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刘荒田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4
    • 积分617361
    • 经验313194
    • 文章5294
    • 注册2004-11-26
    [原创]《听 雨 密 西 西 比》(散文)
    (散文):
      听 雨 密 西 西 比
                        
                 (美国)    刘荒田                 
                                                                              
                         1,缘    起
    晴朗明晰的春日午后,天地如重彩工笔画。我在旧金山下城的联合广场闲坐,几个游客模样的白人走来,打听哪里可以吃到正宗的中国菜,我分别就高中低三个档次推荐了离此只有五个街区的唐人街餐馆,他们意犹未尽,和我扯起家常来,从我的肤色和口音,引出“你从哪里来”,“在旧金山住了多久,感觉如何”一类话题。我呢,趁热络小作卖弄,单刀直入,说他们是从密西西比州来的。这些天真未泯的中年男女,惊讶无比,差点称我为小半仙。我说:“还不容易,从口音听出来的嘛!”
    他们说的,是在加州不常听到的南方英语。这种口音,吐字特别圆,每个音节都由舌尖卷起,顺它一顺,才在颚下滚出。白居易形容琵琶声:“大珠小珠落玉盘”,借来形容它,也恰如其分。听到我的恭维,游客们更乐了,追问我和密西西比州的渊源,我说,你们那里,我呆过。
    “哪个地方?”一本正经的高个子扳着我肩膀追问。
    糟糕,怎么忘了?“绿什么的……”
    “绿村?绿山?绿湖?”他似逼供。我一个劲摇头,丢人的记性!
    “绿树(Greenwood)镇?”他锲而不舍,仿佛在为一桩历史悬案寻找解答。我击掌大声说:“对了!它就是13年前我到过的地方。”
    这阵子,我已经晓得,这些游客都是药剂师,来这里参加一家跨国制药公司所主办的年会。高个子来了劲,把身边那娇小玲珑的妻子推到我跟前,兴奋地说:“太巧了,我太太琳达是在土生土长的绿树镇人。”邻达一脸是“他乡遇故知”的近乎,问我到绿树镇干什么去,我说是探望朋友,朋友姓周,开杂货店。
    “那镇子才5万人口,你光顾过那店子也说不定呢。”我说。
    琳达摇摇头,顺便纠正了我的错误:“绿树镇的人口才3万。”我想,这可能是最新数据--90年代以来,小镇人口在减少中。
    呆望着密西西比州来客的背影,在通向唐人街的市德顿隧道口消失,我在雕像旁边的长椅坐下,怔怔地回忆起密西西比来。回忆是路旁一口老井,埋没在泥和草里,一旦你驻足,把覆盖物移开,便发现它深邃如昔,清澈如昔,进而,你为了长久地忽略它,而导致心灵和诗的双重干涸,倍感悲怆。
    1990年1月,元旦刚过,我独自乘机飞往南方。行前害了重感冒,前一晚发高烧,好在上机前烧退了,而这流行病的全本戏码差一道--咳嗽,还没来得及上演。趁这个空档,我来到美国东南部的田纳西州。曼菲斯市是美国不朽的歌星“猫王”埃尔维斯的故乡,高楼大厦不多,街道灰蒙蒙的。友人正夫妻俩远道来迎,相见十分亲切。
    午后,开车上路。老式的卡迪力克轿车,大如小货车。正说,自从他学开车那阵,把车子开进一条小河之后,对方向盘就怀着恐惧,平时外出,都由夫人当司机。这盘山公路于我却很是亲切,便提出由我来开,让他太太休息一会。对开的两线道,盘绕在郁郁苍苍的连山下。路上不时看到野兔和浣熊的尸体,都是横过公路时葬身轮下的。落尽了叶子的枫树密匝匝地排在坡上,正说,要是早来两三个月,霜叶满山遍野,秋光的燃烧壮观极了,而今却这般孤苦无告。落日,浑圆地在原野上方移动,落下以前,剪纸般的月已经升起。穿过叠嶂,在细浪般温驯的矮山包上驰驱,视野没遮拦了,夜色也随着轰然滚下棉田边缘的日头,浸漫开来。
    芦苇丛散兵线似地,布在路边。正抖擞精神坐直。迎面是高大的橡树,敦实的雪松,各自为政的白腊树。转几个大弯,在一栋单层建筑物前停下来,正的家到了。
    迎接我的,是黑咕隆咚的雨网。
                      2,  绿 树 镇 的 诗 情

                “你我竟相识,竟相知,竟相逢
                竟能一同听雨
                听雨在扰扰的中年”

