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6880
    • 经验2800
    • 文章415
    • 注册2010-04-03
    [原创]“君子有三畏”议
     “君子有三畏”议

        在网上经常读到一些愤青辱骂孔子,怒不可遏地批判孔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话。我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对本文中“畏”字的解释有二种,一曰惧怕,一曰敬畏。刘宝楠《正义》:“是故‘畏天命’,则戒谨恐惧,必致其修己安人、安百姓之学。”日本人竹添光鸿《会笺》:“‘三畏’‘畏’字,非是空畏,一念兢兢戒惧,实体之而不违也。”除“畏”字的解释外,对这段话的诠释基本上大同小异,得出的结论是一致认为:人应当有“有所畏”,人类应当有“有所谓”,不然社会和家庭的秩序和道德会荡然无存,将直接导致国将不国、家将不家,人不像人、兽不像兽。

        而今我读到了论坛上“自由斗士”、“民主先知”的独特另类解释:孔子要人怕天认命;要惧怕权力;要听统治者的话,做逆来顺受的奴才。继而批判儒家是怕皇帝、怕权利、怕上面指令的奴性十足的走卒;孔子则是祸害中华民族二千年的大恶人!“三畏”助长愚昧,维护专制,拥护皇权、赞成奴役云云,以阶级斗争观点批判之,真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不知道这个解释从何而来,望文生义还是断章取义。忽略全文以偏慨全、去所需而任意曲解、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都不是读书的正确方法,他却偏要为之,谁能奈何!只有将我读书和对社会的领悟写下来的一条路了。

        《论语·季氏》原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归纳古往今来专家学者的解释为:天命——天道自然。

        大人——古代多义词,或指有德者:《论语·季氏篇》畏大人(注:大人,圣人也);或指有位者:《左传注》大人,公卿大夫也;何晏《集解》释作“与天地合其德者也”;也有人解释为长辈、父母、品行优良、道德高尚的人。《易经》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孟子》解释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解释“大人”的话多点,是因为某些人认定孔子讲的“大人”是帝王、是统治者而肆意攻讦。

        圣人之言——道德修为极高如尧舜一样的人;

        小人——道德修养不好或没有修养的人。

        这段话译为:孔子说“君子应该有三点敬畏之处:敬畏自然规律(天意),敬畏德高望重的人,敬畏圣人的经验之谈。小人不知天意而没有惧怕,所以轻慢德高望重的人,蔑视圣人的经验教训。”

        是故“君子有三畏”的“畏”字当理解为“敬”,符合孔子的一贯思想,孔子认定的“君子”是指有道德的人。有德“君子”敬重的“大人”就是“与天地合其德者也”,有德“君子”敬重“圣人之言”是孔子言中本意。敬重“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天命”也是逻辑之必然。

        “君子三畏”亦有“三敬”、“三重”:敬重“天命”、敬重“大人”、敬重“圣人之言”。而且这里的“畏”实为“敬”解,故训和古代文献里有大量证据。从《论语》一书的语言内函看,“畏”字只能理解为“敬”,“敬重”而不是“惧”,“既敬且惧”或“由敬生畏”的理解都歪曲了孔子的思想。

        天命以现代观点来解释即为万事万物遵循的自然规律,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认识天命是人类对宇宙万物的正确信仰;人生也决定于自然规律,远远高出“大人”、“圣人之言”对人生的权威。“大人”与“圣人之言”产生于现实世界中,大人的威严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具体体现上,圣人的威严在对古往今来的经验总结和道德、至善修为训诫里。

        为什么说“小人不知天命”?反过来说,如果“知天命”就不是小人了。世间万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努力、追求不一定能达其所愿,正如想死不一定死得了,不想死却死了,人的行为成就必定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限制。人定胜天,就真胜过天地自然了吗?海啸、飓风、地震、旱涝等等灾害不是时有发生吗?所以,在天道、地道和人道之中,人道只占三分之一,顺应天地之自然规律,才是为人类造福的正道。如果人类一定要把自己凌驾于天地之上,逆自然规律而为之,必定会为自己带来更大的灾难,如今全球环保、还地球绿色植被不是证实了人类越来越敬畏天地了吗?

        孔子敬畏天道、地道,认为只有小心谨慎地对待天地自然来增强自我适应能力,才是正道。增强自我就是强化道与德的修养:心灵的豁达、心灵的诚正。一味企求战胜天地自然,无异于螳臂挡车、蚍蜉撼树。孔子的“畏大人”合《易经》:“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也体现着孔子对自然规律、道德权威和传统文化智慧的尊重和敬畏。这大概就是“有所畏”的哲学,“有所畏”的辩证法吧。

        “敬畏”,就是教导人凡事谨慎小心、心正意诚地去为人处世。如果一个人没有敬畏之心就什么都不怕了,就会没有约束而行为乖张为所欲为,以至危害社会、祸害民众。我认为没有畏惧心的人有三种:一、不懂事的小孩子,懵懂无知,“无知者无畏”嘛,不知道怕,不知道危险,不知道什么能碰什么不能碰,所以大部分人身上都在小时候留下了一些或多或少的伤疤,人也是通过这些伤疤伤痛才学得敬畏,不再去冒险。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后句当是往往皆为虎口食。二、完全丧失良知的人,人之所以为人,总有最基本的畏惧。《增广贤文》云:“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不敢亏心是对良知的敬畏。没有良知什么恶性都敢做,实与禽兽无异。三、无视践踏法律、制度的人,如形形色色的杀人罪犯和贪腐者。立身于人群社会里,当畏惧法纪,法纪是维持社会秩序的规则。

