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刘荒田老师的佳作<凉风起天末>

6楼
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时,带着一点点不屑,不屑中,夹杂着对文人那根脊梁骨的藐视;但是,读着读着,不免深深地叹息起来,当我把全文读完时,一种锥心的哽咽在胸中翻滚,一浪高过一浪的窒息感,把我拽回到那个没有尊严的年代,以及那个年代之前的许多朝代。我在想,这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除了魏晋,中国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命运何尝不是如此!

“古往今来,不甘寂寞,使得多少文人堕落为统治者的跟屁虫。至贫至贱的生存状态,饿死或瘐死的边沿,仰看着 “从指挥刀下骂开去”,“以鸣鞭为唯一业绩”的奴才,那种安全,那种尊荣,说不眼红是假的……..于是,文学青年争先恐后地投身波谲云诡的运动。‘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我试了,剑锋所向,却是自己一直悄悄的朝拜着的文学圣殿。可是欲罢不能。”在为荒田君勇于解剖自己的灵魂叫好的同时,我却感到无限悲哀。在一个不得不带着面具生活的时代,久而久之,人便会忘记自己本来的面目,终于和那面具合为一体。这是时代悲哀,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

我曾经在阁老谈论中国知识分子的文章后写过一篇评论,我曾经这样写道:

“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个样子,完全是因为他们在严酷的现实中,缺乏自我承担的勇气。哈维尔认为“承担”是知识分子应有的职责,“勇气”是知识分 子必备的品格。1979年,哈维尔被铺,被判处四年半监禁,他在给他妻子的信中写道:“使一个人不能不看到道德败坏现象的,甚至不是普通的道德败坏本身, 而毋宁说是他自己丧失了自信和生命的意义感。引用我自己的话来说,‘世界堕落到我自己堕落的程度’。”从8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全面地接受着昆德拉。 看透历史风烟的昆德拉,站在已然如此的历史面前,他得出的结论是:不参与才是真正的参与。他所持的是,强烈的置身于事外的“游戏”态度。而哈维尔却一贯坚持,心灵比智慧更加重要,承担比回避更加重要,参与比置身事外更加重要。所以他决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他勇敢地与自己的同胞一起承担历史的苦难。他觉得,只有承担了历史的苦难,才能拥有对祖国的未来发言的权利。

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个样子,当然也应该和我们的文化历史有关。先秦以降,在中国的知识谱系中,一直异乎寻常地关心智慧问题而又异乎寻常地忽略心灵问题。先秦诸子里,除了庄子有一些生命哲学的东西之外,其他诸子几乎都在讨 论智慧的问题 – 在一个暴力泛滥的社会里,在一个没有自由的社会里,在一个压抑个性的社会里,如何运用智慧生存下来,并且很好地生存下来?我们的知识分子,把精力集中到玩 弄智慧与智慧的较量上,而无暇对心灵进行耕耘。难怪乎,他们毫无反思地接受昆德拉,接受“生命中能够承受之轻”,接受对敌人和自己都有极大的杀伤力的反 讽;同时他们自觉地躲避哈维尔,躲避“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个样子,当然也和他们精神上缺乏信仰有关。信仰是人格独立的起点,有了信仰,灵魂才能自足。这是一种从自己内心发出来的信 仰,是坚不可摧的信仰。而中国知识分子缺乏的恰恰是这样一种信仰。在他们心目中,生存是最高的信仰,为了生存可以放弃所有的原则和所有的承担,所以,当我们对文革进行反思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人说:在那样的情况下面,你还能要求人家做些什么呢?人家不参与整人、打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事实上,沉默也是一种犯罪。因为沉默,我们的知识分子才会走到这一步;因为沉默,我们的国家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哈维尔在他当选捷克总统的就职演说中说:“我都已经变得习惯于极权主义体制,把它作为一个人不可改变的事实来接受,并保持它的运行。。。。没有谁是它纳粹的牺牲者,因为我们一起创造了它。”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 斯也曾说过:“罪责是全民的,我们应该全民共忏悔。”所以,在整体的罪恶中,知识分子罪不可赦!

