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8450
    • 经验312
    • 文章93
    • 注册2010-05-24
    [转帖]魅力语言 沁人心脾
    魅力语言 沁人心脾
    ——— 浅析黄圣凤散文的语言特色

    丁 仕  龙

       黄圣凤同志既是一位优秀的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又是我省一位勤奋的高产作家,她3年出版3本书。我读了她的第2部散文集《一路轻歌》和第3部散文集《一棵树的穿越》,这是两部脍炙人口的佳作。书中那委婉流畅的文字,情真意切的感情,意趣横生的风格,轻松隽永的笔调,让人读后多日不能忘怀。读了他的文章,仿佛是喝了一大碗心灵鸡汤,润心润肺润思想,确实是一种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的审美享受;读了他的文章,深感她驾驭文字的功夫不凡。本文仅就她散文中的语言特色谈谈自己的拙见,向黄老师和读过他的散文的读者请教。
       

                                  形象化:如画如歌

    语言的形象化就是文学作品尽可能地不用抽象的概念去表情达意,而是通过有声有色的文字做具体地描绘,塑造一种气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给人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散文中的语言形象化主要体现在对象的描摹、意境的创设和议论抒情各个环节中。黄圣凤的散文在这些环节中,语言都是非常形象的。
    对象描摹上的语言形象化。在《逃之夭夭》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桃也是懂得爱的植物,一个个果实都长成心的模样,花一开,果实就开始在心脏里慢慢孕育,一点点膨胀,一点点增大,一天增一点酸,一夜增一点甜,把清风明月、晚雨朝霞都孕育进自己的身体。由青涩到红熟。颗颗心挂在枝头,不为展览,不为炫耀,只为呈现。”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通感、夸张多种修辞手法描绘了桃从含苞待放到果实累累的生长过程,讴歌了桃的清纯、大爱和低调等品质。在这段仅有102个字的文字里,作者用了8个“一”,6个“点”,3个“为”,数量词与叠语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读着这段文字,仿佛被带进那仙境一般的桃的世界,仿佛看到了桃从孕育到成熟的动态画面,仿佛听到清风明月、晚雨朝霞这些大自然的精华在桃的体内生理演化的优美音乐,细细品味黄圣凤老师的散文给予人们心灵滋润可以说是某些充斥着抽象化概念化语言的“文学作品”无法比拟的。
    意境创设中的语言形象化。在《火烧馍喷喷香》中,作者用“凤凰三点头”、“游龙穿梭”两个色彩鲜明的吉祥物,来比喻火烧馍馍师傅技术的娴熟,用“颜色金黄”、“香气扑鼻”、“满口溢香”来形容火烧馍色香味俱佳。在这里,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全景式的火烧馍制作画面,读者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器官全被调动起来了,真是引人入胜啊!作者写丫山春天的美丽简直就是一幅秀美的风光片:“油菜花响亮的呼喊,仿佛一曲波涛起伏的咏叹,芍药幼嫩的叶片爆出地面,饱满丰盈,紫色的手掌慢慢伸展,把爱的阳光拥进胸膺,酝酿着花朵,酝酿一生的精彩;牡丹花神秘地握拳,像守着一个甜美的梦幻,只等哪一天钟爱的人走近,呼啦啦笑颜一展,把一个最美的诺言献给最浓郁的春天”。作者走进灿烂的花海,陶醉了,被花融化了,物我融为一体了,她听到了花在咏叹,看到了花的手、花的拳,想到了花的笑脸,意识到花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等待钟爱的人走近,把最美的诺言献给春天,这就是雄健与婉约完美结合的国画,阳刚与柔美绝妙统一的诗篇。相信诸多读者读了上述这段文字,都会既感染又感动,感染的是这段意境创设如诗如画十分形象,感动的是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出众的文学修养。
    议论抒情上的语言形象化。对于一篇散文来说,议论抒情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结构上说,它一般安排在叙事和描写之后,否则,便失去依托;从篇幅上说,它往往是短于叙事和描写,否则,就本末倒置。对此,黄圣凤老师把握得很精准。《鲁迅后院中的蜗牛》是写鲁迅与朱安不幸婚姻的一篇文章,作者叙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及最终结果后,写道:
    朱安的眼泪流在黑夜里,朱安的眼泪流在心底里,朱安的眼泪流在岁月里,朱安的眼泪流在历史里。她没有文化,写不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句子,她没有才情,吟诵不出“春花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诗句。但她是血肉之躯,有一颗血肉之心。她嫁给了冰冷,遭遇了人间最冷寂的命运。她嫁给了无情,饱尝了世上最无助最无望的酸辛。一颗茫然期待的心,在一生漫长的相思中注定成灰。
    作者站在人性的大讲堂上,满怀爱憎分明的情感,替“死人”朱安说话,这段如泣如诉的文字里,有同情、有哀怨、有义愤、有遣责,而这种鲜明的感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排比修辞手法,工整严谨的句式,加强了议论抒情的效果;引用李清照和李商隐的诗句,更唤起了读者对弱者朱安的同情。我想,善良而有头脑的人读到此处,应该是心中既有深切的怜悯,又会有深入的思考。

