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代序)
《明湖》这个书名,几分朴实,几多厚重,几许诗意。
文如其人,晓明其实就是一个朴实的、厚重的、诗意的青年作家。朴实源于农村古朴无华的熏陶,厚重源于后天孜孜不倦地积累,诗意源于生活酸甜苦辣的感悟。有熏陶、有积累、有感悟,自然就会有性情、有胸怀、有思想。性情自然流淌,胸怀海纳百川、思想兼容并蓄,这就是源头活水。有此活水,《明湖》这本集子的诞生,水到渠成而已。因故,我对晓明出版《明湖》,一点也不觉得突兀,一点也不觉得惊愕。相反,认为这本集子付梓太晚,孕育时间太长。
付梓太晚,是对文学的坚守,亦是对浮华的摒弃。文学虽然有点过气,但是许多文学爱好者还是卯足劲儿写中篇,出长篇,集子接二连三地出,意欲在文学圈划块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爱好文学当然是件好事,但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则不可取。文学需要坚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淡,稳得住阵脚。寂寞是寒窗苦读的孤灯,平淡是嚼得菜根的真味,阵脚是信步闲庭的稳健。孤灯摇曳,暗香浮动;真味细品,文韵流长;稳健如故,守望依然。
“我当然不想停止阅读,停止阅读就是对写作的扼杀。生活可以赋予人经历,而阅读却能赋予人精神。只是繁俗的事务把我们的时间牵扯得七零八落,但如果愿意,我们总可以找出一些缝隙,让阅读的阳光撒进心灵。”这是晓明对于阅读的自我注解。一手把喧嚣尘世之门关闭,一手把阳光阅读之门打开。寂寞的同时,我分明看到了一股冬日暖阳撒进了晓明的书斋,潜入了他的字里行间。《菜根谭》云:“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者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或许,晓明在栖守的同时,感悟了通达之理。通则达矣,原来,寂寞也是快乐的。
孕育太长,是对作品的期望,亦是对庸俗的不屑。不管是何种文体的作品,都是奉献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粗粮虽然对身体有裨益,但文学产品若有粗糙,那是品之无味,于读者有害无益。诗歌需要推敲,其他文体诚然也需要用心去打磨。对作品精益求精,也是对自己,更是对读者的尊重。晓明对作品的心力倾注,非常人能及。
明湖》是我的女儿,我知道她长得并不靓丽,但她仍然是我的女儿。她承载着我诸多朋友的关爱,她潜藏着我家庭背后的甜酸。即使她丝毫也不出众,她依然是我用心打扮的孩子。她必须长大,也必须从这里开始叩启一扇厚重的大门。”把作品比作自己女儿来呵护,把读者的关爱当做作品的生命来对待,这是《明湖》诞生时啼哭的、划破长空的天籁之音。生命的乐章,只有美好的守望才能成为交响。
坚守和期望,是守望的分解,也是守望的诠释。分解的是浮华和喧嚣,诠释的是通达和向往。《明湖》是一部没有掺杂浮华和喧嚣的作品,晓明则是在通达和向往之路上的一位守望者。守望者,必然与纷繁尘世保持一定的心灵距离,也必然有对某种价值的秉承和坚守。
《明湖》守望了一份朴实。朴实并非是拒绝精彩,并非是没有渴望精彩的念头。这份朴实源于对生活的真实记录,源于脱离烦嚣的淡然。晓明在《朴素的力量》一文中写道:“人的内心是如此渴望精彩。而一切精彩却总是短暂。生命的行进之旅充满了不可预测的未知,记录便就在此时诞生,它显得如此紧迫和必需。倘若能在记录的过程里,抛却隐晦、灰暗等等刻意掩埋的情绪,这记录便回归了真实,而真实是多么的重要啊,它与朴素有着异曲同工的玄妙,它能让你在白首之际,使灵魂安然皈依。一切事物终将沉寂,文字里的精神却可永恒。它一代又一代传承着血脉之下的律动,方正之间,朴素骤显,这力量,来自于脱离尘世繁嚣的淡然,来自于高于现世的出世,来自于清晰内视的澄明。”
《明湖》守望了一份大爱。那就是对生活对家庭的热爱,对社会对自然地热爱。这份大爱,在晓明的诸多作品中均有体现,而且体现得淋漓尽致。譬如《甜橙里的爱》《母亲》《爱自家乡来》《娘,我回来了》等作品。于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26个字母》一文中对字母“A”的诠释:大爱无声,不言。晓明坦然的诠释,却用了36载甚至终其一生的时光来为此守望。
一个作家,有了如此的淡定,有了如此的守望,是值得推崇的。那么这种淡定和守望之下的作品,即使有所瑕疵,也是瑕不掩瑜。致虚极,守静笃。作为朋友,我希望晓明在文学的道路上守望云开,佳作迭出。
仓促之作,假以为序。
桃花江
2010年9月9日于听月斋
[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ALIGN][SIZE=3][/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