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渔父”说的解析
用渔父为文学题材,来源很古。传说中有太公姜尚,八十岁还在磻溪钓鱼,被周文王请去做军师,打倒了商朝纣王的腐败政权,成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从此,文学上用磻溪渔父的典故,就代表了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庄周写了一篇散文《渔父》,借一个愚人和孔子的对话,批判了儒家讲礼乐的虚伪性。
屈原写了小品文《渔父》,通过他自己和一个渔人的对话,表现了自己的洁身自好,不受污辱的品德,而渔父却嘲笑他自明孤高,不能与世沉浮。在文学上,渔父又代表了一种浪迹烟波,自食其力不问世务的人格。
陶渊明写了一篇诗序《桃花源记》,叙述一个捕鱼为业的武陵人发现了一处与乱世隔绝的太平社会。于是文学上的渔父,又添了一个新的意义,他成为发现理想社会的探险者。
《渔父词》的来由:
盛唐诗人储光羲、高适、岑参、李颀,都有《渔父词》,其主题思想基本都继承这些传统。
中唐大历年间张志和写有《渔歌》诗作品,是歌咏逍遥自在的渔人生活。但在文学形式方面,张志和却采用了三言七言混合的长短句法。他将一首七言绝句的第三句改为两个三言句,而且在第二个三言句尾协了韵。这样,这首诗的音节就离开绝句远了。到了唐末五代,有和凝、欧阳修、李珣等人,也作同样形式的渔歌,被选入《花间集》,改题为《渔父》,正式被定为曲子词了。到宋代,又被改名为《渔歌子》,与《教坊记》所载取名《渔歌子》相混。从此,《渔歌子》成为词牌名,而张志和的《渔歌》也被视为唐词了。
张志和:《渔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篛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