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060
    • 经验2329
    • 文章106
    • 注册2008-06-03
    白马到哪里去了?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名存实亡。孔子和墨子就提出了“正名”的主张,由是名辩思潮盛行一时。到了战国时期,名家学派分为两个派别,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合同异”,一派是以公孙龙为代表的“离坚白”。任继愈先生认为:“惠施注重事物的性质的‘同’的这一方面,公孙龙注重词和概念的‘异’的这一方面”(《中国哲学史》第一册,第178页)。惠施和公孙龙从不同的方向,将中国古代逻辑学和辩证法思想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致。只可惜随着战国时期的结束,名家学派也就由“显学”成了“绝学”。因此,在中国古代没有演化成完整的概念逻辑系统,致使中国人抽象思维先天不足。
      以上观点,哲学史界多有论述。近来重读《公孙龙子》,越来越觉得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同辩证法的“同一律”如出一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白马非马论”所讨论的实际上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白马非马”是说单纯的白马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马,这就像说白种人并不等于人类是一个道理的。但是,公孙龙在论辩“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时,他却是从事物的属性上来辨析的:“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以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不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以独马为有马耳,非以白马为有马耳。”(《白马论》)明明有白马,你不能说没有马,如果说白马是马,那是白马失去了白色这一属性,变成了一般意义上的马,那么,白马就找不到了。显然,这“白马非马论”涉及到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问题。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正命题就是“白马就是白马”。因为只有这样,名与实才会一一对应,从而达到“正名”的目的。
      《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有十四篇,而现存的《公孙龙子》只有六篇。窥斑见豹,基本上可以认为公孙龙已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逻辑思辨系统,他的《坚白论》涉及到了事物的本质与属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他在《通变论》中提出了“有与则变”、“变非不变”的观点,更是对“同一律”的深刻揭示,即使在今天也对我们不无启迪。如何在事物的运动与变化中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这在任何时代都是艰难的。即使现代人已经学会用数量关系表称事物,也难以做到绝对的精确。如果适应事物的发展,一味地更新观念,就会走向“修正主义”;如果固守旧有的观念,而忽视事物的发展,就会陷入“教条主义”。所以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需要认识客观存在,也需要进一步认识主观意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562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