                                  --周正光诗《听雨,在密西西比河》

    10年前看过一个好莱坞喜剧片《绿卡》,说的一位法国来的男性非法移民和一位美国女子的罗曼史,过程是这般的有趣:首先结婚,其次,结为朋友,最后才陷入情网。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法国佬为了取得美国的永久居留权,才和素未谋面的女子去登记,然后,把平常人的感情历程倒转过来,操练一次。不过,这样的荒谬,在写作群体中恰恰成为常规。
    我和正,是因为同在旧金山的《时代报》上发表作品而通起信来的。并未免俗,起因不是“不打不相识”,而是“互相看得起”:我对副刊主编不遗余力地称赞这位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同胞的旧体诗;他呢,在给主编的信中特别指出,激赏我那题为《挑担回去》的自由诗。我从他的投稿信取得地址,写信给他,表示仰慕。他又惊又喜地回了长信。接着,通了电话,头一回,他极为郑重,预先说好时间,那是他的店子打烊的星期天午后,一聊就是两个小时,由此,拉开“友谊蜜月”的序幕。
    那是1986年,我38岁,他46岁,都在拖家带口的中年,都是在婚姻的围城里安居乐业的当家男人。然而,两位绝对没有同性恋倾向的老式中国人,一起显露“陷进情网”的痴狂。何其刻骨铭心的思念,何其酣畅淋漓的交谈,常常地,打完一个电话,兴犹未尽地躺下来睡觉,才感到耳朵发疼――给话筒压的,看时钟,刚才的“电话粥”煮了三个钟头,怪不得心疼电话费的老婆大人,眼珠变得那么白。话题离不开诗,把两人的近作,一首首、一句句地浸渍在友情的蜜罐里,再舀出来细加品尝。如今回头读那时的诗作,惭愧之余,解不透幼稚和散漫的诗句,何以被激荡为壮观无比的瀑布?一如爱情淡出以后,再也无法重演和情人彻夜絮语的缱绻。
    爱情难有帕拉图,友情到了沸点,也不再满足于电话和鱼雁,要“共剪西窗烛”。1988年,正和两个儿子乘飞机来访,在机场的出口,我第一次看到早已亲密万分的兄长:清癯,飘逸,从容,我从没见过这般纯粹的雅士。父子三人住在我家,往后的几天,我和本地的诗友陪他逛唐人街,游渔人码头。他性好花草和奇石,在金门公园里遛达几次,日本茶厅旁边的樱树林,那是秋日,花信早没到,让他低回不已。一天,我和他起个大早,到离住处不远的海滨去,灿灿的阳光落在右肩,防风林前面的荷兰风车,在悠闲地研磨时间。在潮水刚刚退下,平滑的沙滩上,两行湿漉漉的脚印迤逦到远方。我们头一次面对面地倾诉着敬慕、欣赏和庆幸的情愫,一点也不忸怩。
    共处的短暂时光里,我对一个男人献出了多少殷勤,自己并没察觉,只觉得十分寻常,尽了待客之道和地主之谊而已。直到我把父子三人送到机场,回到家,妻子如火山爆发般地清算,我才恍然大悟。妻子向来好客,接待我的朋友在家吃饭,大方热情,反正我所交的都是男性,不存在爱的纠葛,可是,这回我过分了,使得向来识大体的贤内助忍无可忍,爱情吃起友情的醋来。事都是鸡毛蒜皮,诸如:妻子忙里忙外,准备了一桌佳肴,我和客人就坐,妻子还在做最后一道菜,我看小孩子饿急了,便吩咐:“别等了,先吃。”正说:“嫂子还没来。”我没抬头,淡淡说:“别管她。”自然也没叫齐在客厅做功课的儿女。妻子端着热气腾腾的香酥鸡出来,看我们有说有笑,脸一沉,随即又堆上亲热的笑容,这些我没觉察。一晚临睡前,正说孩子有点不舒服,我不放心,半夜起来,送去开水,妻子被吵醒了,嘟囔一句,又睡去。放在过去,妻子是不会计较的,可是这回声色俱厉地数落,我起先埋怨她小心眼,最后终于明白,我给朋友献出的情意,过分到使另一半失去安全感。本来,爱情和友情,是并排的轨道,但那是指各自独立的状态,一旦造成可比性,计较就来了:我待朋友远比待她体贴,朋友的重要在她之上。夸张点说,我去国后缺乏心心相印的朋友,友情的“久旷”终于酿成外遇式的狂热。
    这次绿树镇之旅,正正好实行投桃报李,他的友情简直要把我溶化掉。栖迟异邦这10年间,忙于谋生,疏于交游,朋友本来就少,惯常见面的三几位,多半是清清淡淡的,一如结婚多年的夫妻,维系的如其说是如漆如胶的爱,不如说是习惯和责任,然而和正的交往,是从诗意发酵出来的,意气的完全投合加上新作带来了无穷尽的话题,探讨,争论,提议,互相的阐发,彼此的印证和激荡,友情成了春野的日头,蒸发出的气息,要让人醉倒。
    施耐庵云:“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爱情以灵和肉的双腿前行,友情却只具有形而上的内蕴,在绿树镇的日子,肝胆生平,惺惺相惜,都化入绵绵无尽的倾诉。
    写到这里,颇觉词穷,写友情,洒脱有雪夜访戴,义气有管鲍,相知有子期叔牙。当知青时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在描写主人公和法国作家奥里维的友情的篇章,洒下多少热泪。可是,我无法曲尽这一场并没有掺杂任何性爱因素的、纯然由共振的心律所谱成的灵性之歌,两颗饱历故土忧患与异邦坎坷的心,紧紧拥抱着;两个在诗中浸泡出来的、虽不押韵但无时不诗情缭绕的魂魄,在雨的伴奏下比翼。栖迟在英语横行的新大陆,唯一一场丰沛的春雨,丝丝入扣地灌入心田久久遭旱的角落,给被生计和俗务窒息的肺腑,注进甜甜的清冽的生机。友情没有拥抱、接吻、做爱、情话,没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所以,友谊只让你感动,感戴,只有言辞,没有动作。
    一起听雨。在路旁的快餐店里,倾听檐边的滴答。在他家园子的旁边,伏栏俯视老而矮小的竹子,瓢泼的雨扑打着,来不及返绿的剑叶,不胜沉重地俯仰。雨打芭蕉让人安恬,因为阔大的叶子具有足够的自信。篱下雅得、也瘦得一如主人的植物:无论竹,还是含笑、茉莉与菊,都教人泛起“断雁叫西风”的凄楚。好在,我和他驾车到镇外的格林内达湖滨时,暂时放晴,远近是稠如浆糊的岚气。在未返青的枫林边,两人坐在歪斜的木椅上,仿佛浮在烟云上。四下无人,凄迷的湖面,飘荡着禅意。话题集中在台湾的现代诗上,竞相征引心爱的诗句,从洛夫到余光中,从周梦蝶到商禽,一个背诵非马的短诗《醉汉》,一个吟哦纪弦的《你的名字》。心底的诗意,身边的春意,葱茏地交缠,脚下的草色,倾刻间返青。
    忘记了饥饿,忘记了时间,面对着莽苍苍的湖山,并行在超然的精神世界。以诗为媒介的,男人之间的心灵的撞击,没有情欲的牵羁,所以自在;没有功利上的顾忌,所以纯净。我想起了罗曼•罗兰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对于作为音乐家的主人公和法国作家奥列维的友谊,那种把通体燃为纯蓝火焰的激情。一个男人,倘若毕生没有过这般纯粹的友谊,一如没经历过狂风暴雨、身心交瘁的恋爱,说他的生命如何完全,是不确实的,哪怕他富可敌国,哪怕他以征略名垂青史。
    过午,湖上才闪出人影,是来钓鱼的。全副披挂的男子,长筒雨靴栽在芦苇荡中,矫健地舞弄着钓竿,丝线在水天同色的溟蒙中拽动,每一次都扯起一片活蹦活跳的银鳞,恍如慢镜头的闪电。我们踱过去,看钓客搁在岸上的小水桶,里头泼剌着十来尾,正光说叫银腊鱼。我们在归途,路过一处市场,刚才遇到的钓客已经在卖鱼货,清一色的银腊,每尾一磅左右,要价二块,我们买了几尾,回去清蒸,配上葱末和生抽,果然鲜美绝伦。
    更多的清谈,是在雨夜。店子打烊,门外寂寥,只剩雨声。我感冒未愈,咳嗽正凶,正那慈祥的母亲每晚给我做了中西合璧的药汤:“可口可乐”汽水炖乌豆。喝了两碗,肺部轻松了。和正在八仙桌前相对,前世今生,故土异乡,绝句与自由体,他的出生地广州,我的启蒙处横水,古人与故人……常常地,在他呷茶我喝药汤的间隙,都住了口,侧耳对着窗台--
                                 
