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原创] 虚构的房子与现实的诗情

楼主
[评论][原创] 虚构的房子与现实的诗情
               虚构的房子与现实的诗情
                                
                          古筝诗集《虚构的房子》阅读絮语

    收到古筝诗集《虚构的房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时,正值洛阳牡丹恣肆开放的季节。赏花游园的人们络绎不绝,倩影花姿共妩媚,人面蕾蕊相映红。这是河南省第25届洛阳牡丹花会,又恰逢《牡丹》文学杂志创刊50周年,因为工作和业余爱好的因缘,多次陪同外地的朋友们赏花浏览。回想这些场景的时候,似乎对古筝诗集《虚构的房子》有了更深一些的领会。抽暇践约,写下点滴阅读絮语。

     一、      鱼之乐

    我首先想到鱼,是因为我和古筝是在中国诗歌这片网络之海相识并经常进行交流。可以说,当下的诗人大都是在网络之海里自由游动的鱼。而鱼这个意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符合诗人禀性的。诗人(也包括其他社会人)面对现实社会的诸多压力,总是渴望有一片自己可以自由呼吸游走的水域。而网络恰恰可以提供这样一片虚构的水面。这大概也是网络风行天下的原因之一。回到古筝诗集《虚构的房子》,你不难发现,鱼也是自由自在地在一所虚构的房子里游走着:

枕木之上
你的眼神一片安详
像鱼儿放弃了挣扎              《安娜•卡列宁娜》P10

夜里一条鱼游出身体
她把冷艳的躯壳脱在雕花朱床上  《游离》P18

你涉水踏月的文字
宛若一队优雅的鱼              《水草与鱼》P109

鱼和水草的方向
注定没有前生和来世             同上P110

红箭鱼在摄氏26度的恒温中
漂移                          《重生》p142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古筝如上的文字,是想或许我们可以在一些对比的研读中发现诗人的一些诗意的蛛丝马迹:

    在《安娜•卡列宁娜》的结尾,诗人写到:“梦中的村庄在哪里/你更像一颗璀璨的流星/穿透黑暗”。这就是诗人的症结:此时,诗人就是她所书写的人物,她们是同病相怜的,是同气相求的。那就是多少代诗人歌咏与呼唤、梦寐与渴望的光明与自由!阅读至此,那些穿透了黑暗的流星也穿透了我们的内心。
    再看《游离》的第6小节:“佛说:你六根未净,灵魂在今夜出壳/你有令人羡慕的白天”。而白天恰恰是光明与自由的隐喻!何况还是佛说的。
    而《水草与鱼》的结节:“每一次怀想你畅快地轻盈跃起/那些快乐便随水源悠然传递”。 “畅快”、“轻盈”、“快乐”、“悠然”这些词语用之于鱼,当然是再贴切不过的自由自在的心声了。
    关于“鱼”,《 重生》是一首值得关注作品。在《 重生》的第2小节和结尾有这样的句子;“如果同鱼交换一个位置,在水中/审视人类的活动,相信百年孤独/挂在唇齿之间被刻意的咀嚼”。“甚至忧郁/甚至一次劫后的怀想,有目的审视/红箭鱼碰壁回头,水草纠缠/沙发中蜷缩的身体。这个下午/曾有过某种重生的意念吗?——/必定已流失在沙漏中”。我注意到这首诗的题目:《重生》。这不是自我颓废的宿命,也非消极无奈地遁世。而是发自内心的呼唤和戒己惠人的警醒。
    我想,至此,古筝诗意的蛛丝马迹已经十分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二、      爱之切

    爱情是历代诗人墨客不可或缺的主题。在古筝诗集《虚构的房子》中,爱情,也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主题。诸如:第1辑结篇即为《爱情》,第2辑开篇《一个人在异乡》第一首也是同题《爱情》,第3辑开篇的《爱情看见她》,第4辑的第2首《奔跑的爱情》,以及一些虽然没有直接冠以爱情的诸多篇首:第5辑的《怀人》,第4辑的《失眠季节》和《枕边的雨声》,第3辑《短诗一组》中的一些短章,第2辑的《那句话》,第1辑的《红唇》、《充爱》等,其实是都应该读为爱情诗篇的。
    这里,我想特别地提及她的开篇之作《虚构的一组》,亦当是诗人用诗歌阐述爱情的重要作品。这组的第1首与书名同题:

    “我的房子从一片废墟上升起。月光倾泻/建造房子的那个男人,张开双臂,许多窗/把你镶嵌进去”;爱情的主角出场。
    “那个男人,微妙地注视着你/掌心上捧着这间屋”,一步一步接近的爱情。
    问题是“你不可以拒绝/你不可以接受”,小心翼翼地审视。
    “那个人继续说,我还要在房子四周/种植些花草。他说着、说着/他的絮叨就像花草不知不觉地布满四周/在冬天,冬青的叶子会一直延续绿色/当我们的孩子睁开眼睛就能够看到春天/那时候,在从山外搬运几车砖块来……”诗人理想化的爱情观在诗意的罗曼蒂克这呈现出来。
    有意味的是结句:“房子神秘地把你装进去”。究竟是理想化的爱情进入了围城,还是诗意的罗曼蒂克跌入了世俗,我们不得而知。

