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小议
“做好事”,古时直请僧道举行斋醮超度亡灵:元无名氏《度翠柳》:“今年是、老柳、十周年,请十众僧做好事。”《三国志平话》卷下:“先主与关公做好事月馀。”
上世纪六十年代,做好事变成了雷锋做的事。社会上开展过做好事的“群众运动”,曾经一家企业给运动中的“好人好事”登记造册,一年下来,全厂一百来名职工共做“好事”六千多件。当时有人感叹:“天下的好事都让我们做尽了!”那时候,做好事不是单纯的道德行为,而是一个单位的精神面貌,“好事”数量的极度膨胀就可以理解了。
如今经常看到电视、报刊上宣传好人好事,当然是出自——需要!
但在论坛上经常有标榜自己的帖子:今天扶助了XXX佃房、捐献了XXX元、帮助了XXX搬运大件……帖子上大量体现自己爱心浓郁、慷慨大方、急人所难、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做好事广告天下,是高尚还是蓄意炒作,明眼人一看便知!该吐弃是他居然罗列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做好事,当然要留名、要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更多的人来做好事。难怪他总是在标榜自己。
自古以来好像有个理:得不到的东西是最好的、失去才知道珍惜;没有才渴求拥有……!
我那个心理学硕士的同学说:真做好事的人沉寂无语,因为他内心踏实而安稳;没做好事的人在四处夸耀,以此慰藉自己空虚寂寞的心灵;所以,没有朋友的人大肆吹嘘自己朋友遍天下,没有情人的人说自己处处有情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就是自圆其说、自我安慰最好的佐证。犯得着吗!自圆其说、自我安慰过后,你的心灵真得到慰籍了吗?心真高尚起来了吗?
细细想来,这里面的确牵涉图名和不求名的原则问题。
助人不求回报是美德,助人不求出名也是美德。大家都是普通人,没有谁比谁高尚、谁比谁更有道德之说,遇事缘自心善、心慈而伸出援手,大多是自然流露、性格使然,事后就不再提起,就是有知情人表彰,还觉得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人说多了绝对很不好意思的。但有种人,事情过后生怕别人不知,他无非是求点表扬赞赏,意在人前有面子而已。这犹自可,另类人就不一样了,在论坛上以文字炫耀自己做的好事,还特别注重文采修辞造句,唯恐天下人不知,唯恐不能感动人!
从自身经历和同学的描述中,我对“做好事”增加了新的理解:
一、这人是不是真做了这件事,未必只是单纯地想得到人们的公开认同和赞美,后面必有他虚荣心的真实意图。
二、最怕的是那种人,根本就没做过这回事,心口妄说之、手笔乱动之,还说得有榜有眼,广播于全国、全世界的论坛上,这就不光是虚荣心的问题,而是道德品质的问题了!
是的,在当今社会里,做好事会出现许多的尴尬,一个老太太或老大爷倒地,是扶还是不扶?是见死不救,还是围观?就因为有做好事变成挥之不去噩梦的事例存在,让所有善良的人望而却步,以至有了保护自己又不失去做好事的办法:1、叫上周边的人一齐向前,共同拨打120或110电话;2、用手机(相机)拍摄现场,以为证据。送医院前必须有扎扎实实的证人证词证据,才能做好事。因为现在大多数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且谁也不愿意去得罪人,特别是的看似蛮横、强势的人,两杯茶不喝喝一杯茶,谁也不会那样蠢。做好事真的尴尬啊!
在人心越来越冷漠时,切莫大肆刻意提倡“做好事”,因为“做好事”是与社会公德、社会舆论、人心向背以及个人修养相关的事,回归常态、顺其自然有个过程,当务之急是恢复社会公德和大众修养,恢复社会和民众的诚信观、正义观、道德观,让做好事真正成为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常事。
当然一切离不开民主和法制进步的这个前提![B][/B] |