                            可以听成细诉衷肠
                            可以听成渐行渐远或渐近
                            却总归无法到达的归人之履
                            可以听成潇湘的凄恻
                            可以听成母亲的唠叨
                            可以听成千篇一律的教义
                            可以听成万古常新的经文
                            可以听成对影的独吟
                            可以听成沙漏的流淌

                                         最妙是
                                         谈至夜阑
                                         檐前郑重其事
                                         一滴、一滴
                                         为友情的小令
                                         缀成悠悠
                                         尾韵
                         3,绿 树 镇 的风 情
    雨里黄昏,“地主”领我出门漫步。他说这镇子几乎没什么产业,从前有过钢琴厂和纸箱厂,都衰败了,背了债,关了门。我观察公路对面的购物中心,停车场和建筑物,是作大生意的派头。路过一些砖房,栅栏上探出低矮的乔木,艳紫一丛丛,使眼睛发亮,花的形状和岭南见惯的木棉花一样,不同的是花的颜色和树的高度。正告诉我,这是玉兰,和州花“荷花玉兰”同科,正在花信中,花瓣厚而润泽,多象在油漆剥落的木门外看街景的胖妇人,不经意的一笑,不算生动,却透出雨天南方的氤氲与悠远。                             
    正说,南北战争的战场和纪念馆都离这里不远,只是镇里多的是国家包养的穷人,缺少纳税人,市政预算阔气不到哪里去。足下的路,无论大街还是小巷,水泥地面都磨损得差不多,只剩一层砂子。出了镇子,视界开阔多了,无边的棉田上,散落着许多梗枝,还粘着小骨朵,被雨渍得乌黑。
    一条铁路从山边伸来,从棉田中笔直切过,那般蛮不讲理,教我想起奴隶制时代南方统治者的威仪。我们正在享受鲜润的风,一列火车开过,铿锵铿锵地敲着和黑人肤色一般凝重的轨道。真够长啊,比当年我和正在大陆所学习的“反修防修文件”还要闷人。对着风驰电掣的车皮,我们缩着脖子,生怕被伸出来的杠子什么的击中。足足站了半个小时,才看到最后一节,带着新砍下的枞木的辛香,逶迤而去。
    进了大而空的商场,耳畔塞满了南方英语。在这个国度呆了10年,只晓得纽约和旧金山两城市的口头语有外乡人难以察觉的差异,例如“咖啡”的发音。在好些牛仔片里,也听过颇为屈诘聱牙的德克萨斯口音。这回身在其中,感受尤其独特。让我领教南方话的奇特风味的,却不是白人、黑人,而是正的么妹--幼年随母从香港来这里的岭南女子,她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教育都是在密西西比河畔完成的,她所嫁的内科医生,是土生华裔。娇小的身躯,秀丽的五官,东方人的樱唇吐出的英语,和小说《飘》里头的玛格利特一样本色。刚刚看了一本比尔•布莱森所写的旅游书《The-Lost-Continent》(台湾出版的中译名为《一脚踩进小美国》),不只一处拿这种口音开涮:“南方人说话这么难懂,不只是因为咬字不清,也因为速度太慢。……一般南方人讲话的模式,宛如某人徘徊在昏迷和清醒之间。我换一双鞋袜的时间,比密西西比大部分人说一句句子还快哩。”书里还说,在这里,“所有在电视和广播上讲话的人都努力使自己听起来象北方人”,“在电台的盘算中,活力四射的北方腔一股脑讲完三、四个广告时,一般南方人才刚清完喉咙而已”。这位货真价实的美国佬,成年后才搬到英国去,20年后卷土重来,却象我等“中国大陆新移民”在旧金山渔人码头一般大惊小怪,早餐店的女侍对他说话,他目瞪口呆,“一个字也听不懂,”“就算她讲的是荷兰话,效果也不遑多让”,费了好多时间,拿刀叉比划,才明白她是问:“你要看早餐菜单吗,蜜糖?”
    据我的体验,南方口音并非艰涩如此,它和德州口音近似,但不那么重浊,德州佬说话,教人想起钉马掌的锤子,甚至听出马厩里草料带腥的鲜味和牛仔赛会彪悍的吆喝。这里稍不同,密西西比河洗涤过的语言,带上水的婉转。我在商场附设的咖啡店闲坐,偷听邻座的黑人女子们聊天,话语流水般,不住打旋,这可是最兜得转的涡圈。如果说,一般美国人说话,R音重得来有点粘腻,费老大力气才从舌根拔出来似的,南方人的口齿却较为活脱,让人怀疑是不是喉咙两旁安装了滚珠,还加了上等润滑油,骨溜溜地,每个R音都是360度的大旋转。至于语速,并不慢,除非智障者。
