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什么呢?有人说,禅是摩诃般若(大智慧);有人说,禅是一种人生态度;有人说,禅是深奥之哲学;还有人说,禅就是禅,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至今为止,禅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家都来描述它,但没有人能够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凡是对佛教有些研究之人都知道,禅是不能讲的。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且“不可说,一说就错!”。一旦说它“是什么”,其实就已“不是什么”了! 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它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首指人心、见性成佛,提倡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佛教的烦琐义理,认为只要“顿悟”,人人都可以成佛,“佛性就是人性,人性就是佛性”。禅宗以“无念为宗”,认为无念并不是什么也不想,而是说心不要受外界的影响,保持本心清净。 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将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
先说两个关于禅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磨砖成镜(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慧能得意弟子之一是南岳怀让禅师。 南岳怀让的门下 出了一代宗师马祖。
怀让看马祖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坐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马祖回答说:“为的是成佛。” 怀让听后,一言不发,取了一块青砖在庙前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马祖见此十分惊异, 问怀让:“你磨砖干什 么?” 怀让回答道:“我打算把它磨咸一面镜子。” 马祖困惑不解:“石砖怎么能磨成镜呢?” 怀让反问:“磨砖不能做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马祖听后立刻俯首向怀让请教:“依你之见怎 样才是正确的成佛之道?” 怀让问马祖:“这好比牛驾车,当车子不走的时候,是打车呢, 还是打牛呢?”
马祖不知该如何回答,沉默不言。 怀让继续说道:“你坐禅之目的是为成佛.那么禅并不限于坐卧的形式。因为佛法无所不在。没有固定形相。在绝对的禅宗大法上,不应有取舍的执著。所以.仅靠坐禅不可能悟道成佛。”
马祖道一听了这番话,豁然开悟。 从此,马祖便跟随怀让学禅,十年后大有所获。 怀让去世后,马祖继承了他的衣钵。
第二个故事:箭锋相拄(不知出处)
有两座禅院比邻而居,其中一个寺庙的僧人若去菜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个寺庙。 一日早上,一个小和尚去菜场买菜,刚路过这个寺庙门前,就见该寺庙有个小和尚出来,拦住了去路。
“你到哪里去?”拦路的小和尚问道。
“脚到哪里,我到哪里!”买菜的小和尚回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回来请教自己的师父。
师父面授心机,说:“明天继续问他,他如果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他一定就答不出了!”
翌日,小和尚早早地便等在寺庙门前,以为自己这次一定胜券在握了!一看见昨日那个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道:“你到哪里去?”
“风到哪里,我到哪里!”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
问话的小和尚再次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只得再次返回去请教师父。
师父这次有些不高兴,他道:“你怎么如此之笨啊?你可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来了!”师父进一步补充道“如下回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便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了!”
听了师父这番话,小和尚欢喜极了!他心想,自己明天一定赢定了!看你还能变出什么花样!
于是第二天,小和尚又早早地就等在寺庙门前,一看见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又再次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
“我到菜场去!”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再一次无言以对。
禅宗又称“佛心宗”。“即心即佛”的佛性论是禅法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讲求心外无法,世间切法都是人心的自然流露,提倡“性自天然”,提倡“个性自悟气“妙悟”、“顿悟”,把个人对事物的感悟提高到很高的地位,强调了个性差异,强调挖掘个性感受的“佛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思想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与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意义。所以,“凡者见二,智者了达!”。
禅不试图用定义和概念去说明什么。禅关心的不是“外部事物”,而是“人的心灵”。外部事物虽然纷乱芜杂,但这些外部事物对人的心灵的作用却是一样的。因此,从人的心灵的角度去看外部事物的影响时,当然可以把外部事物看成是一个同一的没区别的东西。都只是“这个”或“那个”而已。如果心灵不再被任何外部事物所影响了,到达了“如如不动”的境界,此时再去看山、水,山也只是山,水也只是水。
禅只是对需要禅的人才有用!就如同药只对生病的人才有用。 因此,若是一个人生活得很快乐很欢喜,没有任何烦恼与忧虑,那他便通达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