    哲理化:思想深邃

    哲理具有思辨的性质。语言的哲理化,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对揭示主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读后耐人寻味,能给人以启迪。我国近现代文学大家们如朱自清、钱钟书、冯骥才、毕淑敏等人的著作中不乏蕴含着丰富哲理的语言。
    黄圣凤老师的散文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她在语言的运用上充满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如写台静农与李霁野交往的《九十年友情深似海》最后一段议论兼抒情的文字,就把故乡与游子、历史与现实、前辈与后生的关系表达得相当精辟,指出:故乡永远是一个人的根。在《夜思》中,作者写道:“与生活拉开距离”,“跳出圈子看世界”,“心晴天不阴”,这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面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与古人所说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由心生,心随意转”有异曲同工之意。作者还写道:“钱能买到一切,却买不到快乐与幸福,买不到真情,买不到天伦之乐,买不到青春与美丽。”这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是对金钱拜物教的抨击,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学语言表达,毫无疑问这涉及到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问题。
    黄圣凤老师还针对当前诗歌边缘化问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作家应当走近百姓”,“扎根现实土壤之中”,“反映当下生活,才能获得读者,占有市场。”(《擦根火柴就燃烧》、《一个雅斋书生的吟诵》)这既是对诗歌边缘化问题的一语中的地剖析,也是作者创作经验的总结,黄圣凤老师之所以能写出许多精品之作,从思想路线角度讲,就是源于她自觉尊重实践,高度尊重人民群众。

