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悉

楼主
惊悉

 全国著名女诗人郑玲,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3年11月29日下午14:35在株洲市中心医院逝世,享年82岁。

沉痛哀悼!愿郑大姐一路走好!


 
[em03][em03]
1楼
[转] 郑玲:写诗是生命的需要
《当我有一天》
  
诗/郑玲
  
当我有一天
消逝在你的右侧
不要给我盖厚土
还加一块石头
  
你不是怜悯我力气小么
那就薄薄地
盖上一掊净土吧
以便我被秋虫惊醒了的时候
扶着你栽的小树走回家来
看看很冷的深夜
你是否仍将脚趾
露在被窝外面
  

诗人郑玲:写诗是生命的需要

    1931年出生的郑玲从1950年开始发表诗歌,之后被错划成右派20年,1979年得到平反后重新执笔。60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她坚定地坚持了诗的美学立场,难能可贵地从不谄媚任何文化势力,这样的纯净是极其少见的。她的《瞬息流火》、《风暴蝴蝶》、《过自己的独木桥》等作品在诗歌圈中都曾引起巨大反响。台湾诗人王禄松这样说郑玲的诗:“非经大思考、经大灾劫、茹大苦痛者,焉能臻此。”

  居于广州的诗人郑玲近日被《诗歌月刊》封为“2011年度诗人”,和她一同获奖的还有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借此机会,她的先生、散文家陈善壎协助病中的郑玲接受了记者采访,畅谈人生与创作,也对未来诗歌发展进行了展望。

  “写诗是生命的需要,
    其他不值一提”

  记者:“年度诗人奖”的颁奖词说“您始终把个人的哀乐寄寓于丰厚的历史人文背景之下,用生命传递爱与温暖”,但诗歌多与痛苦相生相连,这两者矛盾吗?

  郑玲:诗歌也与快乐相连,但诗在大悲情怀催生时确实如雷霆闪电,既光亮又震撼。可以肯定的是诗总是与美好、崇高相连,容不得尘襟俗韵。灵魂必须灵明透脱才能出好诗。给我的授奖词过奖了,我做得不够好。不过,尽管诗人使用普通人不怎么习惯的手法,但一个诗人的作品,必定会在某种深度上反映生活。因为生活是在时间中行进的,而这种行进有时候叫做历史。

  记者: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诗歌有自觉的表达?

  郑玲:也没有所谓“自觉表达”,创作是一个愉悦过程。诗的种子存在于任何人的心中。艺术与科学的最深处都是诗的领地。人是文化的动物,诗歌创作是个别生命的自然选择,有如另外的人选择了数学或天体观察。

  记者:下放农村的日子,您写诗其实是在为自己制造危险,如今想来怕是增添了很多乐趣,您如何看待当时的执著?

  郑玲:写诗是生命的需要,其他不值一提。

  
  “虽然磨难不是风轻云淡,
    但不要老想着磨难”

  记者:近年来面对疾病的不断困扰,您对于生死有何感悟?

  郑玲:老与疾病,人生的不同阶段与不同状态而已。年轻与健康时没有特别的感悟,老与疾病时也没有特别的感悟。我只想,做好人生不同阶段与不同状态中应该做的事。把人生的不同阶段与不同状态都“活”好。

  记者:被冤屈20年的经历对于一般人来说会异常沉重,可您总是说得云淡风轻,仿佛没有一点怨尤,这是为什么?

  郑玲:怎么会“云淡风轻”?希望我们永远拒绝这样的“给养”。不过,不要老想着我们的磨难,要知道正因为磨难才有我们。

  
  “不用为诗担心,它死不了”

  记者:您如何看待情感与语言的复杂关系?

  郑玲:其实我没有认真想过这些事情。当我们被激情驱使手中的笔时,语言会应运而生。所有文字艺术产品都离不开语言,诗歌尤甚。从诗人笔端流出的语言创造了他原要抒发的情感,我们读一首诗同时被这首诗的语言打动。真正的诗歌其实不可翻译。楚辞和唐诗宋词翻译成今天的汉语便不是诗了。我们能从翻译的文字中知道屈原在忧伤或愤怒,但这已经不是《离骚》的语言创造的感情。

  记者:您如何看待严肃文学在中国社会当下的式微?

  郑玲:“文学式微”?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文坛很热闹。

  记者:若要迎来传统文学的复兴,您认为文学界还需要有什么努力?

  郑玲:崇高情操的培养,对壮丽与阳刚的追求总是不可或缺的。我相信从事文学的优秀作家、诗人们早已做出了成绩。抛弃小聪明,修养大智慧。一部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长篇可能是小作品,而一篇数千字散文可能是大作品。比如数万字的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我就觉得不如几千字的萧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重要。把一首小诗写成大作品,是我们要努力的。

  曾 俊

  来源: 广州日报
2楼
郑玲先生仙鹤而去,沉重悼念!

陈善壎老师节哀顺变!
3楼

悼念诗人郑玲女士谢世!

向善壎老师致衷心慰问!
4楼
外出三天剛回來看到此噩耗,不勝唏噓!
鄭玲先生千古!
請善壎老師節哀!
5楼
雖然較早前自小碧處得悉鄭老師情況不大好, 仍是震驚哀痛.

鄭老師一路走好, 陳老師節哀.

(小土豆今天才上美華得知, 連在追悼會也沒法趕得及獻上花圈,愧疚不已)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781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