    而在第2首《虚构的情人》中,诗人钦慕的爱情似乎进入了隐秘而有诱惑的境界:

    “当爱情抚摸我的夜晚时/温暖而无声,发散出粉色的光芒/我鬓发上的玫瑰/羞涩地次第开放/它们轻轻摇曳/在你宽大的怀里,很不安静”。在“洗手间恍惚流泻的水声”的韵律中,“当你的嘴唇贴住我的嘴/沉浸在其中的舌尖,柔软地深度纠结”。这种细腻使得诗意与爱情在不经意间肆意地流淌出来。
    接下来应该是对爱情更加深度地进入:“可当手指如水漫过我的身体时/花瓣的声音秘密打开,花蕾守口如瓶/而皮肤开始骚动。月光和水草不均匀的呼吸/一一对应”;而“你就是那个惟一陪伴我守住那个冬夜的人/我们一起演奏交响乐章。你牵引节奏、速度/一片炫目滑翔的叶子,在低潮和高潮之间起落”;“某些隐匿于心的冲动此刻惊恐起来/今天,是我情绪的临界日。生物钟上指点/我将囤于低谷和涨潮的交界。亲爱的/如果我紧紧含住你,并用指甲嵌进皮肤/如果,我不小心咬伤你……”在深陷的爱中纠结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其实,爱情如古筝的《红唇》:“它轻轻微起启,只露出一丝口风/便让我矢志不渝/献上白天和黑夜”。
    其实,“她看见爱情煽动透明的翅膀/栖身一段桃木/颠簸地晕头转向,幸福的/随波逐流”
    何况还有从纸页的字里行间流溢而出的桃花的芬芳。
    其实,爱情能够给相恋的人什么呢?那么,请你“坐下来,递给你一只莲蓬/让你拨开一个绿色的夏天”(《陈述和描摹》P26)。这就够了!当我们渴望爱情,当我们能够渴望爱情的时候,我们将拥有一片纯净的绿色,我们将拥有一个诱人的季节。

     三、      门之忧

    门是人在这个世俗的世界上每天都要面对开关、进进出出的最为常见的物什。而诗人,尤其是现代诗人却对门寄予了许许多多纠结缠绕的情愫。阅读古筝诗集《虚构的房子》就令人深陷其中:

你用虚构的钥匙开一扇门
你用虚构的钥匙开一扇虚构的门
钥匙向着傍晚/
门向着死亡        《虚构的钥匙》P6

我的血液沸腾且炽热
我的钥匙打不开你的门
……
我站在挂锁的屋前
失望且懒散         《在异乡》P38

冬天立在门后
影子从墙上走下来   《禅意》P47

门关着
我看墙上的风景
……
有人敲门
像你,又不是你    
……
膝盖流着血
走出那扇门        《那句话》P54~55

那扇门换了锁
钥匙却在
……
我在门外
语言碎成一地落叶  《破》P70

    不一而足!我想再一次重复本节开篇说过的话:“门是人在这个世俗的世界上每天都要面对开关、进进出出的最为常见的物什”。而门也是直指诗人内心,指证诗人内心孤独的最为贴切的意象!这么多的门,究竟哪一扇会为诗人自由的书写与呼吸而毫无保留地永远开启呢?
    我注意到一个的细节:在古筝诗集《虚构的房子》封面的内折页上,一身便装的古筝背靠的也是一扇门,那扇门是反锁着的。而诗人微低着孤傲的头,素面多少有些羞赧。她在想些什么?她心中的门是如何在诗意呼吸中开合着?而她背靠的世俗的门什么时候才能为诗人亮起一盏永不熄灭的绿灯呢?诗人的书写与呼吸什么时候才能像我窗下的洛水一样自由自在地流淌呢?

    写下这些阅读絮语,并非要在技术层面对古筝诗集进行解构。洪烛先生以《诗是靠技术达到的地方》作题为他的乡谊与诗友序言提出的这个概念是令人赞同的。无论如何,阅读古筝诗集《虚构的房子》,会令人沉醉在她对诗的语言地纯熟把握,沉醉在她节制而又安静地述说,沉醉在她对诗意的自然而然的提纯与营造,沉醉在她的语境与诗境陌生化的处理与新鲜感的滋润中。所有这些,权作赘言。兹引洪烛先生序言的结尾刹车:“你读一读古筝的诗集就全明白了”。




2007年5月26日星期六  草于洛水之畔
1楼
好文章,学习了。
2楼
诗好,评更好。值得精华。

诗歌评论比起诗歌创作来说,后者是花朵,前者则是蜜蜂。把花粉采出再酿成蜜,无疑是人所共知的升华。
3楼
欣赏,再欣赏!
4楼
个体感受的标签式的评论,堪精!问好!
5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鲁人[/u]发表的内容:[/b]

好文章,学习了。[/QUOTE]

鲁人客气!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781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