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包子行大运了,早前因习总御膳光临使默默无闻的庆丰包火了一把,用光
芒万丈来形容也不为过。前两日我们的姚总(冰云姐)的百叶包在美华牵起波澜,
令我这个爱吃大包之人也提笔写写闲话包子来了。
馒头是我国面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无馅的白馒头,一种是有
馅的花式馒头,又称作包子。白馒头除了大小之分外,区别不大;而包子的花样则
非常多,有肉包、菜包、豆沙包、汤包、洋为中用的菠萝包、叉烧餐包等等。而制
法则有煎、炸、烘、蒸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发酵面粉为主料。馒头
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松软可口,还可根据所需制成各种风味。
馒头的起源距今已1700多年,传说诸葛亮是包的祖师爷,故事当从三国诸葛亮
祭泸水讲起。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与西南少
族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班师回朝。大军行到泸水,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
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
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说:
“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
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祭供。”诸葛亮想到这些战士,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尸
他乡,如今战争结束了,将士们得胜回朝,他们却永远成为异乡孤魂,祭奠他们是
应该的。他问孟获用什么作祭品。孟获说:“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
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诸葛亮一听,心里一沉: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
果再用49颗人头去祭奠,不又是平白无故地增加49个冤魂吗?这样循环往复,冤魂
就越积越多,泸水便永无宁日。再说,祭品用人头,这代价也太大了。
诸葛亮决定不以人头祭泸水。他来到泸水边,只见阴气四起,恶浪汹涌,士兵
和战马也处在惊乱之中,看来不祭是不行的。当地土人对诸葛亮说:“上次丞相渡
泸水之后,水边就夜夜鬼哭神号。从黄昏至天明,从不断绝。”诸葛亮心想,看来
罪在我身上,怎么能牵连无辜军民呢,并决定亲自祭供。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
出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
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这种祭品被称作
“馒首”。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馒首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
然后一个个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
了过去。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用馒首作供品进行各种祭祀。由于“首”、“头”同
义,后来就把“馒首”称作“馒头”。馒头作了供品祭祀后被食用,人们从中得到
启示,以馒头为食品。后又细分馒头和包子,如今,遍布中国各地,还传到世界各
地。
讲起大包,广东人将不计成本平宜减价卖出叫“卖大包”。其实是有段故的,以
前的茶楼为不浪费,益食家把一天下来买剩的肉类混在一起做包馅,而且做得比一
般的包都要大,所以称为大包。因此同一茶楼客人吃到的大包每天都不同馅料,但
一定丰富,一定价钱优惠。收入较低或大胃之人尤其喜爱。可惜近年来回穗,发现
这个品种已可能各种原因淡出了餐桌。世界在变,饮食也在变。
再讲包子可以吃,也可以用来骂人的。君不闻有人被骂为“脓包”“草包”吗?
还有爱哭的是“喊包”(广东话),负心的叫小笼包。最艺术的还记小时候骂人“去
吃屎啦!”我们不像现在网络这样直接粗鲁,而是很有礼貌地叫声“某某,请你吃个
坐地大包。”
文东 2014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