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的艺术(1)

楼主
线条的艺术(1)
                       线  条  的  艺  术
                   ——书画艺术家曾正国写真


    曾正国简介
    曾正国,字庆予,号旁观者、呆子,别署澈心堂主人。
    1960年生于湖南攸县。
    当代中国成绩卓著的书画艺术家、诗人。
    1998年中国首届《兰亭奖》金奖获得者。
    北大方正电脑字库《曾正国楷体》作者。
    其字源出欧褚,熔以魏晋,碑帖并举,兼收并蓄,方峻奇肆,谨严宽博,典雅俊秀,清朗飘逸,风神洒落,韵味淳厚。多次参加全国大型书画展并获金银奖,多幅作品被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图书馆等单位收藏,更多的作品被西欧北美东南亚的华人收藏家收藏。被海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唐风汉韵,魏晋风骨,是当代中国最具实力的正书家。作品最具收藏价值的书法家。最具影响力的书画艺术家。”。

    现为全国政协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青少年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出版社艺术中心主任,文化部侨联文华阁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第一章  汉字魔方

    青山,绿水。
    新荷,翠柳。
    云染青山无墨画,雨打芭蕉有声诗。
    锦绣潇湘,随便剪裁一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隽永的诗。
    在湘东攸县的坪阳庙乡,有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寨,名叫双瓦。
    老辈的人都说这是块灵秀之地,天空常有彩虹高悬,祥云飘动;林间时有奇禽鸣唱,瑞鸟飞翔。如此吉兆,该出贵人。
    此说的由来基于曾姓是这个村落的最大宗族,追根溯源,是大清名臣曾国藩的家族后裔。作为曾氏的后人,谁都希望出个贵人,再展雄风,再铸辉煌。
    1960年,一个男婴降临在双瓦村的一个耕读之家,论辈份,他是曾氏家族的第六代孙,父亲给他起名曾正国。

    南国的田园,一年四季如画。春天豆麦青青,夏天蛙鼓齐鸣,秋天稻浪涌金,冬天瑞雪如银。小小的正国就在这季节的轮换中一天天长大。
    祖上曾经拥有的辉煌,使曾氏家族传承了良好的家风,尤其养成了浓郁的读书风气。一种好的风气,总是能够相互影响和相互传递,村里到处可以闻见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比谁聪明,比谁学得多,比谁成绩好,比谁将来走得远,是这个村子的孩子们从小烙下的印记和潜在的意识。

    五岁的正国,看到邻居家的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学,他好羡慕,缠着妈妈也要去上学。妈妈说:伢子,你还小,还不到上学的年龄呢。
    怎么不到?我都会背“百家姓”、“三字经”了。正国很不服气。
    正国说得没有错,那“百家姓”、“三字经”他已经背得滚瓜烂熟。
    “这伢子这么喜欢读书,兴许将来能有大的出息呢。”父亲望着虎头虎脑的正国,心里有一种冥冥的预感。

    1967年,正国到了入学的年龄。新年刚过,母亲把他送进了村里的双瓦小学。也从这一天开始,他走上了一条漫漫求索之路。
    开学第一天上语文课,第一课是:首都北京天安门。
    老师说:同学们,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天安门是北京的象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行开国大典,毛主席就是在这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对老师的讲解,正国还不懂,但是他喜欢这金光灿灿的天安门,他用小手抚摸着书上的图片,心里涌起一股神圣和庄严,充满了一种神秘的向往:长大了一定要到北京去!

    心理学家指出,任何一个人都有一种对某种事物,诸如文字、数字、音乐、美术、歌舞、运动、技巧、色彩,有着天然接纳和喜爱的情愫,这种情愫就是天性,它将影响人的一生,甚至能够成就一生的事业。

    正国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对方方正正的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性格内向,文文静静,不像别的孩子一放学就疯玩。每天放学回家,他就在屋场里放上小桌子,摊开书本,坐在小板凳上托着腮帮子,在夕阳的余辉下,捉摸着奇幻曼妙的汉字。