    从铁路下来,进到空寂的街道,踩着嵌在残余水泥上的沙子,我忽然记起我儿时的小镇,它也在南方--中国的岭南。连气候也相仿,春天下长得让人绝望的黄梅雨。不过我的小镇没有雪,也没有枫树、橡树和棉田。二者的神似处在情调:废墟般的氛围,居住在里面,感到的与其说是宁静,不如说是颓废的懒散。大都市尽管多噪音多罪恶,但具有竞争所激发的生机。从纽约地铁站所有行人赛跑似的姿态,从芝加哥110层的“西尔斯”大厦鸟瞰到的,因堵塞而成为停车场的高速公路,从旧金山下城正午时分的金融区公园上空那些黑云般的鸽子群落,它们被外出用餐的上班族惊起,无处可栖,扑翅而起,给麦当奴的午餐盒洒下粪便或茸毛,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脉搏,这里并不存在。这小镇,在仅有的厂子关门后,黑人居民中,胆大的进城去;剩下的是领救济金的。与世无争的惰性,在绵长的雨季,散发出霉烂的味道。我猜想,读小镇报纸的讣告栏,带雨出殡的倘若没有比平日增多,那不是因为“死气”不重,而是如我一位黑人同事的自嘲:“死,我的同胞不是不想,而是没那个胆量。”这位工于自嘲的人物,曾经从旧金山回到这里探望父亲,半夜外出冶游,被操南方口音的警察抄去驾驶执照号码,他恨死了密西西比,从此不来了。
    我们默默地漫游,几条狗咻咻地尾随着,在沙地留下浅而漫漶的脚印,看无所获,掉头走开。悠然想起南北战争前的南方:毒太阳下,棉花田里的黑奴,若有所思的监工,晃得人眼花的金表链从前襟垂到便便大腹上,穿大篷裙的庄园主千金,小阳伞,密西西比河上笨重的蒸汽货轮。小说《飘》里的南方不乏生气,哪怕带着子弹和血腥。这里却静得没底气。好在,一位胖得不可思议的黑妇人迎面而来,一座颤动着的肉的山峦,黑皮肤地发出上好油漆的光泽,使她的布伞周围罩上从肌肤射出的光晕,奇怪的是她脚步轻盈,几乎没留下脚印。大身架加上胸有成竹的神气,让我想起我在旧金山所认识的一位黑妇人,70开外了,胖加上老,走动之慢,和比尔•布莱森所描写的南方话的语速一般。她的肉可没白长,有的是来头,她在名列1988年全美国300名“最富有人士”的犹太人家当管家,擅长厨政,多大多华贵的晚宴,从拟菜单到烹调,无一不指挥有度,所以,每年圣诞节,主人送给她的礼物,要么新的雪佛兰轿车,要么貂皮大衣,要么五千块钱的现金支票。我的思绪所以大跨度地跳跃,缘由并非身在曾经因蓄奴而引发战争的南方,而是隐隐地产生追溯的冲动,意图理清:黑人女性独有的漠然的谦卑,是怎么样绵延下来的?所谓奴性,和当今以“侍候人”为职志的服务行业所倡导的敬业精神,有多少区别?“奴才也是才”……吹去“阶级斗争”的泡沫,历史的河流还不是按固有的逻辑奔流着?黑人檀木般的皮肤,南方大地上风雨洗涤出来的古典色地,一似黑人的“灵魂歌曲”,对亘古的风情,是欲言又止的追怀还是仇恨?
    同样,我无法不联想到我的小镇,也是雨天的午间,苍蝇包围着骑楼下摆卖针头线脑和陈皮梅的小贩,在脱了缝边的葵扇上下舞蹈,这几乎是唯一具有速度和激情的生灵。街旁的排水沟叮咚着,把街市带着鸡毛和阉割小猪的血的污水导到不远处的横水河去。到了天明,山里头的洪水漫进来,街道自身也成了河。也许,无论在哪个国度,小镇都不脱灰颓,粘腻,志气凌云的年轻人不宜长住。
    当然,两个国度,小镇有相异处。故国小镇是流言的集散地,四乡的奇闻轶事随着箩筐和鸡公车进来,被镇里的海味店老板娘和机灵的酒厂学徒加工过,再辗转播发,于是小镇具有统一的舆论和判决。这就使得人无论怎样恨它的怠惰,也不率尔冒犯它的威严。绿树镇却没有这样的能耐。一位美国作家说,文明,是一种“居住的艺术”,所在的镇子,其大小以“谁都不认识谁”为宜。据此衡量,绿树镇该可入围,“老死不相往来”,不是不能往来,而是懒于往来。离绿树镇不远处有个牛津镇,牛津的罗旺奥克路上,有文学巨匠福克纳的故居,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说及,他的人生理想是当上妓院老板。我以为,如果他要开店,不会选上绿树镇。“娼盛”和“繁荣”这两码事,在这里既不可互为因果,也不能彼此激活。嫖,是耗费生命力的事情。这里缺的是生机。
    我在那里的日子,除了开着大卡车、从杰克森威尔来到正所开的杂货店送上汽水和罐头,兼任司机的推销员外,没看到别的白人。看来,在黑人人口占35%的密西西比州,不说绿树镇,单说正开店和居住的地区,居民几乎“纯黑”,这样的地方,是让好些白人发怵的。上文提到的旅行家布莱森在南方,走进一家“汉堡王”去喝咖啡,“里面起码有五十个人,我是唯一不黑的,但似乎没人注意或在乎。重回高速公路时,真有一种奇异的快感--我必须说,还挺如释重负的。”
    不言而喻,除了黑人,还有中国人。正的家族集中在这里。也有不少于五家的中国餐馆。一家叫“湖南村”,店面向着大街,招牌上的红辣椒教人看一眼喉咙冒火,可惜是空的。正说前年三位广州来的小伙子看它租金便宜,设备全现成,租下来,开张两个月,一直门可罗雀,连押金也没敢要回,逃回亚特兰大去了。
