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十四)《一只糯米鸡》 文/刘荒田

楼主
读书会(十四)《一只糯米鸡》 文/刘荒田

读书会(十四)《一只糯米鸡》 文/刘荒田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8/07/30/185710.jpg[/imga]


                        《一只糯米鸡》
                           文/刘荒田

    那天午间,和几位朋友进唐人街的茶楼,都是粗犷男子,牛饮劣质乌龙茶,海吃各式点心,兴尽时由一位郑重声明“这次若不让我付账,下次绝不参与”的洋鬼子买单。快要离开时,朋友指着桌上的小竹笼说:“这里的糯米鸡蛮不错,哪位打包?”大伙都说费事,不带。我迟疑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你们不要我要。”也没让侍者去拿塑料袋,把糯米鸡用餐巾纸包上,放进夹克的口袋。
    出门去,糯米鸡的温热,透过荷叶,若有若无地熨着肌肤。我要拿它送给妻子。妻子正在松树街的一家疗养院里看护我中风两个多月,尚未苏醒的妹妹。天阴着,风悄悄扫过,秋意在周遭轻灵地盘旋。我想象着,妻子接到我有点害羞地递过去的荷叶包,不经意地问:“是什么?”她不会想到,我跑十几个街区专门给她带来吃的。我会卖个关子:“打开就知道了。”她打开荷叶,会大呼小叫,惊喜地说:“嘻嘻,真不错,刚才还发愁,不知道哪里去买盒饭,我得意地傻笑。想到这里,一股掺和着凄凉与欣慰的感觉在涌动,几乎想哭。是啊,我很少给同甘共苦三十多寒暑的枕边人送过午餐,尽管我每天吃她做的饭,穿她洗的衣服。让人生充满温暖的爱与亲情,靠平常日子一丝一缕的细节织就。可惜,粗线条的男人往往忽略了。
    路上,思绪继续延伸。早年在县城上中学,有一天午睡时间,祖母提着篮子,从十公里外的小镇来看我,带来的陶罐,盛着白花花的米饭和那时极难买到的猪肉,饭菜早已冰凉。没功夫理会了,一个劲地塞,祖母看我的眼珠子凸起。连说慢点。祖母一边美滋滋地看我吃,一边絮絮叨叨地问这问那。我的口腔被撑得圆圆,舌头难以发音,祖母更乐了,银丝在安静的阳光里闪着光。终于,眼眶一热,流下泪来。我被自己说服了:务必常常地为生命中所承受的,无法计算的恩惠所感动,一似灌浆的稻子在雨里频频鞠躬。
    按按口袋,搁了这么久的糯米鸡,仍旧温暖着。
1楼
《读后感》
 
最近,得刘荒田新作《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读来特爽。原因很简单:其一,文章短,易读;其二,说的都是身边事,有同感,有温度。
就如这篇,把题目算上也仅有七百五十字的短文,却如文章提到的“一只糯米鸡”一样,有温度,它不仅温熨着作者的肌肤,也温暖着读者的心。
故事(其实只能称之为一件“未完成”的事件)非常简单:作者与友人“饮茶”后,将一只没人愿拿的糯米鸡打包,准备送给自己的妻子,由此而产生一番联想。
作者用了五百字的篇幅,描写心理活动:想到妻子,想哭,回忆母亲,想笑。这一哭一笑,生动地表现了亲情的“织就”,他还用了一组反义词,表达了既感亏欠又知受恩的矛盾心情:“凄凉与欣慰的感觉”。这恰恰是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为了将这种心态推上极致,作者故意将糯米鸡送达妻子的情节不作实录,而是虚化为想象,把自己比作“灌浆的稻子”,为了忏悔,“在雨里频频鞠躬”,用自己的真诚,“温暖着”口袋里的糯米鸡。
另,值得再强调的是,作者的语言丰富有趣,饱含哲理,让人拍案叫绝:
“牛饮劣质乌龙茶,海吃各式点心”,“若有若无地熨着肌肤”,“一股掺和着凄凉与欣慰的感觉在涌动”,“银丝在安静的阳光里闪着光”,“似灌浆的稻子在雨里频频鞠躬”。
没有丰富的阅历,缺乏敏锐的悟性,不具备雕龙般之文心,是无法达到这种高度的。
2楼
谢谢杨超兄推荐荒田先生的大作,《一只糯米鸡》!
谢谢杨超兄的《读后感》!
荒田先生大作《一只糯米鸡》,一如他其他大作均妙手所得。这些文章所得看似偶然实在必然,表面唾手可得实质功力深厚,是他三山两地两种文化交集冲击几十年的积淀、生化、升华!
杨超兄的《读后感》说理透彻,头头是道,入木三分,帮助读者欣赏学习。
再三感谢!
3楼
原作、读后感、跟帖,都是这样温心可慰!
4楼
糯米雞, 一種平凡得可以的食物, 卻以不平凡的筆勾勒出人的善良, 知足, 感恩. 太感動人了!
5楼
“我每天吃她做的饭,穿她洗的衣服。”太幸运了!我就没有这种福气。怪不得人讲同人就吾同命。拜读荒田老师好文章,除了佩服他的好文彩之外,更感叹自身欠缺了什麽?要自己洗衣做饭?过后,我还是快乐地洗,快乐地做。几十年不就这样快乐地走过来吗?也非常欣赏认同楼上各位的点评!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