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看到我在下棋,因为不懂围棋的缘故,便说,他最早知道围棋,是看了《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这电影真好,剁指头之类的,他至今记得很清楚,跟昨天看过一样。
我正告他,我不喜欢这电影。这个剧本根本不自然,因为拍的时候,并非国难当头,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却硬要用自己的受虐狂和烈士狂心态去意淫历史。
那个东西,日本人不会喜欢。我有点怀疑是否它真的促进了中日友好。知道昭和围棋情况的人,可能会说,你们讲日本人不能正视历史,这个中国电影,它正视历史了吗?
吴清源看了很不爽,说那样拍不好。吴清源曾经参加棋道报国会,去慰劳日本军,并和溥仪有过接触。当时长春出现了“杀文化汉奸吴清源”的揭帖。从历史真实看,吴当然没有回国抗日,连“棋道报国”他也没有有意识地去抵制。
回日本后,吴渐渐比以往更加多病,遁世倾向一发不可收拾,在四十年代实际上脱离了日本棋院,变成宗教狂热分子,不下棋了。则其中,必有隐衷隐痛,时代给他留下了长期的心灵创伤,直到二十一世纪再写自传时他对那段时间的真实心路还是回避不谈的。他没有巴金的勇气,但毕竟还是有民族意识、有天良折磨的人。这是时代已经给他的压力。那个时代过去了,照理....但几十年后,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里又把他这样拔高,也是他无法直面自己灵魂的一个因素吧。他真可怜。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黯黮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行藏终欲付何人?淡薄如仙人的吴,终于还是无法启齿,说清九一八以后十四年的行藏。他有深深的、无法面对自己的愧疚吧,他是一个非常过敏,象蚌一样闭上壳子来应对“末俗纷纭”的人。去满洲是不是意识到作了文化汉奸,是“当时黯勘”,想象他怎么怎么爱国,或者辩解他怎么怎么真爱国,都是“末俗纷纭”,真相只能自己来讲,而一盘没下完的棋,使得他无颜再讲一言半语了。可能一听人讲他爱国,或者听到爱国两字,他都会当晚胃痛吧。吴先生来日无多,他的自传,也只能是“区区岂尽高贤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