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8390
    • 经验29498
    • 文章261
    • 注册2012-07-15
    无为先生究竟是怎样读书的?——错漏百出的《读书偶得》
    无为先生究竟是怎样读书的?——错漏百出的《读书偶得》

    作者:乐只(老憨)

        两天前跟个书法家吃饭,他说北海文联创办了一份文学刊物《北部湾文学》,里面的文学作品,除了紫苔《“嫁鸡随鸡”》尚可,其他不值一看。我不置可否,我目前的重心在音乐钢琴,把我折腾得够呛,文学早排在第二位了。没想到,有文友真的拿了一本到我茶寮,让我评论。我随手翻开一页,恰好翻到无为先生的《读书偶得》,才看个开头,一目十行第一部分,前后不超过10秒钟,我就对文友说:胡说八道,一知半解,他知道什么是《四书五经》吗?他了解袁枚吗?那有这样读书的。
      无为先生的杂感《读书偶得》,分十小节,发表一些感言,乍看头头是道,实则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大多不值一驳,如果不认真读书,没有一定的文史积累,没有较真态度,还看不出来。《北部湾文学》的编辑,不就是没看出来吗?
      摘录第一部分,让北海作家挑错。敬请无为先生淡定,文学评论不是表扬与自我表扬,往往批评更让人醒悟,不要对老憨不给面子的彪悍作风大惊小怪。老憨其实是急就章,没有时间好好查对,可能会有误读,欢迎无为先生反驳。无为先生醉心文学创作,热心文学活动,难能可贵。但是,艺术终归是艺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需要袁枚说的“性灵”,光凭一股热情还是远远不够的。
        下面就是无为先生的《读书偶得》第一部分,看文友能挑出多少错:
        [COLOR=blue]一个晚清女子无意中旁听了私塾中讲的《四书五经》,后来在其思想的影响下,守寡几十年一直到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悲剧的主人公恰是这位女子的哥哥,大作家袁枚。更让人悲痛的是袁枚这样一个大文人,读了一辈子经书,直到晚年才洞察出了这一点。而且还显得尤为可贵,与其文一起传于后世了。在我看来最悲痛的还在这“无意”二字上。我们有意读书,努力去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从内心而言,真正建立起来的能有几人呢?我们不比那个女子强多少![/COLOR]  2012年8月3日 [ALIGN=CENTER][/ALIGN]
    我醉世人醒,风雩共与谁?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袁枚的《祭妹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碟,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已辰时气绝。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2/08/03/023005.jpg[/imga]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又,

