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金子总会闪光 ——记已故写意大师李味青
这是一个被红尘湮没、然而以其妙笔丹青熠熠生辉的人物。 这是一个命运坎坷、历经沧桑,然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这是一个既像三百年前的石涛不为时人赏识,又像现代沧海遗珠的黄秋园、陈子庄一样默默无闻的人物。 这是一个传承着中国画坛先贤的血脉,又无怨无悔地将这一血脉绵延传承、直至生命终结的人物。 这是一个一生无缘加入中国美协,甚至省市美协,其艺术造诣却使许多专业画家难以望其项背的“民间画家”。 这是一个日耕不辍,终以柔毫磨凹古老青砚的痴人。 这是一个饱受白眼,却自强不息、自得其乐的奇人。 这是一个洞达世事、豁达人生、通达境遇的强人。 这是一个善于以苦为乐、化悲为喜的世间高人。 他就是中国已故花鸟写意大师李味青先生(1909—1997)。 2002年,江苏省画界于李味青先生逝世五周年之际,在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为他隆重举办了第一届《李味青先生遗作展》。 2007年,在南京举办了《李味青先生艺术研讨会》,与会人士对他的绘画艺术予以高度评价,指出他是“继八大山人之后屈指可数的写意大师之一”。 2008年,江苏省画界将举办第二届《李味青先生遗作展》,并到全国各地巡回展出。 2009年在李味青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江苏省画界将举办隆重纪念活动,并出版《李味青花鸟精品集》和《李味清文集》。 李味青先生的作品在南京、江苏,乃至整个南国引起了震动。国内的许多收藏家把目光聚焦到李味青的作品上,一位独具慧眼、但不愿披露姓名的收藏家已经以巨资一次收藏200余幅李味青先生各个时期的作品。
一个画家何以能在他驾鹤西行之后赢得身后名,受到后人如此推崇,其作品引起中国收藏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收藏家竞相追逐的热点? 戊子新春,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在北京西山访问了对李味青先生颇有研究的季春先生。 “是金子总会闪光”,季春先生说着递给我一本《寂寞铸辉煌》。打开扉页,一段文字跳入我的眼帘:“今天我们在重新审视李味青先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长达半个世纪的万千作品,犹如他在艺途中撒落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瑰丽无比的项链”。 翻开李味青的艺事记录,他并不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他曾拥有过辉煌: 1944年春天,在陪都重庆,正值而立之年的李味青就和著名山水画家黄君璧先生举办联展,在山城引起轰动。于佑任、郭沫若、张道藩,以及社会各界名流到场祝贺。这一年李味青编写了《中国画画法》。 1956年春天,北京举办了第二届全国美术大展,李味青的四幅花鸟画被组委会选中参展。同年初秋,李味青参加了《全国第二届美展入选者座谈会》。 1958年春天,李味青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的三幅作品,引起了正在江苏考察工作的前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的重视,并将李味青的十幅作品带回北京,在他的大力举荐下,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味青花卉集》、由国际书店向海外发行。因需求量太大,前后7次再版。 然而,正当他的艺术之花烂漫开放之际,他那刚正不阿的性格给他招来了麻烦。在那极左思潮盛行、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一个从旧中国过来的文人,是很容易在言谈话语中被人抓住辫子的,他被解除了公职,丢掉了饭碗。从此他被湮没在风雨钟山下的滚滚红尘之中,金陵古城,寂寞孤冷,野渡舟横,苍茫独立,他的画再也进不了艺术殿堂。但是他还是画,在一张用三合板拼凑起来的画桌上没日没夜地画,因为南京城里的百姓喜欢他的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文革结束,他的画流传在民间数以万计。 “文革”结束以后,他的冤案得到了平反。改革开放的春风,焕发了他的艺术青春,老笔纷披,再展雄风,纵情挥毫,佳作迭出。1982年十月金秋,南京市美术家协会在清凉山崇正书院为李味青先生举办了个人画展,精湛的画艺征服了无数观众,时年已经84高龄的书画艺术大师刘海粟老先生在学生的陪同下,先后三次观看了画展。 尽管这是迟来的关爱,却是对他艺术的肯定。 辉煌——寂寞——辉煌,历史为李味青先生作出了公正的结论,也为他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百闻不如一见”,季春先生说着向我展示了他珍藏的李味青先生的十幅册页和一组作品的照片。我审视着作品,其中多数是李味青先生走出人生低谷之后的心手双畅之作。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 ,是李味青先生作品的最大特点。李味青先生下笔大气磅礴,狂放恣肆,线条劲挺,爽利多姿,随形写神,刚柔并举。笔墨厚重而纯和,气韵生动而高古。他把中国书画艺术所蕴含的金石气、人文气、气韵和意韵达到了高度统一。 这种大笔法具有化天地万物、摄万物之神的力量。李味青笔下的虫鸟鱼虾、藕荷果蔬,山水林木,青松古藤,苍鹰巨石,小草雏鸡,梅花牡丹,翠竹兰草,寥寥几笔,气象万千。
李味青用笔取得的高度成就,林散之先生有极高赞语:“我爱李君名大震,独擎椽笔画荷花。看他雨聚风驰处,写出人间第一家。” 同一时期的胡小石、萧娴等金陵名家对李味青先生都有极高评赞。胡小石评论:“(李味青)用笔雄强,挥霍似赵悲翁(赵之谦)中岁之境。”当时的北京中国画院院长王雪涛,对李味青的笔墨功夫有着和胡小石先生相同的评价:“味青先生笔力雄强、笔法挺健,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花鸟画人才。” 李味青的线条骨力骄健,硬朗厚劲,质量可与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等量齐观。由此他的画朴茂沉雄,畅达清新,简远高古,气韵生动,雄浑古朴,苍润厚重。读他的作品,使人如品香茗,香气四溢,如啖橄榄,回味无穷。
寄情言志,借景抒情,是李味青作品的又一特点。字为心画,画为心语。二十多年身处逆境之中的李味青先生并没有屈从于命运,他用绘画的语言表达了他与命运的抗争,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痴情。一幅“咬得菜根,百事可为”,表达了他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心境。一幅“倒梅”表明了身处逆境之中的他依然像梅花一样凌寒怒放。一幅题为“有望”的作品,以两个萌发新芽的芋头,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望。他以荷立朝阳、花舞春风,表达了甘于寂寞,自得其乐的心态;以空谷幽兰、雪中红梅,表达了与鸣玉比洁、共梅兰齐芳的心志;以参天青松、百年老藤表达了青松襟抱,古藤情怀。由此他的作品不仅引起同代人的强烈共鸣,而且引发年轻一代对蹉跎岁月的深刻反思。如果说以油画反思“文革”的是张晓刚,那么以国画鞭挞“文革”的就是李味青。
斯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思幽幽。1997年李味青先生驾鹤西去,著名画家萧平先生以“人真画还真,艺高寿亦高”概括了他的一生。李味青先生虽然已作古人,然而他在华夏绘画艺术长卷上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艺术财富和精神财富。从他众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领悟:在博大的人生舞台上,即使处在“幕后”,一样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情,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演出威武雄壮的活剧。由此我想,李味青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魅力四射,被后人推崇,极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一言以蔽之: 精神可以流芳,艺术可以永恒。
[em36][em36][em36][em36][em36][em36][em36][em36][em36][em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