责任感的丧失意味着尊严的丧失,责任感的丧失意味着灵魂的缺席。没有责任感也就没有人格的力量,没有责任感也就没有思想的穿透力。没有责任感,“知识分子”就会变成一个被抽空的器皿。

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我们应该承担什么?我们还有没有勇气从昆德拉走向哈维尔?”

阁老在他的文章中把中国文人分为十类:一贯正确型,中流砥柱型,意志坚定型,自觉革命型,反戈一击型,卖身投靠型,见风使舵型,投机钻营型,隔岸观火型,和坐收渔利型。老南大概是属于那种“见风使舵型,投机钻营型”的文人吧。我不由得想,荒田君和我是属于哪一种类型呢?我和荒田君应该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类型,荒田君应该是属于第十一种文人:软弱良知型;身上有许多弱点,有时候意志也不够坚强,但良知未灭。我想,我应该属于第十二种文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型。我只会在自由的天空下指手画脚、铿锵有词,若是将我放到那十种文人的生存环境下,我根本不敢保证,我一定会比他们做得好。所以,我只能痛心疾首地说,我永远没有勇气从昆德拉走向哈维尔。

往事不堪回首,终是忍不住,还是要回首。时空犹如一盏小小的油灯,而那晃动着的灯光仿佛是一段交叠缠绵的波浪,淹没我们走过的每一个脚印。远离家乡,选择漂泊的我们,坐在异国的石阶上聆听着遥远的钟声,悠悠的钟声带不走我们的忧伤,而我们的心事却被搁在门内,像一粒种子,快要破土而出,却还是不能破土而出,让等待的人说不出的心焦和不安。。。

回首实在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举动。明知自己已经走过去了,还是要回首;明知回首什么也不能带来、什么也不可能挽回,还是要回首。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姿态。门的出口也是入口,关键看我们怎么走。而我,真得不知道,应该怎么走。
7楼
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不是这样的苦就是那样的苦,不是物质上苦就是精神上苦还有来自病痛的,没办法不苦,人劝人的时候都是这样劝的"凡事想开点嘛"其实有几个人真正想开了呢,就算想开了还是苦字当头......我现在终于明白人刚生下来的时候为什么开口就是大哭了.
8楼
兰姑娘说得对。就像电影《简爱》里说得: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真正让人难以承受的,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心灵的匮乏,是内心的苦难。回想自己的一生,曾经高尚过,卑鄙过,深沉过,轻薄过,进取过,沉沦过,逍遥过,劳累过,潇洒过,委琐过,聪明过,糊涂过。然而最让我难以忍受的,却是那些让我深深痛苦过的内心的苦难,那些因为良知尚未泯灭的内心苦难。我想,我不但在我生下来的时候开口大哭,我一定也会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泪流满面。
9楼
罢了写得太好了.
10楼
 