        寂寞红颜之袁素文  无弦先生于2004年博客上轉貼之文章
        秦镜 袁素文
        我有秦宫镜,清光欲上天。近看花独立,远望月孤悬。
        菱角何时铸,盘龙不记年。无人来照影,抛掷井栏边。
        《乐府诗集》中有西汉班婕妤的团扇怨,以独具匠心而流传后世,成为闺怨诗的典范,而借秦镜来怨,却让人颇为称奇。何为秦镜?据说为始皇之宝镜,专照人心之邪恶,后公堂之上,处处可见的“明镜高悬”,即典出于此。威严的公堂与凄婉的闺怨,能借秦镜抒闺怨,足见作者立意之大气,全诗中只一句“无人来照影,抛掷井栏边”,道出了宝镜被弃的深深叹惜。简单的意境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是怎样的一个作者?
        袁素文,名袁机,杭州人,清代大诗人袁枚的三妹,世称“袁家三妹”之一,著有《素文女子遗稿》。袁父是一位幕宾,生了一子四女,袁枚居中,素文比袁枚小四岁,排行第四。四岁时,东家衡阳令高某落难,袁父伸手援手,高某之弟感激袁父的侠义之情,提出结为亲家,于是将她指腹为婚许给了高家未出生的孩子。袁家家境虽然一般,但因为是读书人家,所以注重读书,请了教师在家指导袁枚读书,对女儿亦是,所以素文自幼随哥哥上课,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25岁时,端庄秀丽、才貌双全的素文,嫁到了如皋高家。婚后,素文孝敬公婆,深得公婆喜爱。可是高家之子绎祖,斜眼、矮小、弓背,性情暴躁,人品不端,嗜赌如命,对素文极尽虐待,但素文却逆来顺受。高不愿见她做针线,她就停止女红;高不愿见她写诗词,她就不再吟颂,并让他把她的诗稿烧毁;高拿她的嫁奁去做赌资,她也由着他去。高输光她的嫁妆,用棍打她,拿火灼她,拳脚相加,甚至有一次婆婆看不下去,前来阻止,高竟把他母亲的牙齿都打下来了。就这样的虐待,素文还是一一忍受下来,在高家委曲求全,恪守妇道。最后因为高要将她卖了抵账,她才被逼无奈,逃到尼姑庵,并请人通知了娘家。袁父接到书信,心痛欲裂,当即赶到如皋,起诉官府,判决离异,把女儿以及她的哑女阿印领回了杭州老家。那年素文29岁,结婚不过四年。 素文回娘家,此时的娘家已是哥哥袁枚家了,经过袁枚多年的官场积累,袁家已是富裕的大家庭了。素文寄居在哥哥家里,以侍养母亲为首责,并帮着哥哥料理家务,费心教育女儿阿印。3年后袁枚定居南京随园,素文也随着全家一起迁徙。40 岁时,素文在随园得病亡故,葬在了江宁瑶芳门外元山。 她死后,哥哥袁枚写下了名篇《祭妹文》,文中说: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 堂弟袁树作《哭素文三姊(有序)》,诗曰:
        少守三从太认真,读书误尽一生春。无家枉说曾招婿,有影终年只傍亲。
        荡子已亡方掩涕,慈姑犹在更伤神。灵前剩有痴顽女,也着麻衣学谢人。
        高堂垂白泪双流,弱女伶仃未解忧。教养竟交孀姊替,晨昏添与阿兄愁。
        频搜奁箧收遗稿,略剩珠玑见远谋。更恸生无佳偶配,死犹孤冢各千秋。
        哥哥和弟弟都以读书误她来叹惜素文的一生,她的人生原来可以另外书写的。当高家看到儿子不成器时,深感成了亲会对不住袁家,于是伪称儿子不冶之症,商量退亲。可是读多了三从四德的素文却认为女子只能从一而终,表示:“疾,我字(侍)之;死,我守之”,并终日啼哭,绝食反抗,父母无奈只好告诉高家不同意退亲。高家才说出儿子不成材的实情,明确表示怕误了素文终身,但她却闻如不闻,坚持初衷,绝不退婚。“少守三从太认真,读书误尽一生春。”素文死后,收录在清史烈女传中,总算也不枉她悲剧一生。
        曾经娇俏可人,奋臂与哥哥同捉蟋蟀,同葬蟋蟀;曾经天真烂漫,梳双髻,披单缣,与哥哥琅琅温《缁衣》;曾经少女情怀,掎裳悲恸送哥远行;曾经憨态喜人,哥衣锦还乡时,从东厢扶案出。这么一个明媚的少女,不同于的贾迎春误嫁中山狼,她有选择自己婚姻的自由,她选择了“从一而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世人都笑她傻,笑她痴,甚至今人还会以封建礼教毒害来同情她。可是,素文真的傻吗?我以为她是在坚持一种理想,一种信念,读多了经史故事,她为自己塑造了一种理想人生,她坚绝地朝她的理想走了过去。袁枚说她“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她企图以自己的方式去适应高绎祖,去感化高绎祖,以期实现她所要的“浪子回头”。因为她失败了,所以大家都笑她,同情她,可是如果她成功了,岂不又是一出“才女多情成正果,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人间喜剧吗? 我以为,在素文二十九岁前,她都是平静和坚忍,充满牺牲与奉献精神的,她活在自己的理想当中,活在对高浪子回头的期盼中。她在高绎祖死时,还写下了《追悼》诗,感叹“ 牉合三生幻,双飞一梦终。”高死后的第二年,她也病故,我们不知道她的夫妻生活的真相,也不知道二人的感情的真相。也许是高不满这种指腹婚姻,也许高无法接受一个比自己大四岁的妻子,也许是素文的才华让高无法面对,也许是高的嗜赌让他无法控制自己。在素文的遗稿中,很少有怨恨高绎祖的诗句,“旧事浑如昨,伤心总问天。”“草色青青忽自怜,浮生如梦亦如烟。乌啼月落知多少,只记花开不记年。”,她将一切都归于命,命运的安排。 象素文这种靠理想和信念生活的女子,真正的痛苦真正的寂寞始于回归娘家后,带着理想破灭的一颗心和一个哑巴的幼女。虽然她寄居在哥哥家,侍奉母亲,帮兄嫂料理家事,甚至以她的明经义、谙雅故博得了一家人的尊重,《祭妹文》中,袁枚记述“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在袁枚这么一个读书为乐的家庭中,素文的才情是举家欣赏和赞叹的,在人前她的生活应该是平静和充实的。可是在人后呢?她的寂寞,她的凄凉,也只能通过诗词抒怀了。在灯下教阿印琴棋书画,教阿印与人沟通,面对阿印的不能说话,想到阿印的将来,她的心有多绝望。她将自己比做孤雁苦苦哀号:“秋高霜气重,孤雁最先鸣。响遇碧云冷,灯含永夜清。自从怜只影,几度作离声。飞到湘帘下,寒夜尚未成。”她将自己比做秦镜:“无人来照影,抛掷井栏边。”移居随园后她取别号青琳居士,以修行的心自居,“难分千日酒,且煮六班茶。怕引游蜂至,不栽香色花。” 千古的红颜,千古的寂寞,千古的悲伤,千古的绝望,又有谁知?又有谁惜?