    在世界上所有的文字中,汉字是最难书写却又是最具魅力的文字魔方,它可以拆装、排列、组合、移动、搭配,发生奇妙无穷的变化。一个田字,上面出头就变成由字,下面出头就变成甲字,上下出头就变成申字。单口一张嘴,双口就成吕,三口变成品,口中口,就是回;两个口字穿起来,就是一个串。最奇妙的是偏旁部首,一个草字头,一个木字旁,一个三点水,一个鱼字旁,加上不同的搭配,就可以变幻出许许多多的字。小小的正国被这奇妙的变化迷住了。此时的他,虽然还不懂其中的规律,但他知道汉字是可以千变万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这种天性不断地得到开发,为他日后书法艺术的变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中国,正处在“文革”的混乱年月,整个中国大地弥漫着“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极左思潮,所有的学校都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知识分子被列入“臭老九”。小学如同一个幼儿园,只是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学得好不好,根本没人管。
    正国的父亲,一个朴实憨厚的农家汉子,虽然没有多高的文化,却有着自己的远见卓识。他绝对不信“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不信“卫星上天,红旗落地”。从三年饥荒的低谷走出来的他,更不相信“社会主义的草”能够长出大米小麦。他相信文化知识的力量,相信文化知识能够改变落后的面貌,贫穷的命运,能够创造出人间奇迹。他痛苦于自己没有很高的文化,为此他把希望寄托在正国身上。他深信天下不会永远这么乱哄哄,总有平静下来的一天,他要求正国好好读书。他懂得强按牛头不喝水的道理,让孩子顺其自然,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当他看到正国迷恋于汉字,就告诉正国好好写字,因为字写得漂亮不漂亮是一个人的门脸。
    正国记住了父亲的话,他爱漂亮,他的字是全班写得最漂亮的,每次完成的作业,都得到语文老师的夸奖。

    应该说这位语文老师是具有“伯乐”眼光的人,当他看到正国有着书写的天赋时,不断地加以鼓励和表扬,使正国对写字的兴趣越来越浓。等到正国的铅笔字有了眉目以后,又不失时机地鼓励正国去书写毛笔字。
    笔墨好买,但是字帖难求。
    文革初期的红卫兵运动,那近乎疯狂和无知的“破四旧”,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摧残,尽管此时文革还没有结束,但是这场具有空前破坏力的历史浩劫已经显露出文化断层的冰山一角。传统的“颜柳欧赵”字帖早被付之一炬。书店里只有新魏体字帖,那是红卫兵、造反派刷大标语用的,根本不适合做书法的启蒙读物。

    说来也巧,村里有位德高望重的族长,他见正国喜欢写字,写得很有眉目,认定他是块璞玉,经过雕琢,日后必成大器。于是把两本珍藏多年的光绪年间出版的原拓本《黄自元临九成宫醴泉铭》和《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92法》送给了正国。
    这两本书对于正国来说,无疑是大旱之年喜逢甘霖雨露。


1楼
江南兄还在美国吗?
2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风中秋叶[/u]发表的内容:[/b]

江南兄还在美国吗?[/QUOTE]

回秋叶兄,我回到北京已经一个多月了。
3楼
看来在中国上美华论坛已经较前容易多了。有空也写写和名人逸士的交往吧!金凤也在北京呢!凛子应该也是在北京。
4楼
江南兄开篇写一个书法家了。好人物,又是一篇佳作。

“心理学家指出,任何一个人都有一种对某种事物,诸如文字、数字、音乐、美术、歌舞、运动、技巧、色彩,有着天然接纳和喜爱的情愫,这种情愫就是天性,它将影响人的一生,甚至能够成就一生的事业。”
文学家,艺术家,天赋是成功第一重要的要素。书法家,也不例外。有人生来就对字有着很好的感觉和把握。
“文革初期的红卫兵运动,那近乎疯狂和无知的“破四旧”,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摧残,尽管此时文革还没有结束,但是这场具有空前破坏力的历史浩劫已经显露出文化断层的冰山一角。传统的“颜柳欧赵”字帖早被付之一炬。书店里只有新魏体字帖,那是红卫兵、造反派刷大标语用的,根本不适合做书法的启蒙读物。”
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可以找到的钢笔字帖写的是毛语录。毛笔字帖也是写的革命内容。而且种类有限。我刚学写毛笔字时买到一个隶书字帖。就照着乱写。
曾先生不愧为耕读之家的弟子,村里的文化积累又很深厚,为这个小才子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5楼
我曾经送一对老外夫妇一幅自己的涂鸦。老外很喜欢上面的题款,原来他们是欣赏中国字用笔的顿挫。我们这一代是没有问题的,但愿我们的下一代,以及无数代,仍然着迷于中国字的“线条的艺术”!特意搜索了一下曾正国的书法,觉得实在是有自己的风格,能出新。我不懂书法欣赏,印象是他凌厉的撇笔有国画“斧劈皴”的气势。
问好江南先生。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781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