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的胸怀
(随笔)
齐凤池
我记得有位世界高人说过:世界上什么最大?陆地.什么比陆地大?海洋。什么比海洋大?天空。什么比天空大?是诗人的胸怀.
我想,说这话的肯定是位大师。诗人的宽广的胸怀不仅能容纳花鸟鱼虫,七情六欲,而且,能容纳百川和茫茫苍穹。
诗人的胸怀不仅宽广而且透明。有位诗人自豪地说:世上的万物都有阴影,只有诗人的心里没有一丝阴影.
其实诗人在今天的社会是极普通的人,也是极脆弱的人,但他们又是最普通最善良而且最有同情心的人。我也和别人说过,诗人也许就是世界上最后一批拥有童心的人了。他们用诗篇给大人们讲童话,用诗歌引领人们去寻找早已失落的精神家园,皈依人类最出的本质和纯真。
俄罗斯著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就是一个善良而拥有童心的人,当布罗茨基被政府驱逐国内的时候,阿赫玛托娃用她的人品和善良之心给美国作协写信请求帮助。美国作协对布罗茨基不仅给予了生活上的帮助而且在精神上也给极大的安慰。
1987年布罗茨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布罗茨基说:“写诗的人写诗,并不是因为他指望死后的荣光,虽然他也时常希冀一首诗比他活得更长,哪怕稍长一些”。
已故诗人艾青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人。在他晚年疾病缠身的时候,我矿的文学刊物需要请一位名人题字,我矿一名老矿工到北京请他给文学刊物题词,老人托着病体非常热情地为我们的刊物题写了“芳草”二字。大师去世多年后,我们矿的文学爱好者手捧《芳草》仍然感到大师的亲切和温暖,同时,也深深地怀念着艾青大师。
有一位诗人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在他活着的时候,并不希望活得多么风光潇洒。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比他的生命活得更长。而一些年轻的诗人,始终静不下心来,仔细读一读大师们的作品,而是把全部精力沉湎于网络之中。精神的浮躁,知识的贫乏,导致情绪的亢奋,他们陶醉在网上,在自我欣赏的同时,瞪着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在网上寻找焦点。发现不顺眼的作品,就一窝蜂地群起而攻之。从学术上的争辩,演变成人身的攻击。将纯洁而神圣的论坛搅得乌烟瘴气。大量龌龊词汇和不堪入耳的脏活,从这些所谓的“诗人”嘴里喷发出来,不仅没有弄脏对方一丝一毫,只是龌龊了自己的舌头嘴唇和面孔。当一方不再争论时,另一方摆出一幅胜利的姿态,重新变回所谓“诗人”的嘴脸。对于他们这种道貌岸然的行经,我只能说他们的修养太差,没有受过很好的教养。
网络使得一些人急功近利,热衷于炒作。其实他们的行为和语言的表达更低下。网络不但没有使他们变得有教养能包容。反而,使他们变得更狭隘,更圈子化。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好好写诗,怎样好好说话,怎样老老实实做人。
每天只是凫游于网上,出卖自己的德性和良心。他们根本读不进书,对待别人的作品,过多是敷衍或是出售廉价的形容词当作上帝的施舍。当别人对他们的作品提出质疑时,那种本性的暴露劣根性的面目又一次赤裸裸地再现出来,他们听不进批评。然而,对于圈内人的批评,他们却显得很大肚,象一个驯良温顺的小喽罗聆听帮主的训斥。
我在网上曾对一些年轻的“诗人”提出过委婉的批评,一些成熟的诗人认为我说的是实话,是一片好心。而一些年轻的“诗人”,出于对我的尊敬,没有把我挂在网上,还真是手下留情了。我曾经在一个知名的论坛,差一点被卷入漫骂的口水中。吓得我再也不敢登陆这家论坛了。
网络为文学爱好者不仅提供了快捷方便的传媒工具,而且为一些年轻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许多诗人从网刊登上了纸刊,成为国内小有名气的诗人。年轻的诗歌写者和没有出名的小诗人,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发挥自己年轻头脑灵活的优势,当冷静下来时。将心态放平,象大师们学习。学学大师们的胸怀,苦苦修炼自己,将躁动不安的火苗熄灭。在网上露出一张天真灵气,讨人喜欢的笑容该多好。
2009-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