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赵本山,小沈阳说开去

楼主
由赵本山,小沈阳说开去
闲了读论坛文章,有些感触,也想谈谈自己对赵本山,小沈阳的看法,自然免不了涉及雅俗文化的话题,且开章见义,直说观点:提倡“雅”,不排斥“俗”,竞争共存,为世界之大,容得雅俗,能生存就好!

阳春白雪很好,下里巴人也好,就是说雅也好,俗也好,存在就是价值。且不论赵本山,小沈阳的节目是雅是俗,存在就是价值。试想,若赵本山,小沈阳的演出不买座,自然他们也没有市场,没有市场自然失去价值。反之,有市场就有价值,有价值自可生存,他们的演出也自会生根发芽的。

赵本山为什么这许多年能够得到掌声?为什么小沈阳一上春晚,就成“热点”?这说明老百姓喜欢他们的演出,如果说赵及其弟子的演出是俗文化,那么就可以说老百姓现在需要的也有这种“俗”文化。现实里,中国老百姓大多生活在艰辛的劳碌里,他们可是累的很,说重一点是身体累,心也累,温饱以外,他们渴求的大慨还是一点乐趣,一点开心,一点笑声,如果赵本山,小沈阳能为老百姓添得一点乐趣,开心,笑声,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还以更多的掌声,让他们更自由更尽情地给老百姓添乐子,而硬要给他们加上“俗”的捆绑?

俗也未必不好,我们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半咸不淡,含色带情,似雅不俗的语言,说者随意,听者会心,众皆大笑。可知两得其乐的“俗”话,无伤大雅,仅一乐而已。况且,横岭则峰,你这个角度看的,“不太好”,另一角度,则是“挺好”。其实,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如此。有些女性衣着密密实实,这挺好。另些女性衣着简单多露,时尚前卫,也挺好。我们不必批评“保守”,也无谓批判“暴露”,这就是雅俗共存。所以,人们应该大度地,开放地让各种生活方式,文艺形式自然存在,自由发展,切切不要用有色眼镜看他人,甚至把自已的个人观点加在别人身上。尤其在文学,艺术,体育,娱乐这些范畴,更要放松,不要用某些传统的意识定位甚至捆绑所谓的俗,尤其不要用政治意识审视舞台艺术,这样演员可以放开了演,观众可以开心地笑。俗也好,雅也好,大家开开心心,看完了演出,好好睡一觉,明天精精神神上班,岂不甚好。

画圈的老人,令我敬佩,就是敢于把某些意识形态的东西放到一边,不争姓“社”姓“资”发展就是硬道理,老百姓口袋有钱就是好,这样中国放松了,开放了,社会就开放了,人们也轻松了。要明白,老百姓主要的不是意识形态的东西,而是生活安定,自由舒畅。说真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受各种教育还少吗?大年三十,还要再受教育?烦不烦?春晚编辑敢于找“俗”文化,那是有智慧的表现,老百姓了乐了,自然鼓掌,这就是民意,掌声越多越好,编辑就应该找这样的节目,找这样的演员,否则何来市场?

赵本山,作为一个受老百姓欢迎的演员,咋不想发展?名誉是靠本事博来的,要保持名誉就得努力,但是有时候想找好本子并不容易,赵本山也难免有江郎才尽之时,我想,他也在努力着,挣扎着!为什么要预定他“衰落”?一个人冷下来,有时就是积淀,凝聚,这可能蕴藏着随时的爆发。况且赵本山,现在还火着呢!

当今社会,越来越富于色彩,人们也越来越开放了,社会向哪一个主方向发展?我看还是向多元,开放,宽松,自由发展。中国领导人要发展和谐社会,就必须提倡雅俗共赏,百家争鸣,避免总是政治第一,意识形态优先的格局,开创万花争春的自由局面,当然这需要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尤其是当这个进程比较缓慢,有些反复时,人们更要有耐心,毕竟社会总在进步,前途总是光明,且尽可能宽容些吧。

世界是多色彩的,生活也需要多色彩,抱着这种心态看赵本山,小沈阳的“俗”文化,“俗”就是文艺舞台的另道色彩,人们可以接受,也需要这样的色彩。世界因多色彩而更美丽。

6-21-2009 临屏有感而写
1楼
“画圈的老人,令我敬佩,就是敢于把某些意识形态的东西放到一边,不争姓“社”姓“资”发展就是硬道理,老百姓口袋有钱就是好,这样中国放松了,开放了,社会就开放了,人们也轻松了”。

做个老百姓,实用主义就是生活的指南,这没啥大问题。但“画圈老人”的实用主义治国,国家就走上了钢丝。“老百姓口袋有钱就是好”,但问题是社会该如何公正尽量合理地怎样让口袋有钱?

