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中学生一篇命题作文:美华文友能一试笔锋吗?

楼主
[建议]中学生一篇命题作文:美华文友能一试笔锋吗?
[COLOR=blue][B]中学生一篇命题作文:美华诸文友能一试笔锋吗?
恭请风中秋叶君点评打分![/B][/COLOR]

----------------------------------------------------------------------------

[COLOR=blue]现代作家王鼎钧先生在回忆录《昨天的云》一书中有言:

[B]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
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
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B]

请写出一篇在你(妳)的生活中,曾经让你(妳)亲受亲感,深深眷念的一件有情有义的事情【满分100分】。

注意:
(1)字数为二百~三百字,每多或少二十五字扣一分。
(2)须自订题目,未订题者扣三分。

〔师大附中〕[/COLOR]


[COLOR=red]*******************************************************************************[/COLOR]

[COLOR=blue][ALIGN=CENTER][B][SIZE=3]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SIZE][/B]
——评析王鼎钧《昨天的云》[/ALIGN][/COLOR][COLOR=blue]【转自美丽心情博客:古今中外名著简介(贝塔斯曼书友会特约撰稿人专稿】[/COLOR]

    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本书的情义所在。王鼎钧那汪洋恣肆,突兀峥嵘的想象力和排山倒海、阅兵方阵般驾驭文字的能力,将散文的阳刚之美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王氏散文,在对人的观照上,紧紧抓住人的生物层次和社会层次的相互渗透;在美感思维的形态上,抒发拂逆传统,欣赏心理悲剧美;在文体上,结构与文调大开大阖,形成泰山日出,雷霆万钧气象。

    作者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加上他对时代文学的用心琢磨,故行文时气势磅礴;文学脱胎于传统古典,却不落入陈腔滥调,其锻字炼句的功力极深。

    这被称为“最后一本书”,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所谓情义,内容广泛,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戒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这“最后一本书“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烘云托月。

    《昨天的云》是一部童年记事的纪实作品,与一般的刻画儿童心理见长的作品又迥然有别,作者所记叙的是战争风烟笼罩下成人世界,确切地说,作者写的是农村,农村里的农民和乡绅。作者笔下的农民们和乡绅们的劳作、生息、抗争,他们的饿生存境遇及内心的喜怒哀乐,以及进入老年之后回忆童年。童年中成人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庸俗、琐细、忧烦统统褪色,已成了纯粹的审美对象。这部书的可贵之处,还与作家那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学追求息息相关,更与作家将美提升到宗教性的极致息息相关。

    《昨天的云》的主要篇幅,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人物肖像的纪念册。其中,多数人物形象如素描写真,寥寥几笔就把人物的五脏六腑呈现于读者的眉睫之前,读者能从他们的心跳、呼吸与时代风烟联系起来,与我们的民族陈年古旧的思潮震荡的绵绵不绝的涟漪联系起来。书中,写的最为丰满的圆形人物,是花了整整一章《插柳学诗》中塑造的疯爷形象。

    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


[img]../images/fileType/bmp.gif[/img]书影:王鼎钧回忆录《昨天的云》
[imga]../images/upload/2010/07/12/234123.bmp[/imga]

*******************************************************************************

附:

[COLOR=blue][ALIGN=CENTER][B]《昨天的云》前言[/B]

文/王鼎钧[/ALIGN]

