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去看了《安娜•卡列尼娜》。这一回是英国人拍的,导演是乔•怀特(Joe Wright)。电影非常的棒,老生常谈的故事,古典的元素,现代的手法,原汁原味的地道牛津英语;电影院非常的享受,小小的放映厅,不多的几个人,紫红色的地毯,柔软,角度适中的座椅,灯光一暗,这世界就剩下了我自己,当然还有电影。
看这部电影如同看红楼梦,无论看多少次,每一次感受都会不同。这一次,我的关注点是卡列宁,这倒霉蛋,不幸的男人。但是他有什么错吗?如果换成任何一个男人摊上安娜这样的老婆,恐怕没有人会比他做的更好。当然在托尔斯泰的原著里,卡列宁就像是红楼梦里的贾政,是封建专制的代表,是迂腐沉闷毫无情趣的代言人。在几种不同版本的电影电视剧中他大多是一个肥头大耳,胖胖的,臃肿的官僚,刻板,冷血。无论是读小说还是看电影,恐怕大家都会认为安娜移情别恋是事出有因,他被妻子抛弃是罪有应得,无人会同情他,谁让他娶个比自己年轻二十岁,而且还美丽超群的老婆!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塑造了一个不同的卡列宁。虽然他仍然是个官迷,仍然刻板,可他不再是那个讨厌的胖子。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秩序里,男人,(别说男人,在如今女人也是一样)想当官,想不断晋升想不断提薪也不是什么大错,就算是个官迷也不应该成为老婆移情别恋的理由吧。有很多女人还就喜欢就想嫁这样的,她们称之为有事业心的男人呢!问题在于,出身高贵,对社会一无所知,把感情视为第一生命的安娜不适合他。卡列宁的社会地位,财富,这些让多少人羡慕的光环在安娜的眼里什么都不是。她不是看不起,她是根本看不见。她以为那些都是像空气一样,从她一会呼吸就存在的。而感情却是她可遇不可求的。小时候没有父母的爱,十七岁就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丈夫,她那少女的浪漫还没开始,就已经看到了自己老年的尽头。凡是卡列宁能给的,她都无所谓,而她极度缺乏的,迫切需要的东西,卡列宁却没有。虽然她已为人妻,为人母,但在情感世界里,安娜还是一片肥沃,富庶的,还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哪怕就是风吹过来的一粒种子,在这里都可能开花结果,更不用说有心栽培了。
就是这样,没法说是谁对谁错,上帝给配错了对,就只好付出这样的代价。
以前为安娜留下很多眼泪的观众们,如今也开始为卡列宁唏嘘了。
试想,一个在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一个高官,省长,内阁部长,别说在那个年代,沙俄封建时代,就是当今,出了这样的丑闻也会让男人,作丈夫的丢尽了脸面。且不说爱不爱,有没有孩子,就是为了他的自尊,就足以让男人什么狠事都做得出来。可是卡列宁不过就是采取了三步措施。第一,当安娜对他承认了自己和沃伦斯基的恋情,为了保全面子,他只要求不要把沃伦斯基带到家里来,不准她出门(不要来往);安娜做不到,并且在赛马场上看到沃伦斯基坠马时,大庭广众之下大惊失色,她的严重失态让一时的流言得到了证实。保全脸面已不可能,于是,第二步,同意离婚,但从此不准安娜再见儿子;可是安娜怀了沃伦斯基的孩子,卡列宁不但允许她在家里生产,并且当安娜得了产褥热,生命垂危时,还叫来了沃伦斯基,允许他们告别,承诺原谅他们,并且打算让他们的私生女冠以他的姓氏。安娜感激涕零。可是,她的病刚好一点,一听说沃伦斯基要离开莫斯科,她马上翻脸,忘记了卡列宁为她做的一切,抱着新生的女儿,私奔了。卡列宁的愤怒可想而知,他采取了第三步,报复她,就是不离婚,让她没法和沃伦斯基正式结婚。
这一招比较厉害。他们那脆弱的小可怜的爱情哪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别说什么海枯石烂,连一小水池的水都还在,他们的爱情就变了味。结果就是这样,玻璃般透明的安娜,就只能像玻璃那样,砰,砰地一声碎了!真的会伤到谁吗?我很怀疑。
乔•怀特给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卡列宁静静地坐在一片花丛中,儿子谢廖莎带着安娜的女儿在玩耍……,他真的宽恕原谅安娜了吗?
不幸的婚姻毁掉的不仅是女人,有时候也包括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