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灯 节

楼主
[原创]灯 节
[ALIGN=CENTER]灯  节
邓世太[/ALIGN]
    春节刚过,压岁钱应着拜年的脚步纷纷落进口袋,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盼望十五的到来。
    集市上,那些用竹竿串起来的纸糊灯笼,像一队队整装待发的士兵,迎接着买主们挑剔的目光。某一个或几个造型别致、画面生动的灯笼被看中,便在主人伸长的竹杆号令下出列。待灯笼们恋恋不舍地离开长长的竹竿,陪伴新主人走上崎岖不平的山路,迎接它的尽是是欣赏的目光。
    灯笼真正的主人是孩子。正月十三开始,孩子们吃罢晚饭,便拿出大人们精心挑选的灯笼,集中到门口“试灯”。那些从集市上购买的灯笼,虽然外形美观大方、色彩鲜艳漂亮,但造型非方即园、画面内容大同小异,灵巧的家长便自己动手制作。制作灯笼的主要工具是麻杆、篾片、木板和铁丝,造型简单的灯笼骨架是用竹签把麻杆连接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再糊上在白纸上画好的花鸟、山水或者人物画;造型复杂的灯笼如动物里的兔子、人物里的猪八戒,需先用铁丝编制骨架,再用削得又细又薄的篾片缠在上面搭成轮廓,最后糊上薄而软的白纸。灯笼的底盘,用两根铁丝将木板穿起来,木板中间钉一枚小铁钉,能够插蜡烛即可。玩耍时,将插在木板上的蜡烛点亮,即可用竹棍举着灯笼到处行走,也可以在木板的底部安上缝纫机用过的线毂辘,用绳拉着走。正月十四晚上为“串灯”,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门框或门口的树上挂上五彩斑斓的灯笼,孩子们要么手提要么绳牵着灯笼相互走动,整个村庄刹时变成灯的海洋。那些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灯笼竞相绽放,成为严寒时节盛开在人们心头的温馨花朵。
    灯节的高潮是十五的“送灯”。豫南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十五大似年,即正月十五的隆重程度和春节相等,因为这一天是举家祭祖的日子。中午,全家人早早地聚在一起吃顿丰盛的午饭,结束以后马上分头行动:父亲沐浴更衣完毕,先把竹子劈成筷子长短的竹签,再把用于祭奠祖先的草纸用钱錾打出记号并按三张一摞折叠起来;孩子们则刚忙着把红色、黄色、粉色、绿色或者白纸的纸张裁成六七寸长、七八寸宽的纸条,再用浆糊粘成圆筒状的“固纸灯”备用。收拾停当,一家人带着蜡烛、各色鞭炮,齐奔祖坟而去。趁天色尚早,先在祖先的坟前把竹签插成三角形或者四方形,待天色渐暗、月出东山时,把“固纸灯”用竹签撑开,在里面点燃蜡烛,让祖先在另外的世界里,看到后人送的亮光。按规矩,一个后代一盏灯,每座祖坟前亮灯的多少,表示他的后代人丁兴旺与否,一般来说,正月十五,只要能够回家的子孙,都必须回来向祖先表达自己的敬意。那些淹死在水里或者没有后人的逝者,会在池塘边欣赏到昔日的村邻们专门为他们送的“孤灯”,在这个天地通明的时刻,任何角落都不存在孤寂的灵魂。亮送到了,随即烧纸放炮,烧纸时要向祖先秉告一年来家中发生的大事,祈求他们的在天之灵,护佑子孙平安、家庭幸福。接着鞭炮、烟花和炸雷纷纷腾空而起,那些造型各异的烟花和各色灯盏交相辉映,将“送灯”的气氛推进高潮。从祖坟返回家庭的途中,看到沿途满山遍野是五颜六色的灯光,听着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呼吸着空气中浓浓的硝烟和饭菜的香味,踏着皎洁澄明的月色,让人迷离又感怀:人与神、天与地、生与死、过去与未来,距离竟然这样近!
    回到家里,简单的晚餐过后,再给堂屋供奉祖先名讳的神轴烧香。这一夜,所有的房间必须有亮光;这一夜,堂屋的香火要一遍接一遍地烧,中间香火不能熄灭,一直烧到天明。所谓千年香火一脉相承、所谓子孙后代绵延不息,灯节做了最好的诠释。

1楼
故乡的年才是年,异乡的节是淡定。因为生在故乡长在故乡,没明堂的瞎闹也兴趣盎然,因为活在他乡老在他乡,也爱上这里的天高云淡闲散清静。

问好邓先生,感谢你的文字,唤醒我心里一些故土的芬芳。
2楼
故乡的灯节令人难以忘怀!
3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心之初[/u]发表的内容:[/b]

故乡的年才是年,异乡的节是淡定。因为生在故乡长在故乡,没明堂的瞎闹也兴趣盎然,因为活在他乡老在他乡,也爱上这里的天高云淡闲散清静。

问好邓先生,感谢你的文字,唤醒我心里一些故土的芬芳。[/QUOTE]
问好心之初先生,思乡是游子的专利,回忆是对过去温馨的再现。
4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蕭振[/u]发表的内容:[/b]

故乡的灯节令人难以忘怀![/QUOTE]
物质贫乏时期充实的精神生活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问候先生。
5楼
《灯节》呈现的过年氛围,教人向往万分。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