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那日苏三起解

楼主
[散文]那日苏三起解
    真正喜欢古典戏曲,是那年在山东大学听了一学期刘加林老师的课。

    刘先生那时已近六十岁。看步态神情,也许只有五十多一点。他教我们古典戏曲。没有教材,他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讲义,自己打印的,十六开本,不很精致,但很清晰。封面六个大字:中国古代戏曲欣赏。

    先生上课极有情趣,声音不大,有点沙哑,很吸引人,用现在话说,很酷。他讲课从不看讲义,讲义上没有,凭记忆,娓娓道来。

    中国古典戏曲,历史长得不得了,先生说,原始社会的劳动号子算是起源。先生一路讲下去,从唐传奇,跨越宋元杂剧,一直到明清戏曲,曲曲折折几千年,先生袖里藏着乾坤,一不小心就全给抖了出来,大饱了我们的耳福。

    据说刘先生早年搞戏曲创作,曾经参与主创了轰动一时的舞剧《红嫂》。

   小时候我看过这部舞剧,虽然剧中人物都不说话,但是红嫂比会说话的人物更感人。时过境迁,刘先生老了,红嫂也已经失去了观众。先生有学问,据说没有文凭,据说只是副教授,据说在人才济济的山大默默无闻,但这不影响我们喜欢他。

    先生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至少是给我。

   记得那是个雨天,我们在一个地下室的礼堂听课。别小看地下室,这个地下室据说规格挺高,前两天曾经与红嫂同过事的政协委员开会刚用过。那天没有政协委员,先生讲的是京戏苏三起解。先生带着眼镜,头发有些斑白,给我们诵读那段著名的唱词:“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把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言说苏三把命丧,到来生变犬马当报还……”虽然不是演唱,但好词从先生低低的嗓音沙哑而出,古色古香,很好听,似乎苏三戴着夹板,就站在你面前,令人黯然。

    先生吸一口烟,继续说苏三,说苏三狠心的三郎为什么不把家还。

    记得当时,全场鸦雀无声。旁边坐着的小师妹,早已泪眼婆娑。

    我很羡慕刘先生满肚子里的戏曲,后来就忍不住看了很多戏曲曲目。中国古典戏曲,都是薄薄的一小本,封面素雅,故事精致,语言感人。那一年,《梧桐雨》《西厢记》《牡丹亭》……都一一找来读了,那段日子,我也是满肚子的唱词。

    我喜欢听崔莺莺唱“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愁东风”,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心里惦记上了八百年前山西那个玉人崔莺莺。

    我喜欢听李隆基的“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一点点滴人心碎”,李隆基曾是我很不喜欢的色皇帝,让刘先生一说,我同情他了。

    我喜欢听汉元帝“他、他、他伤心醉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渠。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初生凉;初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历史上的汉元帝没有什么大作为,倒是个多情种子。

    我喜欢这些优美的唱词,无奈,天生愚笨,唱不出,也读不出,只得在心里默默记诵,让好词好句温暖着我,淘洗着我。

    后来离文学远了。常读些杂志报刊,那些奇闻轶事,也让我感慨,但心里少了一种典雅,多了一层浮躁;少了一份纯真,多了一丝欲望。

    很想再听听刘先生的课,听他读“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

    那日,雨下了很久,山大校园里,高大的梧桐树在雨中婆娑。

    在刘先生薄薄的讲义里,苏三起解了。
1楼
这徐兄文采了得,原来是大有出处地!
“红嫂”是乳汁救英雄的那位?
2楼
哎呀,沧海兄,正是那个乳汁救英雄的女子,想不到你也看过
3楼
学有专长,述有独到,就是专家。
4楼
古时的许多皇帝,不见得是个好皇帝,却一个个擅长诗词,若生在平常人家,必是了不起的传奇人物,偏生于帝皇家,反惹来许多骂名
5楼
Xintong老师:皇帝可以擅长诗词,平常人家只擅长诗词也很难吃饱的。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