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味

楼主
思考味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9/09/09/205721.jpg[/imga]
[COLOR=blue]川北凉粉[/COLOR]

一早被家人劝教,十指丹蔻“按摩”鸡鸭的美女私房菜,实在没什么看头。然而我初见沈星小姐,却很意外,在开卷八分钟,她讲伍尔芙的普通读者。只得八分钟,我都如坐针毡,原想多听听伍尔芙评书,怎料沈小姐赞扬起伍的绝美侧脸,然后身世,接着她那著名的死法,这些谁人不知呢?即使不知,跟她的作家品评又有什么必然关联呢?捶胸意识到,美女摆错地方,也未必美了,我心中直唤,梁文道哪里去了?

冒着预备再被雷劈的心思,我毕竟开启了一次私房菜视频。沈美女这次身着露肩时装,手擎一只瘦红薯,告诉诸位观众,两湖地区的方言,这玩意儿叫“苕”,有骂人的意思,比如“你这个苕货”,旋而笑道,节目里不可动粗口。她欲介绍红薯饼,刀工粗钝,近镜头打到手指尖,虽非血红,倒是一片银晃晃魔光,陷入红薯块里拿捏,再一边叨叨家常东西,切得不好也不打紧。我的胃里翻江倒海,赶紧毙掉了。

相比起来,我以为既无美女,也不秀靓衫、更不涂指甲油的天天饮食简直一等一厨房节目了。厨房里,不就应当水里滚来火里去,速速更衣,系紧围裙,恨不能十双手并用,还拿什么职场女铁人的慢慢乔。每位邀来的师傅都快刀疾手,说话也不端港台腔,乡音质朴,如雷贯耳,每道菜的小窍门一一详述,临到末了再重复一次。即使一旁打下手兼耍嘴皮的董浩叔叔、民居外景的侯军葛格,也颇能耐两把刷。

北美食材较欧陆大为丰富,然而毕竟不比华夏中原。我看天天也不过想起来才找一找,影毕也常常无法立即实践,但几乎每一回,都斩获小心得,穿插入日后烹饪过程中。

有一回节目介绍鸡味春饼卷,师傅的春饼面和普通货不大一样,是六分低筋面四分土豆粉,烫水和得,出来的饼据说隔夜再微波也不至于死硬。我认识一位北京友人,嫁给德国人,养一双儿女,几种因素一叠加,大抵吃饭只好含混了,居然对我大力介绍土豆泥制法。我肯定是礼貌听完全程并赞不绝口的,私底下,恐怕早已怪叫连连。我自己,其实也懒惯,决不愿剥切碎煮,只图一滩“泥”,也不喜欢给小虫填塞这等食品。于是买回做土豆泥Purée的纯粉,按照四六开,和白面,切剂,烫春饼。然后炒京酱肉丝,拌上鸡蛋、大葱、黄瓜丝等,卷好了做主餐。这样子的饼,从未剩过夜,所以我不晓得是否能保持软度,饼中却是一股淡淡土豆香,咬着也更有甜味。

侯军某次介绍虾的做法。他攒拢虾头炸虾油,剩下虾身,白灼或他吃。我以前蒸虾时留过虾头,蒸好后一盘红润,点毕蒸鱼豉油,头油和豉油的味道互相攀比,倒不知道主吃啥了。后来剥了头,一并扔掉,可惜得很。看了侯军的简易操作,我也试制小半瓶红虾油,锅底子趁热烧香葱豆腐,倒碰出点上海菜蟹粉豆腐的滋味来。后者我和老王都很喜欢,可是他一贯以为挖蟹肉配豆腐,太轻贱了,总不肯让我做,现在无心插得门当户对的草虾头,模拟蟹味,倒轻省至极。做好的红油呢,我拿来炒蔬菜,可以想象口感非常。

我们吃豆腐,总拘泥于麻婆或红烧,偶尔炸一炸,悉数傻瓜料理。侯军又说过一次彩色豆腐,下锅时仍旧伴肉末,不过不同的是,他把小块彩色豆腐上切个豁口,填入肉末,口上沾一点生粉以防肉脱出来。炸好后再炖煲。我觉得前一个步骤很有道理,离散地炒,肉和豆腐互不相干,现在裹一起,滋味互相渗透,是二重天了。我懒得从头点彩色豆腐,更不喜太油腻,豆腐裹肉后,仍旧下锅烧,流程并未繁难,味道却卷起了层次。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9/09/09/210150.jpg[/imga]
[COLOR=blue]土豆烧排骨[/COLOR]