    另外一家中餐馆,叫“好世界”,两层的楼宇,大而无当地蹲在偏僻街道的尽头,招牌上的汉字,作错了事似的缩在门楣上的一个角落。小镇本来就够冷清,入夜更象墓地般。但我临走的前晚,这餐馆因我而热闹起来。为了给我送行,正献出了所能有的豪爽,全家族的老小来了,因久未启用而积存的霉气,被中国人特有的人情味冲散了。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侍应生清一色是黑人小姐,肥硕而满不在乎,尽量文雅地扭动宽阔的臀部,捧来一个个标榜为“香港名厨料理”的菜式,都文不对题。“港式煎面”本来以焦黄响脆为卖相,却被煮得软绵绵;甜酸肉光有醋味,蘑菇鸡丁里过量的蚝油,迫得正的一位侄儿离座去呕吐。这可不能怪服务员,头厨是地道的港人,可惜主勺才一年,前年还是洗碗工。我向一位白牙齿亮如霓虹灯的侍应生要“生抽”调味,她慌得溜开,扯着年长的领班来和我打交道。在谈笑风生的中国人中,穿梭着端龙凤盘,上中国菜的黑人小姐,哦,南方,何其有趣的混合。然而,直到60年代,这里依旧残存着种族隔离,黑人上了巴士,不敢坐前排。在嬉皮士时代及以前,无从归类的黄皮肤还没成群出没在密西西比河畔。
                      4,绿树镇的杂货店
    据说,绿树镇里,中国人开的杂货店有二十家,可以说,这里的中国家庭,家长多数当着杂货店的老板。正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各有店面。数老二最能干,不但有杂货店,还有烈酒铺和公寓大厦,据说家财早就过了百万。
    正的店子在一条街的末尾,进门去,是一面类似影壁的墙,和外界隔开。墙后是收银机,那是二次大战前的产品,按键让抽屉弹出来时,吭啷一声吓你一跳,主人认为,这响声具有阻吓作用,所以保存下来。柜台上都是散装货品,阿斯匹灵啦,香烟啦,口香糖啦,信纸信封啦,饼干和巧克力糖啦,反正能分拆的,都化整为零。柜台是一只大玻璃罐,盐水里渍着黑人爱吃的鸡蛋,每只卖二毛五。香烟每根五分,感冒药每片一毛五。正这老板,在柜台下的抽屉,还有“私货”:佛经、《余光中诗选》、每天的中文报纸、算盘以及孩子的成绩单。正没告诉我,背后的公文柜里层,装着历年报税表和来往帐单的牛皮纸袋下,有一把没上膛的左轮手枪。
    店里面积不小,但无论装潢、货品陈列和气氛,都没什么讲究。正说,这鬼地方,越弄得漂亮,越要受欺负。为什么?你舍得砸大钱,分明是上流人,上流人进下流社会,一如穿雪白西装的绅士,看到满身泥巴的乡下人,能不退让吗?老旧出火候的店容,对流氓、小偷和捣蛋鬼说来,具有“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特殊镇慑力,它无时不在提示着:别耍横,老子在这里熬过来了!你细细看,从被扫把扫出道道凹痕的地板到嗡嗡响着的长排电冰箱,破旧是破旧,却透出家长般的威严。
    正的建筑物和他弟妹们所有的一模一样,都是前店后家。上班没有比这更方便了。然而,不方便也在这里。午饭时分,惯常是正的母亲坐在门口的柜台后,负责收款并监视全店。她可须臾离开不得,走出一步,保不定门外的顽皮小子就捧走收银机。这阵子,偏多来买肉的顾客。黑人们并不象中国人那般讲究新鲜,无非是拮据,临到做饭,看电冰箱空空如也,才不得不从衣袋角和抽屉底搜出硬币,拐进来买两根猪肋骨、三片火腿、一条香肠。他们不会囤积居奇,每次所花不是五毛就是一块。客人进店,前方的母亲按电铃作通报。饭桌旁的人,要么正,要么正的太太,便放下筷子,摇摇头,带着怒气撩开门帘,到肉食柜台去,用电锯或者切片机锯下排骨或者冻肉。黑人可不兴“搭秤”,买一块就一块,别指望说服他多花一毛。正的胃病,我猜就是这般落下的:难得吃上一顿不受中断的饭,胃液分泌久受抑制,机能失灵了。
    没有别一人种上门,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不过,不可硬套“远亲不如近邻”的中国谚语。小本生意人,力气都花在提防上,哪有余力去睦邻?因为招待我这远客,星期天上午破了例,没有开门。到晚上营业时,黑人们蜂拥而入,炸窝般吵,质问老板大白天为何不卖东西,害得他们勒裤带。正连比带划地辩解,然后对我解释说,昨天来了救济金支票,他们最恨钱揣在身上花不去。果然,第二天大早,大门一开,人潮涌来,付款的排成长队,老板用上大量平日难得用上的大纸袋。黑人们大方非凡,掏出来的钞票,动不动是10块20块。正的老妈和妻子丝毫不敢松懈,分别站在货架旁,严加监视,捉到顺手牵羊的,也只是把掖进裤腰的威士忌瓶子和奶酪盒子抢回来,把人赶出门罢了,肇事者是才十一二岁的孩子。若为这些事打911紧急救援电话,警察要骂你大惊小怪,更别指望警车开来。正的店子大忙时,大门旁边站着一个30来岁的黑人,粗壮个子,络腮胡子,威严得象白宫特工,密切监视着自家同胞,小子们看到他,果然放规矩了。我问正,雇这么一个保安员,要多少钱。正哈哈笑着说:“还花钱呀?我只是给他一种特权:喝啤酒可赊帐,每月救济金来了再结算。他为了这项优待,为我看门口好多年了。我问他的身世,正耸肩说,光晓得是单身,每月在花光救济金前,和女友约会一次。
    正的弟弟,老三麦高,店子开在乡村公路旁边,我去拜访过。店面比正的小些,紧贴杂货点的洗衣店也是他开的。位处交通要冲,人来人往的,黑人三五成堆,在门外闲聊,摔跤,玩棒球。麦高并没有老板的架子,和黑人们拍肩膀,开玩笑。正告诉我,亏得他和黑人打成一片,才躲过一场大难。那是一个星期六,白天一位黑人青年慌张地溜进来,暗里传递消息:当心,今晚有四个人要动手。麦高马上和警方联系,作好准备。到了晚间,柜台上的挂钟指向9时55分,三名黑人闪入,把玻璃门里的翻过来,让向外的“营业”字样向里,向里的“打烊”字样朝外。这么做,也十分合理:店子通常是在10点关门。牌子一挂,顾客便不进来了。然后,匪徒掏出手枪,胁迫柜台后的老板娘交出保险箱的钥匙。麦高的太太,人虽年轻,却镇定自若,一边慢腾腾地找钥匙,一边给早已埋伏在屋内的警察发暗号。警察沿货架蹑脚逼近,到了匪徒背后,喝令“不准动!”匪徒四散逃走,门外的警察早已团团包围,匪徒爬墙时,一一被击毙,四人中,只有门外望风的一个保住性命。后来一查,全是假释犯。
