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菱学诗】学古诗初闯平仄关 (每日更新直到结束)

楼主
【秋菱学诗】学古诗初闯平仄关 (每日更新直到结束)
       
[ALIGN=CENTER][B]
[SIZE=3][COLOR=red]学古诗初闯平仄关 - 写给感兴趣的初学者[/COLOR][/SIZE]


写在前面[/B][/ALIGN]


我喜欢古典诗词,应该是从初中读《红楼梦》开始的吧。对格律的认识,多年来也就停留在香菱学诗的那段文字。在一个山野小城,又是那个疯狂的年代,偷偷读《红楼梦》已经很有些胆颤心惊的了,怎敢到处去问谁懂这些?那几本《红楼梦》还是同大院的一个男孩子偷了父母的书柜钥匙,一本一本的悄悄拿出来跟我换一只乒乓球拍的使用权的。我倒是愿意用叔叔刚送我的新拍子跟他永远交换,但他却不敢:))

因此,虽然当时很想知道到底什么是‘平’,什么是‘仄’,还是想都没想过要学格律。偶尔无事强说愁,悄悄在本子里涂抹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子罢了。上大学以后,想要读的东西实在太多~~~有点像孙猴子进了王母娘娘的宴会厅,面对满屋子的美食,只好这个咬两口,那个啃几下~~~诗词只是零碎读之,偶尔兴起诌几句而已。

2004年本在文学城里学厨的,偶然路过新开不久的诗坛,触动旧梦~~~正好当时上班不忙,有大把时间要打发,成天在网上闲荡(赫,当时俺对演艺圈的八卦新闻和NBA的球员交易如数家珍)。于是下了个决心,要从头开始,学习古典诗词。初时在坛子里寻了一些入门文章,跟着玩了一次‘诗钟’。然后就硬套《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表》,顾此而失彼,可谓苦不堪言。幸而得遇明师,悉心启蒙,倾囊教授。两月后便不再视平仄为拦路高山了。

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我觉得它其实就像古典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抬脚走几步,一下就过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细欣赏开始略品个中滋味。已经翻过‘假山’,初尝‘美景’滋味的我,有时就不免为那些看到假山就止步回头的人觉得遗憾~~~

所以,虽然自己仍在初级阶段,也想为喜欢古典诗词,却又为‘平仄’困扰的朋友分点忧。今试将老师教过的方法和个人实践中的一些肤浅体会写出来,如果能对有兴趣学习古典诗词的朋友有点入门的启发或能鼓舞一下信心,就算是我取之网友,回馈网络的一点心意罢。尤其是年轻的诗友,请相信一个正走向夕阳的老学生这句话:对聪明的你们,‘平仄’根本不是 ‘关’。

先说明一下,这篇文字主要罗嗦一下我本人初学格律诗的时候,是怎么‘对付’平仄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可不是论文喔。说错或不妥的地方也请行家们指出,我好改正。关于格律诗的定义和规则,我准备从不同老师的网络讲稿中,整理出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你可以等过了格律‘关’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回头对这些概念做深层次的学习。其它还有拗救原则,孤平以及起承转合等章法问题等等等等~~~网上这方面的文章很多,大家可以自己查找。我也会陆续把老师们的一些文章贴过来。


最后还想声明一点:如果你对格律不以为然,认为不该以律害意,尽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写,也许就不必浪费时间往下读了。毕竟按我老师的定义:诗是美丽的语言。如果你的诗,不管是什么形式,都能给人予美的感受,那就是读者心目中的好诗了。秋菱一般不参与这类争论,规矩是前人定的,守不守,守多少,则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格律上我个人比较认同老师的做法:对人从宽;对己从严。

废话说了不少,该说点正经的了~~~你准备好了吗?
1楼
(一) 什么是‘格律诗’?


我们说‘古诗’,应该是相对于‘新诗’来说的。有的朋友喜欢研究各种名称的严格定义,网上这方面的讨论甚至争论都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索,这里我们只提一下古诗的简单分类。

古诗可以简单分成两种:
1、古风。
2、近体诗(格律诗)。

古风种类很多,如《诗经》、《楚辞》、汉魏乐府、歌行、杂言等都可以划分在里面。这些诗看上去好像不太讲究句式、韵脚等等,其实里面学问大了。古风我还没有开始学习,这里只说说近体诗。

讲究句式、韵脚且每一句的字数都一样的叫近体诗。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正式产生于唐代。在唐朝前几乎都是非格律诗,到了南朝齐永明末期,沈约等发现了汉语四声规律,为格律诗的成型打下了基础。到了唐代,格律诗成型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格律诗的诗体:

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每类又分绝句、律诗、排律等体裁。这里只简单介绍绝句和律诗。

1、绝句:
绝句的体裁: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五绝是五言四句,七绝是七言四句。

绝句的要求:偶句(第二句、第四句)押平声韵,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第一句可压韵,也可以不压韵。

例:
五绝: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七绝: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律诗:
律诗的体裁:也是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和七律。

律诗的要求:五言七言都各为八句。偶句(第2、4、6、8句)押平声韵,奇句(第1、3、5、7句)的最后一个字用仄音。第一句也跟绝句一样押不韵都可以。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分别要对仗。

例:
五律: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七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另外提一下,关于第一句押不押韵的问题:一般以五言(五绝,五律都一样)不押韵,七言(七绝、七律)的押韵为‘正格’~~~ 也就是比较常见(请再读上面例诗的第一句)。如果反过来,你的五言第一句押韵,七言第一句不押韵也不算错。这是不需要死守的例子之一。

(待续~~~)
2楼
很有启发,十分喜欢,欣赏不已!谢谢!
3楼
学到不少好东西
谢谢姐姐
4楼
不过,还是有一点点不明白,所谓的"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分别要对仗。"

"对仗"是指什么?
原谅我这个还站在离门十里外的人提的问题吧!
5楼
那还用说,是罢了的菊姐哎!

罢了是菊姐的第一号粉丝,最佩服菊姐的为人,其次是才学。做菊姐的了弟真荣幸!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094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