赵本山们怎么受欢迎,这的确是“存在就是合理”。读书人和劳动大众区别在于,读书人爱想合理,合情,长治久安,所以会发点“高雅之声”。看现在的百家讲坛,雅往俗靠,结果不雅不俗。

中国文化,真得很难懂。谢秋叶兄文章。

2楼
欣赏佩服秋叶的胸怀!
民俗也是一种艺术,精英艺术也是一种艺术,两者目的不同,功用不同,但能各自得其所乐,得其所好,也是好事。以褒己贬他心态要分个高低上下的“家”们,即使有艺术高度,也没艺术气度,降低自家修养而已!环顾艺术领域,越是沉稳大度低调的艺术家,其艺术创作越能够穿越时空,为后代赏识敬重,亘久永固!
握手秋叶!
3楼
“当今社会,越来越富于色彩,人们也越来越开放了,社会向哪一个主方向发展?我看还是向多元,开放,宽松,自由发展。中国领导人要发展和谐社会,就必须提倡雅俗共赏,百家争鸣,避免总是政治第一,意识形态优先的格局,”
读秋叶君的话,深有共鸣。我们都是经过文革八个样板戏开来放去的时代的。当时的社会文化是一个明(正统文化)一个暗(不被官方允许的地下文化、如西方小说,中国旧小说诗词等)地并行。
人对文化的要求是多元的,真正宽容的社会也应该是允许多种文化并存的。在文化的发展上,同经济的发展也有相似,有一个市场作用。官方的干涉越少越好。当然,对低级病态的文化应该实行行政手段予以杜绝,在其它方面应该有所鼓励或者有意地引导。例如对于纯文学艺术,国家应该给予经济上的辅助和提供发展的机会,对于通俗文化,则不必刻意追捧。
中国正在处于一个高速发展和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也必然具有其多向发展和不稳定的特点。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在商品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不是一个容易做到的事。就我们论坛上一些诗人朋友来说,他们为了生存都要艰难地工作,在同时,还不懈地创作。我曾读过诗人天水张正的文章,写他到处流浪,哪里有工作就到哪里去。这些年来,因为对缪斯的热爱,他创作了大量的诗作。象他这样的诗人作家不在少数。从另一个面看,赵本山他们谐笑逗乐的小品,为他们挣下了大量的财富。一个朋友说《两只蝴蝶》(好像是一首通俗歌曲)挣了两个亿,一只蝴蝶一个亿。
这样的现象是不合理的。(这不是存在就是合理意义上的合理,付出与获得不成比例上的不合理。)需要社会的认识,与调整。这需要一个过程。普通人的认识要提高,政府的认识要提高,社会需建立必要的机制来鼓励和发展文化事业。就像秋叶君在文章中所指出:“这需要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尤其是当这个进程比较缓慢,有些反复时,人们更要有耐心,毕竟社会总在进步,前途总是光明”。
4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心之初[/u]发表的内容:[/b]

“画圈的老人,令我敬佩,就是敢于把某些意识形态的东西放到一边,不争姓“社”姓“资”发展就是硬道理,老百姓口袋有钱就是好,这样中国放松了,开放了,社会就开放了,人们也轻松了”。

做个老百姓,实用主...[/QUOTE]

心之初:在一个穷困缠绕的家里首先想到就是吃和住,当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领导人,首先想到的也必然是尽快解决温饱问题,那么此时此刻,离不了“实用主义”,把十几亿人养起来再说,其他的却放一放。这在理想主义行时久了的国度,需要智慧,需要胆识,需要大刀阔斧,一往无前,能做到这一点,唯有画圈的老人而已。邓是中国历史的伟人。
老百姓能吃饱,口袋里有钱,才能讲高雅,否则,一切都是空的。这应了一句土话:吃都没得吃,讲什么拉的?!
我并不强调实用主义,只是我想坚持:老百姓开心就好!
5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依林[/u]发表的内容:[/b]

民俗也是一种艺术,精英艺术也是一种艺术,两者目的不同,功用不同,但能各自得其所乐,得其所好,也是好事。以褒己贬他心态要分个高低上下的“家”们,即使有艺术高度,也没艺术气度,降低自家修养而已!环顾艺术领...[/QUOTE]

谢谢依林理解,也握手!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781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