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
加入收藏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论坛
排行榜
最新帖子
管理团队
应用
风格
搜索
美华文学论坛
论坛主区
漫步人生
查看帖子
主题:
《西关大宅》之美
回复:
3
帖
上篇
返回版面
下篇
发表新主题
发起投票
回复此主题
1
复制本帖地址
一心蹦蹦跳跳
2010-12-04 09:44:14
阅读:625次
回复
只看此人
楼主
积分
11650
经验
2863
文章
142
注册
2010-11-30
LeadBBS官方论坛
《西关大宅》之美
[I]三年前写的一篇书评,贴上来,与各位分享,欢迎批评指正[/I]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给人以丰盛的美学享受。李春晓女士的《西关大宅》,虽然是她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但已经一鸣惊人,具有不可忽略的美学价值。
这部40多万字的小说,以广州西关为故事的发祥地和归宿点,笔墨涉及省港澳、国内外。小说通过20世纪2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西关大宅一户人家的聚散沉浮,表现80年间的风云际会,三代人的爱恨情仇。大凡20世纪所有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可以在小说中得到反映和呈现。风雨如晦,骇浪惊涛,血火硝烟,暗箭明枪。恢宏阔达的历史画面,曲折离奇的人物命运,繁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风韵独具的岭南特色,醇美诱人的民情风物,构成了这部作品最值得称道的美学风格。
一、 壮美的历史画卷
作为一定历史时代的人物,其命运总是紧紧的系在历史的战车上的。人,不管自觉不自觉,主动或被动,都只是一定历史场景戏中的演员。正是由于演员的或者高超或者愚蠢的表演,演活了人类的历史大戏;但是,由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及不确定性的交互作用,历史大戏有时像脱缰的野马,根本不受剧本规范性的制约,它既可以把演员送上天堂,也可以将他埋进地狱。正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历史无情亦有情。成功的文学作品,既是历史大戏与演员命运的完美结合,也是历史无情与人物有情的具体展现,还是人物有情与命运无常的坦然交待。但是,总体来说,优秀的小说,一定是在展现历史本来面目时不余遗力,甚至倾情而为的。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雨果的《九三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中国作家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等,无不在展现历史画面时,追求郑重其事,营造波澜壮阔、万马奔腾、风卷残云、天翻地覆的历史画面。可以说,越是大师的作品,就越能展现历史的壮美,越能重现既往历史的本来面目,甚至细致的勾画出历史走向的清晰轨迹来。
《西关大宅》只是一位资深记者的第一部小说。而且由于篇幅的局限性,它在表现历史画面时是不能率性而为的、信马由缰的。尽管如此,小说仍然非常重视历史的还原与重现。这种重视甚至稍稍有点过分。也许是作家固有的记者职业习惯在起作用吧。有时读者甚至有点迷惑:我们是在读小说呢,还是在看报告文学?
说不上这种错觉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也许两者皆备。但读者不得不叹服作者仿效“盆景园丁”的“缩龙为尺”功夫。20世纪的广东的、中国的甚至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无不在《西关大宅》中找到。
土匪与绑票,大革命与兵工厂,国共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国民党右派的“清党”,九•一八,西安事变,七•七卢沟桥抗战,南京大屠杀,香港失陷,营救文化人,日本投降,广州20世纪40年代末的学生运动,广州解放,“两航”起义,抗美援朝,反右,大跃进,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五七干校,粉碎“四人帮”,正义的审判,新世纪的开发建设……《西关大宅》无不一一涉及。将这些事件串起来,不就铺陈成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轨迹了吗?
