,黛玉问之以心事,宝玉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有如三宝”等等作答,黛玉不语。此时有乌鸦叫,飞向东南,宝玉问主何吉凶,黛玉言:“人有吉凶事,不在鸟音中。”显然,黛玉说这句话,是自觉心定的缘故,不过,这句话象是薛宝钗嘴里说出的话:只有薛宝钗这个咏柳絮都能咏出“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山中高士”,才会说出这种笃定的话,黛玉虽然“孤标傲世”,却从来没有心定的时候,心里头也从来没有这种笃定的感觉。

    很显然,高程两位没能真正理解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角色。在高程眼里,《红楼梦》是贾宝玉的尘世幻梦,他们没有看到林黛玉之于贾宝玉一体两面的关系:贾宝玉之恋林黛玉,有很深的自恋情结(见拙作《李兆阳谈〈红楼梦〉之三》;《红楼梦》的主角既是贾宝玉,也是林黛玉,玉黛一心,于是黛玉死,宝玉失心: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至于其他种种错处,如判词不符,结局不对,种种,红学家们已经谈得很多,我们不用再谈。

    不过,高程两位,得以续作《红楼梦》名世,自然有他们的才情。撇开视角和判词的谬误,红楼梦续作,不失为上乘文字。续作至少有两处让笔者印象深刻。第一,玉钗合而玉黛失:林黛玉在贾宝玉与薛宝钗交拜天地的时候绝世,对玉、钗、黛三者在尘世的关系与情感纠葛,把握精准;第二,第八十七回,黛玉抚琴吟诗一段,境界露寒清绝,读来感人,其中“素心如何天上月”一句,素心明月,字句平常,却让人莫名其妙地感动。这段文字写黛玉之寒弱、之孤。很不错。不过,这段文字少了黛玉“孤标傲世”的特质(比如,前八十回中的林黛玉诗歌,诗意奔涌不能止,境界高远洒脱),显然高程两位,只把林黛玉当人间一个女子来写。在高程笔下的林黛玉,虽然美,却也只是一个世间的女人,不是贾宝玉 -- 更不是中国文人 -- 的自我幻象(请见《李兆阳谈〈红楼梦》之三》)。

    待续

    李兆阳      2010年2月17日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3
      • 积分174740
      • 经验100920
      • 文章2962
      • 注册2008-10-06
      “《红楼梦》原作,写闺阁中事,曹雪芹之所以选择这个角度把握整本书的格局,有他的深意:就是创造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彻底的“零余者”的形象,彻底的零余者,禀具彻底的反叛与自由的天性(见拙作《李兆阳谈〈红楼梦〉之一到之五》,唯其富贵、零余,贾宝玉可以成贾宝玉,林黛玉可以成林黛玉,否则,无非贾宝玉无非就是“甄宝玉” 而已,而林黛玉,就根本不存在了。而续作则不然,续作的写作视角,是外头的世界,也就是男人们的世界,继而由男人们的眼睛来写荣国府中的闺阁情事。这是高程续作与原著不符的最根本的原因。”
      分析得有道理。曹雪芹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一般的人是难以企及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都是具有理想色彩的人物。林黛玉的美丽、柔弱、不谙世事,孤高自赏,甚至表现上的偏执和小性,代表了作者刻意追求的返真、信守、自由、脱俗的境界。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返真、虚无、参悟、完美等种种观念的交织纠结。这些复杂的心结,在后续者是不具备的。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财富4
        • 积分382750
        • 经验39447
        • 文章5772
        • 注册2007-02-18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说明]
        …………………………………………………………………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0
          • 积分502907
          • 经验248837
          • 文章10204
          • 注册2009-05-21
          很有力度的赏析文,颇见李兆阳君的思维探析的精神可贵!宝黛釵三者关系前80后40确实有质的不同。有想尝试执笔续写后40回,成功者是零。
          在诗词里长醉 在生活里长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0635 seconds wi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