  《凉风起天末》是刘荒田老师的又一力作。可以说,这是一部反映那个特定年代,一代诗人命运的纪实文学。文法不贬不扬,显得客观平实,却又情深如井,思绪万千。虽然篇幅较长,细节繁杂,却不显得琐碎,文风简约,颇有骨感。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在作者的笔下,老南是一朵调谢的玫瑰,关于他的点点滴滴,就像一片片随风飘落的玫瑰花瓣,凄婉又生动的在我们眼前落下,带给我们诸多的感伤和思索。
        1文学与出名
   第一部分写的是与老南的初识与永决。令自己无比崇拜、无比神往的诗人,辉煌退尽,寡淡如客,在生分中永决。
    看来,崇拜是多么荒诞的一件事情。记得哪个伟人说过:“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你跪着他站着。”任何一个巨人,当你走近以后,才觉得也不过尔尔,也许很值得佩服,却并不值得崇拜。
  同样,沉醉于这样的崇拜,并为了让人崇拜拚命去追逐显赫的名,自然也十分可笑。但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不明白。偏沉醉于追逐这样的虚名,野心一再膨胀,做那些一个个不切实际的梦。
  出名到底有什么用?
  出门有人认识?却因此失去了自由和随心所欲的权利。
  被人崇拜?这是种满足,可人们崇拜的是个虚像,失去晕轮,抬得越高摔得越重。
  好办事?也就是小事小节,真正的大事,不是虚名能解决的,得靠真本事,动真家伙,找真朋友。
  赚钱更容易?这或许是很多人真正目的吧。可赚钱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赚钱,人若做了名利的奴隶,那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
  做为一个普通人,说这些,可能有吃不到葡萄说酸的嫌疑,其实人到中年后,真正想得不再是出不出名,做一个不很平庸的人就知足了。
  至于文学,那绝不是一条出名的捷径,起码对多数人是这样。
  文学皮厚,不好啃,绝非一时之功。即使以此出了名,也没什么大意思。想以此赚钱发家?基本上是做梦。现在不是那个年代,真搞文学的赚不了钱,能赚钱的,有多少是真文学?所以,做为天份如我一般的普通人,最好将文学当作业余爱好,高兴了就写点什么,不方便写就正正经经做活,做人,过日子。
        2文学与政治
  第二部分写的是从南飞雁到黄英晃,诗人一直都在为政治写诗,也因此得到了一些好处。比如才初中文凭却当上了高中教师,也算是一种重用,起码在那段时间,让他比别人更衣食无忧吧?
  生活中因此得到实惠的不光是老南,我们现在很多人也以此为生。这一点也不奇怪,也不可耻。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做许多并非自己愿做的事来安身立命,而这些事于人无害,于社会无碍,甚至有益。这叫职业,是谋生手段,不是在作文学。如果因为这个得到重视,就以为进了文学殿堂,成了什么家什么师,就大错特错了。
  文学与政治有关,但决不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它是社会生活作用于人,人将之收藏发酵酝酿之后造出的酒。媚上的和媚俗的作品或许有,但那是作者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显现,与命题写作、为政治写作是两码事。真正的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本着严肃的态度,为历史写作,为社会写作,为自己写作。
  我们有过那么多如老南一样为政治写作的人,这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虽然惯性的力量,使得这样的悲剧还在时时上演,但已不是主流,这是令人欣喜的,也是大势所趋。
        3写作与健康
  文中的老南写必苦吟:“不写则已,一写就是通宵。……构思时抽,写稿时抽,清淡型“万保路”须臾不可缺,如今没了尼古丁的刺激,手空空的,什么也抓不住”。听说,前不久刚去世的候跃文也如此,写个相声必熬通宵,抽个天混地暗,这样的烟鬼才子,改行也罢。这不叫创作,叫玩命。一点也不值得学习。我希望刘荒田不是这样。
  记得电影《霸王别姬》有句台词:“不疯魔不成活”。是霸王感叹扮虞姬的程蝶衣,为戏痴迷,终于变态。当时心里便想,这样的“活”不成也罢,成了,又能怎样?
  后来看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心痛的再也不愿看他呕心沥血的巨著《平凡的世界》。难道为了写作,人就可以透支生命,视健康为儿戏?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是父母给我们的最高贵的礼物,怎么可以随便意糟践?没有能力就不写,没有把握就先放一放,写不顺手就想好了再说,又不是有枪逼着非写不可,也不是写不出来就喝西北风,或者写不完就亡党亡国,何至于非和自己过不去?