历史,从整体上来说,是壮美的。但是,如果选取它的横断面来看,就可能是惨烈的或者悲壮的。《西关大宅》在展现历史的整体壮美时,舍得花费笔墨去描绘历史瞬间的血腥与惨烈。
第十二章《灵魂的异化》,将南京大屠杀中吴卓母亲遇难的镜头推近给读者,动人心魄,催人泪下:
军国主义者们导演的“南京屠城”系列悲剧中的一幕开始了!只见枪手们扳动枪机,咯,咯,咯……对着码头上和趸船上的青壮年难民扫射,手无寸铁的他们,一排又一排地倒下去,有的不由自主地掉进长江,也有的倒在码头和趸船上,但这些难民不管是不是已经死亡,也统统给日本兵扔进大江。……这大概就是军曹说的“第一幕”吧!他指着杀人的现场问吴母:“你怕不怕?如果你不听皇军的话,这就是下场。”吴母抿紧嘴唇,一言不发。
“那么,你再看第二幕。”军曹说。
又一批难民被驱赶至码头和趸船上,又一次机枪扫射,又一次大规模的集体屠杀。地面被鲜血染红了,江水已经和血水混在一起……
“你想好了没有?”军曹再次借着死亡的恐怖,审问吴母。
“想好了,”吴母咬牙切齿地说,“对于那些侵略我国领土、残杀我国同胞的敌人,我与他们不共戴天!你们别打算从我口中知道我儿子们的行踪,更别指望我给他们写劝降信。我宁死也不会屈服的。”吴母说完,从此缄口,她陷入沉思中。她想到一段古文:“……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她又想起圣经故事《最后的晚餐》,耶稣被犹大出卖了,他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戴着荆棘的“桂冠”,走上即使死亡又是复活的路……吴母的倔强和仇恨,令日军怒不可遏。“留她也没用,干掉!”军曹说,“不过,对付这样的老太婆,不必浪费子弹。用刺刀!把她捅成个马蜂窝才解恨。”于是,在下关码头的岸边,吴母被单独处死。三把刺刀,从前面和左、右同时向她刺去,鲜血像喷泉般从蜂窝也似的创口喷出,染红了她背靠的树干,也染红了她脚下的土地。吴母始终没有呻吟,没有挣扎,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直至身体僵硬了,她的眼睛仍然怒睁着,似乎要把日寇在南京屠城的兽行定格在她那已经放大了的瞳孔的双目中,作为灵魂审判时的罪证…
这段描叙,将惨烈的历史场景与悲壮的人物命运定格在读者的心目中。文学作品就是这样,它所呈现出来的历史的整体性的壮美,就是由这些历史人物的个体性的高尚与卑劣、善良与残暴、坚强与怯懦一一编织起来的。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历史现实中无数的悲剧,在作家的笔下,演绎成展现壮美历史的文学作品。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是经过作者的心灵感悟进而在艺术创作中达到统一的。在《西关大宅》中,这种壮美的历史画卷,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一种悲壮之美,也就是一种“缺憾美”。从美学观点来看,从读者心理透视,往往缺憾美更具有穿透力、震撼力与说服力,更是让人刻骨铭心。
二、 凄美的爱情故事
从文学史以及文学创作实践来看,几乎没有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没有爱情的铺陈和刻画;几乎没有任何优美的文学作品没有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西关大宅》在展现壮美的历史画卷的同时,着力描画三代西关人的爱情与婚姻故事,它的主格调是凄美哀婉的。同时,不同对象的爱情的浓厚与清淡、热烈与平实、张扬与内蕴又是各各不同的。他们的爱的表现,跟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出身、教养、人生观、价值观、性格、气质息息相关。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下,又有不同的爱情对象与际遇,演绎成社会、家庭及个人命运的多彩画面,展示出20世纪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细腻最敏感的精神世界。