        有句革命的时髦话:“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此话作狭义的理解还存点道理,但作广义理解,就不妥了,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指一个人应该天不怕、地不怕,不畏惧任何法律制度、社会道德规范,还有更疯狂的人,没有前提、没有理据、没有任何说明,单单就“道德”二字歇斯底地骂:““道德是铡刀、道德是绞肉机”,法律不要了,制度不要了,现在连道德也不要了,那么,走私贩毒、杀人放火、抢劫越货等等不法行为不再有制约,试想人类社会会呈现出什么的样子。

        所以,人有所畏才好,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这里实际涉及到三个方面:天命关乎于信仰,大人关乎于社会规则,圣人之言关乎于道德规范。人有这些敬畏,信仰就有所皈依,生活会有所规范,思想行为就有个标准。如此活着,才会让生活安宁和谐;相反,人没有这些敬畏,你心中的信仰、规则、规范就荡然无存,你也会恣意妄行、无所不为,无视他人、无视一切法律和道德规范,你就成了人见人怕的周处。倘若人人都这样,这个社会不就只剩下抢夺和杀戮了吗!

        纵观历史和现在,正是恶魔心中“无所畏”,才会出现惨不忍睹的暴行:

        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被俘赵军四十万人。黄巢杀人“八百万”。朱元璋三十年杀人二十万冷酷残暴至极。朱棣夺位杀宫人14000余人、创“灭十族”酷刑。张献忠屠川一年五个月杀人十万。清多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杀戮。洪秀全为一己之私十四年动乱二千五百万人死于非命。

        当今金钱至上、道德沦丧、良知泯灭、鲜廉寡耻等社会现象的出现,豢养了一些恶魔:1981年高海平阳泉电影炸死32人。1981年黄可芬厦门6·24公交车爆炸炸死40人。1990年黑龙江纳河市贾文革杀死42人。1994年6·12浙江千岛湖吴黎宏等3人抢劫游船杀害32人。1995年钱永昌云南宾馆杀15人。1998年彭妙计、丁运好团伙杀76人。1999年翁泗亮杀害广东长胜号货轮23名船员。2000年湖南常德张君共杀害28人。2001年陕西横山县马宏清炸死89人、炸伤98人。2005年沈阳王强抢劫杀害43人。2009年成都张云良6·5公交车纵火案至27人死亡,……这些大案惨案的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罪犯心中“无所畏”。

        再举二个事例:

        明朝宋神宗对首辅张居正存“畏大人”之心,敬畏而规整自己的行为,得以推行万历新政,天下振兴:“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1582年(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失去约束的神宗沉湎于酒色财气,导致政治腐败黑暗,史册上被列为明朝灭亡之祸首。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持“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灭绝了一切敬畏之心,才出现砸教堂、捣庙宇、挖坟墓、焚烧文化典籍、毁坏文物古迹、“抄家”、“打砸抢”一系列疯狂行动:山东曲阜:毁庙、挖坟共毁文物6618件,焚毁古典书籍2700多册、古典名90多轴,毁历代名碑1000多座;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文物70多件,稀有珍版图书1700多册。北京:秦长城被拆毁108公里,1958年文物普查审定的6843处历史文化古迹被毁4922处。上海:建于公元247年(三国时期)的龙华古寺的(镇寺三宝之一)范金毗卢像,高七尺,莲座下雕有千佛,是全世界罕见的无价之宝,被红卫兵用十磅的铁锤砸成碎片。还有吴敬梓纪念馆被铲平;炎帝陵被刨挖陵墓最后夷为平地;山西舜帝陵被毁;浙江绍兴会稽山大禹庙被拆毁;太原市190处庙宇古迹被毁百分之九十多;张仲景“医圣祠”被捣毁;王羲之陵墓的金庭观被平毁剩下右军祠前几株千年古柏等等,不胜枚举,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浩劫。

        究竟这个社会是“有三畏”的好,还是“无三畏”的好,不是一目了然了吗?“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人心存敬畏,即使偶有犯规也不会犯大错。没有敬畏,任性妄为,只能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知道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并自觉遵循其规律,就不会想入非非,以至走火入魔。明白任何社会中必须有人们共同遵循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就会时时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至无法无天为所欲为。懂得听取吸收前辈的经验教导,就会不断对照反思自身而修养成合格的公民。有益的话不听,搞得整个社会虚伪不实、怨声载道!重建社会良知,让人知法懂法守法就是当务之急了。

        我真不知道那些只依照自己狭隘情感一味抨击“君子有三畏”的人,他要达到什么目的,他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是不是要所有的人只注重自己的权力、利益并为之拼杀,至于社会动乱、百姓遭殃都无关紧要,难道这就是先知先觉的“革命者”们祈求的社会现象。

        真的,做个明理知非的人何尝不好呢!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我非“君子”,亦有三乐:孝顺父母以终天年一乐,不愧于心工作四十年鲜有旁议二乐,闲云而求知怡然自得三乐!从小到大,我心里始终有畏:畏父母、畏老师、畏道德、畏法律,亦畏社会、畏他人,才有今天的我,能认识点事,写下这篇文章。退一万步说,“三畏”作为一种自我道德的内心约束,依然有存在的积极意义。

        《论语》中第二次说到天命是在《为政第二》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五十而知天命”,可见孔子是在五十岁后讲的这段话,是积几十年生活的教训啊!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人当有“敬畏”之心!此经验于你、于我、于当今社会乃至将来仍有相当的现实指导意义。
     心宽天地阔,华发亦风流。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250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