  健康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前提,以危害健康为代价的事,都该先打个问号.史公说:人生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不得不牺牲健康时,也要看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比如地震了,很多处于死亡边缘的生命等着救助,这时再苦再累,也得强打精神,透支体力去救人;如果只是下点小雨,你偏要在楼下熬着,准备向可能到来的大灾难宣战,这叫堂吉诃德。
  更多老南式的人物就是这样,苦熬苦吟那么多无关疼痒的白纸黑字,吟得病态十足,于已弊大于利,于人无动于衷,于社会不过一缕烟云,倒不如休养生息,减少点身体及家人的负担。
        4文人与相轻
  文章对老南的评价是:“所欠缺的,恰恰是悟性。他作诗逾30年,作品总数当在千首以上,工夫不谓老到,却每每失手在平庸上。手法单调,立意浮浅,直截而空洞的抒情,让一直关注他创作路向的人失望。同样的缺陷形于他的大部分小说:硬凑的痕迹,主题与情节的游离,说教味,还有情节上的破绽。”这是难得的直言,在现在社会,对一个专于写作的人来说,直言是最可贵的。
  其实文人相轻没什么不好,正是这样,彼此看清了对方,也通过对方看清了自己。人无完人,因为有轻才相轻,无则自勉,不失为一种文学批评。
  近年来,情况好像反过来。一篇俗不可耐的作品,也有许多人出来喝彩,今天你捧我,明天我捧你,全是过年的话。实事求是的评价,直言不讳的批评,几乎听不到了。唯有如此,才觉得对老南的评价是多么可贵,可惜是在死后,而不是生前。没有这样的直言相告,于他不是一种幸运,是一种悲哀。
  现在,我们倡导欣赏教育,对孩子多鼓励,少指责。这样的教育方法很好,但那是对孩子,对成年人而言,鼓励固然重要,诤言更加难得。记得歌唱演员孙悦在一次青年歌手比赛上,曾直言不讳的对一个残疾歌手说:你唱歌缺少天份,谋一份其它职业更好一点。当时舆论一片哗然,说孙悦不会说话,不尊重人,特别对残疾人太过份。我倒不以为然。如果那个歌手真没天份,那孙悦的直言就太可贵了。让他有了一份自知之明,能防止了他走太多的弯路,少浪费许多青春和生命。
  许多时候,旁观者清,听听旁人的反对意见不无好处。
        5理性与激情
  看到老南与作者合开餐馆,就猜到什么结果了。文人激情一来,可以不计回报, 不计后果。开头一定是风风光光,有板有眼,像模像样,但文人最缺少的是理性,下海经商必须要做的市场分析,风险评估,成本核算等等,一定是顾不得的,心血来潮,激情澎湃,先搞起来再说吧。英华馆的结局可想而知。
  其实,不光经商如此。文人从政,也是激情多于理性。一代伟人毛泽东,头脑一热,钢铁产量就想几年赶美超英。特别不理性的是百分之九十理论:90%的知识分子是好的。那么其它10%必定是不好的,一千人就要揪出一百个来,一万人就要一千个。如此精确的数字概率,想必并无量化分析和科学调查。
  文人用情,为人,处事,生活,也多如此。
  老南的一生并不是大剧,却可以说是激情一生,对生活的爱和希望丝毫没有因为困顿而衰减过,可惜,他生在一个排斥理性的时代,缤纷的诱惑,又让他忘记了理性,老南的结果是时代造就的,亦是文人的个性使然。
        6应景与终结
  从“南飞雁”到“黄英晃”,再从“黄英晃”到“老南”,无论诗写得多么认真,都不过是迎合政治、应合形势、迎合报刊的应景之作,并非社会作用于人撞出的心灵火花。习惯了这样的应景之作,应景成了老南的习惯,居然对自己也应景起来。嘴是管不住的,就吃降压丸、降血脂丸,工作找不到就上街转转圈。这种应景之举,图得只是表面文章,顶多算个心理安慰,作用实在了了。
  应景之举是可恶的,又是可怕的,一直以来害人不浅。
  曾看过一篇文章叫《西门豹》,说古人怕发大水,就把年轻女子扔下河里,叫给河神娶媳妇。人是死了,水患还是照常有。有的地方,孩子病了,不请医生请巫婆,大神跳得热火朝天,病好不好就看造化了。
  如今社会上,应景之作也为屡见不鲜。上面让抓环保,会开过了,舆论报道一番,就再没了下文。上面号召招商引资,就拿出自己原有的企业挂羊头卖狗肉。如此种种……文化应景,经济应景,政治应景,作人应景等等,最终结果是浪费时间,浪费钱财,浪费人力,与事无补,害人害已。
  一个政党只是搞形势,走过场,肯定得不到拥戴。一个单位如果总搞表面文章,工作肯定差强人意。一个人,无论生活工作还是作人,如果多是应景,肯定没什么好结果。
[em31]
11楼
倍感亲切1
精彩,另人怀念,好文章,倍感亲切1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719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