约略看来,《西关大宅》有这些爱情的组合对子,如果不算那些没有爱情的婚姻“无花果”在内的话:吴铮与安妮——未完成的异国之恋,陈国仁与叶芙娜——已实现的中西组合,吴铮与枕云——美妙的一见钟情,枕华与白钢——门当户对的婚恋,阿翠与阿旺——底层男女的地下恋情,刘森与王霞——革命战友加情侣,千里与如石——“赤道之子”巧遇西关小姐,宋文与丁敏——由战友到夫妻终则敌人的一对冤家,如璧与曾愚——任性与痴情的失之交臂,如璧与金晖——由妥协到包容的一对,如石与徐迈——最热烈的爱与最短暂的相守。
在这些爱情故事中,以吴铮与枕云的最为美满、幸福。虽然最后枕云失踪,但是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历经磨难而能共结连理,而且生下两个花容月貌、如璧如石的宝贝女儿。他们可以自豪。不光有幸福的爱情婚姻,还有引为荣耀的上一辈与下一代:吴母,一位高山仰止的英烈;如石,一位共和国最热情、最忠实、最能干的知识分子。当然,他们也是有缺憾的:挚爱终生,却因为海难而失去一方致使不能白头偕老;枕云出身富豪之家而有一个当过汉奸的父亲;如璧远走台湾,与亲人隔海相望;如石爱憎分明热情能干而历经磨难。与其说他们的爱情是完美的,倒不如说,那是一种凄美的爱情。同样,如石的爱情也是凄美的。与宋文相爱却不能结合,与徐迈相爱又结合却不能长相厮守。造成这种天大的缺憾的,已经不是小说中主人翁个人性格气质或者其他种种原因,而是严酷的社会现实造就的。“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注1]20世纪中国与世界社会生活的种种风雨,不仅横扫各个角落,侵入小小的西关,其实也侵入人们的心灵,摆布、打乱、重整人们的内心世界与相互关系,包括爱情、婚姻关系。当然,只要是人世间真正的爱情,就一定有这样的属性:她不能不受社会风雨的侵袭从而发生外在变化的多样性,同时,她不能只受社会风雨的侵袭而丧失心灵深处最坚忍的坚守从而显示出内在的单一性。或者,换一句话来说:爱情,作为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爱情,每每会遭遇这样的无奈——心中有爱,身外无情。正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还如《红楼梦》中宝黛的木石之盟。在《西关大宅》中,则是宋文与如石之恋。“宋”字去“宝盖头”则成“木”,宋文与如石石破天惊的爱情经历,是20世纪的“木石之盟”。她与宝黛的爱情一样凄美与动人。
凄美的爱情注定比完美的爱情更加动人。如果世上真有完美的爱情存在的话。凄美的爱情也总是伟大的。在爱情的典籍里,凄美比完美离伟大更近一些。
小说中写到如石与宋文在干校坦裸相拥,灵与肉交融的一幕,是任何有真情实感的人都不得不感叹不尽、激动不已的。人们有理由相信,一对真心相爱而又无缘结合的男女,在非常时期,在特定场景,完全应当把握时空,把握爱情,把握命运,共同奔向爱与欲的最高境界。在这里,伦理真实、心理真实与健康的生理真实达到高度的统一。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毫无藩篱。
与此相对应的是,如石的父亲吴铮也有一次与相爱的异国情侣静夜相拥。热情奔放的安妮多么热望以身相许。吴铮面对一个如此爱他的女人,一个不设防的临别之夜,心里倒海翻江。但是,最后他选择了“负责任”。“发乎情而止乎礼”。在那个时空,是这一个男人与这一位女人,这样的结果,同样是既有艺术真实又有生活真实的。
李春晓以女性所固有的敏锐与细腻,描写如石的爱情与生活,是充实、真切、感人的。也是具有启迪作用的。小说中,凄美的爱情与壮美的历史已经水乳交融,不可分解。读者从中得到的教诲与感染,胜过读一本关于爱情婚姻家庭的教科书。如果连同小说中反复引用的普希金的爱情诗行一起来诵读,简直就是优美凄婉、荡气回肠的爱情诗篇!