    在这样的地方做生意,风险系数之高,自不待言。另外一次,麦高就没那么走运,那是一天大早,他刚刚开门,一辆摩托车在店外停下,一位胡子拉茬的白人闯进来,看到在货架前码货的麦高,劈头就是一枪,麦高本能地闪避,子弹从鬓边察过,烧焦了一撮毛。麦高随即倒下,屏气装死。匪徒踢了踢他,他不动弹。匪徒晓得出了人命,怕起来,不敢抢掠,转身出门,跳上摩托车溜之大吉。过去好一会,麦高看里外没了动静,摸摸脸,看没湿,知道命拣回来了。跑回店后面的家,进卧室,爬上床,摇摇正在睡回笼觉的太太,嚷道:“起来,起来,我挨枪子了!”太太在酣睡中,听不真切,以为他捣蛋,说:“去去!”麦高慌起来,妈呀,我中弹身亡,成了虚无飘渺的鬼魂。他早就听说过,鬼魂没有重量没有声息,所以他压在太太身上她也浑然不觉。这次行凶的,并非本地人,而是刚刚从密西西比河赌船上岸的穷光蛋,他们被俄罗斯轮盘卷光了财产,红着眼睛铤而走险。
    其实,正的家族所从事的,也近似赌--赌命。正自己和弟妹们的店,各各有过若干次被抢劫的记录。事业最为成功的老二,叫约翰,长相英武,和当地政界人物混成很熟,俨然社区领袖,有一次,在酒庄里站柜台,一位黑人顾客趁他转身到货架拿伏特加,拿起酒瓶往他脑勺猛敲一记,约翰满头是血,昏厥在地,被劫匪抢去的才4百元,但约翰得乘上直升飞机,星夜飞往州府的医院,被抢救了一天一夜,才从死亡线逃脱,又花半年学走路,学说话,终于痊愈,幸亏没落下残疾。
    还好在,小生意虽然险象环生,但倒霉事并非无日无之。闲时,几家人结伙到俱乐部去,打羽毛球,打撞球,到河畔去野餐。约翰约我下次在夏天来,他带我去湖上打野鸭子,进深山猎鹿。啊,迷彩服,来福枪,身后的树干垂着绺绺西班牙苔藓,夜枭与夜莺,何其神秘的探险!我为此心猿意马了十年。
    话说回来,每日刻板、忙碌而与中国文化完全隔绝的生存状况,毕竟难堪。正的家族,在虔诚无比的母亲率领下,靠《金刚经》过滤尘念,清心寡欲地把日子打发掉。也就在绿树镇,一位从广东四邑乡下来的妇人,来时30出头,陪着丈夫开店,直到耄耋之年去世,50年从未走出镇子一步,没看过一场电影,也没有回过家乡,生命象店里神龛上那盏暗淡的长明灯,在密西西比河隐隐的涛声里,寂寞地撑持着,无声无息地熄灭,仿佛被不经意地摁下去的烟头。
    对正这样在中国的大学读完中文系,然后在中学教书,青年时期走出国门的文化人,漫长的开店生涯,尤其可悲。他年轻时诗名已著,外号“周七绝”,这样本色的古典文人,却被命运硬按进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生模子里,不得不学算帐、码货、盘点、和爱推销滞销品的推销员讨价还价。每天一早坐在收银机前,直到夜晚。没有朋友,出国后才恶补的英语,刚够对付神出鬼没的“非我族类”。他一边以“雅人高致”抵御毫无中国诗情的人文环境,一边以德州牛仔的彪悍来保卫家业。于是,这位无论长相还是气质都不脱文弱的诗人,居然有过这样的畸行:某天,几位逃学的黑少年又进店来胡闹,他赶他们出门,他们不当回事,在店里追逐嬉戏,打开夹克,把啤酒往兜里塞。正从柜台下拿出手枪,煞有介事地扳扳枪机,小子们屁滚尿流,弃掉赃物,夺门逃窜。正提着枪,骂骂咧咧地在街上追。这一幕,被邻居看到了,报了警。随后,被捕的不是肇事的黑人,而是“在公众场合持攻击性武器威胁他人”的小老板。好在法官看他弱不禁风,怎么看也不象凶徒,又没有案底,从轻发落,只罚款400元,免去牢狱之灾。吟哦“我欲投诗东向水,涉江人去莫褰裳”的多情诗人,偶尔出轨而已。他有一首题为《包袱》的诗:“随便向哪个角落一扔/就扔掉一座巴士底狱/此身立时成了一根失重的羽毛/飘在花上/在酒香里/在诗韵中/然后一个筋斗翻过那团白云/随着泉水在万道沟壑间滑来滑去//哟,好咸啊/抬头一望/白发苍苍的母亲满脸都是泪//“好了,我再背上/反正也那么多年了”
    象正的家族一样,在绿树镇居住的中国人,都是移民,他们的出发点,是东方大都会香港也好,是珠江三角洲的小渔村也好,比之移居美国都市的同胞如我辈,所经受的文化冲击多了一重:第一波是笼统的美国商业文化,它是和大都会的快节奏和繁缛的色彩并生的;第二波是美国小镇的闭塞与沉闷。光是前者,已经教旧金山和纽约一边在车衣厂打拚一边在夜间成人学校啃音标的新移民们步履维艰,何况一头栽进小镇,从此当上自我囚禁的苦行者?正当笑话告诉我一个在绿树镇华人圈里流传的故事:一位从广东四邑乡下来的妇人,在丈夫去世后,自家经营杂货店多年,终于把独子拉扯大。独子到乔治亚州念大学,拿了“注册公共会计师”的执照后,回到相依为命的母亲身边。本来,有这样的学历,在大城市开个事务所,是能赚大钱的,回到小地方,只能是“电线杆当鸡毛扫”,他每天在半文盲的母亲也胜任愉快的小店里码货,卖货,管理帐目。到了该成亲的岁数,母亲作主,带他回到香港去相亲。