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图][随笔、杂文]当晚霞滿天

楼主
[贴图][随笔、杂文]当晚霞滿天
        每次看到一位打扮得花红柳绿的美国老太太招摇过市,我总在心里头想,区别中西文化,大概没有比这更鲜明的例子了。
        我记忆里的东方妇女,一上了年纪,大多穿着朴素,很少有大红大绿搽脂抹粉的,更不用提那些守寡的了。离开台湾那麽多年,我不知在这方面的变化是否同别的变化一样大。但我相信,再怎麽变化,台湾老年人的情况,同我最近读到的一篇关於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些退休社区的有趣报导,大概仍有相当的距离吧?       
         由于平均寿命的差异,在美国,七十五岁的男女比例是一比四。许多失偶的男士们,即使在中学时代受到女同学们的冷遇,到了七丶八十岁的年纪,却时来运转,在这些退休社区里成为单身女士们争夺的对象。文章说今年八十五岁丶两度当寡妇的苏菲亚,不久前在报上登广告,找65到75岁的伴侣。结果有不少男仕来应徵。只是在首次会面之後,这些男仕们都打了退堂鼓。似乎他们也想要找比自己年轻的伴侣。虽然原来有一头金发的苏菲亚,每天仍按时上健身房,看起来只有75岁的模样。她同其他单身女性共有的一个悲叹是,所有的好男人不是被抢走,便是死了。
        所有迁入退休社区的夫妻,在配偶去世後,多半为了友谊丶温存以及性的需要,而投入寻伴活动。但在与同一个男人或女人结婚长达半个世纪以後,去同另一个人约会,确不是一桩易事。南佛罗里达州有一家替人刊登寻伴广告的报纸,便经常有一些紧张的读者来电话询问:他们该说些什麽?他们该如何举措?什麽时候他们一起上床?
         79岁的肯尼兹是个退休的修水管工人,五年前在他的妻子去世後不久,走进了这家报社。「我当时很尴尬,」他回忆说,「竟当着他们的面哭了起来。我似乎感到对我的妻子不忠实。」但他还是在报上登了个广告,简单地叙述自己是个鳏居的男性,七十多岁,想找一个喜欢玩宾果游戏及短程旅行的伴侣。结果他得到了五十七个回应。
         虽然男人在选择上占有优势,但也并非绝对。一旦他失掉了驾驶执照,或健康,这优势便也随着消失。在这里没有人搭公共汽车去赴约会,更没有人愿意在一年半载之後便得负起照料对方的责任。
         随着医疗的进步,老年人口将逐年增加。如何解决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相信台湾丶香港以及大陆等地区也都迟早要面对。至于这些地方的高龄女士们,在离开儿女独居以後,是否也会像美国的老太太们一样,因耐不住寂寞而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去吸引异性,只有等时间来说明了。

[ALIGN=CENTER][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0/10/19/102414.jpg[/imga]
非马画作:晚霞, 1991年[/ALIGN]
1楼
中国的老龄社会已经来临,大概不会像美利坚老太太那么浪漫。如今耳染目睹的是不肖子孙们在演绎长盛不衰的《墙头记》闹剧。尤其是那些在现代化进程中失去土地没有养老金的大批农民们,真不知他们的明天怎么生存!
2楼
“当晚霞滿天”,人口老化,老年学、老年医学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众老人想要的第二春不只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也是和孙子、孩子们有关联的问题。社会应该关爱、包容老人,每一个人也应该关爱、包容老人。谁都会老。
3楼
 由于平均寿命的差异,在美国,七十五岁的男女比例是一比四。许多失偶的男士们,即使在中学时代受到女同学们的冷遇,到了七丶八十岁的年纪,却时来运转,在这些退休社区里成为单身女士们争夺的对象。文章说今年八十五岁丶两度当寡妇的苏菲亚,不久前在报上登广告,找65到75岁的伴侣。结果有不少男仕来应徵。只是在首次会面之後,这些男仕们都打了退堂鼓。似乎他们也想要找比自己年轻的伴侣。虽然原来有一头金发的苏菲亚,每天仍按时上健身房,看起来只有75岁的模样。她同其他单身女性共有的一个悲叹是,所有的好男人不是被抢走,便是死了。

全社会都应来关心老年人的晚年的幸福生活.
4楼
一向只知非马的诗写得好,今日看非马的画,颇感不俗,其线条表达的诗意令我遐思晚霞,想象无限。真的欣赏诗人独具的画意。赞!
5楼
菲马先生三绝:诗,画,雕塑。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781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