三、 醇美的民情风物
《西关大宅》从书名开始,就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展卷读下去,一股岭南特有的民情风物气息扑面而来。十八甫的传说,莲香楼的典故,嫁女饼的由来,陶陶居的今昔,卖花女的行止,老广州的童谣,都市与乡村的谚语,顺德女的哭嫁,自梳女的苍凉,赛龙舟的热烈与酣畅,莨纱衣服的飘逸与随意,大三巴前的流民与风景,岭南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家具摆设,关于广州的名人诗作,上世纪40年代香港九龙的市井图画,广州特定时期“牌楼吊沙煲”的奇异景象,广州解放时爱群大厦的巨型标语……小说中无处不流淌着深厚的岭南文化泉源。
这里,有粤港澳的民居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家具文化、服饰文化、社交文化、饮食文化、庆典文化,等等。
小说中,既有都市风情,又有乡野风情,还有异国风情。以西关为代表的都市风情是小说的主调,但是,广州周边的乡村风情一样奇丽多姿。其实,还不光是广东,四川、重庆,作家也写到了。在异国风情的展现中,作家也花费了相当的笔墨。吴家兄弟在德国的留学岁月,吴父在南洋的牧师生涯,印度尼西亚归国求学的华侨青年,澳大利亚的虚写与实写,都给读者带来一阵阵海洋文化之风。
小说关于岭南民情风物与异国情调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描述是很有见地的。这也正是岭南文化与民情风俗的特色:既是岭南的,又是中华的,乃至天下的。岭南文化植根岭南又面向世界、走向世界、接纳世界。地方性与开放性、多样性、兼容性并存,“土得掉渣”与“洋得腻人”共冶一炉,“土”为“洋”添彩,“洋”替“土”增色。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作为一部有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西关大宅》的成功之处, 也在于它忠实的描写了特色独具的醇美的岭南民情风物,而且揭示了这种民情风物背后深刻的时代的历史的与美学的内涵。
醇美的民情风物,作为壮美的历史画卷以及凄美的爱情故事的活动场景与文化内核,给《西关大宅》的读者提供了最具亲和力的阅读快感。
综上所述,《西关大宅》之美,是全面、深刻和动人的。作品给读者打开壮美的历史画卷,描绘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醇美的民情风物。这里,“壮美”、“凄美”及“醇美”,恰恰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三远”标准:仰视高山,谓之“高远”,山前望山后,谓之“深远”,此山望彼山,谓之“平远”。[注]《西关大宅》的作者看来深得此中三味。在记叙历史画卷的“壮美”时,采用的是仰视法,展示“高远”之美;在刻画爱情婚姻的“凄美”时,采用的是透视法,给人以“深远”之美;在展现民情风物的“醇美”时,采用的是平视法,具有“平远”之美。可以说,《西关大宅》“三远”齐备,“三美”并存,令人赏心悦目。
李春晓是广东归侨作家联谊会的顾问,是十分勤奋的作者。作为年过七旬的业余作家,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就取得这样的骄人的成绩,十分可喜可贺。她的创作成就,还有他的丈夫袁效贤同志创作的长篇小说《我们这一代》,已经成为广东省归侨作家联谊会2006年一首优美的双和弦乐章。两位作家是资深传媒人,广东新闻界令人尊敬的老前辈,也是创作力丰盛的文学新人。我们作为广东归侨作家联谊会的成员,也都沾光了。因此,谨向李春晓同志、袁效贤同志致以衷心的感谢!
[注1]宋朝陆游《南定搂遇急雨》: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沪游,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矣乃下吴州,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2]宋朝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石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蕭振
2010-12-04 15:15:33
引用
2
楼
LeadBBS官方论坛
《西关大宅》曾听说,未曾领教。
今得拜读此篇书评,“《西关大宅》之美”跃然纸上,有机会要看了,况且还是西关,让我东山人不忘。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翎翅
2010-12-05 01:53:27
引用
只看此人
3
楼
职务
区版主
财富
3
积分
174740
经验
100920
文章
2962
注册
2008-10-06
“这段描叙,将惨烈的历史场景与悲壮的人物命运定格在读者的心目中。文学作品就是这样,它所呈现出来的历史的整体性的壮美,就是由这些历史人物的个体性的高尚与卑劣、善良与残暴、坚强与怯懦一一编织起来的。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历史现实中无数的悲剧,在作家的笔下,演绎成展现壮美历史的文学作品。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是经过作者的心灵感悟进而在艺术创作中达到统一的。在《西关大宅》中,这种壮美的历史画卷,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一种悲壮之美,也就是一种“缺憾美”。从美学观点来看,从读者心理透视,往往缺憾美更具有穿透力、震撼力与说服力,更是让人刻骨铭心。”
精彩的书评,介绍作品中的精粹,让人印象深刻。从介绍可以看出,《西关大宅》是一部动人心魄的作品,有机会一定拜读。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ydst
2010-12-05 21:25:38
引用
只看此人
4
楼
积分
32420
经验
6719
文章
566
注册
2007-07-16
由壮美、凄美、醇美“三美”归之于高远、深远、平远,思路清晰,感情饱满,学习了。问好楼主!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http://blog.sina.com.cn/lydst
发表新主题
发起投票
回复此主题
1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解析UBB代码
恢复上次发帖
当前保存
(无)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锁定帖子
回复短消息通知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
2003-2024 美华文学论坛 -
清空COOKIE
-
手机版
-
RSS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875 seconds with 6 querie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