     我听说作家的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第一本书”,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想写“最后一本书”了。
     从前乾隆皇帝站在黄鹤楼上,望江心帆船往来,问左右“船上装的是什么东西”,一臣子回奏:“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名,一样是利。”
     这个有名的答案并不周全,船上载运的东西乃是四种,除了名利以外,还有一样是情,一样是义。
     乾隆皇帝雄才大略,希望天下英雄入我彀中而以名利为饵,对世人之争名攘利当然乐见乐闻,所以那个臣子的答案是做官的标准答案,不是做人的标准答案。  
     倘若只有名利,这“最后一本书”就不必写了,至少我不必写。
     我一向不热衷歌颂名利,虽然在我举目所及之处也曾出现雍正乾隆。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恋念情义是向后看。  
     人,从情义中过来,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义,有些人掉头不顾。
     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所谓情义,内容广泛,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
     这“最后一本书”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烘云托月。  
     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
     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
     一位历史学者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也没什么,小姑娘尽管穿衣戴帽,而出水当风,体态宛然。
     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
     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或以为大人物才写回忆录。但人物如果太“大”,反而没法留下许多自述,中国现代史上两位最大的人物连个遗嘱也没有准备妥当。
     或以为只有小人物才可以随心所欲写回忆录,其实真正的“小”人物没有声音,苍生默默,余欲无言。  
     所谓大人物,小人物,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左手做的,右手不知道,台下看见的台上看不见,两者需要互补。大人物的传记是给小人物看的,小人物的传记是给大人物看的。这世界的缺憾之一是,小人物不写回忆录,即使写了,大人物也不看。
     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一部史诗。
     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一部长篇小说。
     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一部连续剧。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
     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
     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
     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
     西谚有云:“退休的人说实话。”
     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竞技场,退出是非漩涡,他说话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换什么或是间接为自己争取什么。有些机构为退休的人安排一场退休演讲,可以听到许多真心话。  
     古代的帝王“询于刍荛”,向打柴割草的人问长问短,正因为这些人没有政治目的,肯说实话。
     所以回忆录要退休以后过若干年才写,这时他已没资格参加说谎俱乐部。
     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这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西与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与人“不得不异,不敢立异”。孔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
     “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
     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
     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
     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
     这“最后一本书”不是两三百页能够写完的,它将若断若续,飘去飘来。[/COLOR]
1楼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
…………………………………………………………………

2楼
梅瓶贴出拙作,权当抛砖引玉吧。
               落地保持联系

     我悠闲地欣赏窗外的风景,突然发现:第二航站楼早过了。4:20,咋办?
    “下一站下车吧。”
    “万一误点了,改签也行……”
    “哪个航空公司?”
    “海南航空”
    “谁也是?”
    “我。等下你跟我走。”
      5:12!按路线指引直奔安检口。电子屏上显示: “到安检口需20分钟。”狂奔!5:19,到安检口。 “迟到一分钟,我打电话问问能否上机。……好,上机。”“票,给你,拿好。”中年男子拖着自己的行李走了。到机舱,空姐问:“您的座位在哪儿?”我把票递给她,“我……”我话没说完,全身瘫软了下去!空姐帮我提着行李,找到座位。我大口喘着气!邻座女孩递来几张纸巾。我坐了下来,这时才记起:我还没来得及跟那位男子道谢呢!
3楼
琼的回忆录

“妈妈,琼给我们寄来了这个!”女儿举着一个红色的文件夹,里面一张张印满了老式打印机打出来的文字。“说是二战的回忆,给我们的。”

琼跟我早已去世的公公在二战时同在澳洲军团服役。这个耄耋高龄的女人,布里斯班的一个小公寓是她晚年蜗居。前几年还在博物馆做义工,也为了社区的事给政府写申述信。近几年似乎无力应付义工,但每年一次的跨洲旅行还是雷打不动。每到悉尼,必定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会把她接到家里来住上一天两天,最起码也要见个面,一起吃顿饭。

二战是我们之间的老话题了。她当时是发报员,几个女兵一起要求上前线,请战书交了,上尉长官看都没有看,就撕成碎片。“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去新几内亚?”几个女孩子不服气。长官说:“因为这里需要你,我的上等兵!”

“你应该把这些都写下来。”我对琼说。她笑着,眼睛变得发亮。

这不,她的回忆录到了孩子们的手上,我们会读的,也会保存。
4楼
读梅瓶此文,紧张之至,最后才松一口气。这就是好文的魔力。
5楼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
…………………………………………………………………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