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国 维 的 人 生 三 大 境 界
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吾须非成大事,大学问者,斗胆以解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西风凋碧树,说明西风正以风卷残云似的,把树叶吹落,这正是说明,当时的形势异常恶劣,要成就大业者,必须上高楼,瞭望自己奋斗的方向。不是人人都是成大业者,就是普通的老百姓,也应该站在比较高的地方,去看看整个世界,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这是每一个都会遇到的事情,就算你含着金锁匙出生的人,也应该站在高处,看看世界,如果不这样的话,只是沉迷于生活上的琐碎的求田问舍上,那么一定会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一生就会成为碌碌无为的小人了。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要成就大业,必定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就是普通的老百姓,要立足于世上,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俗语又有说,天下是不会有免费的午餐。西方的哲学观点是:了解自然,改造自然,而东方的哲学观点,则是了解自然,顺应自然。不管是改造好,还是顺应好,都得要了解自然,在这了解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付出代价的。如果要去改造的话,没有那份执着的付出,肯定是不会有好的结果。就算没有成大业者的气魄,小市民,顺应自然吧,在这顺应的过程中也是要付出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不管是成大业者,或是小人物者,都是必由之路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此境界是最关键的一举,这和佛家的顿悟,是极为相似的。无名尼的开悟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后,春在枝头已十分。”灵云志勤悟道诗:“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不管是王国维的三境界,还是佛家的开悟,都是说,人们必须寻找世界运行的规律,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果不掌握此规律,就不能看清这混沌的世界,那只能在茫茫的大海中,胡乱地航行吧。如果没有掌握规律,那第一和第二境界,都是不能实现的。不知道世界运行的规律,尽管站在高处,也不能看清自己的位置,寻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没有方向的航船,尽管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也是白费功夫的。
各家哲学研究都是非常精彩的,但是就研究事物的运行规律来说,道家是研究得最多,最深入的,在现在的哲学范畴里,就是“唯物辩证法”。辩证法告诉人们,世界上任何的事和物,都是由两个对立的东西组成的。对立面的双方,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双方,只有动态平衡,而没有对与错之分,它们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衬托的。矛盾斗争,到了激化的时候,矛盾的双方,就会相互转化,成就了一个新生的事物,但是矛盾的运行规律,可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在新的条件下运行。如果能用这样的方法去看世界的话,就能知道自己相处的位置,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自己人生的路程。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是处在动态平衡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创造平衡的条件。物极必反,要想坚持自己信念,消灭对方,是对方服从自己的主张,就得把矛盾激化,去成就自己的成功,这是革命者的作为。另一个的做法,就是主动地退出,不与争长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各走各的,互不相干,你有你的辉煌,我有我的灿烂,这是古代隐者的道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后,春在枝头已十分。那不是吗,当发现自己掌握了规律后,就知道事物的本质,真正的东西,原来就是在自己的身旁。要认识这些,不一定要通读古今中外的书本,六祖慧能,他大字不识一个,却能做第六代的传人。“菩提本无树,台镜亦非台。世上无一物,何须拂尘埃。”六祖的偈,说明六祖已经能用佛家的思维方法去看世界,所以五祖才将衣钵传授给他。正如佛家所说的,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佛向心中求,只要认真地把思想方法改变过来,人人都可以成佛的,人人都可以成大业的,人人都可以立足于社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