自以为见多识广的港人,光晓得美国的摩天大厦胜于环绕维多利亚港的上环和中环,却不晓得那里有比粉岭、深井和马料水更为偏远的小地方。于是,一个如花似玉的香港白领小姐嫁给了这相貌中等、一口地道英文加上结结巴巴的台山土话的“花旗客”。香港小姐的妆奁里,有从旺角老牌婚纱店度身定做的新娘服装,三件旗袍,颜色分大红、粉红和紫红,外加敬茶时穿的小凤仙装。他们在绿树城所举行的中式婚礼,成了酒吧和商场众口相传的头条新闻,俨然南北战争以还的“百年盛事”。媳妇的来头,把婆婆镇住了。第一个月是两口子的蜜月,也是家里唯一的和平时期,然后婆媳摩擦不断,媳妇看着残旧的店面说恶心,非要推倒重来,婆婆说装潢再漂亮,还不是侍候同一拨客人?丈夫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谁都不敢开罪。闹到后来,媳妇出走,丈夫跟随,在一家汽车旅馆长住。直到婆婆交出杂货店和家门的钥匙,自己泪一把涕一把地远走洛杉矶,投靠老姐去。
                       5, 不见密西西比河
    到了密西西比州,不看密西西比河,是岂有此理的荒唐。正作为主人,自然不会忽略。一天午后,我们出发。身量奇大的老式“卡迪力克”还是由我来开,正在旁当向导。上路时还是“微微风燕子斜”,越往前走,雨越是凶。车行在单线道的乡村公路,这地方,好天气也难得看到车子,这阵子更没有,此所以这里的人到了堵塞无日无之的旧金山,都不敢碰方向盘。开了一半路,天穹成了倒扣着的积满灰垢的铁锅,闪电如老树的虬枝死命压在上面,眩目的光被雷炸个正着,顿时目眩耳聋。这般的雨,雨拨是对付不来的。满目迷茫,路看不见,靠车灯所开凿的两筒短视的光明,以5英里的时速蜗行。去还是不去?此刻成了生死攸关的问题。当然由地主来作主。正说,快到了,听到涛声不?是呀,在滂沱的雨声里,江声依旧分明,仿佛人的呼息,那是天籁的低音区。“停!”正一声断喝,原来前面是十字路口,红灯如蝇头小火般坚忍地亮着,前面的摩托车似乎视而不见,闯了过去。我凭下意识,踩下煞车器,车子还在滑行,我慌了神,死命按下左脚,车子干脆旋了一个圆圈,车头向后。幸亏左右没车,要有,都被庞大的“克迪力克”横扫到路下的棉花田去。我的冷汗直冒,掉过车头,咬牙往前开。不料,出口错过了。正耸了耸肩,叹气说:“天意不可违,回去吧!”不长的路,折腾了几个小时,回到绿树镇时,已经入夜。向正在念经文的老妈妈说及险境,她连说“阿弥陀佛”。
    这是此行唯一的遗憾,不过,不见有不见的好。卧游目游神游,也许更为壮美。我离开后,正赠我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今夜八方风雨全汇集在密西西比河/浪卷船翻/云旗、雷鼓、雨箭、风刀/乱纷纷,听鱼龙一夜酣战/而阵风摇屋,你我同护一盏秋灯……”
    正的家族,在母亲去世后,也陆续撤离这个消耗了生命的黄金岁月的地方。他把生意连同房产贱价卖掉,改在波士顿置业,趁机退休,在湖畔安顿下琴棋书画的晚年。
    无论是正和我,都意想不到的是,中年最可珍惜的友情,在他赋闲以后,反而冷下来。从往昔半夜以长途电话一谈就是几小时,到如今几个月也难得作一次礼节性问候。从前交换诗作,如切如磋,如今只简略地谈谈身体和近况。我很是悲哀,为了友情和万物一般,有诞生,发育,繁盛,水到渠成地,进入衰老和死。
    不死的是雨的记忆,半夜里,和正深谈罢,喝过老妈妈熬的药汤,躺在客房的单人床上,翻看床头堆的武侠小说,这辈子就这一次,读了半本金庸的《笑傲江湖》。
    雨声,不但在户外,也在屋内,正的诗《屋漏》,既是他和我所亲历的情景,也是丰富的隐喻,大至生命小至友谊:
                            承漏的铁桶
                            瓶子、罐子、盆子
                            七星阵似的摆满一地
                            敲琴鼓瑟
                            彼起此应
                            ……
                            滴落发间的雨点很清凉
                            斑驳的漏痕很艺术
                            透墙的风很温柔
                            生活于我尤其温柔
                            温柔得象银行贷款处那些小姐
                            押无可押,一借再借依然笑脸迎人
                            真该生生世世琴瑟友之
                            然后,趁积水
                            犹未汇成密西西比河的潮汛
                            就安心睡吧
                                                                                                            
