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转帖]中国诗歌押韵的起源 周锡韦 (见于三月十日文汇报副刊)
    —中国诗歌押韵的起源    周锡韦 (见于三月十日文汇报副刊)

    (这文章对喜欢古典诗的心十分有参考价值, 因而转贴分享)


    诗韵的魅力
     在汉语诗律形成过程中,有两种因素起了主要作用:一是押韵的出现(意味着韵文的诞生);二是四声(平仄)的认定及其调配运用;而前者尤为重要。
     何以声韵有那样大的「魔力」?
     所谓「韵」,是指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有韵尾的话)。例如缸(gang)、江(jiang)、光(guang)的韵都是「ang」(a为主要元音,又称韵腹;ng为韵尾;i和u称为韵头,即介音)。押韵,便是相同的「韵」(同韵字)每隔一定时空有规则地再现。它是语言复迭形式之一种,体现了「重复、再现」的美感法则。由于多处在句末「长休止」的重要位置,兼且同中有异(同韵字的声母或韵头往往不同),异中显同,故能产生既回环往复又具微妙变化之形式美感和节奏感,是汉语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来源,且能加强作品的统一感。所以在各种格律因素中,押韵显得非常重要。
    押韵并非「与诗俱来」
     以往学者普遍认为:在中国,有诗即有韵,无韵不成诗。如王力先生说:「中国和外国古代的诗歌,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格律;用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汉族人民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是有韵的。」(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朱光潜先生所著《诗论》更强调:「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中国自有诗即有韵」;「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前已经开始唱歌、跳舞,已有一部分韵语文学『活在口头上』」。……这些观点似乎已成学界的共识,所以各种《中国文学史》、《中国韵文史》、《中国诗史》等几无不据此立论。但事实上,那是个很大的误解。
     笔者经研究证实:早期诗歌是没有韵的,韵文(韵语)是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中国,那应是西周前期。
     《古诗源》(清人沈德潜编)收录了一首《候人歌》,传说是:大禹治水时,道经涂山,与涂山氏之女相好。后来他在外多年不归,涂山女便派了侍婢到山前守望。等着等着,涂山女情不自禁地高唱起来:「候人兮猗!(等人啊喂……)」这极其寻常的一句话,没有韵,也没有任何格律,但由于她动情的吟唱,呼喊,于是便成了诗,而且是流传至今的名作之一。可见,诗,乃是激情的产物。
     类似这种纯「天籁」的「无韵」的诗歌,我们还可以在《诗经》的早期作品里找到。例如《周颂》部分的《清庙》、《昊天有成命》、《时迈》、《噫嘻》、《武》、《酌》、《桓》、《般》诸篇。那些诗大都产生于西周初年的武王、成王时期(有的可能更早)。如《昊天有成命》: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于,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
     此诗既无韵,也没有复迭,句子还长短不齐,整个书面形式和散文没有多大差别。可以设想,我们的先人当年在庄严的宗庙里,在「膴膴周原」上咏唱这些诗篇的时候,除了用音乐伴奏和舞蹈动作来加强气氛之外,一定还藉助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感情的「声气」,或者再加上「拖腔」,去酣畅地表达其中的诗的韵味的。这些,正是原始诗歌的特点。
     要是再扩大范围,还可以从出土文物取证。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以及周原甲骨文(时期约当商末周初)都没有押韵的例子,而只有基于「对贞」(从正、反两方面占问)和「卜旬夕」、「卜雨」等各种实用需要而来的语句重复这类早期复迭现象。但有的已显出初步的修辞意识,例如: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375片)
     这便是后来《诗经》古典作品中大量复迭句法的萌芽,其中并包含了「句式整齐」和「同字(音)相叶」的要素;后者由于可视为未来「押韵」的先声而具有非一般的意义,不妨称之为「前押韵形式」。而能够于同中显异、具回环复迭之美的真正的押韵形式,实萌芽于商、周之际(公元前十一世纪),而成熟于西周中、晚期(公元前十至八世纪),它与同采声、韵复迭形式的迭音词以及双声迭韵词的产生、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而这些发展和音乐的发展又有着异常密切的关系。
    韵文的诞生
     周人立国之初,韵语首先在乐歌中出现,后来才逐渐扩及散文。西周早期的诗篇好些尚无韵,偶见有韵者也零星而不工:入韵句较少,韵的位置带随意性,又往往同音(字)或异调(不同声调)相叶,句式多不均齐。如《周颂》的《赉》: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时周之命,于,绎思!
     这首诗以武王姬诵的第一人称口吻写成,显然是周初之作。它以「定」、「命」相叶,另外又以两「绎思」同音相叶,可见尚带一定的原始性。除此以外,《诗经》里还有些部分用韵而部分无韵的作品(如《周颂》的《维天之命》、《烈文》、《天作》,《大雅》的《思齐》以及《豳风.鸱鸮》等等),正同样保留着这种由原始诗歌向古典诗歌过渡的痕迹。
     至西周中、晚期,随着礼乐文化的发展,《诗经》乐歌也走向匀称、规整化,具备多种格律因素,形式美感因此大大增强。具体表现为:押韵方面,从无序变有序,从同音(声、韵皆同)或异调相叶到同韵(韵同声不同)、同调相叶;词语方面,多迭词、迭音词和双声迭韵词;文句方面,从参差到均齐,从散行到排偶,后来更有章句复迭。这在《诗经》大、小《雅》好些篇章都可以看到,而《国风》更典型。例如大家熟悉的《秦风.蒹葭》,以种种格律因素互相配合,令作品充分显示整齐之美、抑扬之美、回环复沓之美,成为与「音乐的语言」相得益彰的「语言的音乐」,收到感心动耳、移人之情的效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一切都是原始诗歌所没有的。这是文学本体意识觉醒的开始,也是真正的文学创作萌芽的标志。从此以后,中国诗歌完成了从原始艺术到早期古典艺术的转变,就如人类之告别童稚,而迈向体智渐长的少年时代。它以自己特具乐感的、规整化的形式,和散文完全区别开来,在文艺领域各自分道扬镳了。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4
      • 积分171593
      • 经验102181
      • 文章2873
      • 注册2009-01-03
      韵是诗的命,我真想这样说。谢。
      人生南北如梦,但卧金山高处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诗歌的美感常常表现在韵律,所以即使新手写诗也能写出韵律,大概是人类的乐感所致吧?而有了平仄四声,节奏就来了,诗的美感更强。谢谢小土豆转贴!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67610
          • 经验22606
          • 文章932
          • 注册2008-05-20
          韵律美妙的诗,总有一份让人吟诵歌唱的欲念!
          平心静气,随遇而安。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031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