        [ 这个贴子最后由小土豆在8/3/2012 2:53:12 AM编辑过 ]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小土豆讀書不多, 不敢妄評無為先生的文章(小土豆根本未看過原文)

          我鄙視吃人禮教, 迫人守節. 卻尊重個人的選擇.

          袁素文是有選擇的, 她比明代被迫"殉"節的女子幸運多了. 我不知道她作出這選擇的原因, 卻會尊重她的生命取向.

          “难分千日酒,且煮六班茶。怕引游蜂至,不栽香色花。” 是她的選擇, 又干旁人底事?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餘生守護幼女, 死後相伴左右, 袁素文未必像其他人想像的痛苦.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在网上搜寻了无为先生的《读书偶得》十段了. 看来是他看书之后的个人观感及对事、人的评价, 本无可无不可的. 反正是个人的, 读者多看有关的, 就可以明白更多, 再自行作出判断.

              文章中的调辞造句似有些不太通顺, 看来倒是事实.

              有兴趣的文友可在这儿看看, 并予评说。

              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4893470-1-1.html

              在此感谢乐只版主介绍小土豆此文章及相关事, 长知识了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至于《四书五经》, 小土豆也只是读过四书, 再加上《诗经》及《春秋》的部份. 《易经》翻过, 自知没有那「慧」, 就放下了. 惭愧.

                无为先生说《四书五经》, 也许是对封建思想的笼统称呼; 妇女受压迫, 绝大部份也非出于原本的经典, 而是朱熹等腐儒所倡导的伪学. 女性在宋代大部份时间, 仍是相对的自由及可率其真性情的.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3
                  • 积分317364
                  • 经验30856
                  • 文章5752
                  • 注册2009-02-11
                  感谢乐只兄直率的文章和小土豆君详实的跟帖!

                  我不认识无为先生,是刚从小土豆帖上的网址去看了一下他的杂感。我觉得既然是杂感,不可能写得毫发无遗有根有据一如学术论文,大而化之,提出感触最深的地方是“重点”。“重点”决定文章有没有可读性。

                  无为先生的《读书偶得》第一部分“我们有意读书,努力去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从内心而言,真正建立起来的能有几人呢?我们不比那个女子强多少。”这个“重点”我看可取。为什么?反问是,事实是真正建立起信念的有几人?我觉得作者说到“重点”了。

                  恕我直言。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8390
                    • 经验29498
                    • 文章261
                    • 注册2012-07-15
                    小土豆说得好。当代人被洗脑了,以为四书五经就是坏书,孔子就是主张三从四德的。
                    我醉世人醒,风雩共与谁?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謝謝楽只先生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1390
                        • 经验3913
                        • 文章156
                        • 注册2012-07-16
                        有争议才是好事。
                        冠头岭上观日出,银滩十里看晚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656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