                          (刊于云南《大家》杂志2004年第6期)                                   

                     
    [ 这个贴子最后由Zengning在12/5/2004 8:10:51 PM从 美华论坛 转移过来 ]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67711
    • 经验45063
    • 文章255
    • 注册2003-10-31
    没问题。如果太长,可用附件。

    明玉。

    [QUOTE][b]下面引用由[u]Huangtian[/u]发表的内容:[/b]

    (散文):
      听 雨 密 西 西 比
                        
                 (美国)    刘荒田                 
               ...[/QUOTE]
    王明玉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7
      • 积分1103227
      • 经验140362
      • 文章4784
      • 注册2004-11-26
      我的媽呀﹐那麼長﹐誰有耐心看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4348
      http://blog.sina.com.cn/u/1278777884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冯新华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2
        • 积分166023
        • 经验53260
        • 文章641
        • 注册2004-11-26
        感动啊!心灵的相拥胜过一切物质的需求,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情却浓于酒!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艾华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10
          • 积分486500
          • 经验202651
          • 文章1614
          • 注册2004-11-27
          人情练达是文章,不愧是大家手笔!
          优美的文字,丰富的信息含量。既是散文,又是美南风土人情的写照,美不胜收。

          荒田兄,先前从曾宁处读过兄的一本散文集,对于兄善于从生活小角反映人生的功力至为佩服,像那位在金融区酒吧勤于的给大家买酒的印度老版,像老刘漫步海边的心情文字,都在弟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及后,因为弟的一篇故乡游的文字,竟然获得兄洋洋万言风流倜傥的少年往事,喜出望外!

          日前,更亲耳聆听兄的声音,幸甚至哉!下次盼望以家乡话向兄长请益。

          请兄长兼老师日后多指教!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刘荒田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4
            • 积分617361
            • 经验313194
            • 文章5294
            • 注册2004-11-26
            艾华:我和你通电话,你只说了一句话,但我马上对你无限佩服起来:老广居然说得这么纯正的普通话!而况是我的老乡,前我未闻。我可断定,你的英语和别的方言(如台山话)十分地道。我平生最喜欢说话漂亮的人。
            我的《忆岗宁》并没有什么风流韵事吧?可以再登一遍。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7
              • 积分1103227
              • 经验140362
              • 文章4784
              • 注册2004-11-26
              荒田回來啦﹖問好﹗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4348
              http://blog.sina.com.cn/u/1278777884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艾华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10
                • 积分486500
                • 经验202651
                • 文章1614
                • 注册2004-11-27
                荒田兄长言过其实,让我汗颜。京骗子骗兄长而已,不信你问曾宁:-D
                《忆岗宁》还是兄长贴吧,弟岂敢越俎代庖?!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7100
                  • 经验5845
                  • 文章113
                  • 注册2005-04-23
                  真过瘾。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280
                    • 经验842
                    • 文章68
                    • 注册2006-02-10
                    我在读历史。
                    其一,这篇文章是在2004-11-27 11:59:36 发表的,一年多了,但还那么保鲜。
                    其二,这是一篇旅美华人的历史,管中窥豹。
                    我有一位朋友,夫妇俩如今定居在休斯敦,与我们打越洋电话,一“煲”也是两三个小时。
                    读了这篇散文,使我更加理解“异国他乡”的感觉,和贵文中主人公们的情感历程。
                    问好了!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9950
                      • 经验1320
                      • 文章122
                      • 注册2005-05-26
                      跟随作者感受“听雨密密西比”的意境和氛围,那种感觉不仅仅在于“情调”,同样在于一份浓烈的“爱”。肯定的说,这本书收入的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优美的佳作,容易让人随作者深深感受人在他国在他乡的生活历程。而这种印象是深刻并且让人难以忘怀的!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50
                        • 经验1633
                        • 文章25
                        • 注册2006-04-03
                         [COLOR=red][B]美文重温。[/B][/COLOR]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3125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