       
                        平民化:平实朴素

    平民即普通百姓,语言的平民化就是文学作品的语言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因此,语言的平民化是民本理念的要求,也是文学作品人民性和可接受原则的体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诗力求贴近老百姓生活,据说他每写一诗,必对老妪诵读,老太太能理解的就抄录,不明白的就改写,白居易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语言平民化的典范。
    黄圣凤散文的语言平民化表现在3个层面上:
    首先,语言风格平实。无论是回忆历史还是描写当下,无论是写学富五车的文豪还是写社会底层的民众,无论是演绎典故传说还是抒发个人情怀,其语言都是平实平和的。你看吧,她每一篇散文的语句都很简洁,不冗长,不晦涩难懂,没有官腔官调,也不故意煽情,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如春风扑面柔和清新。阅之赏心悦目,读之朗朗上口。
    其次,语言通俗浅显。作者在评论陈有才诗歌时说过,陈先生的新歌谣具有原生态情趣,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写诗作文都不能高高在上,否则曲高和寡。其实,黄圣凤散文中的语言就有着原生态情趣,散发着泥土芳香。譬如,她写吃火烧馍的感受就完全是那原生态的口语:“用刀从中间划开,夹上刚炸出来的油条,配上一碗稀饭或豆浆,哎呀,真过瘾!”“真过瘾”是直白得不能再直白了的大白话,但是,却把火烧馍的美味及享用火烧馍的愉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方言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因素之一,方言是平民化的重要表现。文学作品是不排斥方言的,鲁迅先生作品中有不少绍兴方言,贾平凹的作品中有不少陕西汉中的方言,张爱玲的作品中有不少江浙的吴语。黄圣凤的散文中也有不少家乡叶集的方言,如“缭袜子”、“做局”、“不咋地”、“老了”(死了)、“堂屋”(棺材)、“没交掉”(下辈暂没有成家立业)、“毛窍”(窍门)、“提留攀索”、“黄大大黑爷爷”(漫无边际地闲扯)、“支楞着”、“颠拱颠拱”、“劲道道”等等。这些方言都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通俗浅显、生动形象。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在语言的使用上,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应当提倡适当地使用方言、保护方言。广州、上海、杭州、苏州等地近来均就如何保护方言采取了相应措施。黄圣凤作为一位教师一位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恰到好处地使用了一些方言,应当说这是她作品中的一个亮点。
    再次,巧用比喻。如前所述,朱安与鲁迅的婚姻是不幸的,为了表现朱安在鲁迅家中被冷落,朱安追寻鲁迅永远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作者就用了一系列比喻,把朱安比喻为鲁迅家中的“一个摆设”、“一个挂钟”、“一只箱子”,把鲁迅比喻为朱安心目中的“一股空气”、“一片云朵”、“一个符号”,用了这些比喻就无须再多费笔墨,朱安的悲惨境遇和内心苦闷就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再如,作者把刘老师写生画中的大萝卜比着“孩子肉嘟嘟的脸”,把留梦谷比着“原生态的少女”,把女人比着“鞋子”,把父母比着儿女的“根”,把葡萄丛中的黄蜂比着“土匪”、“爷”,把菜园地里的蜗牛比着“甫志高”。“风华从朴素中来”,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恰到好处地运用能使语言通俗浅显易懂,能使文章生动形象,这是因为比喻一般来说是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这样读者当然就更容易理解了,所以巧用比喻便成了作家使语言平民化的常用方法。

                         虚拟化:洞穿时空

    虚与实是一对矛盾,文学作品是虚与实完美统一的艺术品,小说、戏剧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大多是虚构的,散文也有大实小虚的特点。“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虚幻化的内容须有虚拟化的语言与之匹配,这是文学作品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所决定的。古有类似《天问》这样瑰丽奇异、大气磅薄的名篇,还有类似“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度浪漫夸张似乎不近情理的佳句;今有类似《小草在歌唱》这样集名篇、佳句于一身对当今诗坛起引领作用的优秀之作,这些都是文学作品中虚拟化语言的典型代表。否认语言的虚拟化必将导致文艺百花园大煞风景。
    黄圣凤老师散文的内容有不少是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演绎而来,有些又是写自己梦境与感悟的,因此必须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虚拟化的语言作传神地叙述和描写。如她把花、草、树、鸟、狗、猫都赋予了人的意识、人的感情,写它们爱美,写它们会笑会说话,有思想,能感恩知情;作者还将历史故事与现实生活“无缝对接”浑然成为一体,写潘金莲与西门庆相遇四目放电,感觉内心有什么东西狠狠撞击着,仿佛是“走在纤绳上,荡悠悠,荡悠悠,只差尹相杰和于文华没有来了”;写人去天堂途中要过奈何桥喝孟婆汤;这些虚拟化语言意趣独到意在言外,读者只有细细揣摩才能理解其意。作者还写自己来世愿做一棵树,植根于向阳的山坡上,后来还和另一株端庄文雅亭亭玉立的树相互敬慕,幸福守望。这是多么空灵的思想,多么飘渺的幻境啊,这似乎是周庄梦蝶的再版。
    若能打破生死、物我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这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保守本真的审美思维。语言虚拟化体现了洞穿时空的境界!
    美哉,《一路轻歌》!美哉,《一棵树的穿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深刻的思想内容,精巧的艺术构思都是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有了魅力的语言,作品就能感染读者,就有了传承久远的生命力。黄圣凤老师的散文,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向海内外,其语言魅力将长期熠熠生辉。

      ( 作者,丁仕龙  六安市委党校)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6
      • 积分447770
      • 经验69108
      • 文章8085
      • 注册2009-05-28
      我可以从黄老师的散文和诗歌中学到很多东西。
      邓治
      不可吃尽不可穿尽不可说尽
      又要懂得又要做得又要耐得
      ——山西乔家大院联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4844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