厨房里的收获,其实和专业修行一样,需要温习与回顾,以至流利自如。很多时候,就像开车,需得立定目标,方向高远,手不离盘,永远微调。多一点少一点,变个火候锅子,成品就成熟得多,我以为这即是添加了思考佐味后的提升。有的case,只要求本能反应即可。比如我以前提过蒜蓉开边虾,好几次我都做得较干,尤其铺在底下的粉丝,电线一般硬邦邦。那么很自然地,可以事先在粉丝上打点水,或者料酒。我两样一齐上,出货果然软而韧了。又如做米酒,我发现撒了酒饼粉的糯米窝窝,中部甜香极快,四围则十分缓慢,于是便用筷子在四围也戳小坑,如此一来,酒酿速度变均衡得多。

当然,我耍砸的概率并不小,在不断错误中学习,也可谓厨趣一种。例如我喜欢用高压锅做肉食,像米粉肉、扣肉,既省时,又可尽数压出油,很对嗜肉又惧肥的王家父女胃口。我做排骨的时候,也如法炮制,可是底衬的红薯或土豆,一压就软塌,再拎出来烧,只得一锅黄酱汤。试了几次,我才意识到大方向就错了,应该单压排骨或肉,辅材另锅烧(米粉肉之类不在此例),最后烩拢即可。如果不喜欢直接的酸味,可在收汁时切一二个西红柿调兑。

再一个一直挫败我的例子,是川北凉粉。这是我和老王去川菜馆必点的开胃菜,非常可口。我试验时,有一点过于教条,几种单子都介绍粉和水的比例在1:6至 1:7之间。我拒绝相信实际操作不一定可行,搅出的糊糊,则永远水嗒嗒,根本切不得成型粉条。换了沙淋绿豆粉后,我举着量杯对比例,大致1:3.5至 1:4时(或许最多到1:5),感觉已近软硬边界了,搅至透明糊时,筷子果然可以脱手立于糊中。那么再依次扣入盘子,进冰箱冷凉,最后以WMF快刀切条,一点不粘腻,咬起来也软硬适度。喜辣的人,泼上自制红油(这个官样本总是强调须待到油温六七成热时再放入辣椒(粉)和佐味的碎花椒、胡椒面、白芝麻、少许盐、味精、十三香或五香粉、姜丝或姜茸,我个人以为,只要控好小火,哪怕油温尚且半凉,也无妨慢悠悠置料了,总归是会熟热的,趁手就行,最后也不至于走味,不必恁多讲究),再有老干妈、油盐糖醋、腰果花生碎、香菜、葱蒜即可。不好辣的,又省一步,改淋小麻油就好了。

我常常是事后诸葛亮,连累老王小虫吃思考中的半成菜。想来天天饮食的小机灵小智谋,大概也是久经思量的精华所得。倘若减省trial and error之昂贵成本,多看多想人家的点睛总结,总会事半功倍,更好过吃不着的面子及绸料,又或者任由指甲油荼毒食材吧?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9/09/09/205837.jpg[/imga]
[COLOR=blue]米粉肉[/COLOR]
1楼
"厨房里的收获,其实和专业修行一样,需要温习与回顾,以至流利自如。很多时候,就像开车,需得立定目标,方向高远,不部离盘,永远微调。多一点少一点,变个火候锅子,成品就成熟得多,我以为这即是添加了思考佐味后的提升"

至理明言。

海外生活,繁忙。要在多少功夫多少“好吃”间找到合适的度。但对“味”的钻研,要在吃中品,各人的感觉自是不同,所以做吃不是科学,是艺术。罗素说,科学让人活着,艺术让人活得好。谢谢意闲好文章。

另,粉状调味品我不敢在国内买了,比如花椒粉不花椒,五香粉不五香。可在美国柜台上找,虽说贵点。

Clove -- 丁香
Cinnamon -- 肉桂
2楼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
…………………………………………………………………

3楼
意闲此作,洋洋洒洒,把饮食侃得精彩纷呈,显见也是饮食爱好者。拜读好作!
4楼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
…………………………………………………………………

5楼
谢谢各位,为了阅读方便,我把图还是贴上来。都是做菜后临时拍的,用到尼康的小饼干定焦头f/1.8,50mm,前两张光圈太大,虚化太明显,最后一张光圈调至于f/2.2,略略好点。

我只关心家常口味,创新也都是节目里看到然后自己试试的,不比各位大厨了。平时做得不多,周末模拟一下大餐,见笑。作料方面,我还是用国内的多,托家人朋友,但凡去云贵川者,就帮忙捎一些。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781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